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滋养书——青少年心理健康调适辅导
49187400000023

第23章 健康心理,给我们挑战未来的能力(8)

小克莱门斯的老师玛丽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每次上课之前,她都要领着孩子们进行祈祷。有一天,玛丽老师给孩子们讲解《圣经》,当讲到“祈祷,就会获得一切”的时候,小克莱门斯忍不住站了起来,他问道:“如果我祈祷上帝,他会给我想要的东西吗?”“是的,孩子,只要你愿意虔诚地祈祷,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小克莱门斯当时的梦想是得到一块很大很大的面包,因为他从来没有吃过那样诱人的面包,而他的同桌,一个金头发的小姑娘每天都会带着一块这么诱人的面包来到学校。她常常问小克莱门斯要不要尝一口,小克莱门斯每次都坚定地摇头,但他的内心是痛苦的。

放学的时候,小克莱门斯对小姑娘说:“明天我也会有一块大面包。”回到家后,小克莱门斯关起门,无比虔诚地进行祈祷,他相信上帝已经看见了自己的表情,上帝一定会被自己的诚心感动的!然而,第二天起床后,当他把手伸进书包的时候:除了一本破旧的课本什么也没有发现。他决定每天晚上坚持祈祷,一定要等到面包降临。

后来,金头发的小姑娘笑着问小克莱门斯:“你的面包呢?”

小克莱门斯已经无法继续自己的祈祷了。他告诉小姑娘,上帝也许根本就没有看见自己在进行多么虔诚的祈祷,因为,每天肯定有无数的孩子都进行着这样的祈祷,而上帝只有一个,他怎么会忙得过来?小姑娘笑着说:“原来祈祷的人都是为了一块面包,但一块面包用几个硬币就可以买到,人们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去祈祷,而不是去赚钱买面包呢?”

小克莱门斯决定不再祈祷,他相信小姑娘所说的正是自己想要知道的——只有通过实际的工作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祈祷,永远只能让你停留在等待中。小克莱门斯对自己说:“我不要再为一件卑微的小东西祈祷了。”他带着对生活的坚定信心走向了新的道路。

多年以后,小克莱门斯长大成人,当他用笔名马克·吐温发表作品的时候,他已经是勤奋而且多产的作家了。他再没有祈祷上帝,因为在无数个艰难的日子中,他都记着:不要为卑微的东西祈祷!只有自己通过努力和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收获才是最真实的。

生活中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和上帝身上,只有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用自己的努力和双手去换取生活,才是最真实的人生。

人生中的炼金术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汉克的年轻人,一心想成为一个富翁,他觉得成为富翁的捷径便是学会炼金之术。因此,他把自己所有时间、金钱和精力都花在寻找炼金术这件事情上。很快他就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家中也因此变得一贫如洗,连饭都没的吃了。妻子无奈,跑到父亲那里诉苦,她父亲决定帮女婿改掉恶习。

于是他叫来汉克并对他说:“我已经掌握了炼金之术,只是现在还缺少一样炼金的东西……”

“快告诉我还缺少什么?”汉克急切地问道。

“那好吧,我可以让你知道这个秘密。我需要3公斤香蕉叶的白色绒毛,这些绒毛必须是你自己种的香蕉树上的,等到收齐绒毛后,我便告诉你炼金的方法。”汉克回家后立刻将已荒废多年的田地种上了香蕉,为了尽快凑齐绒毛,他除了种以前就有的自家的田地外,还开垦了大量的荒地。当香蕉长熟后,他便小心地从每张香蕉叶上刮收白绒毛,而他的妻子和儿女则抬着一串串香蕉到市场上去卖。就这样,10年过去了,汉克终于收集够了3公斤绒毛。这天,他一脸兴奋地拿着绒毛来到岳父的家里,向岳父讨要炼金之术。

岳父指着院中的一间房子说:“现在你把那边的房门打开看看。”

汉克打开了那扇门,立即看到满屋金光,竟然全是黄金,她的妻子儿女都站在屋中。妻子告诉他这些金子都是他这10年里所种的香蕉换来的。面对着满屋实实在在的黄金,汉克恍然大悟。

真正的成功没有秘诀,只有脚踏实地,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才能够为自己赢得成功。

爱心,财富和成功

有一位少年走出家门,看见3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坐在门前的石阶上,他们风尘仆仆,好像很久没歇息过了。心地善良的少年虽然不认识这3位老者,但仍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屋去坐坐。老人们相视而笑,为首的问:“你们家的人都在吗?”“不,他们现在都不在家。”3位老人谢绝了少年的好意:“那我们现在不进去了。”

