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奇迹
“健壮的比萨人就像比萨斜塔一样,永远不会倒下去。”从这句古老的意大利谚语中透露出的,是比萨人对这座驰名世界的地标建筑的自豪。同样,比萨也因为比萨斜塔出尽了风头。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古城的奇迹广场上,塔高58米,为8层圆柱形建筑,总重量14553吨,倾斜度达4.8度却屹立不倒,堪称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比萨斜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174年,当时的比萨王国打了一次胜仗,这儿的大公为了炫耀功绩,决定在比萨城修建一座大教堂,并在教堂旁边修建一个钟塔,这就是比萨斜塔。比萨斜塔的大理石建筑材料据说来自比萨舰队运来的六艘战利品,由雕塑家博南诺·皮萨诺设计建造。1173年开工,分三段施工,至1372年完工,历时近200年。
比萨斜塔最初并非是倾斜的,而是一座垂直形的建筑,它之所以“倾斜”,可以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当初比萨斜塔在动工五六年后,建好的三层塔就开始倾斜。建筑师曾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控制,均没有奏效。但比萨人建塔之心不死,又继续开工,并把倾斜一面的柱子略微加高一点以求平衡。但比萨斜塔却跟着了魔一样,直到建成以后,塔身仍在继续倾斜。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829-1910年间,它平均每年倾斜3.8毫米,1918-1958年间,年均倾斜1.1毫米,1959-1969年间,年均倾斜1.26毫米,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1982年间,年均倾斜1.2毫米,这以后,年均倾斜则为1.19毫米。为此,意大利政府对斜塔展开了紧急抢救,比萨斜塔的倾斜才得以保持在了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
比萨斜塔为什么斜而不倒呢?这个问题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
有学者指出,建筑该塔时,意大利建筑师运用建筑上预应力结构的原理,已预先考虑到当时地形和风向等自然环境的特点,有意使塔的重心向南倾斜,从而建成一座斜塔。
此外,在对塔的建筑材料、结构、地质、水源等方面进行研究后,史学家皮罗迪教授认为,建造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的黏合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因塔身倾斜而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倾而不倒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此,有学者认为,恰恰是设计者对塔址的地基不熟悉,这才造成塔的重心南移,并非设计者刻意为之。
但不管怎么样,比萨斜塔以其斜而不倒跻身于世界建筑奇迹之林,成为比萨城的一个诱惑。
其实比萨斜塔的闻名,还远不止于此。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进行过的“自由落体实验”,更是使得它名声大噪。伽利略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具有批判怀疑思想。他不认同在西方被称为“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观点。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伽利略在1590年的一天,站在比萨斜塔的顶楼上,一手拿着一个十磅重的铅球,一手拿着一个一磅重的铅球。然后两手一松,两个铁球同时砸到了地面上,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宣告了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围观的人群都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从此以后,比萨斜塔与自由落体定律一起为世人所知晓,世界各地的人群纷纷涌来,为的就是一睹它的英姿。虽然世界上也有其他一些斜塔,但毫无疑问,因为上面的原因,比萨斜塔才是名气最大的那一个。
比萨斜塔与它附近的奇迹广场、主教堂、洗礼堂一起构成了一组建筑群,共同见证着比萨古城往昔的辉煌。
比萨斜塔的外墙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庄重和谐。整座塔为罗马式建筑,造型古朴秀巧。它上下8层,除底层和顶层有所不同外,其余六层结构完全一样。斜塔底层有15根圆柱,中间六层各有31根圆柱,顶层12根。沿石柱有宽4米的环行走道。斜塔每层都有拱门,总共有213个,斜塔底层墙壁上刻有浮雕,顶层有钟亭。塔内盘旋而上的294级螺旋状台阶,游人可从台阶登塔,远眺比萨城全景。
比萨斜塔前面就是奇迹广场,广场中间有大片草坪,周围还保留着古代的城墙和城门。斜塔边上,是白色大理石构成的比萨大教堂,教堂始建于1063年,完工于1174年,平面呈十字架形状,交叉点上有一尖圆盖形建筑,洋溢着典雅神圣的气息。大教堂共5层,底层最高,上面四层皆为连续拱券柱廊。其中第二层与第一层等宽,第三层为梯形,第四层为三角形。
离比萨大教堂不远就是圆形的洗礼堂,立面三层为白色,顶部为铁锈红圆顶。拱券和圆顶的弧形配有修长的尖三角雕饰。矗立于上层顶端的铜像是施礼者圣约翰。洗礼堂内有雕刻家尼古拉皮沙诺创作的雕塑《诞生》,主题是耶稣降生时的情景。
斜塔、广场、教堂、洗礼堂共同构成的建筑群不仅拥有能“对抗地心引力”的传奇斜塔,还凝结着文艺复兴前最顶尖的艺术造诣,这也是这一建筑群得以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而对于旅游者来说,每年7、8、9月是比萨斜塔建筑群的旅游旺季,春秋时节也是来此休闲度假的好时间。但是比萨斜塔每天会限时限人开放,每次20人,时间35分钟,为的是避免给斜塔带来负担。
2.科隆大教堂——凝固了的音乐
科隆大教堂的优美建筑和莱茵湖的湖光滟影,吸引着大作曲家舒曼写下了不朽的《莱茵圆舞曲》,在舒曼笔下,科隆大教堂就是一曲凝固了的音乐。其实,科隆大教堂不仅对舒曼如是,对所有游人亦如是。
科隆大教堂全名“查格特·彼得·玛丽亚大教堂”,位于德国科隆市中心,美丽的莱茵河畔,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也是科隆城最著名的标志和众所周知的德国建筑的纪念碑。
1248年8月15日,科隆地区主教霍施塔登在圣母升天节这一天为大教堂动工举行了奠基仪式,这天也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时刻,2.5万名市民聚集在了这里,富人捐钱,穷人出力,艺术家出智慧,统治者全力支持,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在这个德国当时最大的城市里建造一座世界第一的大教堂。
