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遗书
49018500000015

第15章 鱼腹浦“十万精兵”:先见之明,长远考虑(3)

刘禅年幼,我知新主尚无能力处理政事。白帝托孤,为报先帝知遇之恩,我决心以毕生心血辅佐新主。但刘禅与我相知甚少,恐其日后变得刚愎自用、易听信谗言,我遂决定借此机会与其沟通,以便将来他善用手中权力,不与正确的决策行为相去甚远。

近侍来我府中,我命家人告之我染病在身,不能入朝。后刘禅又令黄门侍郎董允和谏议大夫杜琼来我家中,我均让家人挡于府前,皆不得入。

次日,刘禅率众官亲至我府,家人挡众官于门前,惟让刘禅入内。当时我正在小池边观鱼,刘禅立我身后,等了许久,方才轻声与我交谈,我急忙拜见以示尊敬,刘禅急迫询问:“今曹丕五路进兵,犯境甚急,相父为何不肯出府议事?”我笑答:“这事臣怎能不知,臣身在观鱼,心在划策。”接着我扶刘禅入内室坐定。刘禅问我退兵之计,我娓娓道来,刘禅又惊又喜,尽露钦佩之色,我见他深信于我,心中颇感欣慰,也不枉我费此苦心。

其实,我早料到曹丕会伙同柯比能、孟获、孟达、孙权四路前来攻蜀。用兵之妙,贵在使人不测,今番曹丕竟将用兵之事尽现于人,犯了兵家大忌,也使我提前有了应对之策:

西番国王柯比能,引兵犯西平关,我知马超祖籍西川,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马超为神威天将军,我差人密令马超把守西平关,羌人见了马超,不战自退。

南中蛮王孟获,兵犯四郡,我令魏延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为疑兵之计。蛮兵生性多疑,见到疑兵,不敢前进。

反将孟达,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我知孟达与李岩曾结生死之交,我模拟李岩的笔迹写信送与孟达,晓以利害。孟达本就惧怕我蜀,只是迫不得已勉强而行。收到信后,果然推病不出。

魏将曹真,从正面进攻阳平关。阳平关地势险峻,难攻易守,我调赵云引一军把守关隘,并不出战。曹真见我军不出,不久便退了兵。

东吴孙权,实乃坐观其变者,他见我从容退去四路大军,遂也不敢轻举妄动,以免结怨我蜀。我深知东吴对蜀汉的重要作用,遂派户部尚书邓芝前往东吴,游说孙权与蜀联合,结为唇齿,此乃长久之计,邓芝不辱使命,顺利达成目的,自此东吴无忧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此次能敌五路大军,全因先有准备,抓住重点,逐个击破。不战而胜,实乃蜀汉人民之幸,安居乐业也是我蜀中人民最希望看见的结局。对于此次“定居平五路”,我最大的感受不在于如何退敌,而在于以下几点:

下属也应该善于管理老板

今天,许多人开始明白,团队其实是所有员工共享的公共性组织,而不是某个老板的私产。然而,似乎并没有多少下属认识到管理老板有多么重要(更糟的是,几乎没有多少人相信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们为此感到既痛苦又无可奈何。因此,对以往老板大权独揽、下属惟命是从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必要。

“管理老板”听起来似乎有些冒犯,然而其用意在于找到一种身为下属的积极行为模式,强调身为下属所需要具备的勇气、力量、操守、责任与使命感,借以达到下属与老板相辅相成的目的。这个模式对下属的角色扮演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认定下属与老板的重要性不分轩轾,其道理在于,如果没有贤能部属的辅佐,领导者很难长期有效地善用自己手中的权力。

一个被大家忽略的事实是,身为老板在拥有旁人无法分享的权力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许多责无旁贷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旁人是很难体会的)。因此,便诞生了一个人们公认的哲学:领导者必须具备“坚强的自我”。但是,这种人格特质如果缺乏妥善的管理和贤能部属的辅佐,就很可能演变为“刚愎自用的自我”,进而造成独裁专断和决策过程的扭曲,严重伤害到团队合作的良性互动。

