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过打击之后,王明痛定思痛,认真反省决策中的失误,寻找新的经营方式。王明选择了一家小公司继续上班,并且从最底层的职员开始做起。由于有着很好的业务能力,王明很快就成为公司中层的一名管理人员。
历史惊人地相似,王明现在所在的公司遇到了他上一个公司同样的决策难题。在这个时候,王明拿出了详细而可靠的解决方案,并且向领导坦言自己在以前公司时所犯下的错误。最终,新的公司领导认同了王明提出的方案,并且很好地解决了危机。王明也因此被重新提拔为公司的高管。
如果王明没有上次失败的积累,他将无法抓住以后的机会重新崛起。人生有很多的遭遇,这些遭遇或让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或者让人品味到失败的痛苦。遭遇喜悦当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在失意之时也有它独特的价值。
如果将一个人的人生比作一所大房子,在失意的时候,我们可以停下来对房子的设计进行适当的修改。这种修改其实就是对心中终极目标的一种完善。珍惜每一次能够让自己成长的失意机会,让每一次失意都变成将来成功的一个垫脚石。
仔细品读失意,因为失意之中不仅有苦涩的味道,更蕴藏着甜蜜的未来。
4.用宽容与信任浇灌友谊之花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不会有两个价值观和性格都完全一样的人。
友谊的维护不是依靠昧心的赞同和一致,而是依靠双方的理解和宽容。真正的朋友不会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另外一个人,更不会拿自己的是非标准去评判另外一个人的行为。在真正的朋友眼中,他们不仅能够欣赏彼此的优点,更能包容彼此的缺点。
一只乌鸦和一只鹦鹉被关在同一个鸟笼里,鹦鹉觉得自己非常委屈,埋怨道:“我怎么这么倒霉,和这样一个黑毛的怪物关在一起,它真是丑死了!瞧它那呆板的表情、难听的说话声音,如果谁在早上看它一眼,这一天都会倒霉的。再没有比跟它在一起更令人讨厌的事情了!”
而乌鸦也因为和鹦鹉关在一起而感到不快。它抱怨自己为什么这么不幸,竟然和这样一只百般挑剔的花毛家伙关在一起,并且感到十分伤心和压抑:“这家伙怎么穿了这么一身花里胡哨的衣服,简直跟个傻大姐一样。瞧它那丑陋的嘴,居然还说些不知所云的话!吃东西的样子一点儿也不文雅,看见人来就学人家的声音,一副谄媚的姿态,简直令人作呕……”
乌鸦和鹦鹉的争吵似乎永远没有休止,虽然它们共处一个“屋檐”下,但是命中注定它们不能成为好朋友,因为它们不懂得宽容。
一个永远选择附和另外一个人,意见总是和朋友相同的人肯定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能够清楚地看到彼此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懂得相互尊重。
在欧洲文学史上,歌德和席勒的友情长久被人传颂。在二人交往的过程中,歌德非常努力地想以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帮助席勒。歌德不仅让席勒搬到魏玛来住,而且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这包括先让他借居在自己家,然后帮他买房,平日也不忘资助接济,甚至细微如送水果、木柴,而更重要的帮助是支持席勒的一系列重要创作活动。
反过来,席勒也以自己的才华重新激活了歌德已经被政务缠疲了的创作热情,使得歌德的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也正是在这段时期里,歌德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
歌德比席勒大10岁。当席勒还是一个小青年的时候,歌德已经名扬天下。对于后起之秀,歌德深为席勒的才华所折服。席勒在21岁的时候便以剧作《强盗》一举成名,接着又写了《阴谋与爱情》等三部风靡一时的悲剧。
在席勒成名以后,两人相处不再如从前那样自如了,感情也产生了距离。但是歌德有着十分宽广的胸怀,他非常钦佩席勒的长处——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专心致志努力创作,同时他忘记了席勒的短处——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正因为如此,若干年后,歌德还保持着与席勒真挚的友谊。他对席勒说:“你给了我第二次青春,使我作为诗人复活了。”
面对席勒的恃才傲物,歌德并没有感到自己会受到多么重大的伤害,反而放大了席勒的优点,并以此来激励自己。正是依靠着这种对朋友的宽容,成就了两人之间的伟大友谊。
有一对朋友结伴在沙漠中行走。一天,他们吵架了,一人打了另一人一个耳光,被打的那个人很伤心,他捡起一根树枝,在沙地上写道:“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两人继续行走,他们来到了一块沼泽地。道路难行,那个曾经被打的人不小心掉到了沼泽地中,另一人拼了命地把他救了出来。这个人很感激他的朋友,他拿出一把小刀,在一块石头上刻上:“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名。”
另一人看到他的行为,不禁问道:“为什么你要把我打你的事情写在沙地上,而把我救你的事情刻在石头上呢?”