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复兴的象征。1164年,德意志皇帝、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在意大利征战时,获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就这样,科隆开始成为天主教徒的朝圣地。1238年,法国国王夺得耶稣受难时的荆冠,巴黎随之成为科隆最有力的竞争者。为了同巴黎抗衡,科隆上至国王,下至平民,都希望修建一座大教堂来保住圣地的地位。这就是修建科隆大教堂的缘起。
科隆大教堂选址于一座曾经的罗马圣殿之上,圣殿当时的洗礼盆今天还能在大教堂内看到。教堂的建筑形式以法国兰斯主教堂和亚眠主教堂为范本,完全按照法国哥特盛期样式建造。大教堂的设计也很繁杂,至今仍保存着成千上万张设计图,堆积如山。当时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才选定采用法国建筑家凯尔哈里特的方案。
自建造伊始,科隆大教堂就进入了漫长而艰难的修建过程,一直到1880年才最终完成,其间经历了7个多世纪,堪称世界之最。而且大教堂先后的建筑者都持有同样的信仰和绝对忠诚于原计划。在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科隆大教堂曾遭到破坏,但战后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修复。从奠基时起到形成现在的规模,它所蕴涵的德意志民族精神是其他建筑所无可比拟的,同时它也表现了欧洲天主教的力量和耐力。
科隆大教堂完工以后,科隆政府就规定,城内所有建筑不能高于教堂,这就造成了科隆许多建筑只有七八层,地下却有四五层之多的特殊现象,同时也让科隆大教堂看起来更加醒目,更有气势。
建成后的科隆大教堂一直受到世人推崇,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与巴黎圣母院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列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中央双尖塔高157米,就像两把巨剑直刺云霄。因为此,科隆大教堂也得以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教堂,被誉为“离上帝最近的地方”。
大教堂全部由磨光的石块建成,共耗掉近16万吨石头,并且每个构件都十分精确。大教堂内部有10个礼拜堂,中央大礼堂的穹顶高达43.3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厅。各堂排列有整齐的木制席位,有104个圣职人员的座位。大教堂四壁有1万多平方米的窗户,窗上都用彩色玻璃镶嵌出图画,绘的全部是《圣经》里的人物,在阳光的反射下金光四射。堂内还有好几幅石刻浮雕,绘着耶稣和圣母玛丽亚的故事。教堂钟楼上有5座响钟,最重的圣彼得钟重达24吨,每逢祈祷时,钟声洪亮,传播得很远。登上钟楼,可以俯瞰整个科隆市和莱茵河的美丽风光。相传舒曼就是进入大教堂后,震慑于它的气势,才创作出《莱茵圆舞曲》的。
科隆大教堂内部放置有许多古文物,最著名的就是圣彼得钟和一个中世纪的黄金匣——三王龛。三王龛是中世纪金饰艺术的代表作,因耶稣的三次显灵故事而得名。第一次显灵是耶稣降生之时,东方有三博士来朝圣,显示耶稣是基督。第二次显灵是耶稣受洗之时,圣灵鸽子也落在他头上,意为耶稣是上帝之子。第三次显灵是耶稣在参加一次婚宴时,把水变成了酒,体现了他的“神力”。
此外,大教堂内还保存着使科隆成为圣地的东方三圣王遗骸,遗骸被放在一个很大的金雕匣内,安放在圣坛上。这里还有座11世纪德国奥托王朝时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是哥特艺术的先导,对后世的雕刻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在唱诗班回廊,还有15世纪初科隆画派著名画家斯蒂芬·洛赫纳为教堂所作的壁画、法衣、雕像和福音书等文物。
科隆大教堂四周还有圣格雷隆、圣泽韦林、圣乌尔苏格等许多小教堂,这些小教堂虽然是11世纪至13世纪的建筑物,但却起源于罗马时代。
科隆大教堂现在已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来到科隆大教堂,仅其外部形象都会令人赞叹,其内外鬼斧神工的雕刻更是令人惊奇。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更为壮观,在灯光的映照下,整座教堂荧光闪烁,灿烂夺目。
科隆大教堂所在的科隆市有“北方的罗马”之称,其中的安托尼教堂、科隆市政厅也是著名景点。安托尼教堂始建于14世纪,原是修道院教堂,1802年成为新教徒教堂,是科隆第一座路德派教堂,教堂内有著名雕刻家埃内斯特·巴拉赫作的“死亡天使”浮雕。市政厅的文艺复兴门廊建于16世纪中期,门廊后有保存的最古老的汉萨大厅,大厅内有14至15世纪的木制雕塑,极富观赏价值。
3.故宫——东方建筑的瑰宝
“北平的故宫,三海和几个公园,以伟大壮丽的建筑,配合了环境,都是全世界上让人陶醉的地方。不用多说,就是故宫前后那些老鸦,也充分带着诗情画意。”
——张恨水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我国首都北京市南北中轴线上,在长安街正中,为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个皇帝在这里居住过。现在故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之首。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开始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修皇宫,就是故宫,始建于1406年,竣工于1420年,历时14年,明初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蒯祥。
故宫建成后,一直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在500多年皇帝居住的历史中,故宫发生过太多太多的故事,如明代正统皇帝复辟的夺门之变、嘉靖朝的壬寅宫变、万历朝的“梃击案”、“红丸案”等,这些均给故宫罩上了一层复杂而又神秘的色彩。
辛亥革命以后,故宫被收归国有。同时又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故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故宫也得以在198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
