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服力: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
49144200000027

第27章 摸准心理脉搏,你要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3)

上述故事中,小王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教师角色的主要作用,做了一些和工作无关的事情,校长是一个睿智的人,把小王引导到教师的角色位置上,使他认识到自己工作的责任,认可了自己的观点。如果校长不去引导小王,而是指责,可想小王会有什么样的举动,结果只会更坏,使他对校长也没有好感。

第二,讲故事营造氛围,使对方进入角色。

通常我们遇到推销员,他们总是喜欢将一些故事给我们听,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原因很简单,他们在营造一种氛围,以使你进入到一种角色当中,这样你就会从这一角色的角度出发,从而你就会产生一种买对方产品的欲望。在与人的谈话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对方进入到我们的故事当中,这样他就会从故事中我们预设的角度出发,为我们考虑着想。

第三,将问题抛给对方,让对方为我们出主意。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自己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就会向朋友请教,朋友会给我们出很多的主意,同样,朋友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也会给他们提很多的建议。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帮助别人,人性本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向对方提问题的时候,对方会很喜欢给你解答的。我们在不认识路的时候,向陌生人请教,他们都会给我们指道。在与对方交流的时候,不妨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这样就将对方放在我们的角色位置上,他不仅会从我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且还会给我们出主意,这不但为我们解决了问题,而且还拉近了双方的关系。

置换对方角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说服技巧,它可以使对方无意识地进入到我们的角色当中,激发对方对我们角色的认知,使其产生相应的角色心理,从我们的角色出发思考问题,替我们着想,从而改变对方的观点意识。

谈话讲究方式,找对方容易接受的那种

谈话就是一场心理战,只要你能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你就能成功地说服对方。说服的根本就是满足,所以说,要想说服对方,就要满足对方。然而,并不是你满足了对方你就可以说服对方,人与人之间是有隔阂的,如果送太贵重的礼物是会被拒绝的,因为这会让人觉得我们有不良企图。要想消除对方的戒心,我们应从他最容易接受的地方入手,这样他就会和我们消除隔阂,从而真正地接受我们。

心理学证明,我们开始时就向对方提出一个大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会被拒绝,如果我们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对方很可能就会答应,一旦对方答应我们小的要求,我们再提出大的要求,对方就会答应。心理学家说,人们会拒绝自己无法办到或违背自己原则的事。但他一旦答应了某种小请求,他就倾向于关注与此相关的活动,如果他拒绝后面的大要求,就会产生意志上的不协调,他内在要求回复协调的意志力会促使他答应更大的要求,来维持自己意志上的一致性。因此说一个人的门槛一旦被突破,就会形成一面倒的趋势。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他的助手做过有趣的实验:让两位大学生访问郊区的一些家庭主妇。其中一位首先请求家庭主妇将一个小标签贴在窗户上或在一份关于美化加州或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小的、无害的要求。两周后,另一位大学生再次访问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今后的两周时间里在院内竖立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该招牌很不美观,这是一个大要求。结果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这项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没被访问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

小的要求被答应了,才有可能让对方答应我们大的要求。要想使对方接受我们,最好是从对方容易接受的地方入手。

一小区大门口新开一家商场,十分亲民,人们在商场里面可以滑滑板、打球、玩跳舞毯,孩子们可以打游戏,并能围着一个小鱼池钓鱼,每隔一段距离,都置放有饮水机,休息椅,如果再往里去就是比较大的儿童活动区、母婴休息室和小小的图书角。

本来大多数人不太爱逛新商场,可是去过一次之后,就变得爱去了。随后,人们发现,家里很多东西,都源自这个商场,原来经常去的商场已经基本被淘汰了,因为那个商场,只有需买东西时才进去,买完就走,根本不想逗留;而新开的商场却让人乐于逗留,买不买在其次,你逗留久了,自然就愿意在里面转悠,消费更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上述例子中,新商场没有明显要求顾客来自己商场里买东西,而是为周围的人提供一些便民的设施让顾客们来免费玩,这样就吸引了很多人进入商场,人们有需要自然就会在商场内解决了。对方最容易接受什么就给对方什么,只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人际交往中交到更多的朋友。

