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金字塔——尼罗河岸的永恒之谜
“人类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当古代世界的其他奇迹都已不复存在时,金字塔却依然巍然耸立在撒哈拉无边的黄沙之中,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曾经的过去。经受住千年岁月留存下来的金字塔,就是一个至今无法解释的建筑奇迹,其神秘魅力长久不衰。在开罗西南10公里处,尼罗河两岸的沙漠之上,散布着大大小小110座金字塔。这些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因为它的外形很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中,古埃及人把它叫做“马斯塔巴”。
到了第三王朝时期,法老们本也想将马斯塔巴作为死后的永久性住所,可是,埃及人在那一时期却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于是,有个聪明的年轻人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
梯形,在埃及人看来,寓意为升天的梯子。这在《金字塔铭文》中是有记载的:“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
同时,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古埃及太阳神的标志是太阳的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向青天的太阳光芒。
从此以后,一代又一代的法老都为自己建造了金字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第十三王朝(公元前2686年—公元前2181年),距今已有四千六百多年。
人们自从认识金字塔那一天起,就被笼罩在一层迷雾当中。有关专家估计,在修建大金字塔时,埃及居民至少应有5000万。然而,据历史资料统计,在那个时期,世界总人口才有2000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矛盾。何况,已经发现的金字塔有80座之多,按每30年完成一座来算,总计也需2400年。古代埃及,承受得了这样浩繁、长久的消耗吗?更令人不解的是,建造金字塔所需的如此之多的庞大的石块,古埃及人是怎么将其运输的?因为即使有足够的人力,也难以把这每块重达1.5吨到160吨的巨石运送到工地。怎样把石块一层层垒上去,更是一个费人猜想的神秘课题。
金字塔中还有一些令人惊奇的数字之谜。比如大金字塔塔高乘上十亿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用2倍塔高除以塔底面积,等于圆周率等。另外,还有科学家说金字塔的形状,使它贮存着一种奇异的“能”,据说,这种能量有着许多用途和奇特的功效。它能使尸体迅速脱水,加速“木乃伊化”,等待有朝一日的复活。
但是,不管金字塔有着多少谜团,它却实实在在地矗立在那儿,迎曙光,浴暮霭,闪着神奇的智慧之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
现在,金字塔已经成为埃及的象征。只要来埃及,就没有人不会去一睹金字塔的芳容。在这80座金字塔中,最为著名的是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孟卡拉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又称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夫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90年左右。塔高146.5米,相当于一座40层的摩天大楼,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230.6米,占地约52900平方米。
整个胡夫金字塔共用了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块砌成,最轻的石块约1.5吨,最重的约160吨,平均重量为2.5吨,总重量约684.8万吨。这些石料需用978286辆载重7吨的大卡车来装载。
大金字塔四周整齐排列着许多贵族的平顶石墓,众星捧月般衬托出大金字塔的雄壮与威严。仅仅这个庞大的锥体矗立在埃及的土地上,就给埃及增添了不少神秘感。游客可以从大金字塔的入口进入内部,金字塔内有大大小小很多石室,和狭窄低矮的通道,最有名的还是胡夫的墓室,不过现在墓室已空无一物。
哈夫拉金字塔是继胡夫金字塔后第二座在吉萨建造的金字塔,是胡夫的儿子哈夫拉国王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50年。相比于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的高度虽然低了3米,但建筑形式更加完美壮观,塔前建有庙宇等附属建筑。
