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明白点旅游地理
49175600000007

第7章 探险之地(1)

1.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人类最后的秘境

在这个世界上,恐怕不会再有哪个地方能比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更长、更深,也没有哪个地方能比它更美、更丰富多彩和气象万千了。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北起西藏米林县,南至西藏墨脱县,围绕喜马拉雅山脉东端最高峰南迦巴瓦峰形成一个马蹄形的大拐弯,全长496.3公里,最深处达5382米,峡谷底部河床宽度仅为35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

关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西藏阿里的神山冈仁波齐峰有四个子女:马泉河(雅鲁藏布江)、狮泉河、象泉河和孔雀河。四兄妹约好分头出发,最终在印度洋汇合。马泉河经过千辛万苦流淌至工布地区,被一只小鹞子欺骗,说其他三位兄妹已经先于他到达了印度洋。心急之下,马泉河便在南迦巴瓦峰掉头南奔,一路险恶的环境都阻挡不住他的脚步,哪里地势险要就从哪里跳下,最终形成了这条深嵌在千山万谷中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在藏文文献中称为“中央恰布藏布”,意思是“从最高顶峰上流下来的水”。它一路流淌在喜马拉雅的冰山雪岭之中,平均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这一段,把喜马拉雅山特有的雪峰、冰川、草原、森林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理环境。

由于位置险峻,大峡谷附近都是人们难以跨越的屏障和鸿沟,因此让大峡谷成为远离现代社会的“世外桃源”,至今仍然很少有人涉足。长期居住在这附近的门巴族、珞巴族人也仍然维持着古老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他们没有记录年月的习俗,甚至没有人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岁数。

在自然环境方面,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内雨林等九个垂直自然带,是中国具有最完整山地垂直植被带谱的唯一山区。在这独特的亚热带山地生态系统中,生存繁衍着复杂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和动植物区系,其中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还是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也是世界上因地形而产生气流运行的最大通道。这条水汽通道不仅造就了雅鲁藏布江流域的特殊降水分布,还造就了西藏东南特殊的海洋气候环境,从古到今滋润着西藏的山南地区。从历史上看,藏民族的起源、吐蕃的兴衰、雅砻文化的兴起和发展都和这条水汽通道有着莫大的关系。

综合起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基本特征可用高、壮、深、润、幽、长、险、低、奇、秀十个字来形容。来雅鲁藏布江观光旅游,最佳的旅游季节是4月和10月,这两个月里雨水较少,天气适中,没有塌方和泥石流的危险。由于交通不畅,因此徒步反而成了最佳的行进方式。可看的景点有南迦巴瓦峰、加拉白垒峰、巴松错、雅砻河风景名胜区、雍布拉康、墨脱县城等,而最危险的地方则是白马狗熊往下近百公里的河段。

白马狗熊往下近百公里的河段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险峻、最核心的地段,这里峡谷幽深,激流咆哮,到处充满艰难与危险,至今还没有人能穿越,被称为“人类最后的秘境”。

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在大峡谷内侧,是世界第十五高峰。“南迦巴瓦”藏语意为“直刺天空的长矛”,山体满布片麻岩,分为西北、东北和南三条山脊。东北山脊长约30公里,在雅鲁藏布江岸处则是海拔7043米的乃彭峰。西北山脊上有海拔6936米、7146米的两卒雪峰。全部山脊苦岩裸露,留有雪崩过后的沟溜槽,峡谷之中还有巨大的冰川。峰顶常年积雪,犹如一朵朵成型的雪莲花。