从下属的层面上看,应有一种“自危感”,我们必须要自己照顾自己,并且互相扶持。

男人和女人怀着对幸福的共同追求走到一起来,老板和部属之间也应该围绕共同的目标组成一个行动整体。由于社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身为部属那种温顺、服从、软弱,以及无法出人头地的角色形象,并接受“强力”部属辅佐“强力”领导者的观念,在组织体系中真正建立上下交流、自我负责以及同心协力的合作关系。

对于一个男人而言,家有贤妻是福。同样地,贤能的部属也应该善于管理老板,这样不仅有利于员工的利益,也有利于老板的利益。因为,我们毕竟共有一个“家”。

那又该如何管理老板呢?

应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你应该做什么;另一方面是你不该做什么。

你应该做什么

作为一个认真履行职责的下属,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权力,并且知道如何善用这份权力。由于团队的职能流程,一个下属拥有的权力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多。可是因为误解,或者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许多人放弃了自己的权力。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也就是说,责任与权力从来都是相关的,拥有多大权力,就应承担多大责任。这话反过来说也同样成立:如果一个人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就应该对权力当仁不让。对于一个下属而言,追求卓有成效的业绩就是他肩负的责任。

所谓“卓有成效”,就是通过自己与老板之间的互动,让个人的成长和团队的发展获得共同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白,使老板有效益、有效率地实现目标,是我们身为部属的重要职责之一。这就需要对老板进行管理。

也许有人认为:如此一来,岂不混淆了老板的角色?

其实不然,因为老板自有老板的价值。作为下属,我们还应该了解老板的价值所在,珍惜他为团队做出的重要贡献。

其次,我们还应该了解有哪些负面的因素正在损耗他的创造力、幽默感和决心。针对老板的长处和局限,我们要问一问自己:“我应该怎么做?我应该怎样帮助老板去排除那些负面的因素,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老板成长的环境?”而一旦排除那些负面的因素,我们还应该正视权力对于老板的负面作用。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地腐败。”我们应该学习如何正确地反对权力的黑暗一面,这也是为了对自己或团队的前途负责。

不应该做什么

一个合格的部属同样要严格遵守职场游戏中的规律,以下三点是我们部属必须恪守的:

第一,永远忠诚于团队,直到离开。

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理所当然必须恪守。

第二,永远不要让老板感到你不可信任。

成功地管理老板的前提,是老板对你的信任,任何可能产生不信任的举动都是危险的。

第三,永远不要贬低老板。

老板跟普通人不一样。因为领导者的权威不容侵犯,他决不会允许一个部属随意冒犯他,所谓“伴君如伴虎”就是这个道理。不要认为老板素质低,而瞧不起他。较好的做法是,过高地评价老板或不会有任何危险。

七擒孟获:忍住躁进,攻心为上

南中地势险要、地处偏远,不满之心存在已久;孟获是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在当地颇具威信。此两点让我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南中问题,就必须忍住躁进之心。南征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打败叛军,而是要彻底征服叛军,使国家长治久安。要让对手心服口服,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循序渐进,有一个让其服气的过程。

“安居平五路”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蜀国呈现出繁荣景象,为了抵御曹丕,又与孙权恢复了结盟关系。

建安三年我坐镇成都,获悉蛮王孟获起兵十万犯境。我深知南中之事,不仅关系到蜀国的安定,同时也关系到北伐大业,遂决定亲自率军远征。

南中地势险要、地处偏远,孟获是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在当地颇具威信,对我蜀不满之心存在已久。因此,我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南中问题,就必须忍住躁进之心。南征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打败叛军,而是要彻底征服叛军,使国家长治久安。要让对手心服口服,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循序渐进,有一个让其服气的过程。