孟卡拉金字塔是孟卡拉王在吉萨建造的第三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600年,其规模比前两座小了很多,内部结构也比较纷乱,可见孟卡拉王朝的实力已不如前。
同样成为埃及象征的狮身人面像,是吉萨另一个吸引游人的地方。狮身人面像坐落在哈夫拉金字塔的东侧,紧靠河谷庙的西北,似乎是塔陵的守卫者。
狮身人面像身高约20米,长为55米,据说整个狮身人面像是在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上凿成的。如果把另外匍匐在地面上的两只前爪计算在内,共73.5米长。它的头部有5米长,其耳、鼻的长度超过普通人的身长。
在古埃及,这个狮身人首的怪物叫做斯芬克斯。据说“斯芬克斯”在路口向行人问问题,其实就是猜谜,如果你猜错了,斯芬克斯就把你吃掉,如果你猜对了,斯芬克斯就死。好多人因此而枉送了性命。后来有一个年青人去找斯芬克斯,斯芬克斯就问他:“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下午三条腿。请问这是什么动物?”这个青年略一思索,说:“人。”斯芬克斯大叫一声昏死过去。这就是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的神话。
7.婆罗浮屠——世界石刻艺术宝库
南半球最大、最古老和最壮观的古迹,就是婆罗浮屠,一座建在“山丘上的佛寺”,一个“世界石刻艺术的宝库”。
婆罗浮屠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日惹附近的马吉冷婆罗浮屠村,屹立在一个人工堆筑的小山丘上。婆罗浮屠是“千佛塔”的意思,在梵文中也可译为“丘陵上的佛寺”。
佛教诞生于印度,但最美、最壮观的佛教建筑却不在印度,而是在印度尼西亚,这就是婆罗浮屠。公元8至9世纪时,印尼萨兰德拉王朝笃信佛教,为了收藏释迦牟尼的一小部分骨灰,动用全国10万奴隶,花了10多年时间建成了这座佛塔,在当时,婆罗浮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也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
但到了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尼西亚,佛教开始衰微,婆罗浮屠竟也逐渐被废弃。1006年,由于默拉皮火山爆发和地震,周围居民纷纷出逃,婆罗浮屠也完全被火山灰掩埋,从此与世隔绝了800余年。
1814年,当时的爪哇总督托马斯·斯坦福德·拉弗尔斯爵士派人侦察地形时才重新发现了该塔,并对周围的碎石和杂草进行了清理,使得婆罗浮屠重现人间。规模宏大的婆罗浮屠被重新发现后,立即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援助和印尼国内各界的捐助下,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工作。1991年婆罗浮屠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更为它带来了大批朝圣者和观光客。
婆罗浮屠是一座阶梯状金字塔形的建筑,底座长123米,宽113米,高42米。该塔根据印度的窣堵波(宝塔)而建,并且试图在整体上造就一个立体的曼荼罗(印度佛教里一种用于装饰的花纹)。婆罗浮屠是个实心的佛塔,没有门窗,也没有梁柱,大约用了200万块打磨好的火山岩石块筑成,底层石头每块甚至重达1吨,石块用量总计5.5万立方米。而且整个建筑完全用岩石堆砌而成,没有用任何黏合剂。
婆罗浮屠台基是正方形的,由五层带边墙的平台组成,边长分别为89、82、69、61米;方形台上又有依次递减的三层圆形平台,直径分别为51、38、26米;顶端为1座巨大的钟形窣堵波,直径9.9米。
按照佛教的解释,底层的方形平台表示“地界”,象征人无法摆脱世间的各种欲望,上部圆形平台表示“天界”,象征人已摒弃各种欲望,但仍有名有形,最高是“无色界”,象征人已摆脱了世间的所有桎梏,变得无名无形。
“地界”各层共建有石壁佛龛432个,每座佛龛内有一莲座及盘足趺坐的佛像。绝大多数佛像都在佛龛之内,但也有少数露出来的。佛像的手势有5种,寓意金刚界五佛。“天界”各层共有72座钟形小塔,下层32座,中层24座,上层16座,共72座,每个小塔内供奉一尊成人大小的盘坐佛像,形状别致,设计巧妙。佛像按东、南、西、北、中不同的方位,分别做出“指地”、“施与”、“禅定”、“转法轮”、“无畏”等不同的手势,而且佛像的面部表情和手指、手掌、手臂等姿势也是千姿百态,形象迥异,传神逼真。
将方形层佛龛、圆形小塔中的佛像和中心大窣堵波中的佛像加在一起,整个婆罗浮屠有佛像505尊。佛像表情典雅,既有印度雕刻的传统,又有印度尼西亚古代文明的身影。如佛雕中世俗人物就是当地人打扮,堪称印度爪哇艺术的杰作。
除了505尊优美庄重的佛像分置各层外,这里的佛塔塔身和各层基座围墙上还刻有数千幅浮雕。这些浮雕艺术极为杰出,塔上的浮雕吸取印度佛教艺术的精华,形象逼真,美轮美奂。浮雕的内容主要是佛传故事以及佛本生经故事,被誉为“一本用石头写的佛学教科书”。