加拉白垒峰海拔7234米,位于雅鲁藏布江外侧,与南迦巴瓦峰隔江而对,东西弧形走向,多为陡壁悬崖,山谷中有数十条冰川,顶部常年被冰雪覆盖。

巴松错在工布江达县,其名称在藏语中意为“三座大山下的湖”。该湖是藏传佛教红教的神湖,也是西藏最美丽的湖泊之一,湖形就好像是镶嵌在高山中的一轮明月,湖水晶莹剔透,令人沉醉。距湖不远有沐浴于雪山与碧波之中的结巴村,这里鸡鸣犬吠、炊烟袅袅、民风淳朴,真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雅砻河风景名胜区在山南地区南部,这里被认为是藏民族的发祥地,其间既有雪山冰川、田园牧场、高山植被,又有神山圣湖、历史古迹和传统民俗,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展现给人们的就是一幅神秘、古朴而又壮观的画卷。

雍布拉康,在藏语中是“母子宫”的意思,位于乃东县雅砻河东岸的山顶上。据说建于公元前1世纪涅赤赞普时代,是西藏的第一座宫殿式建筑。其前后两部分均以石块砌成,巍峨雄壮。殿内供奉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塑像,还有很多历史文物。

墨脱是雅鲁藏布江流经我国的最后一个县,由于地势险要,这个县至今没有通公路,俨然雪域高原上的一个“孤岛”。由于它的神秘性,外界盛传它就是一处“世外桃源”,佛教徒们则称它为“白隅白马岗”,意思是“隐秘的莲花圣地”。

2.科罗拉多大峡谷——绮丽地球的“伤疤”

美国作家约翰·缪尔称:“不管你走过多少路,看过多少名山大川,你都会觉得大峡谷仿佛只能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星球。”一点也不假,科罗拉多大峡谷就是一个大自然的奇迹。

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占地16000平方公里,是科罗拉多旧时河谷的一部分。大峡谷全长446公里,顶呈桌面形,又称“桌子山”,顶宽6~28千米,底宽120~1000米,平均宽度16千米,最深处1800米,平均深度超过1500米。据称大峡谷是在1540年被一支远征队发现的。

“科罗拉多”在西班牙语中是“红河”的意思,这是因为科罗拉多河从大峡谷谷底流过,河水夹带泥沙后常显红色的缘故。

在印第安人中,传说大峡谷是在一次洪水中形成的。当时上帝将人类化为鱼鳌,才逃过了这场劫难,所以当地的印第安人至今仍不吃鱼鲜。而实际上,大峡谷是由科罗拉多河经过几十亿年冲刷山谷形成的。科罗拉多河长期冲刷两岸的泥土,不分昼夜地向前奔流,在主流与支流上凿刻出很多峡谷,而最后流经亚利桑那州多岩的高原地带时,更出现了惊人之笔,这就是科罗拉多大峡谷,它也当之无愧地成为科罗拉多流域的“峡谷之王”。

科罗拉多大峡谷从谷底向上,从几十亿年前的古老花岗岩、片麻岩到近期各个地质时代的岩层呈阶梯状分布,层次清晰,色调各异,并且还含有各个地质时代的代表性生物化石,因此科罗拉多大峡谷又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更为奇异的是,大峡谷的岩石颜色会随着太阳光的强弱和天气的阴晴产生无穷的变化,整个大峡谷七彩纷呈。“红墙”石灰石悬崖是大峡谷最引人注目的风貌特色,这堵悬崖几乎是垂直的,平均高168米。它本来是灰蓝色的石灰石,但从岩石里渗出的铁盐却将它染成了晚霞般的色彩。太阳初升或夕阳西下之时,峡谷中零星散布的绿色植物,夹杂着袅袅升起的薄雾,配合着岩石的颜色,更显得如梦如幻,美不胜收。

大峡谷国家公园实在太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眼看遍大峡谷的全貌。除非从高空俯瞰,才可能完整地欣赏这道“绮丽地球的伤疤”。真正身临其境的人只能选取几个特色景点游览。大峡谷的著名景点有天生桥、岩拱国家公园、印第安遗址公园、布莱斯国家公园、纪念谷等,游览时应以这些地方为主。