正所谓“兼听则明”,为了更好地达到南征目的,我广开言路,听取众人意见。在众多意见中,惟参军马谡的破敌之策与我的想法相符:“南中地势险要偏远,即使今天用武力取胜,大军一退还会反叛。如丞相举兵北伐曹魏,他们得知国内兵力空虚,就会加紧举行叛乱。若用武力把他们赶尽杀绝,又非仁者之情。用兵的道理,应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丞相不要专用武力,要注意征服他们的心。”

马谡之言与我不谋而合,更让我坚信“攻心”才是长久之计。

五十万大军,兵分三路挺进南中,沿途平定零星叛军,主力行至益州郡。孟获为叛军首领。我知他在当地军民之中威望很高,许多人都愿意服从他的指挥。我便欲对深得“夷汉所服”的孟获采用“攻心”战术,遂传令军中,与孟获交战之时不得伤害于他,只能生擒。

蛮王孟获得知我军已进南中,就率军前来迎战,走到半路,正遇王平军马,军容不整、战旗杂乱,孟获便有一些轻敌。两军对垒,王平与孟获交战,不过十几回合,王平就露败迹,调马便走。孟获见王平如此无能,催马便追。孟获不知是我之计,被伏兵团团围住,拼命冲杀才得以突围,向山谷逃窜。他万没料到,山谷之中早有伏兵,无路可逃,只能束手就擒。

押至营中,我责问先帝待他不薄,他为何谋反。孟获以自己世代居住南中为由,反说是我们犯他土地,并不是他造反。后又大叫自己一时大意,才被捉住,不能算输。我知他心中很是不服,遂带他参观军营,以军威震慑,并以酒肉招待了他,而后放他回去。

孟获回去重整兵马,再次交战。他派董荼那、阿会喃领兵与我军交战,结果大败而归。因为两人上次被俘又被我放回,孟获疑心他们归顺了我而故意败阵,欲将二人除去,二人见事不妙,趁孟获不备,带人将孟获捆了起来,送到了我军营之中。

此番,孟获仍然不服,认为是自己部将叛变而被抓住,并不是我之能力,遂我又放他回去。

几天之后,孟获之弟孟优引百余蛮兵,带金珠、象牙之类,渡过泸水,来我营中。我召其入见,孟优表明来意:“孟获感激丞相两次不杀之恩,知道敌不过丞相,准备投降。让我先行一步,送来礼物作为赏军之用。”我岂能不知这是孟获诈降、里应外合之计,但我不露声色,装作信以为真,备下丰盛酒席,招待孟优一行。席间我让人频频劝酒,结果所有蛮兵喝得烂醉如泥。

半夜时分,孟获果然前来袭营,不知我早有准备,结果又被生擒。

孟获又找借口,说是他用人不力,误了大事,还是不服。于是,我又第三次放他回去。

孟获三次被擒,我料他不会再像以前一样轻敌,于是改变了战术,首先将营寨迁到泸水南岸,再设计擒他。

孟获引十几万蛮兵恨怒而来,大有一决死战的架势。兵法有云:“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我见孟获士气很盛,故退回营寨,四面紧闭,坚守不出。

数日之后,我见蛮兵已多懈怠,于是召赵云、魏延等用计破之。我命军士弃寨退过河北,我军一退,让马岱拆去浮桥,移于下流,去渡赵云、魏延过河接应。又让张冀退兵之时在寨中多设灯火,引孟获前来追赶,断其后路。

次日,孟获前来挑战,见寨中无人,寨内还弃有粮草车仗数百辆,不知有计,以为我军真的撤退,观察营内虚张灯火以为疑兵,果然如我所料,带兵追赶。我又预先在北岸沿河一带,立下营寨,遍插旌旗,又设绵城,我料孟获追来,定以为我怕其追赶暂时少住,不久便会退去,那时他再奋而击之。如意算盘打得真好,却不知我军早已入他之境。