其中,塔底四面墙内有160幅浮雕,而塔身墙上、栏杆上均装饰有浮雕,在全长2500米的范围内,共计有1300幅佛经故事浮雕,1212幅装饰浮雕。浮雕内容,第1层走廊主壁题材为本生、佛传、譬喻和说法,描绘了佛陀从降生到涅槃的全部过程;第2层走廊主壁题材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散财童子历参图;第3层走廊是其延续;第4层走廊尚未明了,可能为《华严经》的普贤菩萨行愿赞等。这些浮雕的人物高约40厘米,线条圆润细致,形象栩栩如生,堪称是艺术珍品。佛教徒必须按特定的路线登婆罗浮屠。从东面进入,按顺时针方向绕行,走向庙顶象征着一个人逐步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
婆罗浮屠的塔底,一般称为“隐基脚”,由于当初大量的石块在周围构成了一道防护墙,因此遮挡了人们的视线,那些浮雕直到1885年才被发现,展出一段时间后,除东南角外,又都被重新掩盖。
这就是婆罗浮屠,其工程之浩大,建筑之壮观,几乎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与柬埔寨的吴哥窟相媲美,因此这几个建筑也被誉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
现在,婆罗浮屠这些精致美丽的浮雕和佛像都毫无任何保护地袒露在游客面前,来到婆罗浮屠,游客可以随便抚摸它们。据传说,如果伸手能摸到其中一尊佛像的脚或手,就表示与佛有缘,许愿后再顺时针绕塔走三圈,愿望就会实现。虽然这个说法不能当真,但仍有很多游客愿意去做,或许,是寻找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一个无色的世界才是游客心中所期待的。
8.梵蒂冈——地球最美的装饰品
爱默生说:“我爱梵蒂冈,它是地球上最美的装饰品。”对于地球上的大多数人来说,建筑在宗教信仰之上的梵蒂冈城就是一个看得见的传说,一个真实而又虚幻的存在。
梵蒂冈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部的台伯河西岸高地上,既是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国家,而且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还不到纽约中央公园的1/8,总人口也只有1000多人。
梵蒂冈虽小,但却有一整套的机构,以及各种设施,包括梵蒂冈宫廷、教堂、图书馆、邮局、电台、火车站、飞机场等,只是没有理发店,梵蒂冈人理发只得去国外——意大利的罗马城。
梵蒂冈很难得的是,这里保留了很多辉煌的史迹和艺术大家的巨作,而且,它还是世界8亿多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
在古罗马以前,这里就是一个举行巫卜活动的场所。公元135年罗马皇帝哈德里亚努斯在这里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庙宇,此后这里便成了古罗马皇帝的陵墓所在地。公元8世纪中期,法兰克国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周围地区赠送给统治罗马城的教皇,形成教皇国。19世纪中期以后,意大利统一,收回了教皇辖地,教皇被迫退居梵蒂冈,政教分离的制度使它成为一个罗马城的“城中之国”。1929年,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最高元首为教皇,国名全称为梵蒂冈城国。
现在的梵蒂冈与罗马城以梵蒂冈城墙作为边界,在城墙外,罗马车流滚滚,人群熙来攘往,而在城墙内,则一切都显得和平安详。由于它是罗马天主教的教廷所在地,因此这里的一切建筑似乎都与宗教相关,就连那些在广场上悠闲散步的鸽子,似乎也有着受宗教点拨后的灵性。
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却有个曾经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它始建于4世纪的君士坦丁大帝时代,罗马帝国灭亡后逐渐荒废,直到16世纪才在当时教皇的示意下开始大规模的改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等都曾投身到大教堂的建筑中来。1626年,大教堂完成。它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体结构呈十字架形,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
大教堂东西长187米,南北宽137米,外形富丽堂皇。而大教堂内部,更是一个艺术宝库。教堂内部的墙壁与天花板上都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不少是艺术大家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米开朗基罗24岁时的杰作《圣殇》、贝尔尼尼雕制的青铜华盖和贝尔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宝座。此外,教堂中央的穹隆拱顶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双重结构,周长71米,高132.5米,是罗马城最高的地方,乘电梯登上穹隆拱顶,可以俯瞰罗马全城。教堂左侧有卫兵守卫,他们的制服500年来从未改变,甚至手中的长戈也是15世纪的。