天生桥是一座瑰丽的红色砂岩石拱,弯弯地架在美国犹他州南部山区岩石间,像是彩虹幻化而成,是世界一大奇观,也是派尤特印第安神话和纳瓦霍印第安神话的中心。这座石拱形态优美,长94公尺,跨越85公尺的峡谷,那几乎等于四个网球场的总长度。桥底至桥顶高88公尺,桥身厚13公尺,宽10公尺,足以容纳双线行车。

1910年,美国政府把天生桥列为国家名胜,予以保护。1964年格伦峡谷堤坝落成,格伦峡谷堤坝拦截河水,蓄成鲍威尔湖,使科罗拉多河水面升高,20公里难以穿越的陆地险径变为易于通航的水路,游人因此可以乘船抵达天生桥附近。

岩拱国家公园位于巴布高原的莫博镇,公园因天然岩拱集中得名。园内有2000多个跨度1米以上的岩拱。此外还到处分布着怪异的石柱、石墩群落。这个公园占地面积只有200多平方公里,一向有“家庭公园”之称,适合合家同游。

印第安遗址公园在科罗拉多州,这里保留有早期印第安人留下的崖居遗迹,证明人类在这里至少生活了3000多年。崖居是在悬崖上的大空洞中筑出的人类居室,有几间的,也有几十间的,一个空洞就是一个村落。学者们指出,这些崖居在13世纪后期曾经相当兴盛,但在1300年前的几年、十几年间,却莫名其妙地全部人去崖空了。这也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公园里现有印第安人出售手工制品的店铺,印第安人工艺品制作很精美,羽毛挂件、木雕、贝雕、陶器、箭杆、石头、布艺等应有尽有。

布莱斯国家公园在大峡谷北端,这里的崖层连续迈上了5个大台阶:巧克力崖、朱崖、白崖、灰崖、粉崖,层层上升,露出30亿年的彩色沉积层,看起来异彩纷呈,有“地质博物馆”之称。布莱斯国家公园的空气凉润,树林繁密。公园的露营地有很多游人扎营,非常热闹。

纪念谷在犹他、亚利桑那两州的交界点上,又被称为“墨西哥草帽风景点”,这里有一条笔直的大道通往美国163号公路,路西侧是如纪念碑一样的巨型岩石,因此得名为“纪念谷”,《阿甘正传》中的公路长跑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纪念谷同样启发了很多著名的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就在这里拍摄了不少作品。

大峡谷中还有几处名传天下的胜景,如“天使之窗”,它是一面山峰上出现的一个通天空洞;又如“帝王展望台”,它是一个个卵石叠成的酷如古代战将挂帅的点将台。

大峡谷虽然位处沙漠边缘,地势险要,但却并非是一个荒凉的世界。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沙漠巨角羊,鳟鱼和鲶鱼还经常游上河滩,只要用一根棍子,加上一条线和钩子就能轻易钓上来。

现在,每年都有超过500万的游人来大峡谷参观游览,其中40%是外国游客。在游客们眼中,大峡谷就是一道超凡脱俗的风景。难怪有位美国作家说:“我来这里时还是无神论者,离开时却变成虔诚的信徒了。”

3.亚马逊丛林——地球之肺

亚马逊丛林是个充满刺激和危险的地方,但如果你能摒弃掉心头的那份恐惧,静下心来欣赏,你就会发现,亚马逊丛林一望无际的热带雨林景象着实会让你心跳不已。

亚马逊丛林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逊河及其支流流域,大部分在巴西境内,海拔平均约200米。亚马逊曾经有很多名字,最初发现它的葡萄牙探险家称它为“马腊尼翁”,意为“迷宫”,葡萄牙探险家的解释是“那是只有上帝才能解开的马腊尼翁”。

