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48936000000076

第76章 奠定新疆社会建设的新格局(6)

所附《西辽本末》记载:西辽耶律夷列在位时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籍民十八岁以上,得八万四千五百户”。这个统计数据没有公布口数,很含混,如果一家有3个18岁以上的算几户?而且18岁以下的自身不能立户。如按每户5口计,应有42.25万人。西辽统治的地域包括整个中亚,今新疆境内有多少人口也不得而知。新疆又经历了大蒙古国西征、宗王叛乱,到元末明初新疆分裂成许多势力相互攻伐,再到噶尔丹叛乱,可谓战乱不已。人口不可能有多少增加。

清朝统一新疆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做了一次户口统计,除未记哈密外,共计59581户,208390口,如果加上当时哈密的人口,则有6.1万-6.2万户,22万余人。从西汉末年到清朝统一新疆的1700多年间,新疆人口长期处于缓慢增长或负增长状态,有时也有增长(如唐朝增加9万人),但赶不上战乱带来的人口减少。这是新疆古代史上的一个突出问题。汉、唐、明三朝,均面临北方游牧部落、民族侵扰,如汉之匈奴、唐之突厥、明之蒙古。

新疆正处在北方游牧民族驰骋的要冲地区,很难保持长期的安定。缺少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是新疆人口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

(二)清代新疆人口的增长

清代开国之初就与蒙古贵族结成了政治联盟,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问题,保证了新疆社会长期安定。清代统一新疆后,在新疆大规模驻军和屯田,大批八旗官兵及其眷属、绿营官兵及其眷属、民屯户、遣屯户进入新疆,加之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新疆人口数量有较大增长,清代末年突破了200万人。

(三)民国时期人口的增长

民国时期新疆人口增长缺乏完整的统计资料,只散见于各种书籍之中。

民国38年间,新疆人口先后上了300万、400万两个台阶,人口增加216.44万人,增长了1倍,平均每年增加5.69万人,应该说是高速增长了。

(四)新中国新疆人口增长及其特点

新中国新疆人口增长的第一个特点是人口再生产由无计划到“计划生育”。

新疆是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比全国要快、增长率比全国高。

1949-1975年的27年间,人口由1949年的433.34万人,增长到1975年1154.53万人,增加721.19万人,年均增加26.71万人;人口出生率除1959-1961年困难时期低于30‰外,其余年份均在30‰以上,1964年高达42.24‰,1965年41.65‰,1968年40.73‰,27年年均33.8‰。

新疆1975年在汉族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当时规定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3个孩子;1977年7月1日,规定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2个孩子。1981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正式提倡和规定汉族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1983年9月,自治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决定,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第九条“在少数民族中不提倡计划生育。个人是否实行计划生育,听从自愿”修改为“在少数民族中也要实行计划生育,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行。对汉族和少数民族实行计划生育要有区别,对汉族要严,对少数民族适当放宽。”从而为在自治区少数民族中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198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暂行规定》,对少数民族计划生育作了具体规定,普遍提倡一对夫妇生育2个孩子,城市家庭按照规定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育3个孩子;农村牧区家庭普遍可以生育3个孩子,符合规定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育4个孩子。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展开,自治区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新疆人口过快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自治区总人口由1975年的1154.53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2130.81万人。出生率由1975年的33.10‰下降到2008年的16.05‰,年下降0.5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率由1975年的24.36‰下降为2008年的11.17‰,年均下降0.42个千分点。据有关部门测算,自1975年开始计划生育至2000年,全区累积少生280万人,为家庭节省了530亿元抚养费,为国家节省了82.8亿元抚养费,共节省612.8亿元,接近2000年新疆生产总值的一半。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疆人口再生产类型并未完全实现由“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传统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模式转变,2008年新疆人口出生率为16.05‰,全国为12.14‰,新疆高出全国3.9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新疆为11.17‰,全国为5.08‰,高出全国6.08个千分点,高出全国1.19倍。大概不能说是低自然增长。就出生率来说,有些地、州仍然较高,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喀什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为18.34‰,和田地区为19.46‰,克孜勒苏州为20.98‰。新疆计划生育工作任重道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否则经济增长的效益将被人口自然增长过快抵消掉,南疆三地州的脱贫致富将需要更长时间,新疆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将受到影响。

新中国新疆人口增长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素质全面提高。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现将新疆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及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有关。

2005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7岁,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为65岁,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仅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新中国新疆人口增长的第三个特点是由13个世居民族发展到55个民族。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有13个世居民族;到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新疆有18个民族;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新疆有41个民族;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新疆有47个民族: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49个民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除基诺族外,新疆有55个民族,即维吾尔族8345622人,汉族7489919人,蒙古族149857人,回族839837人,藏族6153人,苗族7006人,彝族1593人,壮族5642人,布依族977人,朝鲜族1463人,满族19493人,侗族946人,瑶族723人,白族409人,土家族15787人,哈尼族62人,哈萨克族1245023人,傣族59人,黎族115人,傈僳族34人,佤族68人,畲族166人,高山族41人,拉祜族28人,水族301人,东乡族55841人,纳西族73人,景颇族27人,柯尔克孜族158775人,土族2837人,达斡尔族5541人,仫佬族29人,羌族284人,布朗族9人,撒拉族3726人,毛南族9人,仡佬族110人,锡伯族34566人,阿昌族2人,塔吉克族39493人,普米族10人,乌孜别克族12370人,怒族18人,俄罗斯族8935人,鄂温克族72人,德昂旗14人,保安族571人,裕固族302人,京族12人,塔塔尔族4501人,独龙族51人,鄂伦春族14人,赫哲族22人,门巴族11人,珞巴族33人。