梵蒂冈教堂可容纳5万人,这个神圣的教堂也是全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天主教徒来这里朝圣。
梵蒂冈教堂前面的同名广场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长340米,宽240米,由两座巨大柱廊环抱成椭圆形,这一艺术杰作是由贝尔尼尼花了11年时间建成的,完成的时间大约在1667年,比圣彼得大教堂晚了40多年,广场可容纳40万人。
圣彼得广场两侧各有142根石柱,分排4列,形成三条弧形走廊。每根石柱均有约三人合抱之粗,极为壮观,柱廊屋顶另立有140座3.2米高的大理石圣徒像。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26米的方尖石碑,据称建造石碑的石料是当年专程从埃及运来的,碑尖上塑造的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造型。在广场两侧各有一个银花飞溅的美丽喷泉。而在方尖碑与喷泉间,左右地面上各有一个小圆盘石标志,上面竖着廊柱的中心点,只要站在这圆盘石上向廊柱望去,原来四行交错排列的柱廊则成为一条直线。因此圣彼得广场又被称为世界上最对称、最壮丽的广场。
广场上特意安放了数不清的椅子,供世界各地远道而来的信徒和游客休息。每到安息日或休息日,教皇就会在大教堂三楼面对广场的窗口带领教徒们祈祷。
圣彼得广场对面,是14世纪以来历代教皇定居的梵蒂冈宫,宫内有举世闻名的西斯廷小教堂。因天花板和墙壁上保存有米开朗基罗花费4年时间绘制的著名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而久负盛名。
圣彼得教堂北面有世界著名的美术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由1150年始建的梵蒂冈宫殿的一部分改建,占地约5.5万平方米。博物馆拥有12个陈列馆和5条艺术长廊,收藏了从古到现代的大量美术名作,尤以文艺复兴美术作品居多,均是无价之宝。博物馆内有为游客提供的完善的行进路线,顺路而行,就不会遗漏掉重要文物。
除此以外,梵蒂冈专门为教皇服务的志愿禁卫队瑞士卫队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年5月6日在圣达马索园内,梵蒂冈的瑞士卫队举行宣誓仪式,念诵500年来一直不变的誓词,祈求上帝保佑自己圆满完成任务,可以为效忠教皇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装束华丽,值得一看。
每年的夏季,是梵蒂冈的旅游旺季,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济济一堂于这个上帝之城,感受它的神圣、庄严和辉煌。值得留意的是,为了表达对这座上帝之城神圣的敬意,梵蒂冈禁止游客或当地居民穿着露出膝盖以上部位的服装。
9.马丘比丘——印加失落之城
人们对马丘比丘的向往,不仅仅是因为它远离都市的隐秘,而在于它印载着印加人无与伦比的智慧,它是一个由激情与梦想造就的艺术瑰宝。
马丘比丘位于距秘鲁南部古城西北96公里外的安第斯山脉中,海拔2500米,四周被崇山峻岭紧紧包裹。马丘比丘在印加语中含有“古老的山”之意,也被称做“印加失落之城”。
20世纪初,人们普遍传说在秘鲁安第斯山的崇山峻岭中坐落着一座神秘的印加古城,在长达300年的西班牙殖民统治中人们一直对它一无所知。秘鲁独立后的100年间,马丘比丘仍然隐藏在深山中无人问津,似乎只有翱翔在天空中的飞鹰才能一睹它的雄姿。终于,1911年1月,美国年轻学者宾海姆率领一支探险队到达传说中的太阳之河——乌鲁巴姆巴河对岸山腰。在那里,他们发现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神秘古城。继宾海姆之后,人们又一点一点地发现了古城的城墙、屋宇和广场,使马丘比丘完整地呈现在了人们眼前并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通过对古城中发现的木乃伊进行测定,人们初步认定马丘比丘大致建于15世纪中后期印加王帕查库提统治时期。至于这座古城高居在悬崖之上,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则一直是一个谜。有人认为,它是西班牙殖民者到来之后,印加人最后的避难所,随着印加人的逐渐去世和转移,该城最终也遭到废弃。在世界遗产名录上,马丘比丘也被冠以“历史避难所”的头衔。不过也有人认为,马丘比丘是一个宗教中心,是印加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这里山高地僻,可以更好地与神亲近。
我们今天看到的马丘比丘遗址,长1000米,宽550米,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全城分为梯田和城区两大部分。两部分都由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其中最大的一块多边形巨石长约3.6米,宽1.5米,厚1.5米,其重量绝不少于200吨!