的确,要想象亚马逊丛林的壮阔,几乎跟理解“无限”一样困难。亚马逊河发源于秘鲁安第斯山脉,横贯南美洲,总长6440公里,在世界河流中位居第二,仅支流就有15000条,其中7条长度超过1600公里,流域面积几乎和整个澳大利亚相等。虽然长度为世界第二,但论水量却是全球第一,它每秒钟就把116000立方米的淡水注入大西洋,占全球入海河水总流量的五分之一。

在亚马逊河流域内,覆盖着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这就是亚马逊丛林。广大的森林对调节大气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里每公顷森林可吸收160吨二氧化碳,森林里的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大量氧气,就好比是地球上一个大型的天然空气清新机,因此亚马逊丛林又有“地球之肺”之称。

这还不算什么,亚马逊丛林还是地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水汽充沛,蒸发后凝结成云,再化为雨水,不仅有助于土壤肥沃与植物生长,还能调节气候。可以说,如果地球没有亚马逊丛林,温室效应必将会进一步加剧。

亚马逊丛林是冒险者的天堂,也是观光者的乐园。乘小木船在亚马逊河中央看日出是个不错的选择,当天色由黑色逐渐转灰而白时,可以看到白中一点红的太阳冉冉升起。太阳泄出光芒,再突破云层升出水面时,河面上已是一片璀璨。可以说没看过亚马逊河的日出,就等于没到过亚马逊丛林。

向亚马逊河上游一路深入,河面两岸是密不透风的热带雨林,一阵狂风暴雨后马上又变得阳光明媚,多姿多彩。在亚马逊河流域支流中,可以看见一个奇特的黑白水交汇处。一条支流河水浑浊,就像是加了大量牛乳的咖啡,这是白水河。一条支流流经沼泽,冲出林木的腐殖质,水色较深,这是黑水河。两股水源交汇后并不会立刻融合,而是形成两色并行绵延数里,因此又称为黑白水。看着深、浅两种带有泥沙的滚滚河水交汇,那种景象真是叫人称奇。

进入亚马逊丛林,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有着奇特景象的动植物王国。亚马逊丛林的植物种类之多居世界之首,许多大树都高达60多米,遮天蔽日,因此旱地森林的地面光秃秃,只有一层腐烂的枝叶;涝地森林则情况迥异,灌木和乔木生有板状根基,以帮助维生。树冠由高至低分层,各层充满生机。其中有种奇特的西瓜树,树上长着极像西瓜的果实,但这种果实不能吃,当地人只是将其采下晒干后当储物包用。

有的藤本植物可达300米长,沿着树干、枝干从一棵树爬至另一棵树,从树下到树顶,又从树顶垂下来,交错缠绕成一道道稠密的网。各种附生植物如葛藤、苔藓、地衣又为这道网披上一层厚厚的绿衣,形成“树上生树”、“叶上长草”的奇景。

这个植物王国的每一分子,不管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片嫩绿的幼芽,都显示出勃勃生机,那几千种深浅不一的绿色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你的视觉,即使用尽世间所有的形容词,估计也无法描述得全。

亚马逊丛林的动物也是全球第一。这里密不透风的雨林中栖息着猴子、树懒、蜂鸟、金刚、鹦鹉、巨大蝴蝶和无数蝙蝠。水中则生活着凯门鳄、淡水龟,以及水栖哺乳类动物如海牛、淡水海豚等。陆地则生活着美洲虎、细腰猫、貘、水豚、犰狳等。处处充斥着弱肉强食的残暴,和适者生存的冷酷,人类如果不装备好,根本无法在其中自由穿行。

在亚马逊河钓食人鱼是最刺激的活动之一。食人鱼手掌般大小,长着一排锯子状的牙齿,不论什么动物掉入食人鱼群中,不需要几秒就会被啃得只剩一堆白骨。钓食人鱼要到河边,用具很简单,捡来一条树枝,绑上一个鱼钩,线长120厘米左右,用小块的鸡内脏作饵就可以了。食人鱼虽然残暴,但却很美味。