他笑了笑,说:“沙地上的字很容易被风吹散,我希望朋友对我的伤害与误会可以像沙地上的字一样很容易就消失不见;即使风吹雨淋,石头上的字也很难消失,我希望朋友对我的好可以像石头上的字一样,一直铭刻在我的心里。”
在实际的生活中,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不犯错误,朋友之间也不例外。一位诗人曾经说过,谁想在困厄中得到援助,就应该平日里宽容待人。选择记住朋友们对自己的恩惠,不要让朋友的不好充斥在自己的心间。
有一位朋友说:“我只记得别人对我的好处,忘记别人对我的坏处。”这让他收获到了很多的至交好友。本着一颗宽容的心,忘记别人的坏处,是对别人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宽容。
5.为生活点盏灯,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
多为别人着想,不仅能使你不再为自己忧虑,也能帮助你结交很多的朋友,并得到很多的快乐。
前生的五百次回眸,才换回今生的擦肩而过。这几乎是一句早被用得烂俗的话语。但是有多少人认真想过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有人说,这是一个爱心缺少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也有人说,这是一个爱心泛滥的季节,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以后,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诉求,对爱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从前有一个小巷子又黑又窄,路灯也没有一个,每到晚上在里面走路非常不方便。
夜幕降临了,这时候一个人打着灯笼慢慢地走进这条巷子,巷子里一下子明亮了许多。
“太好了,那个点灯的盲人又来给我们照路了。”几个巷子里的居民高兴地说,“这下子不用再怕撞到墙了。”
有个年轻人正从这里经过,觉得这个盲人挺有趣的。于是他走上前去跟盲人聊了起来。
“您好,您既然什么都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出行呢?”
“为了保护我自己啊。我听人们说一到晚上他们就像我一样什么都看不见了。我点盏灯,他们看见了光,就会躲开我,不会撞到我身上了。”
汉王符在《 潜大论 》中说:“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这一辈子,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与人为善,更应当从身边小事做起,广结善缘。
丈夫去世不久,儿子又坠机身亡,这对50岁的黛比来说生活似乎显得有些残酷。她被悲伤和自怜的感情所包围,久而久之得了抑郁症,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一位智者劝她去做些能使别人快乐的事情。
可是,一个50岁的女人能做些什么呢?黛比想了一整夜,终于想到一个主意。她过去喜欢种花,自从丈夫和儿子去世后,花园都荒废了。她听了智者的劝告,开始修整花园,撒下种子,施肥灌水。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花园里很快就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从此,她每隔几天便将亲手栽种的鲜花送给附近医院里的病人,插在他们床前的花瓶中,让芳香充满整个病房。她给医院里的病人送去了爱心和温馨,换来了一声声的感谢。这些美好的感谢轻柔地流入她的心田,治愈了她的抑郁症。她还经常收到病愈者寄来的卡片和感谢信。这些卡片和感谢信帮助她消除了孤独感,使她重新获得了人生的喜悦。
当我们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时,我们留下的东西就会扩大和增加。因此,我们要与别人分享好的和值得向往的东西。帮助的人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甚至是重获新生。
我们从别人那里得到时,会觉得快乐;但当我们在给予别人时,会感到更大的快乐。你在送别人一束美丽的玫瑰时,自己的手中也留下了最持久、最浓郁的芳香。
一个只想着自己利益得失的人是可悲的,因为他无法体会到生活中原来还有美好的东西在我们身边。
6.夜色越黑暗,星星就越明亮
想要等到黎明前的曙光,首先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度过漫漫长夜。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必经的阶段。
人会做梦,也就意味着人会有梦醒的时刻。有人说,梦醒的时候是最难过的,因为暂时还看不到希望,但是也有人说梦醒是最幸福的时刻,因为在梦醒之后就可以看到黎明的曙光。
沉溺于自己梦想不愿醒来的人是懦弱的,他们害怕梦碎的一天;不愿去想的人是可悲的,因为他们无法享受梦幻变成现实的欣喜。
黎明之前必然经历黑暗,因为有了黑暗,探寻光明的价值才会充分体现出来。黑暗只是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因为黑暗的侵袭而放弃希望的人,最终只会被黑暗所吞噬。相反,那些在黑暗中仍然仰望光明并孜孜以求的人,终究会把无法事先布置的生命舞台前的那条黑色布幔拉开,看到色彩斑斓的宏图。
很多人都说盲人是弱势群体,但是她是无数个“中国盲人第一”的创造者: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第一位骑独轮车的盲人、第一位开卡丁车的盲人、第一位盲人跆拳道“黄带”选手、第一位加入世界杰出华人协会的盲人……很难想象这些成就是一位双眼视力仅为0.02、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盲人所创造的。童年时,父母因她的先天性白内障而抛弃她,但姥姥留下了她,并给予她全部的爱。姥姥用尽全部心力来培养她、教育她、磨炼她,是姥姥的支持让这个从小失明的孩子勇于面对困难,勇敢而坚强地一直走来。
实际生活中,她并不像大部分人想象的那样没有乐趣,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她是一个乐观开朗、爱好广泛的人。她游泳考过了深水证,跆拳道晋升到“黄带”,她还喜欢弹钢琴,骑独轮车,喜欢猫,也喜欢画猫。
但作为一名盲人钢琴调律师,她在刚开始找工作时却处处碰壁,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盲人还会调音。一架钢琴,8000多个零件,闭着眼睛一一触摸,再调出精准的音律,这听起来似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啊,但她最终却把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她凭借自己坚忍执着的精神、熟练的技术、严谨的工作态度,最终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肯定,开创了事业的新天地,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盲人调律网。
阴影恰好证明了阳光的存在。事例中的这位盲人并没有因为自己视野的盲区而遮住人生绚丽多姿的风采。世界上没有无边的黑暗,只要拥有坚强的毅力和不惧黑暗的勇气,终究会看到黎明时喷薄的太阳。
海伦·凯勒是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的黑暗世界里的人,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竟然成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并在大学期间就和老师合作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我生活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这本书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被译成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
后来凯勒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二战”期间,她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备受人们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杰出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