作为新疆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维吾尔族人口由1949年的329.11万人,2007年发展到965.06万人,增长2.93倍。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3042942人(总人口3405713人);和田地区1621215人(总人口1681310人);阿克苏地区1540633人(总人口2141745人);吐鲁番地区385546人(总人口550731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81306人(总人口439688人);在这五个地州维吾尔族人口占多数。其他人口较多的城市有:伊犁568109人,乌鲁木齐266342人,克拉玛依37245人,哈密地区90624人,昌吉州58984人,博州53145人,巴州345595人,塔城地区36804人,阿勒泰地区10068人,石河子7064人。

二、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不平坦之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夕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前夕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缺乏系统的材料,只能根据零散的材料加以说明。清代林则徐《回疆竹枝词》中的一首诗,反映了19世纪40年代南疆农民的生活状况:“桑葚才肥杏又黄,甜瓜沙枣亦糇粮。村村绝少炊烟起,冷饼盈怀唤作馕。”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商议新疆南路八城回民生计片》中说,新疆南疆八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乌什、阿克苏、库车、喀喇沙尔)的维吾尔族农民“仅以冷饼两三枚便度一日。

遇有桑葚瓜果,即取以充饥,其衣服蓝缕,无论寒暑,率皆赤足奔走”。可见人民生活之贫困。盛世才统治时期由于得到苏联的贷款和苏新贸易的开展,迪化等城市的物资供应较好,物价比较平稳。盛世才上台之初,由于杨(增新)、金(村仁)时期滥发纸币,货币贬值,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1日在迪化成立公务员消费合作社,吸收省级机关及迪化公务员、教职员、军警、工矿企事业人员入股,每人按本人及供养直系亲属入股,但最多不得超过6股。每股每月可持证按规定价格(低于市场价)配售白面20市斤、大米3升、清油1市斤、洋糖半包、洋火半包、石油1市斤、食盐2市斤。应该说这个供应标准,在当时的中国是相当高的,供应的全是细粮。到民国三十年入股达2万股。迪化公务员消费合作社一直存在到1949年,就是在国民党直接统治时期,虽然物价飞涨,这部分人的生活还是有保证的。三区革命临时政府也对工作人员实行配售制。

在国民党直接统治新疆时期,城市的其他群体,则是两极分化,富有者生活奢侈,小商人生活多艰,广大劳动者在物价上涨100多倍以上的年代,生活困苦已达极点,只能在饥饿中挣扎。

在农村,占农村人口70%以上的贫雇农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正像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所说的那样:“我从小就给巴依(地主)当长工,风里来,雨里去,出的是牛马力,吃的是猪狗食,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子。在那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我和我的伙伴们日夜祈盼着有朝一日,也能当家作主人,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二)1950-1957年是新疆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时期

所谓明显改善是相对于国民党直接统治时期说的。国民党直接统治时期,对苏贸易中断,对内地贸易亦难畅通,物资奇缺,物价飞涨,经济异常萧条。

新疆和平解放后,在中央和西北局财力、物资的大力支援下,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省人民政府,开展了统一财经、稳定金融物价的工作,大力发展对苏和对内地的贸易,自1952年以后,市场物价总水平稳中有降。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以1952年为100,1953年为97.0,1956年为91.8,1957年为90.4。

国民党直接统治时期无法治理的通货膨胀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这一时期物资供应比较充足(相对当时的购买力而言),下面以人民生活几种必需品为例,加以说明。

粮食:1950-1957年期间,新疆粮食产量逐年增长,1949年为84.77万吨,1953年为140.98万吨,1956年为158.30万吨;人均粮食也逐步增加,1949年为195.6公斤,1953年为298.8公斤,1956年为303.0公斤,比1949年增加107.4公斤。在粮食增产的基础上,粮食流通形势在1956年以前发展很好,不仅保证了各方面对粮食的需要,而且连年购销结余,库存增加,并向苏联出口了68320吨小麦,以换回经济建设急需的机器设备。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在全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鉴于新疆粮食相对比较宽松和新疆是少数民族地区等原因,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报经中共中央西北局转报中共中央同意,新疆暂不与全国同步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截至1957年,新疆粮食是敞开供应的。

布匹:新疆贸易公司从1950年到1951年,共购进棉布925万米,其中96%为区外货源;1952年购进1111万米,其中地产74万米:1953年购进棉布3869万米,其中地产288万米;1954年购进8634万米,其中加工1520万米。从1954年9月15日起,在全国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及棉花计划收购。新疆是少数民族地区,经中央批准,棉布计划收购自1955年1月1日执行,棉布计划供应自1958年1月1日执行。所以,截至1957年底,新疆布匹敞开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