晚上,少年的父母从外边回来了,少年把门口那3位老人的话告诉了他们,少年的父母一听就说:“那你赶快把他们叫进来,给他们好好地做一顿吃的。”

少年走出去对那3位老人说了,他们站了起来,却仍没进门,其中一个指着他的同伴说:“他叫财富,他叫成功,我叫爱。我们不能同时走进一所房子,去问问你家里人,看他们想让我们中的哪一个进去。”

少年进去和家里人一说,家里就炸开了锅。父亲说:“我们请财富进来吧,他一进门,我们就有花不完的钱了。”少年却不同意:“我们该请成功进来,谁不渴望成功呢?成功就意味着拥有一切。”父子俩为此争得不可开交。这时一直在旁边沉默不语的母亲说:“我们为什么不请爱进来呢?只要我们家里充满了爱,什么苦都会变成甜的了。”儿子赞同母亲的观点,最后父亲也同意了,他们一起走出去,热情地邀请爱进屋。

他们刚刚簇拥着爱进了家门,家里立刻充满了欢声笑语。才过了一盏茶的工夫,他们惊奇地发现财富和成功竟不请自来,悄然坐到了他们的中间。父亲问:“不是说只能进来一个吗?现在我们只让爱进来,你们怎么进来啦?”成功笑着回答:“不错,如果你们选择了我或者财富,那另外的两位就会留在门外。但是你们选择了爱,他是我们的老大,不管他在哪儿,我们都要跟在他的后面。有爱的地方,就一定有成功和财富!”

世上最单纯的就是孩子。

孩子常常会说“××是好人”,或者“××是坏人”。在他们的眼中,人是一种很单纯的动物。

然而实际上呢?人性之复杂,让所有的哲学家和道德家都无法描述,甚至就连一个单纯的孩子,随着他不断长大,生理、心理的不断发展,也很难再给自己一个完整的界定。

事实是,随着青春期的发育,大脑的发育最为迅速,也最为复杂。以前那些偏激的想法,逐渐变得全面;那些形象思维,逐渐变成抽象思维。这些是量变,带领年轻人走向一个新的思维领域。

除此以外,还有“质变”。相比“量变”,这些“质变”才是青年人成长的更主要的方面。其中遇到的第一大问题,就是“我是谁”,就是“我”这一概念,是否足够健康。

根据完形心理学家辛格的理论,那些对自己没有完整觉察,只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单一个体的人,他的自我概念是病态的。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写自我总结。每当你准备对自我下个定义的时候,多多少少会有些迷惑:我是个勤劳的人,这毫无疑问。但是我身上就没有一丝懒惰的痕迹吗?或者说,我平时是个很有决断力的人。但是,我有没有犹豫不决的时候呢?

实际上,人是由很多这样的“两极”概念组成的。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非黑即白”的错误。尤其是如果我们身上有些特质不为我们所喜欢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意地去压抑它,最终局限了我们的生活。

而且人还有一个天性,会将自己不喜爱的特质“投射”到身边的人身上。举个例子:男孩子通常都不太愿意收拾屋子,但是住在一间干净整洁的屋子里,又实在是快乐。于是,他就会为自己不收拾屋子找出种种借口,并对喜欢收拾屋子的人,有一种特别的喜好或厌恶(通常表现为嘲讽)。如果没有学过心理学,或是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不太了解的人,常常会对这种感觉不自知。其实说到底,都是源于人自身的投射。

那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呢?尤其是,该如何认识到那些不被自己所接受的个性特质呢?有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观察那些自己强烈厌恶的一面,然后想想看,自己为什么会对这个特质如此不接受?是不是因为自己身上也有这种特质,而这种特质又是自己非常不喜欢的?这种方法说来简单,但确实很多人平时疏于察觉,而且它在最开始操作的初期,会遇到自身很大的抵抗。

当你把这些原本忽视的特质重新纳入思考轨道中时,实际上就是让那些被社会规范所局限的特质重新焕发活力的过程。当然,那些人性中的脆弱,比如说贪婪、嫉妒等等,没必要让它肆意妄为;但是那些单纯被局限的部分,例如敏感、仁慈、多愁善感等等,却未必是什么坏事。像这种特质,我们就要从内心深处把它们捡回来,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个体。