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总体布局前后对应,左右对称,井然有序,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传说故宫共有9999间半房,这是一个奇怪的数字。为什么不足10 000间整数,而偏偏要建筑一个“半间”呢?据说,天上玉帝的宫殿共有10000间房,而人间的皇帝是天帝之子,他的规格就得比玉帝低一点,因此只有9999间半。
而实际上,目前故宫里殿、宫、堂、楼、斋、轩、阁总的间数是8707间,传说中的半间房是指文渊楼下的那间小屋。这间小屋之所以造得特别小,是出于格局上美观的考虑,本应当是一间的。
故宫宫城周围由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环绕成一个长方形的城池。墙外又由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将故宫架成一个森严的堡垒。从护城河外看故宫里边,只觉墙高水深,高深莫测,不可亲近。
故宫四角各有9梁18柱的角楼,宫内建筑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装饰有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坐北朝南,有4个门,正门为午门,东边东华门,西边西华门,北边神武门。午门古时只有皇帝才可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出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也可以从这个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按文东武西的秩序,从东西两侧门出入。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内以乾清门为界,南边是外朝,为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也称“前朝”。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峦殿,高35.05米,东西长63米,南北宽35米,面积约2380平方米,是故宫内最大的一座宫殿,形制也是最高规格的。太和殿檐角安放有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罕见。殿内金砖铺地,铺有金砖4718块,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设在2米高的台上。御座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背后是雕龙屏。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所在。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后,高29米,平面呈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保和殿在中和殿后,高27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明代皇帝常在保和殿更衣,册立皇后、太子。到了清代,这里成为除夕、元宵等日子皇帝赐宴招待大臣公使的地方。自乾隆朝始,殿试也在保和殿进行。
此外,外朝两翼还有东边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边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故宫北边是内廷,就是皇帝和他的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其中中路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及永和宫为东路六宫;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长春宫、成福宫及重华宫为西路六宫。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总称“六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据说常住人口包括皇亲国戚、侍从和宫女,最多时达2万多人。
乾清宫是故宫内廷正殿,其规模在内廷中也是最大的。明朝的14个皇帝和清朝的顺治、康熙都以乾清宫为寝宫,在这里居住并处理日常政务。
内廷以北还有一个御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的地方,御花园中广植奇花异草,尤其是牡丹,品种最为珍贵。这里还有一个目前国内最大的假山,在林木掩映下非常壮观。
故宫博物院还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地方,共藏有超过100万件的文物,占我国文物总数的1/6,大部分都是稀世奇珍。故宫内有很多常设展览,游客可以尽情参观。
4.布达拉宫——雪域高原的圣地
到过西藏的人,都不会忘记红白两种颜色,而这正是“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布达拉宫的颜色。只有真正进入过布达拉宫,才会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拜倒在了它的脚下,为什么那么多人将到布达拉宫膜拜作为一生的追求和梦想。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西北部的红山山巅,海拔3700多米,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式建筑群。在信仰藏传佛教的人们心中,红山就好比是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因而藏语即以“普陀”之意的“布达拉”来为这座宏伟的宫殿命名。
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吐蕃松赞干布在位时,势力强盛,当时他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下令修建这座有999间殿堂的宫殿,“筑一城以夸后世”。布达拉宫始建时规模没有这么大,以后不断进行重建和扩建,规模逐渐扩大。
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受清朝册封后,又由其总管第巴·桑结嘉错主持扩建重修工程,历时近50年,才具有今天的规模。到第十三世达赖,布达拉宫又进行了历时8年的修建。据说,这次修建仅白银就花费了213万两。从松赞干布到十四世达赖,在这1300多年间,先后有九个藏王和十个达赖喇嘛曾在这里施政布教。