在亚马逊河中赏鸟完全可以不用望远镜,沿着芦苇草边,只要船一经过,成千上万的鸟就会从船边飞起,漫天飞鸟的画面,实在是颇为壮观。

在亚马逊丛林还能看到全世界独有的一种粉红色海豚,不过在河中航行要看运气才看得到。

与亚马逊丛林的印第安人接触也是一段刺激的旅程。这些印第安人大的族群有二三十个家庭,小的只有一两个家庭,扎屋而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于动植物实在太丰富,所以他们不会缺乏食物。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隔城市较远的印第安人还保持着原始的风俗习惯,但居河边城市较近的印第安人,则开始接触到一些现代文明,他们会向游人兜售他们的手工艺品。

丛林中最大的城市是马瑙斯,这里邻近赤道,气候炎热,雨量充沛,草木葱翠,有“热带雨林中的空中花园”之称。在马瑙斯沿黑河上行不远有个阿里亚乌树屋酒店,酒店拥有8个木质结构塔楼,内部装饰豪华,是名副其实的森林旅馆。

4.艾尔斯巨岩——地球的肚脐

艾尔斯巨岩毫无征兆地拔地而起,孤独中却有一种君临天下的霸气。就是这么一块石头,让无数人千里迢迢深入澳洲内陆,希望一睹它的神采,在人们眼中,它就是一块有生命的石头。

艾尔斯巨岩位于澳大利亚中部艾利斯斯普林斯西南方向约340公里处,周围是一片茫茫大漠。它最早被发现于1873年,当时一名叫高斯的测量员跨越这片荒漠,正当他饥渴难忍之时,突然发现一座巨大的整体岩石矗立在眼前,当时高斯还以为是幻觉,等走近看时才发现真是一座整体巨大岩石。因为他来自南澳,便以当时南澳总理亨利·艾尔斯的名字为巨石命名。

而在当地土著人口中,艾尔斯巨岩则有着自己的名字“乌鲁鲁”,意思是“地球之母”,他们认为巨岩是“地球的肚脐”,从地球仪上看,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因此,巨岩历来是土著居民的圣地。1985年,澳大利亚政府把巨岩交回给当地土著居民阿南格族管理,现在这里已开辟成了一座国家公园。

艾尔斯巨岩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单体巨石。它在荒漠中拔地而起,呈椭圆形,高384米,东高宽,西低窄,周长9千米。据说,艾尔斯巨岩还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石体埋在沙里。曾有人估算过,仅它露出地面上的部分,就重达几亿吨。其岩石由砾石组成,含铁量高,表面发生氧化后呈现红色,故又被称做“红石”。

艾尔斯巨岩是澳大利亚的一大地貌奇观,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它平地突起,无草无木,甚至也没有泥土,敦敦实实的就像一块“馒头”。它是独立的,没有根基,并不附着在任何岩层之上,和周围的沙土也没有任何关系。

艾尔斯巨岩的来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它显然是一个外来户。附近没有能提供这样石材的矿场,即使有,也没有人能有这样移山倒海的伟力,把它运到这里。当地的土著人认为,这块巨石是上天赐予的,他们对这块神秘的“天外来物”顶礼膜拜,尊之为“圣石”。有人认为,它只是一块较大的陨石,但也没有找到它作为一块陨石的根据。如今,这个千古之谜吊足人们胃口,成为艾尔斯巨岩的一大“噱头”。