令人称奇的是,石块与石块全都以各种不同的角度拼合在一起,没有使用任何黏合剂,但仍然拼接得错落有致。而且这里建筑用的所有石料都不是取自自身山头。当时的印加人没有文字,没有车辆,不会使用铁器,不会使用牛马之类的畜力,仅凭着肩扛手拽,怎么可能把这成千上万的巨大石块,特别是那块重约200吨的巨石搬过索桥,运到这险峻的高山上的呢?云雾缭绕中的马丘比丘古城,始终披着神秘的面纱。秘鲁诗人阿尔维托·伊达尔戈曾经用这样的诗句描述过马丘比丘:马丘比丘不是石头城,他是用人,用人的激情、用人的梦想、用人的血汗筑成的。
来到马丘比丘,从入口处往里看去,它的宏伟景色依次展开,就像一组系列照片一样。在马丘比丘和汇纳比丘两座山峰之下,一座座石质建筑和绿草如茵的院子依次排列。细致观察,会发现马丘比丘所有的布局都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中间的一个广场被两个居民区夹着,东北是世俗生活的中心,西南是公共活动之所,西部则是宗教区。城市的农业区里密布着层层石头垒成的花园平台,其间有蜿蜒陡峭的小道穿过,通向传统的门楼。购物区里的道路则没有那么陡峭,分布着许多茅草覆顶的屋子。
马丘比丘的景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区,主要景点有石阶、拴日石、太阳神庙、三门厅和圣石区、三窗神庙、中央广场等。
马丘比丘有3000多级石阶和100多座石梯,每处都由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凿成,这些石头通道把庞大的古城各个不同的部分串联起来。排列有序的露台抬高了高地的边缘,使其与农业区的小屋很好地连接在一起。
拴日石是一块精心雕刻过的怪异巨石,印加人崇拜太阳神。这块巨石的作用就是在每年冬至的太阳节时,印加人聚在这里祈祷太阳重新回来,象征性地把太阳拴在巨石之上。
太阳神庙被认为是一座天象观测台,呈圆形。其建筑极好地体现了修建者的创造性,切割得极为精细的大理石完全靠精巧的设计垒堆在一起,浑然一体,非常坚固。在这座圆形的神庙里,据称藏有大量金银和许多供奉太阳神的神像。
三门厅在整个马丘比丘古城中堪称是最大建筑群之一,在这一建筑群中有16个小区,里边有磨房、房舍和仓库。圣石区也被称为帕查妈妈神庙,“帕查妈妈”是印加人崇拜的大地女神,象征丰收。
三窗神庙顾名思义,它有三个窗户,这是一座神圣的建筑。据说第一代印加王就是从一座有三个窗户的房子出发建立了伟大的印加帝国的,这个建筑应该是纪念第一代印加王而建。游客从三窗神庙向外眺望,可将古城的美景尽收眼底。
中央广场地势开阔,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古城的全貌。这里是举行宗教仪式的所在,每次举行宗教仪式时,全城的人都会聚到广场中来。
为了方便游客,马丘比丘现在已经有了铁路,还有专门的直升飞机停机坪。由于马丘比丘,旅游已经成了秘鲁的经济支柱。秘鲁甚至将每年的七月七日,定为“马丘比丘日”。每年六月至九月,是马丘比丘的干季,也是来马丘比丘旅游的最佳季节。但由于马丘比丘海拔较高,游客可能有高原反应,多喝些当地产的古柯叶茶对减轻高原反应很有效。
10.吴哥——闪耀艺术灵光的沧海遗珠
不管你之前看过多少形容吴哥的文字,看过多少关于吴哥的图像,只有当你真正站在它的脚下,你才知道什么叫做震撼。这里盛产人们需要的任何东西,包括神话、信念和梦。
吴哥古迹位于柬埔寨暹粒,在首都金边西北约310公里处,占地约208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物,与金字塔、婆罗浮屠等世界奇观齐名。
吴哥古名禄兀,是古代吴哥王朝的首都,最初由12世纪初神勇善战的高棉国王苏利亚瓦尔曼二世建造。为了建造这个城市,苏利亚瓦尔曼二世出动了全国最好的工匠、彩绘师、建筑家及雕刻家,花了37年时间才最终建成。建成后的吴哥城,其规模可与罗马古城相比。据考证,在其鼎盛时期时,有大概20万人居住在这座古城里。
但是15世纪末,这里的居民却突然消失,除残留的王宫和庙宇外,许多建筑也被破坏。繁华的吴哥从此湮没于方圆45平方公里的丛林中,成为一片杂木丛生的废墟,逐渐被人们遗忘。