布达拉宫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占地面积36万多平方米,高177.19米,东西长360多米,共13层,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宫内有金殿3座和金塔5座,其余大小殿堂、楼阁、房舍1000多间,大小柱子10000多根。布达拉宫东南、西南都建有碉楼护卫,里面还有法庭、监牢,是一座形制十分完备的城堡。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沿着白色的墙体,从陡峭的台阶上一步步地走近布达拉宫,很自然地就有一种威严肃穆的气场扑面而来。
布达拉宫可分为两大部分:红宫和白宫。居中央的是红宫,主要用于供奉佛神和宗教事务,其中有8座安放着前世达赖遗体的灵塔,在这些灵塔中,以五世达赖的灵塔最为壮观。据记载,仅仅是镶包这一灵塔的黄金就用了11.9万两之多,而且经过处理的达赖遗体就保存在塔内。
西大殿是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是红宫内最大的宫殿。殿内有乾隆御赐的“涌莲初地”匾额,还有康熙皇帝所赐的一对大型锦绣幔帐,相传康熙皇帝为建这对大型锦绣幔帐,曾专门建造了工场,费时一年才完成。清朝皇帝御赐的这两个东西现在已是布达拉宫内的稀世珍品。
从西大殿上楼经画廊就到了松赞干布修法洞,这是布达拉宫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建于公元7世纪,里面保存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其大臣的塑像。萨松朗杰是红宫内最高的宫殿,殿名含有“胜三界”之意,其中供奉有乾隆皇帝画像和“万岁”牌位。约从7世纪起,各世达赖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凌晨都要来这里向皇帝牌位朝拜,以此表明他们对皇帝的从属关系。
红宫前面还有一片白色的墙面,名曰晒佛台,每当佛教节庆的时候,就会在这里悬挂起大型佛像。
白宫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的场所,因外墙为白色而得名。共有7层,顶层是达赖的寝宫,由于这里终日阳光普照,故称东、西“日光殿”。这里等级森严,一般只有高级的僧俗官员才会被允许进入。白宫的第六层和第五层是生活和办公用房。第四层的东大殿是白宫内最大的殿宇,布达拉宫的重大活动如达赖坐床典礼、亲政典礼都在这里举行。
布达拉宫的绘画、雕刻也是举世闻名的,宫殿内保存了2500平方米的壁画,布满了每个宫殿的四壁和走廊,壁画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是当年历史的反映,包括兴建布达拉宫、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等,还有西藏古代建筑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刚等。
布达拉宫内还藏有大批珍贵文物,堪称西藏文化艺术宝库。这些文物包括佛塔、塑像、壁画、唐卡、经文典籍,还有表明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玉册、金印以及金银器、玉器、瓷器、珐琅和工艺珍玩等。
布达拉宫脚下的八廓街是供信徒转经用的街道,是拉萨宗教、经济、文化、风土人情集结的地方,街上随处可见拿着转经筒的信徒,或低头默走,或边走边叩长头,表达自己对佛教虔诚的敬意。
布达拉宫寺内现有僧徒约25000人,不但是西藏最大的佛寺,也是世界上的大佛寺之一。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朝圣者和观光客来到布达拉宫。他们通常从山脚的无字石碑起,经过蜿蜒曲折的石铺斜坡路,直到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东大门,并由此通过厚达4米的宫墙隧道进入大殿朝圣参观。如果遇上布达拉宫跳神节,游客还能感受布达拉宫沸腾的一面。跳神节于藏历12月29日在仁乃贡萨殿前举行,举办的目的是驱除魔鬼,预祝来年吉祥如意。跳神节演员由南木林札仓(经院)的喇嘛担任。跳神之前要念经,并举行牲祭仪式,但并不真正杀牲,通常只是用器物或地上图案代替。
独特的布达拉宫无疑就是雪域高原的圣地,在人们心中,这座古建筑群已经绝对地成为藏民族的象征。
5.泰姬陵——大理石的诗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泰姬陵就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一个建筑有着如此凄美的比喻,可以想见它串联起的,必然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
泰姬陵位于印度古都阿格拉,亚穆纳河南岸,距印度新德里东南188公里。在世人眼中,泰姬陵是印度的代名词。无论是谁,只要到了印度,一定会挤出点时间去瞻仰这座凝固了的爱情丰碑。
泰姬陵始建于1634年,动用了来自印度、中亚及中国的能工巧匠2万余人,历时22年完成,是印度莫卧儿王朝帝王沙·贾汗为其爱妃泰姬·马哈尔建造的陵墓。
泰姬·马哈尔来自波斯,美丽聪慧,多才多艺,入宫后甚得沙·贾汗的宠爱。但是红颜薄命,泰姬在生下第14个孩子后死去。死讯传来,沙·贾汗竟一夜白头。为纪念泰姬,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沙·贾汗倾全国之力修建了这座晶莹剔透的泰姬陵。本来,沙·贾汗还准备在泰姬陵对面为自己造一个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中间以半边黑色、半边白色的大理石连接,与爱妃相对而眠。可惜,泰姬陵刚刚完成,就发生了宫廷政变,沙·贾汗被赶下台。不过庆幸的是,沙·贾汗死后,还是得到了与泰姬同葬的待遇。
泰姬陵整个建筑都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结合着她凄美的爱情故事,似乎建筑本身就是一首由大理石写成的爱情诗,端庄华美,无懈可击。其实泰姬陵从建成至今,一直充满着哀怨和愤恨,就像她所埋葬的泰姬一样。其建成初期,陵墓内的金银财宝就丢失无数。在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后,泰姬陵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即使在印度独立后,对泰姬陵的破坏仍在加剧。尽管如此,泰姬陵仍然把她最美丽的一面展示在了世人眼前。而初建成时真实的泰姬陵的美丽如今已经是世人无法想象的了。
现在的泰姬陵中央主体用大理石砌成,呈左右对称构造。顶端是直径20米的巨大半球体,球顶距地约65米。四周有四座高约41米的尖塔,塔与塔之间耸立了35种不同类型的半宝石的墓碑。
陵墓前方是一个典型的波斯式花园,花园中央有喷泉和水道,可以清晰地看到泰姬陵的倒影。两行并排的树木把花园分成4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在伊斯兰教中,“4”字象征神圣与平和。
陵墓主体呈八角形,门窗及围屏都用大理石镂雕成菱形带花边的小格,墙上用各类宝石镶嵌着色彩艳丽的藤蔓花朵,点缀成美丽的花纹和图案。主体下方隐藏有18口井,每个井都以一层石头、一层柚木的方式层层叠起,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地震对陵墓的破坏,由此亦可见沙·贾汗对爱妃的爱护。寝宫内部分为5间墓室,中央墓室摆放着沙·贾汗和泰姬的灵柩,上面布满了彩色的宝石和浮雕,在灵柩前的云石透花屏风上,有用各种宝石镶嵌成的郁金香和百合花,光彩夺目,璀璨有如天上的星辉。