要做到这一点应注意下面几点事项。

第一,给对方最容易接受的,不使对方起疑。

一般来说,给予对方贵重东西,别人都是不会接受的。一个小的微不足道的东西却可以消除对方的戒心,别人不会认为我们另有企图。我们身边要时常准备一些小的可以表达我们友善的东西,这样我们需要的时候随时就可以用上,顺利建立起双方的关系。

第二,不要心急,循序渐进才能达到目的。

欲速则不达。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太着急,这样就会提前暴露我们的意图,只要时机成熟,提出我们的要求就会水到渠成。有些人总是不能够保持足够的耐心,工作没有做到位,就急切地提出一些对方可能拒绝的要求,会引来对方的反感,对我们的目的很不利。

在一个风雪很大的夜晚,有一个乞丐向一家富人讨饭。富人对他非常厌恶,十分恶劣地对待他。富人对他大声嚷道:“滚开,不要来打扰我们。”乞丐非常悲苦地说:“求求你让我进去,外面下着大雨,我在你们的火炉上烘干衣服马上就走。”

富人想这对自己也不会造成太大损失,就开门让他进来了。屋内很暖和,乞丐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富人正要准备赶他走,乞丐却用十分可怜的神情另加恳求的语调乞求富人借他一口小锅,好让他“煮点石头汤喝”。

富人听到“石头汤”感觉很是好奇道:“我倒真想看看,你怎样用石头做汤。”于是富人答应了穷人的要求,随后穷人就到院子里拾了几块石头,把它们清洗后放在锅里煮。

乞丐边煮汤,边自然地说道:“煮汤得放点盐。”于是富人就拿了一些盐给他,之后乞丐又以各种理由跟他要了一些白菜、香菜等碎菜叶。到最后,富人把剩下的碎肉末都放到了那锅石头汤里。结果,聪明的乞丐捞出来碗里的石头,喝了一锅味道鲜美的肉汤。

如果乞丐一开始就对富人说:“给我一碗肉汤吧!”那么他只会被赶走,连富人家门都进不了。无论干什么事情不能太过着急,要循序渐进,在合适的机会提出合理的要求才是正确的。

第三,不妨要求对方帮个小忙,或提一个小问题让对方解答。

别人最容易接受什么,有时候我们把握不准,那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需要去劝说对方,但是又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推销员推销产品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做的时候,不妨请对方帮一个小忙。比如说推销员如何进客户门的,当他敲开对方的门之后,他会说:“你好,能给我一口水吗?”通常客户都会让他们进去的。我们在和对方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对方帮一个小忙,或是提一个小问题,都可以顺利地和对方建立起关系,甚至会成为好朋友。

总之,要想让对方顺利接受我们,对方最容易接受什么,就给他什么,只要他接受了,他就会逐步接受我们的要求。

反问句也是进行说服的好方法

人与人的交往需要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掌握一定的语言方面的技巧,可以使我们的谈话更富有变化,能帮助我们把握好说话的主动权,让我们在说服对方中更具效果。反问是语言中问问题的一种方式,用问问题的方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问而不答,答案蕴含在问题之中,能够使对方通过思考来领会我们的意思。反问又叫激问。在对话中,善于运用反问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仅可以更加明确地表达我们的意思,更可以引发对方的兴趣,激发对方对问题的深刻思考,与我们产生接近的心理感受,使我们更具气势,语言更具说服力。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们使用反问可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在气势上优于对方,可以促使对方对我们产生信任,同时它可以使对方对我们产生兴趣,激发对方对问题的思考,使我们的观点更加明确,更具说服力。

