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48936000000075

第75章 奠定新疆社会建设的新格局(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双语”教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2004年公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提出并在全疆推进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模式,在中小学普遍推行汉语授课,全面提高我区中小学生汉语水平和综合素质。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事关新疆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决心通过长期的努力,做好这件大事。随后,又发布《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双语”教学“从幼儿抓起,从教师抓起”的指导思想得到确立,全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2007年底,新疆开办双语教学班8453个(含学前班级数),在校生25.7万人(含学前幼儿数)。已有18342名少数民族教师具备双语教学能力,占少数民族教师总数的12.7%。自治区筹集7038万元扶持七地州发展学前双语教育,使119654名学前幼儿享受到伙食补助和免费双语课本。2992名学前双语教师享受工资补助。全区民汉合设学校已由2000年的461所增长到2007年的787所,有21.1万名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自愿到汉语言学校就读。新疆“双语”教育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呈现勃勃生机,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拥护。

目前,新疆“双语”教育还存在“双语”教师短缺、学前“双语”教学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办学规模亟待扩大,以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前“双语”教育与义务教育阶级“双语”教育衔接等问题。2008年11月召开的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扩大)会议传出好消息:中央财政决定投入37.5亿余元,专项扶持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21亿元将用于“学前”幼儿园的基本建设,在新疆建设2328所“双语”幼儿园,预计到2012年,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普及率将达到85%;其余资金将用于“双语”教师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到2012年,将培养、招聘1.5万名“双语”教师。

为了加快培养“民汉兼通”高层次人才,在国家和内地省市的支持下,借鉴内地举办西藏班(校)的经验,从2000年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大连、青岛、宁波、苏州、无锡12个城市的13所学校开办了新疆高中班,学制四年(含一年预科),每年招生1000人并逐年增加,计划到2007年招生规模达到5000人。截至2008年底,已扩大到内地28个城市的50所学校,已累计招生1.89万人,在校生1.75万人。1400多名内高班毕业生高考录取率达到95%,本科录取率为91%。为此,国家和办班城市投入了大量资金,教育部规定每个内高班学生的一年经费为6000元,但各个办班城市实际给每个内高班学生的补助都在1000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7000元;另外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还每年给每个内高班学生补助2700元,用于学生的医疗保险费和探亲交通费。内地新疆高中班少数民族学生占90%以上,农牧民子女占68%。首届近千名内高班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75%。

为了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到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参照内地高中班的模式,自治区从2004年起投资近2亿元,在乌鲁木齐等8个条件较好的城市开办初中班,每个学生每年补助5000元,费用全免包括住宿、吃饭。截至2008年9月,招生规模已达5000人,办班学校17所,在校生达到1.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农牧民子女占90%,72%的毕业生顺利升入内高班,未升入内高班的毕业生进入新疆区内高中班学习。

(四)实现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进展

新疆的职业技术教育,始于20世纪初清朝末年的“新政”,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新疆各地兴办初等农业学堂10所、初等工业学堂2所、初等实业学堂4所、初等艺徒学堂15所,然而只是昙花一现。民国杨增新、金树仁统治新疆时期,职业教育几乎是空白。盛世才统治时期,职业教育得到较好发展。到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时,还有11所中等专业学校,其中,中等技术学校1所,中等师范学校10所;在校学生1975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的职业技术教育,是新疆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起初创办的职业学校主要是中专,多是各行业部门为解决中、初级人才所兴办,如1950年创办银行干部学校,1952年创办商业干部学校、财政干部学校、交通技工学校等,这些学校行政上归所属部门领导,自治区教育局只管教学业务。到1960年,中专学校发展到80所,在校学生达28523人;接着国民经济调整,1963年中专学校只有36所,学生降至7593人。到1978年,中专学校恢复到78所,在校学生23696人。

1958年“大跃进”时新疆开始兴办一批农业中学和红专学校。1964年,刘少奇提出“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后,新疆的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有较大发展,1965年,农牧区有农牧业初、高级中学383所,城市有半工半读学校10所、技工学校4所。“文化大革命”期间,批判刘少奇所谓“修正主义路线”,这批学校全部被砍掉。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要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根据这一精神,1982年新疆成立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并决定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采取多种形式发展职业技术学校与农牧业中学。1984年,自治区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之比,招生数为1∶2.06(或33∶67),在校学生数1∶2.28(或31∶69)。1991-1998年是新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最红火的时期,1993年,全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职业中学、中专和技工学校)招生数首次超过普通高中招生数,达到6.13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招生数的52.1%;在校生14.77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的47%。“八五”期间,自治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为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毕业生38万人。