陵墓主体两侧各有一座清真寺,以红砂岩建成,顶部为白色圆顶,建造这两座清真寺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泰姬陵建筑的整体平衡,对主体起到烘托的作用。
泰姬陵附近有座名为红堡的著名建筑,整个古堡有约500座建筑,城墙全长约2.5公里,高21米,全部用红砂岩构成,外形雄伟,气势恢宏,内部装饰也很华丽。阿格拉堡与泰姬陵和红堡隔河相望,在阿格拉堡的窗口能清晰看到泰姬陵的主体和尖塔。相传沙·贾汗被赶下台后就被囚禁在这里,并在阿格拉堡的窗口日日夜夜望着泰姬陵,直至忧郁而死。
泰姬陵及其附近建筑的美丽和她固有的爱情故事让世界瞩目。人们去泰姬陵,不仅是为了看一看这个大理石与绚丽宝石构筑的奇迹,也是为了寻访那个凝固了的爱情神话。每年11月至次年的3月,印度百花竞放,春意盎然,是游览泰姬陵的最佳季节。
参观泰姬陵,每天早中晚都能得到不同的美的享受。朝霞初升之时,一轮红日伴随着亚穆纳河袅袅的晨雾,将泰姬陵从沉睡中唤醒,此时的泰姬陵,泰然自若,静谧安详。中午时分,在烈日的照耀下,泰姬陵倚着碧水绿树,出落得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夕阳西下时,白色的泰姬陵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到月亮升起,又变成银白色,这时是泰姬陵最妩媚的时刻,美得不可方物。由于泰姬陵早中晚景色各异,因此她也成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早中晚游览票价不一样的景点。
如果夏天去泰姬陵,则另有一番乐趣,因为游客要进入陵墓,必须脱鞋,以表示尊敬,谁也不能例外。夏天气温过高,地面被晒得滚烫,赤足前进,不得不在平台上蹦蹦跳跳地快速前行,从远处看,仿佛“跳舞”一般。另外,泰姬陵在星期五时,只对穆斯林开放,其他游客不得入内。
6.冬宫——俄罗斯帝国的明珠
一流的博物馆总会让人震惊,让人沉醉,让人目不暇接,让人顾此失彼。冬宫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往冬宫里走一遭,上下五千年,古今多少事都会尽收眼底。
冬宫位于俄罗斯城市圣彼得堡的宫殿广场上,昔日这里是沙皇的皇宫,而现在则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与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齐名。
冬宫所在城市圣彼得堡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窗口,桥梁众多,有“北方威尼斯”之称。这里最初是一个荒凉的岛屿,1712年,彼得一世将这里建成为一座新城市,取名圣彼得堡,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了这里。
冬宫是圣彼得堡宫廷建筑的精品之作,风格为18世纪中叶的俄国巴洛克式。第一座冬宫建于1710年,占地很广,从涅瓦河畔一直延伸至今天的百万大街。1719年,根据彼得一世的指令,在距原皇宫不远的地方,又修建了第二座北欧风格的冬宫。1754年,彼得一世的女儿彼得罗夫娜女皇按照意大利著名建筑师拉斯特雷利的方案建造了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新皇宫,这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冬宫。
正如人类历史上其他著名的宫殿一样,冬宫自从建成以来一直备受劫难。1837年,冬宫曾遭遇大火,许多建筑被焚毁,幸好很多珍贵艺术品被及时抢救出来。尼古拉一世在位时又对冬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圣彼得堡被战火笼罩,冬宫也遭到严重破坏,战后才得以恢复。
冬宫还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成为各种重要政治事件上演的舞台。例如,著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就是在冬宫发动政变登上王位的;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也是以攻占冬宫正式揭开序幕的。十月革命后,正式建立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1946年,冬宫表面涂成起初的蓝宝石颜色。
现在看到的冬宫是一座三层楼房,长约230米,宽140米,高22米,呈封闭式的长方形,占地约9万平方米。
冬宫每个面都有不同的样式,面朝涅瓦河的北面。设计师用了近150米的光面墙装饰,巧妙地融入了四周不同的景色。面向宫殿广场的一面是正面,分为七个部分,中央被宽大、华丽的凸轩分割成三个拱门,入口处有阿特拉斯巨神群像,极其宏伟。
冬宫四周建有凸起、飞檐总长接近2000米,蔚为壮观。而屋顶上又摆放有200多件造型精美的雕塑作品。窗户上则镶着绝不雷同的狮子面具和爱神头像的花框。
冬宫内部是一个大型的四合院,共有1050个房间,117个阶梯,1886扇门,1945个窗户。在以前,除了正面大厅,二层是皇室成员的起居室,三层用以处理公务。
大御座厅是冬宫的心脏,此厅最先是巴洛克风格,但叶卡捷琳娜二世嫌巴洛克风格过于奢华,不符合启蒙时代的理性思想,于是改成了古典主义形式。大厅里铺的是专门从意大利运来的大理石。大厅中央是俄国常胜将军格奥尔吉的浮雕,用以庇护下方的御座。天花板由50根雕刻的壁柱支撑,天花板上是法国彩色写生画家卡拉瓦克绘制的气势恢宏的彩画。
彼得厅又称为小御座厅,为纪念彼得一世而建,厅内有《彼得一世与弥涅瓦尔》画像,以及彼得一世的标志物:他用过的皇冠、木制基座及他书写的花体字。
孔雀石大厅极为美丽,整个大厅用了2吨孔雀石,拼花地板用了9吨贵重木材。厅内立柱、壁柱、壁炉都用孔雀石制成,与天花板上的镀金装饰图案交相辉映,产生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
乔治大厅是克瓦连吉于1791-1796年建造的,在乔治大厅的墙上,有一幅镶有45000颗各色宝石的罕见的俄国地图。大厅的铜制天花板有各种造型的镀金装饰画。镶木地板由16种木材按彩色拼花艺术拼接起来,并有雕刻图案,正好与天花板丰富的图案相对称。
冬宫的花园也美妙绝伦,这里独特的喷泉和人工瀑布让人目不暇接,其中还有一些不定时喷泉,游人不备时,一不小心就会被淋个全身湿透。园中最大的瀑布,从七级极宽的台阶上逐次下降,台阶两边还有镀金的古典神像和英雄雕塑。
冬宫还是著名的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主体部分,有350多个展厅,收藏有1.5万幅绘画,1.2万件雕塑,60万幅线条画,100万块硬币和证章,22.4万件古代家具、瓷器、金银制品、宝石与象牙工艺品。参观博物馆的所有大楼,如果每件艺术品只看一分钟,每天8小时,那得花上15年的时间才能看完。