这块整体火红的巨石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能根据光线照耀的角度不同,有规律地反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因为此,巨岩又被称为“五彩独石山”。太阳初升时,呈棕色;中午时,呈灰蓝色;夕阳西下时,它又蓦然变成鲜艳的红色,晶莹璀璨,蔚为奇观,把澳大利亚的古漠荒原点缀得分外妖娆。当地居民把它当做天然的“标准时钟”,根据它的颜色变换来准确地掌握每天的时间,安排生活和农事,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一般认为,由于沙漠地势平坦,天空终日无云,而怪石表面对太阳光线的反射力较强,因而能在不同的时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每见于此,都很难用语言把巨石变幻多端的色彩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艾尔斯巨岩表面并不是光滑的,它有很多幽暗的洞穴。相传洞内居住着彩色蛇神,因此这些洞穴成了土著人进行神圣祭典的殿堂。洞内有很多史前的壁画和岩刻,曲线或直线,圈圈点点,大多是动物形态的图腾,传达出土著人的原始信仰,尽管年代久远,但却保存完好,因此,艾尔斯巨岩也是著名的土著人历史博物馆。

巨石表面有一处著名的“袋鼠尾巴”景点,这条巨大的“袋鼠尾巴”足足有200多米长,紧紧依附在一座高大的石壁上,中下段还是中空的,而且很自然地一直延伸到地面,乍看上去就像是一只袋鼠把身子藏在岩后,只留一条长长的尾巴招摇过市,除了个头稍大外,几乎与活袋鼠的尾巴别无两样。在土著人的传说中,这条“袋鼠尾巴”象征男性生殖器,是制造生命的源头。巨石的“凹状入口”则象征女性生殖器,象征生命来源的出处。

在巨石一侧,有著名的声音谷,内壁呈波浪纹,每当风吹进石谷时,就会发出一些奇怪的呼啸声,因此得名。

艾尔斯巨岩不高,却很陡,攀登的地方只有西面一个入口,入口处有块牌子,上面用汉、英、法、日等文字写着:“为了表示对传统土著文化的尊重,请您最好不要攀登,如果您一定要攀登的话,请沿索道攀登,一定要注意安全……”,体现了澳大利亚政府对巨岩的人性化管理。

除了攀登巨岩,也可以环行散步观看,走完全程约需三个小时。石壁上也雕刻有久远的岩画,主要是阿南格族的传说故事。这里附近还有一个名为坎踞峡谷的池塘,下雨时雨水顺着岩壁滑入池塘,会形成一个十分壮观的瀑布,美丽异常。

雨中的艾尔斯巨岩,另有一番风景,大雨倾盆时,飞沙走石、暴雨狂飙,蔚为壮观。而雨过风停时,又是瀑布奔流、水汽迷蒙,好像是一位披着银色面纱的少女。如果再有彩虹出现,更像是少女头上的光环了,美丽绝伦。雨水又在岩隙里形成了许多水坑,而流到地上的雨水,又浇灌着附近的草木,使荒凉的艾尔斯巨岩地区显出勃勃生机。

5.撒哈拉沙漠——冒险者的天堂

“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地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深厚雄壮而安静的。”“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在三毛笔下,撒哈拉大沙漠永远深邃、美妙、神秘。同三毛一样,任何来过撒哈拉沙漠的人,都将经历一种难以忘怀的心灵体验。

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西起大西洋,东自尼罗河,北起阿特拉斯山脉,南至苏丹,南北纵贯1061公里、东西5150公里,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几乎占整个非洲大陆的1/3。包含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非洲10国。

“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就是“大荒漠”的意思,这里现在气候炎热干燥,干旱缺水,大地龟裂,黄沙遍野,植物稀少。但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却是一片植物茂盛的肥沃土地,而且曾经出现过高度繁荣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许多多绮丽多彩的大型壁画,就是远古文明的见证。

1933年,法国骆驼骑兵在沙漠中部的西里·思阿哲尔高原上,偶然发现了长达数公里的岩画群。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考古界。1956年,法国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亨利·罗特更是在沙漠中的塔西里山区发现了400多处岩画,据考证,这些岩画大约是5000年前的作品。岩画中有描绘得非常逼真的猎人、大象、牛、马、羊等作品。现在这些岩画已经成了研究撒哈拉沙漠的宝贵资料,也是来撒哈拉观光的必看之处。