老子说:“自知者智,知人者明。”近年来非常流行的EQ(情商)测试就是帮助人觉察自己、整合矛盾自我的一种方式。通过EQ测试,人们往往可以觉察自己被理性所压抑住的感性一面,进一步觉察自己情感的变化,体会自己面对不同情况时的感觉。而通过这样的觉察,人才可以逐渐变得完善、统和。

自我心理测试:测试你的忧郁指数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大卫·伯恩斯博士曾设计出一套忧郁症的自我诊断表——“伯恩斯忧郁指数检测”,这个自我诊断表是专业的量化表,可帮助你快速诊断出你是否患上抑郁症。

请在符合你情绪的项上打分:没有0分;偶尔1分;中度2分;经常3分。

1.你经常感到伤心。

2.你感到前景渺茫。

3.你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4.你觉得学习生活力不从心或自叹比不上别人。

5.你对任何事感到自责。

6.你作决定时犹豫不决。

7.这段时间你一直处于愤怒和不满状态。

8.你对学业、家庭、爱好或朋友丧失了兴趣。

9.你感到一蹶不振,做事情没有动力。

10.你认为自己已衰老或觉得自己失去了魅力。

11.食欲不振或情不自禁地暴饮暴食。

12.经常性失眠或整天感到体力不支,昏昏欲睡。

13.丧失了与异性交往的兴趣。

14.经常忧心自己的健康。

15.认为生存没有价值,或生不如死。

测试分析

0~4分:没有忧郁症。

5~10分:偶尔有忧郁情绪。

11~20分:有轻度忧郁症。

21~30分:有中度忧郁症。

31~45分:有严重忧郁症。

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熄灭嫉妒的怒火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坦言,他在毕生的心理研究中发现,人类生理和情感结构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人类的一切,包括身体、心理和情感,都是错综复杂的。人就像一根弹簧,自动伸缩,当压力渐渐超过了自己弹性的限度时,自身会发出预警,提醒自己采取措施来改善它,否则会对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甚至产生无法弥补的后果。当一个人在某方面超过了别人,被超越的人会感到一种压力,适度的压力会促使人们积极行动,而过度的压力则会引起嫉妒,打乱人内心的平衡,甚至把人推向深渊。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小故事:有一个人遇见上帝。上帝说:“我可以满足你任何一个愿望,但你的邻居会得到双份你所得到的。”那个人听到第一句话时,高兴不已,但听到第二句话,心想:如果我得到一份遗产,我的邻居就会得到我的双倍;如果我要一箱黄金,那邻居就会得到两箱;如果我要一个美女,那么那个光棍就同时得到两个老婆了。

他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别人得逞,总不知道提出什么要求才好,他实在不甘心被别人占优势。最后,他说:“唉,你还是让我少一个眼珠吧。”

很明显,这个人已经产生嫉妒心理了。人们发现别人的错误比发现自己的要容易得多。因此,人也许可以看出别人的嫉妒心理,而当自己嫉妒别人时,却无法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正处于嫉妒之中。

法国作家拉罗会弗科就曾认为:嫉妒是罪恶的,怀有嫉妒心的人对别人是不会有同情心的。

很久之前,有一个终身未嫁的老姑娘,一天她用儿童车推着她女朋友的婴儿去散步时,突然把小孩推进了河里。最后,精神专家调查发现,这个老姑娘当时是突然间产生了嫉妒心理才那样做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嫉妒都会表现得那么强烈,甚至产生极端的行为。不同的人会把嫉妒的情绪控制在不同的阶段。

嫉妒心理在不同人的行为中表现也不同。从心理学上来说,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会导致心理压力,促使人们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者采取行动,缓解这种压力,恢复心理平衡。要想摆脱这种令人不快的状况,人们要么督促自己采取行动,超越对方,要么修正自己的态度,认可他人的成就,如果在心里贬低他人的成就,这就产生了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在程度上是有所不同的,并不是每个嫉妒的人都是病态的。如果你只是羡慕他的成绩好,或者羡慕别人的嗓音好,虽然略带嫉妒的倾向,但这是很自然的,没有必要紧张,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于好的事物产生好感,并希望自己也拥有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你因为嫉妒而让自己的精神饱受折磨,你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试,如果你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时候,就需要向心理医生求助。

嫉妒:心灵的癌症

一位心理学家在日志中写道:在对因嫉妒而产生心理偏差的来访者做心理咨询时,我感到他们多半面容憔悴,神形可怜,被嫉妒折磨得身心疲惫,内心处于无比的痛苦之中,其实他们是极其自卑和脆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