次日夜里狂风大作,四面火明鼓响,我军杀将出来,犹如从天而降,孟获大惊,蛮兵大乱,杀开出路,径奔旧寨,而赵云在寨中已等候多时,冲杀出来,孟获慌忙欲回西洱河,于是望山僻处而走,又一彪军杀到,乃是马岱,可怜孟获只剩九骑残兵,望山谷而逃,南、北、西三面,尘头火光,他不敢进,只得向东而去。我早在东面等他,孟获见我,怒极,因我随从甚少欲捉我,冲将过来,连人带马,落入陷坑之中,后面埋伏的魏延,领兵上前,将孟获生擒。

可笑孟获厚颜,几番被我捉住,仍大言不惭,要我再放他回去,他必报四次被擒之仇,我心中虽不悦,但我知此番动怒,势必前功尽弃,于是大笑,把他放回。

五擒孟获甚是简单,孟获领数千残兵去投西南秃龙洞朵思大王,逃进秃龙洞,后用木石垒断堵截东北一条路的进口,此路地势平坦,人马可行,今被阻断,我军只能由西北一路进洞;这是剩下的惟一路径,但此路瘴气弥漫,多藏毒蛇恶蝎,人马难行。孟获想凭此天险阻挡我军前进。在我无计可施之际,幸得一山中老叟相助,助我军得饮水,去瘴气,一路挺进,直至秃龙洞前。

此番生擒孟获未费一兵一卒,应归于那银治洞二十一洞主杨锋,杨锋为报我前次不杀之恩,以助战为名混入洞中,趁与孟获等人畅饮之时,让三个儿子为孟获三人斟酒,利用此间机会将三人拿下。

孟获见我,仍不服气,于是我将孟获、朵思大王等一并用鞍马送回。

六擒孟获,是孟获投靠西南八纳洞主木鹿大王,兵败,木鹿大王死于乱军之中,我军占了孟获藏身的银坑洞。此后,我正欲分兵缉拿孟获,蛮王妻弟带来洞主,因劝孟获归降,其不从,遂将孟获、祝荣夫人一干人等尽皆擒来。我听罢知是一计,遂决定将计就计,让张嶷、马忠引二千壮兵,伏于两廊,待孟获等皆进洞内,尽皆缚住,后命人搜身,果然藏有利刃。

孟获此番仍然不服,我第六次放其回去。

第七次擒住孟获,可以说是我一生最痛苦的回忆。孟获投乌戈国,国王兀突骨引三万藤甲兵助战,藤甲兵所穿藤甲马枪不入,入水不沉,但沾火即着。迫于无奈,我设计引兀突骨及三万藤甲兵进入山谷之中,而后以火攻之,可怜三万藤甲兵,烧得互相拥抱,死于谷中。战后我感此番战死无数生灵,为此在泸水岸上设香案,铺祭物,亲自临祭,诵读祭文,放声恸哭许久。

而那孟获当日知藤甲兵被困山谷,领兵去救,我让马岱领千余兵假扮蛮兵,混进孟获军中,不费吹灰之力,将其生擒。

七擒七纵,自古以来从未有过。孟获虽为蛮人,也懂得知恩图报。在第七次擒他以后,我又欲放他回去,孟获与妻子宗党人等匍匐跪于帐下,垂泪道:“某子子孙孙皆感大恩,丞相天威,南人不敢再犯!”自此“攻心”之计算是告结,南中总算平定。

我任孟获为蜀国官员,全权管理南中地区。从此江南一带和平安定,人民生活一片和谐。

“七擒孟获”记忆犹新,而此番平定南中,我对后人有如下提醒:

欲速则不达

我们应该认识到事物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不可能一口气吃个胖子。有时候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这其实就是躁进不忍带来的问题。

从古代的许多政治事件、军事事件中躁进不忍的例子,我们可以借鉴不少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