西欧艺术馆是博物馆最早设立的展馆,有120个展厅,陈列有很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包括达·芬奇的《戴花的圣母》、《圣母丽达》,拉斐尔的《科涅斯塔比勒圣母》、《圣家族》,米开朗基罗的《蜷缩成一团的小男孩》等珍品。
东方艺术馆陈列着公元前4000年以来的16万件展品,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亚述、土耳其等各国的文物,有石棺、木乃伊、纸草纸文献,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银器。
此外,这里还有远东艺术博物馆,有很多中国文物;另外,还有毕加索立体画展厅、意法画家展厅、俄国历代服装展厅等。
冬宫前面原来是一个军事指挥部,正中有三层楼高的圆拱门,广场正中放有亚历山大罗夫斯基纪念柱,气派非凡,雄伟壮观。
如果说冬宫本身就是一个美轮美奂的艺术品,那如果再加上它含藏的众多艺术珍品,那冬宫就更成为一个罕见的艺术之宫了。
7.卢浮宫——世界文化艺术的圣殿
卢浮宫是个让人一生难忘的地方,它实在太豪华,太过壮丽了,所有的溢美之词在它面前都会失去颜色。
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现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是巴黎文艺的象征,也是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齐聚巴黎的原因。
卢浮宫这座艺术殿堂的历史颇为复杂,从它身上,甚至可以看到法国近千年来的历史兴衰。曾经有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居住在这里,无数艺术家也曾在这里生活,他们有的寿终正寝,有的则死于非命,血溅卢浮宫。
卢浮宫始建于12世纪末,最初只是菲利普·奥古斯特二世的城堡,主要用做防御。1200年,菲利普二世在这里又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用来存放王室的珍宝和档案,还有他的狗和战俘,当时这座城堡已有了“卢浮宫”的名称。
查理五世在位的时候,卢浮宫开始被作为皇宫,为了满足王室贵族们寻欢作乐的要求,卢浮宫经过一系列的扩建和修缮,并最终成为一座瑰丽的建筑。然而弗朗西斯一世继位后,下令拆毁这座宫殿,并指派建筑师皮尔莱斯科在原来城堡的基础上重新修筑一座宫殿,仍以“卢浮宫”为名,用以居住和收藏。弗朗西斯一世为此还购买了大批意大利画家的作品,这其中就包括蜚声世界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亨利四世在位时,花了13年时间建造了卢浮宫最美的部分——大画廊。画廊长达300米,栽满了树木,养了众多小动物,甚至亨利四世还可以在这里骑马追捕狐狸。
路易十四迷恋艺术,在他统治法国的时期,卢浮宫被改建成正方形的庭院,画廊被扩建,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源源不断地被运往这里。
拿破仑一世在位时,同样对卢浮宫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他把因战争胜利获得的艺术品都搬到了这里。那时候,卢浮宫叫拿破仑博物馆,直到拿破仑下台。拿破仑三世时,继续扩建,卢浮宫成为皇家庆祝活动的场所,富丽堂皇。这时,卢浮宫的各建筑群才得以完工,前后将近用了600年的时间。20世纪后期,经过整修,卢浮宫彻底成为一座完整的博物馆。
现在的卢浮宫整体建筑呈“U”字形,占地面积约45公顷,全长680米,从东向西横卧在塞纳河北岸。宫殿正面按照古典柱式的比例和谐地分为三部分,层次丰富,简洁洗练。底层有高10米的基座,中段是双柱柱廊,最上面是檐口和女儿墙。墙壁上刻有浮雕,最上面是方底穹顶,很有法国特色。宫殿南北两翼各伸展出一长排对称的小型宫殿,西边则连着杜伊勒利花园,它们中间合围着拿破仑广场。全部建筑体现了法国古典时期的设计思想,充满理性精神。
卢浮宫馆藏有40万件作品,展品被分为7个门类,分别在6大展馆展出,每个展馆有4层楼面。展厅富丽堂皇,四壁及顶部都有精美的绘画和浮雕,都是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
在这多如星辰的展品中,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像、《蒙娜丽莎》三件又被称为镇馆之宝。断臂维纳斯雕像高204厘米,据称是古希腊亚历山德罗斯在公元前150—前50年雕刻的,于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希腊米洛斯岛一座古墓遗址旁。雕像为女神维纳斯的半裸全身像,面容安详,身材匀称,展示出了女性特有的曲线美。胜利女神像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现在也是残品,没有手臂和头部,高3.28米,1863年发掘于萨姆特拉斯岛。该雕像尽管失去了手和头,但可以看出她正迎风展翅,昂首挺胸,向世人宣告一场战争的胜利。整座雕像线条细腻,富有质感,是已知雕像中表现热情与奔放最完美的作品,在人们眼中她其实永远是完整的。《蒙娜丽莎》被认为是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画中人物仪态端庄,坐姿优雅,其迷人的笑容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幅画将人物的美丽外形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完美地整合在了一起。
东方艺术馆有24个展厅,3500件展品,主要展出来自西亚和北非地区的文物。其中带翅膀的牛身人面雄伟雕像和《汉谟拉比法典》最为有名。带翅膀的牛身人面雄伟雕像曾在西亚守卫过亚述国王的宫殿大门,而《汉谟拉比法典》则出自古巴比伦,共有282条内容,用楔形文字刻在一块黑色玄武岩上。玄武岩高2.5米,中部为法律条文,上部有司法之神向汉谟拉比王亲授法律的雕像。
古埃及艺术馆有23个展厅,350件展品,主要展出古代尼罗河西岸居民使用的服饰、装饰物、玩具、乐器等,还有古埃及神庙的断墙、木乃伊、雕像等。
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馆有约7000件展品,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像就陈列在这里,每天受到成千上万人的瞻仰。
绘画馆有35个展厅,2200多件展品,《蒙娜丽莎》就陈列在该馆,放置在二楼中间的一个大厅中,外面用玻璃罩罩着,显然是特别保护。除此以外大部分是法国画家的作品。比较知名的有富凯的《查理七世像》、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拉斐尔的《美丽的园丁》、勒南的《农家》、里戈的《国王路易十四像》、路易·达维德的《拿破仑一世在巴黎圣母院加冕大典》、德拉克鲁瓦的《肖邦像》、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等。
雕像馆有27个展厅,1000多件展品,多为表现宗教、人体题材的作品,著名的有木刻《基督受难头像》、《十字架上的耶稣》、《圣母与天使》、意大利的雕塑《圣母与孩童》、17世纪的《童年时期的路易十四》、18世纪的名人像《伏尔泰》、19世纪的群塑《舞蹈》等。