199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年新疆职业学校招生数达到16万人,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随着大学扩招,高中也扩招,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生源危机。1999年以后,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只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两成。1999年,自治区教委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6个战略转移。即培养目标要从一次性就业教育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教育转变;发展重点要从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并举的方向转变;教育工作的侧重点要从比较注重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与效益提高的方向转变;办学模式要从以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和培训并重的方向转变;服务面要从仅为新疆服务向为新疆和全国共同服务的方向转变;办学机制要从计划经济的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变。经过近10年的实践,新疆的职业技术教育调整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并已初步展现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内涵和新模式。

截至2008年底,新疆共有职业院校230所,其中,高等职业学院16所、中等职业学校214所(其中技工学校57所);职业院校在校生总数28.91万人,其中高职院校在校生6.26万,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2.65万人(技工学校3.36万人),少数民族学生占52.14%;教职工总数21907人(其中高等职业院校7166人,中等职业学校14741人),专任教师20124人(其中高等职业院校4739人,中等职业学校15385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的升学率为71.14%,中职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37.56%。为解决自治区少数民族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就业问题,2008年自治区规定:凡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青年,只要愿意,不管是应届还是历届,均可到中职学校学习。南北疆之间职业教育合作办学进一步推进,喀什地区3702名少数民族初、高中毕业生通过合作办学进入乌昌地区中职学校学习。

经教育部重新评估调整认定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有49所(重点技工学校12所),全区中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点)及实训基地37个,建立了第一、二、三产业和石油化工四大职教园区及自治区八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公共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实训基地。45个县级职教中心、48所中等职业学校被列入国家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规划。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77%左右。

全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州3个,实验县19个,示范乡140个。1024个乡(镇、场)中已有1006个建立了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办学面达98%;全区8889个行政村已有8088个建立了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村级分校,办学面达91%。建立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石河子、乌鲁木齐新市区和水磨沟区4个国家级和12个自治区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创建了独山子石化、新疆建工集团、乌鲁木齐公路局3个国家级学习型企业典型,年培训居民和职工达40万人次。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相互补充,履行各自职责,形成了覆盖全区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在全区,各项职业培训全面推进,重点是大力开展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特别是在南疆三地州实施“一户一人”(“一户一技工”)转移就业和“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致富技能工程。

截至2008年底,全区职业教育培训115.09万人(次)。

第二节 新疆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口增长同样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人民生活又有了较大的改善,这是很不容易的。

一、新疆人口状况

(一)西汉至清代统一前新疆人口状况

《汉书·西域传》对西域人口做过比较完整的统计,当时西域43个内属国,共有163290户,983104口;其中乌孙一国有120000户,630000口。除去乌孙,天山以南包括今吉木萨尔一带,有43290户,347104口。对于西汉时期新疆的人口数量问题,有的学者认为“汉代新疆境内约有85万余人,其中60余万为牧业人口”。有的学者估计“约五六十万人”。

《后汉书·西域传》有东汉时的人口统计数字,但不够详尽。从单个地区来说,看上去人口增加很多,例如,疏勒由户1510、口18647,增加到户21000、口数不详,户数增加了10倍多;于阗由户3300、口19300,增加到户32000、口83000,人口增长5倍左右;焉耆由户4000、口32000,增加到户15000、口52000,户数增加3倍多,人口增加70%。这似乎是奇迹,一百多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怎么会这样高?其实这是兼并其他内属小国的结果。西汉时内属诸国有43个,东汉时只有13个。就总人口来说,人口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疏勒人口按8万计(比于阗少一些),13个内属诸国共有27万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游牧部族多次争夺西域,鲜卑、柔然、高车、铁勒、悦般、嚈哒、突厥,你争我夺,你来我走,在这种情况下,西域人口只会减少,不会增加。

唐朝在西域的有效统治达一个半世纪,唐朝只有伊、西、庭三州人口统计数字:唐初伊州户1332、口6778,西州户6466、口32330(按天宝年间户、口之比),庭州户2300、口10281,合计户10098、口49389;天宝年间伊州户2467、口10157,西州户9016、口49476,庭州户2226、口9964,合计户13709、口69597。100多年间,伊、西、庭三州户数增加3611户,口数增长了20208人。人口增长速度是缓慢的。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都督府人口不报户部,所以没有统计数字,有的学者估计不会高于10万人,以10万人计,加上伊、西、庭州近7万人,就是17万人。再加上唐朝驻军(最多时5万)、官吏及其眷属、内地来的其他人员,最少在7万人左右。唐代在今新疆地区的人口在24万人左右。比唐初人口增加9万人,但人口总数没有超过西汉。

此后,一直到清统一新疆之前,再没有像汉、唐那样按地区有户有口的统计资料,有时只是一个笼统的数字。如《辽史·天祚皇帝纪四附耶律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