如何运用好反问,更有效地引发对方的思考呢?下面介绍几种运用反问的方法,帮助你更好地使用反问句增强自己语言的说服力。

第一,先论述自己的观点再反问,给对方启发性思考。

交流当中,我们要想法多让对方思考,这样对方对我们的观点才会深刻地认识。有时候我们对对方清晰地解释了我们的观点,对方也表示理解我们的观点,可是对方还是对我们的观点存有质疑。这其实是因为对方只是听了我们的观点,但是对方没有对我们的观点进行思考,没有真正地理解我们的观点,如果在论述我们的观点的时候,同时能激发对方对我们观点的思考,那样就能够让对方更全面地理解我们的观点,从而达到让对方接受我们观点的目的。只要我们在论述我们的观点后能够运用反问句反问对方,由于对方要对我们的问题进行回答,对方就会对我们的问题进行思考。

唐朝,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李世民一次问大臣:“守住天下很难吗?”魏征回答说:“非常难。”李世民说:“我任用德才兼备的人为官,又听从你们的批评意见,守天下还难吗?”魏征说:“古代的帝王,打天下的时候,能够注意用人和听从意见,一旦打下天下,只图安乐,不喜欢别人提意见,导致亡国,所以,圣人说:‘居安思危’,指的就是这个,能说守天下不难吗?”

这是唐太宗与魏征的一次精彩对话,双方都运用反问句,但是,魏征更胜一筹,他看出了唐太宗的观点的问题所在,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然后对唐太宗的问题进行反问,使李世民立即认识到问题的所在。

第二,针对对方的问题进行反问,让对方质疑自己的观点。

双方交谈,就是交流各自的观点,通过交流使对方更加明确我们的思想和想法。在此过程中,双方都会有自己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我们都能够更加认识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想要说服对方,我们就需要使对方的观点立场产生动摇,当对方立场不牢固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说服对方的最好时机。如何才能使对方怀疑自己的观点呢?当对方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我们的立场进行提问时,我们可以针对对方问题的漏洞对对方进行反问,这样就会使对方的问题没有依据,那么对方的立场就会不稳,就会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我们的观点相对来说就会更加牢固。谈话就是论述双方的交锋,哪一方立场更牢固,胜算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谈话交流中,运用反问句就是对对方的质疑,对方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你的问题,那么对方就会处于下风,我们再采取一定的方法,就能够成功地说服对方。

有一地主半夜催长工起来干活说:“天快亮了,为什么还不起来干活?”长工说:“等我捉了虱子再去。”地主说:“天这么黑,能看见虱子吗?”长工说:“天这么黑,能干活吗?”长工的反问,迫使对手处于自打耳光的窘境。

聪慧的长工一眼就看到了地主的立场不牢固,通过反问句来攻击对方的逻辑,取得了这次对话的胜利。反问句的运用可以立竿见影地让对方看到自己问题的所在,在对话的交锋中,可以占据有利的位置。

第三,肯定对方的观点再反问,制造双方的共鸣。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被拒绝,说服不了对方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对方不接受我们的观点,我们还硬要去说服对方,那会造成双方的不愉快。你想要说服对方,就要想法使对方消除不愉悦的心情或敌意,否则,想要说服对方是很难的事情。通常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顺着对方的观点来,即对对方的观点表示理解,使对方对我们没有强烈的反感,这样会为自己进一步说服对方留有余地。如果我们能够在适当时候运用反问句就可以使对方产生深刻的思考,这对我们去改变对方的观点有很好的作用。

萧伯纳的剧本《武器和人》公演后,萧伯纳走上舞台向观众致意,一个人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萧伯纳彬彬有礼地回答说:“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两个反对那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能禁止这剧本的演出吗?”萧伯纳的反问,引起全场观众的笑声和掌声。

萧伯纳是一个智者,他很懂得运用语言的技巧,他在对方的质疑下,不但没有反驳对方而是先肯定对方再运用反问,不仅让对方无言,还有力地批评了对方。学会运用反问句,是我们语言的有力武器。

总之,反问句是我们语言的有力工具。学好运用反问句,不仅能够让对方思考看到自己问题的所在,更可以使我们在谈话中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