珍宝馆有6000多件展品,其中有重达137克拉的大钻石,还有以往国王的王冠,以及镀金的圣母像、古代皇室的家具用具等。
卢浮宫博物馆天下闻名,不仅在于它有着丰富的展品,其金字塔入口也为她吸引了众多的人气。此入口由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其边长约35米,高21.6米,四个侧面选用了793块玻璃,清明透亮,内部灯火璀璨,在灯光的映衬下十分壮观。有了这座金字塔入口,观众的参观路线也变得合理起来,人们可以从这里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用绕弯路。
总的来说,卢浮宫就好比是一部神奇的史诗,古典协调,宏大壮观,这座文化艺术的圣殿,不但给法国,也给全世界人类带来了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8.新天鹅堡——真实的童话城堡
新天鹅堡是德国路德维希二世的梦的世界,一个专属美的世界,它的存在就像一部美丽的童话,难怪《宠物小精灵》、《圣斗士》等广受人们喜爱的动画片都会以它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
新天鹅堡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西南方风景如画的群山之中的一个小山峰上,又名“白雪公主城堡”,仅凭这个名字,就能想象新天鹅堡与童话多么有缘了。而实际上,它也的确是根据传说中白雪公主居住的地方设计出来的城堡。
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是个天生的艺术家,生于1845年,卒于1886年,其一生都受到瓦格纳歌剧的影响。《白雪公主》的童话深深触动了他,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建造一个童话中的城堡。为了圆梦,他邀请剧院画家和舞台布置者为他绘制了建筑草图,并最终选择了在巴伐利亚南部天鹅堡的遗址上兴建城堡。
城堡开工以后,路德维希二世便疏于政事,专注于督促自己城堡的建设。甚至每块石块的摆放他都要亲自安排,单是一张歌德式的木雕床,就花了工匠们近两年的时间。在城堡建筑之时,奥地利王后希茜公主送给他一只瓷制的天鹅表示祝贺,于是路德维希二世将新城堡命名为“新天鹅堡”。但是,由于城堡耗资巨大,路德维希二世并没有见到自己梦想的实现,城堡是后人逐年完成的,直至现在仍在修建之中。
现在的新天鹅堡,矗立在三面绝壁的山峰之上,高约70米,四角为圆柱形尖顶,美丽无比,加上其背后一池清澈透明的湖水,和四周缓缓起伏的树林,幽静的自然景色与梦境般的新天鹅堡交相辉映,宛如人间仙境,每年吸引着上百万人到此探访,成为德国的象征之一。
新天鹅堡不是浪得虚名的,堡内几乎处处都能看到天鹅的设计元素,日常用品都装饰有天鹅,帏账、壁画的主角也是天鹅,甚至洗浴室自来水的水龙头也是天鹅造型的。堡内的生活用水来自几百米高山谷中的蓄水池,是石缝中流出的清水,清甜甘洌。厨房内侧设有锅炉房,遇到寒冷时节,就会向宫殿送出暖风,此外还有卷吊装置,将暖炉的燃料送到各个楼层,保证了堡内的温暖室温。
新天鹅堡共有360个房间,但只有14个房间依照设计完工,其他的346个房间都未完成,游客无缘目睹。现在游人只能参观完工的6个房间,走进房间,游客脑中势必觉得走进了世外桃源,完全是一种静谧、幽雅、和平的美妙感觉。城堡内的墙上全部挂满精美的壁画,多数是宗教题材、圣经故事以及城堡历代主人的肖像,这些作品无不色彩精妙,栩栩如生。
进入新天鹅堡的大门,可以看到这里的入口、窗户、柱廊全是罗马式建筑特征的半圆头拱,后面一堵墙壁上的拱门叫盲拱,在其屋檐和窗下,设有串联的小圆头拱的盲拱带,紧接着的房间,都是歌德式的建筑。由于路德维希二世与瓦格纳交情颇深,所以这里有不少以瓦格纳歌剧中人物为题材绘制的壁画。
参观新天鹅堡一般从“红色的回廊”开始,回廊位于新天鹅堡二楼,铺着红色的地毯。在国王生前,城堡中不会放置国王的肖像。但在1988年,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二世俱乐部铸造了一尊他的塑像,才放置在了回廊之中。“红色的回廊”旁是仆人房,从开放式的窗户向内望去,可以看到这是五间双人房,房内都有成套的家具,而这些家具都由橡木制成,足可见国王对仆人的照顾。
新天鹅堡的顶层是音乐厅,可以同时容纳300人,罗马式柱廊将大厅穹顶引向天空,晚间时十盏巨型吊灯将大厅照得如同白昼。每当乐曲响起,那种空灵和虔诚的感觉就会让人毕生难忘。因为,这里是天鹅堡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国王起居室位于新天鹅堡的四层,这是为了把国王的生活和起居之所设在武器射程之外,因为中世纪战乱频繁,必须要保证国王的生命安全。国王起居室中国王的床盖是木质的,顶棚、壁板上都布满有哥特式的精致雕刻,共花费了14位雕刻家4年的时间才得以最终完成。国王起居室与勤务室之间有人工钟乳石洞,这是汤姆瑟传说中爱欲女神维纳斯的洞窟,内有小瀑布和水池。现在还设有采用尖端科技制成的电灯和回转式玻璃。
国王大厅是新天鹅堡最辉煌的厅堂,高15米,长20米,巨大的天花板上蓝色苍穹点缀着灿烂的星辰,象征着天空中与太阳同向移动的星星。地板上是各色马赛克铺就的动植物造型图案,象征博大无比的大地。高耸的大厅中有黄金色的黄铜板所制造的枝状灯架,尖锐的形状很像拜占庭的王冠,灯上镶嵌着玻璃石头和象牙制成的仿制品。灯上可以点上96根蜡烛,据说它们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和欧洲的其他王宫城堡一样,新天鹅堡也有一个自己的密室,密室位于城堡中心位置,是个内室岩洞,全部保持原来的山体造型,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室内放有一桌一椅,桌上放有红色的蜡烛。据说路德维希二世特别喜欢拿着一杯红酒坐在这里。岩洞和后面的太阳台相连,通过太阳台可以看到广阔的冬季花园。
在新天鹅堡脚下,还有旧天鹅堡,路德维希二世的童年时光就是在旧天鹅堡中度过的。这是一座新哥特式的鲜黄色城堡,具有中世纪神话的风韵。堡中的“天鹅骑士厅”有描绘中世纪传说故事的壁画。
9.爱丁堡城堡——蓝天下的风笛音
在爱丁堡城堡,随时都有风笛音传入耳内,由不得你听还是不听,它都会直接传入你的骨髓,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你,这儿是爱丁堡城堡,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
爱丁堡城堡位于苏格兰爱丁堡市中心的死火山花岗岩上,被誉为爱丁堡市的象征。爱丁堡城堡之于爱丁堡,就像大笨钟之于伦敦,也是整个苏格兰的精神支柱。
在历史上,爱丁堡城堡无疑是最坚固、最险要,也是最难攻克的堡垒。它建在岩顶上,一面斜坡,三面悬崖,易守难攻。现在在古堡的城墙上,还放置着一个乌黑的古炮,炮口对着福思湾河,生动演绎着古时防御森严的气氛,现在这大炮每天下午还会鸣放空炮,让人感受到一股战争的气味。古堡上累累的弹痕也记录下了战争带给这座古堡的痛苦和沧桑。
公元6世纪时,古堡成为苏格兰皇室堡垒。1093年玛格丽特女王病逝于这里,古堡自此成为苏格兰皇家住所和国家行政中心,一直到16世纪初荷里路德宫落成,古堡才不再成为皇室主要住所,但它仍然是王室钟爱的地方。