有人认为可能当时有一场可怕的瘟疫侵袭吴哥城,大部分居民都相继死亡,侥幸生存者将死者焚毁以避免瘟疫流行,然后怀着哀伤的心情,远走他乡。还有人说吴哥城内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内乱,国民互相残杀,所有人都被杀戮,然而,在这里却没有发现一具尸体。另有说法认为,暹罗大军攻占吴哥城以后,将所有的居民强行带到某地去做奴隶。吴哥城的突然沉寂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一个谜。
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墨奥特进入这片丛林,意外发现了一群建筑物和石像,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称这是“犹如在荒凉沙漠中突然见到一片绿洲”。这片“绿洲”就是吴哥,因为亨利·墨奥特,它得以重见天日。
因为长期湮没在丛林之中,吴哥的建筑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它的原貌,展示了吴哥王朝首都的辉煌。
吴哥古迹总共有三层,四面有高大的护城墙,墙外是护城河。其整个布局代表着宇宙。中心主塔和周围的五座塔是天神的住所,塔外代表土地,护城河则是海洋的象征。所有建筑都用石块砌成,没用石灰水泥,也没有用钉子梁柱,每一块石头从100公斤到1000公斤不等,石块与石块之间严丝合缝,甚至不能插进一片刀片。
按旅游线路来分,吴哥景区可分为大吴哥、小吴哥和远线景区三部分。
大吴哥是吴哥王朝的宫殿城,是吴哥的“心脏”。在大吴哥的中心,阎那跋摩七世建造了贝雍寺,贝雍寺有54座大小宝塔,许多宝塔四面的墙壁上都雕刻着巨大的人面像,还挂着神秘的淡淡笑容,这就是著名的“高棉的微笑”,至于为什么这样雕刻,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在贝雍寺的回廊上,还有许多美丽的壁画,人们就是通过这些壁画去了解古代柬埔寨人的生活状况的。
小吴哥就是著名的吴哥窟,这是整个吴哥遗迹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兴建吴哥窟是为了供奉兴都教的维希奴神,因为维希奴神的代表方向是西方,所以吴哥窟是吴哥遗迹中少数几个大门朝西的建筑之一。
吴哥窟的主殿被三重层层的石砌回廊团团环绕,回廊的墙壁上雕刻了富有印度艺术色彩的精致浮雕,刻画的是神话故事和苏利亚瓦尔曼二世的生平事迹,雕刻精细,令人叹为观止。主殿的四个角上,各有一个石塔,广场中央则矗立着一个更高的石塔,象征神话中的圣山,这个神圣的石塔代表的就是宇宙的中心。主殿前是一座“田”字形的走廊,但这个走廊似乎不是为了让来访者进入主殿,它的斜度超过70度,阶面窄,梯级高,要从这里进入主殿,非得有极高的体力和耐力不可。
吴哥窟的装饰浮雕闻名于世,不仅多,而且精美绝伦,在建筑的墙壁、窗楣、基石、栏杆之上到处可以看到它们的踪影。浮雕大多取材于印度著名史诗《摩珂婆罗多》与《罗摩衍那》的神话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浮雕是缇娃妲女神的雕像,她们裸露着上身,微微笑着,线条细腻,生动逼真,有“东方的蒙娜丽莎”之称。
吴哥窟内还有一个被称为“高棉艺术的珠宝盒”的图书馆,这是两座设计对称的长方形建筑,气势雄伟。图书馆前有两个人造池塘,池塘里有许多莲花,在佛教中,莲花就是圣洁的化身。而这两个池塘也是捕捉吴哥窟及其倒影的最佳地方。
吴哥窟的建筑还有一个奇景,那就是在阳光的照耀下,白天和傍晚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尤其傍晚的景象最为迷人,那是一种别样的金碧辉煌,难怪人们也称吴哥窟为“摄影者的天堂”。登上古迹群内高67米的巴肯山,可以俯瞰吴哥窟的全貌,观赏日出日落。
与参观吴哥的其他古迹相比,探访高布斯滨更像是冒险,在这里必须手脚并用才能前进,由于人迹罕至,这里的蝴蝶甚至都不怕人,经常飞来停留在游客身上。更奇的是,那些在水中的石刻和神像,透露出一股诡异和神秘。
暹粒是离吴哥最近的城市,这里有不同风格的餐馆和旅馆,世界各地的美味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白天游吴哥,晚上游暹粒,已经成了吴哥旅游的不二选择。
吴哥的神奇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而它也是柬埔寨的骄傲,今天柬埔寨人甚至将它放到了国旗上,足见吴哥窟在柬埔寨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