壁画见证了撒哈拉沙漠远古的繁荣,但在今天,撒哈拉沙漠却绝对是世界上生存条件最严酷的地方之一。只有像三毛一样有勇气、有梦想的人才会深入撒哈拉沙漠一探究竟。

撒哈拉沙漠的险恶环境从其地貌和气候上可见一斑。这里地貌类型多种多样,主要由石漠(岩漠)、砾漠和沙漠组成。石漠多分布在撒哈拉中部和东部地势较高的地区,砾漠多见于石漠与沙漠之间,主要分布在利比亚境内,沙漠的面积最为广阔,除少数较高的山地、高原外,到处都有大面积分布。面积较大的沙漠称为“沙海”,沙海由复杂又规则的大小沙丘排列形成,连绵起伏,从高处看一个个弯弯如新月,不断地绵延开去。一色的单调土黄色,没有边际,没有变化。一些牵着骆驼的商人或旅人,在烈日下,一步一步行走在沙丘之上,那一幕,就好像是无数次在梦中见到的一样。

此外,撒哈拉这个上帝遗弃的地方,全年平均气温都在30摄氏度以上,最热的几个月气温甚至达到50摄氏度以上。戈壁黄沙中还时常刮起飓风,卷起阵阵沙暴。大风暴出现时,一根根数十米直径的大沙柱,和500米宽的大漩涡足以把一切人和物卷起。在每次风暴发生前,天空还会出现紫色的颜色。

温差大是撒哈拉气候的另一大特征,日常的气温变化基本都在零下0.5~37.5℃之间,而且全年基本无雨。因此若要来撒哈拉探险旅游,最好是在3、4月或10、11月。1月太冷,没法在沙漠里过夜,夏季白天气温又太高。

在沙漠中,据称还会经常听见一种奇异的尖叫声,既像兽吼,又像汽笛,虽然没有节奏,但听起来甚为奇异,而且风沙走动,也发出响叫,海市蜃楼的奇景也常常遇见。

撒哈拉险恶的环境,使旅人要是在沙漠之中发现一片绿洲,那一定会感谢上天慷慨的赠予。撒哈拉沙漠的绿洲不多,但只要有,就是渠道纵横,流水淙淙,与周围的漫天黄沙形成鲜明的对比。现在,仍有250万居民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中大小不一的绿洲上,他们在绿洲中棕榈林深处建立村镇,民房为土木结构,壁垒结实,顶上用黄土垒平,屋里冬暖夏凉,舒适安全,同时也可阻挡沙暴的侵袭。当地人就在绿洲上交换日用品、聊天,甚至度过一生。

沙漠的边缘也散落着很多小镇子,很多都是平顶的白房子,也有一些贫困的黑人,住在破毡片的窝棚里。朔风吹起,漫卷着黄沙打在人家的门上,就好像是北非版的《新龙门客栈》。

在撒哈拉沙漠摩洛哥境内,有一个著名的“鬼湖”。这个湖在晚上看来,明明是一片水深达百尺的大湖,但一到白天,湖水就消失无踪,而且变为一百多尺的大沙丘。这个鬼湖,出现是没有定时的。有时白天也会出现,而且连续几天,情况不变,湖水清澈见底,可以饮用?

沙漠深处也并非寸草不生,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小动物都生活在这里,为了生存,大多数动物的皮肤都和沙漠颜色相似,起到保护的作用,不易辨认。有一种沙鼠,门齿发达,尤喜啃食植物根系,食草量惊人。沙鼠是环境的敌人,正是它们挖出的沙土掩盖了大量植物,才加速了草场的沙化。沙鼠喜欢在地上打洞,营造规模宏大的地下工程,游客在地面上行走时,稍不注意就会陷入沙鼠们织就的地下天罗地网之中。

浩瀚的撒哈拉沙漠,就这样委婉地表达着一种极致的唯美的浪漫,超脱人类的喜怒哀乐自顾自真实地存在着。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都无愧于“征服者”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