从12到16世纪,古堡见证了苏格兰的多次战争,其中1573年的古堡围攻战最为惨烈。当时守城的是玛格丽特王后的支持者,攻城的是摄政王莫顿。莫顿最终攻下了城池,但对古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吊闸、总管塔被毁,其他许多建筑也在战争中被毁,后又多次重建。
17世纪起这里开始成为军事基地。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后,苏格兰的王冠、宝座等王室宝物就陈列在这里。1996年,著名的苏格兰国王遗物命运之石在英格兰归还后也保存在这里。现在,仍有部分军队驻扎在古堡之上。
同时,古堡也是苏格兰国家战争博物馆、苏格兰联合军队博物馆所在地。古堡内还珍藏有中世纪以来苏格兰各个时代的兵器和军装,尤其是一把长达5英尺的巨剑,堪称稀世奇珍。军装陈列室中有各种华丽精致的军服,制作精良。而一尊造于1449年的古炮,经过200多年的多次战役后,于1829年重回爱丁堡,安置在城堡地窖。
古堡门口有威廉·华莱士和罗伯特的雕塑,此二人都是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最伟大的英雄。门口的广场是18世纪人们游行的地方,每年8月13日到次年9月2日,举世瞩目的爱丁堡艺术节期间,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军队仪式表演。广场东北角有一个叫女巫井的小铁井,被认为是以前用于处死那些有巫术的妇女的地方。
古堡内沿斜坡分为下区、中区和上区,其中圣玛格丽特礼拜堂是爱丁堡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礼拜堂中玻璃画像描绘出玛格姆三世的圣洁王后,相传礼拜堂就是王后之子兴建后献给她的。至今每个星期都有一个名叫玛格丽特的妇女轮流来此献花扫墓。
城堡中央为王宫广场,广场周围都是16世纪的王宫建筑。广场东边的宫室是国王的起居之处,其中一间“吉斯的玛丽之物”,是一处和玛格丽特女王有关的古迹。南侧会议厅内部装饰得华丽异常,雕饰丰富多彩,厅内一些物品现在还能使用,今天人们还会聚在这里举行各种礼仪性聚会。
登上古堡之巅,可以俯瞰爱丁堡全城,又另有一种美感。山顶上遍布的绿草坪,在远离战争的今天,多了一点和平的气象,更显得弥足珍贵。
古堡之下是风景如画的王子大道花园,里面屹立着苏格兰著名文学家司各特的纪念塔。这里还有闻名世界的苏格兰花钟,花钟图案由2.4万朵鲜花组成,每一分钟就有新的杜鹃花开放,是世界上最奇特的花钟之一。
古堡东向的斜坡是著名的皇家哩大道,它两端连接着爱丁堡城堡和荷里路德宫。因此皇家哩大道便成了爱丁堡最著名的地区,街道两旁有很多气势宏伟的皇家建筑,有1495年建成的哲尔斯教堂,造型与苏格兰王冠很相似,其中的彩色玻璃和精美木雕也让人赞叹不已。荷里路德宫建于1498年,目前仍是英国女王来苏格兰的住所。
古堡及附近景点现在已成为苏格兰最受欢迎的景区之一,每年都有大约120万人来此瞻仰它的英姿。爱丁堡市的纹章上就有古堡的图像,一年一度的爱丁堡军操也在古堡举行。为了配合古堡的历史背景,古堡城门口的哨兵仍然穿着苏格兰的传统方格短裙,加上佩戴的短剑,以及黑色无边软帽,显得更加雄壮威武。每年11月30日,苏格兰女王生日那天,游客还可以免费参观古堡。
10.圣米歇尔山城堡——梦回归的地方
圣米歇尔山城堡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其为“法国的泰山”,这里任何一个部分,都能传达出丰富的情感,恍如人间仙境。
圣米歇尔山城堡位于法国下诺曼底区的一座小岛上,距海岸2公里。小岛呈圆锥形,周长900米,海拔88米,由耸立的花岗岩构成。古时这个岛屿是凯尔特人祭神的地方,公元708年的一个晚上,在圣米歇尔山附近修行的红衣主教奥贝,梦见天使圣米歇尔手指圣米歇尔山,示意他在此建造一座教堂,以显示他的伟大。起初奥贝主教对这一梦示不以为然,但后来天使圣米歇尔在电闪雷鸣中第3次出现于奥贝主教的梦中,他用自己的神指点了一下奥贝主教的脑门。奥贝主教醒来后惊异地发现脑门上出现了凹痕,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立刻赶往圣米歇尔山,修建起了第一座教堂。
此后,圣米歇尔山城堡的修建一直在延续。公元969年,本笃会修道院落成;1211-1228年,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6座建筑物落成;13到15世纪又修建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连续8个世纪之中,无数的教士和劳工们将一块块沉重的花岗岩运过流沙,一步步拉上山顶,筑就了这个奇迹。而大量宗教建筑的落成,也使这里成为天主教继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后的第三大圣地。如今还有一群修士在山上遵循着966年来的本笃会宗教传统,过着隐士般的生活。
圣米歇尔山的建筑群由下而上扩张,每一条拱线,每一条花纹都向上冒出尖顶,错落有致,共同组成了城堡的全部。
建筑群的底部是由罗马式大石柱支撑的两个大殿,主要用于储存食物和收留贫穷的朝圣者。但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这里也一度被作为监狱使用,很多著名人物都曾被囚禁于此。
大殿之上是教士们的修行室和会客厅,厅堂数不胜数,走廊如迷宫般穿插迂回。房间内装饰得非常典雅朴素,见不到华丽的铺陈。就连圣米歇尔大教堂内也没有彩色玻璃窗,没有夸张的管风琴,也没有奢华的装饰品,一切都显得平凡而朴实,传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神圣。
教堂顶端哥特式的尖顶高耸入云,金色的大天使圣米歇尔雕像手持利剑直指苍穹,庇护着圣米歇尔山。在传说中,圣米歇尔英勇无比,战胜过魔鬼撒旦,他能引领人们进入天堂,免受恶鬼的诱惑。
站在圣米歇尔山的山顶上,可以看见山脚下一望无垠的流沙,一直到15公里以外,才能看到流动的海水。流沙表面平坦,内部却暗流涌动,游人通常会被禁止去流沙区的。
“朝现夕隐”是圣米歇尔山最神秘的景观,白天大海退潮的时候,水落石出,岛上通往建筑群的道路就都会显现出来。可一到晚上,大西洋涨潮,四周的流沙被潮水淹没,道路也被海水掩埋,要不是1877年修建了一条堤道同大陆相连,晚上的圣米歇尔山差不多就成为一座孤岛。
因此观潮成为圣米歇尔山的一大亮点,这儿的潮水被誉为“欧洲最戏剧化的潜水”。涨潮的时候,海水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向城堡周围挺进。春季和秋季,海水的涨落落差甚至可达15米。
从布列塔尼海岸望向圣米歇尔山,就像是一个童话世界:周围是碧波与沙滩,山顶是舒展巨翼的天使,圣米歇尔的金像如同一个明亮的光点与日争辉。那种美景,真的令人心醉,仿佛所有的梦都回归到了这里。
雄伟的圣米歇尔山现在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约85万游客来此参观。为了方便游客,圣米歇尔山山脚已经修了很多餐馆和旅馆,供游人歇脚。在通往山顶的青石板小路上,也有很多商店和餐馆,那种感觉有种置身国内城隍庙的感觉,在宗教之外又展现了它世俗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