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滋养书——青少年心理健康调适辅导
49187400000026

第26章 用心灵的平衡点撑起幸福的人生(1)

让心灵每天都阳光明媚

自我心理问题调适

我从上初中以后,渐渐地开始注重穿着打扮,花销越来越大,我该怎么办?

有个女同学,她主动对心理教师说:“我从上初中以后,渐渐地开始注重穿着打扮,花销越来越大,我该怎么办?”

这是青春期心理的反应,来自于青春期发育成长特点,影响学习和成长。应该提高自我意识,加强自我调控。心理教师向她做了如下内容的心理疏导:

注重穿着打扮的心理欲望,主要与青春期阶段的身心发育、成长有关。进入中学阶段,人的生理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性意识开始萌发,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因此,在一些活动中,喜欢评价和欣赏异性同学,并情不自禁地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表和行为,追求新颖、时髦的穿戴,愿意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这些虽然是青春期身心发育成长的普遍现象,但是它不是不可控制的。如果家长和孩子没有一定的约束力,任其发展下去,不但会造成经济上的铺张浪费,世界观扭曲,还会影响孩子的前程。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中学生,首先要明确生活中的大方向。你追求的是积极向上,还是不前不后,是真才实学,还是徒有虚名的华丽外表?如果能略微看一下周围的同学,那些追求知识、追求真才实学的人,根本不讲究什么吃、穿、打扮,主要精力全在学习上,而那些追求穿戴、打扮的人,天天都在想,上午穿什么衣服,下午穿什么裤子。一有空就从衣袋里拿出小镜子照一照脸和发型,总怕自己的脸上有什么污点。他们特别在意自己的外观打扮有什么不妥,自己的穿戴有什么不适。他们所比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看谁长得美,看谁打扮得漂亮。中学三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到那时候,那些一心一意努力学习的同学,都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了上一级学校,成了栋梁之才。可那些光顾自己“华丽的外表”而荒废了学业的人呢?你打扮得再漂亮,又有什么用呢?哪个单位不用真才实学的大学生,而用有名无实的“大白薯”呢?

所以,在这方面要有意识地约束自己,在同学之间开展正常交往,不穿奇装异服,不追求穿戴,不讲究吃喝,不搞特殊化。

心理问题二:我有时想干这个,又想干那个,结果什么也干不好。我应该怎样做?

这是一种焦虑心理,产生的根源与自身素质、性格和意志薄弱有关。应该加强自己学习生活的计划性,消除急躁情绪,增强自信心,加强意志力。心理教师对她做了以下引导:

中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信息量扩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也都活跃起来。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普遍表现好奇心增强,什么事情都想试一试,有一种不服气、不认输的竞争心理。表现在生活中有时想干这个,又想干那个。这个想法并不矛盾,也是一种积极向上、虚心好学的表现。但怎样把事情都做好?能够有始有终呢?

要充分认识知识与人才竞争的激烈性,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全面发展。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要从多方面发挥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在学习生活中注意以下两点:①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刻苦钻研精神。世界上任何事业的成功,荣誉的取得,都浸透着无数的辛酸和汗水。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有这样一个原则,凡是要学的一定学会,凡是要做的就一定做好。在生活中,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千万不能朝三暮四、见异思迁。②在学习与实践中,要锻炼自己具有顽强的意志,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和失败,有一种“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拼搏精神。在这方面,大科学家爱迪生就是我们的榜样。1877年,爱迪生着手研究白炽电灯。消息传至伦敦,煤气股票大跌,英国上院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而爱迪生想的是“要是家家户户都能点上电灯该有多好啊!”他顽强地投入科学实验工作。为了寻找灯泡的耐热材料,他先后试用了大约6000种纤维材料,最后找到了碳化竹丝灯,竟然点亮了1200个小时。他连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电灯的质量,最后发展到钨丝灯,前后用了近20年的时间。爱迪生科学实验过程启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你能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刻苦钻研,就能取得成功。

从另一个角度看,尽管青年人兴趣广泛,有多种爱好,什么都想去试一试,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生活中的爱好与工作中的技巧不可能都学得精通。要提示的是,既不要“样样通、样样松”,也不能“不学无术”。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尽量做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生存竞争的需要。

心理问题三:在课堂上老师总也不提问我,很无奈。怎么办?

一次,心理教师在给同学们上心理辅导课的时候,介绍了上课是否愿意发言的利弊。在调查的各班级中,都有这样一个结果: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中,学习成绩好的占多数;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言的学生中,学习成绩差的占多数。这个调查结果使同学们认识到,在课堂上积极、主动争取回答问题,可以明显提高学习成绩。课后立即有同学问心理教师:“在课堂上老师总也不提问我,很是沮丧。这是一种焦虑心理障碍,来源于自卑感和个人心理素质,还有环境的影响。应该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自觉加强能力的锻炼。心理教师为她做了以下引导:

在课堂上老师不提问你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在短时间内老师也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提问到,另一方面可能是你没有积极、主动地举手。那么,在课堂学习中怎样争取老师的提问呢?

(1)在学习新课之前要坚持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就把老师在课堂上将要提问的问题准备好。这种预习不是偶尔的,是坚持经常不断地、在学习每一课之前都必须有的。这是你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学习成绩的基础。

(2)在课堂上思想不要“溜号”,注意跟上老师的话题。老师在提出问题时,你要立即进行分析,思考问题的答案,等老师问“谁会?”时,你第一个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一定会先叫你来回答。

(3)在课堂上抢答问题不但要思维敏捷、迅速,而且还要胆大心细,就是要不怕说错,不怕别人笑。想到多少答多少,会一句答一句,会两句就答两句。另外,在回答问题时自己要冷静,情绪不要激动,不慌不忙地回答,可留有思考余地,不至于丢三落四。

(4)平时要注意在老师讲完新课以后,抓紧时间进行复习巩固,遇到不懂的马上问明白,同时要多做些练习题。

总之,在课堂上你要想得到锻炼的机会,只要你打消顾虑,“敢”字当头,认真准备,主动“出击”(举手),老师一定会叫你回答问题的。

心理问题四:我因为家庭生活困难,穿戴和零花钱都没有同学们那样大方、潇洒,总觉得好像低人一等。我该怎么对待?

莲,父母是农民,以养殖业为生,因为家庭生活条件好转,把她送到城里学校读书。入学不久,她渐渐地觉得自己穿戴和零花钱都不如同学们。她来到心理咨询室,问心理教师:“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常常给我买雪糕、饮料,我不要,又不好。可是我经常吃别人的,不给同学们买点什么,总觉得欠别人许多。要买呢,又没有钱,因为家庭生活困难,穿戴和零花钱都没有同学们那样大方、潇洒,因此总觉得好像低人一等。我该怎么对待?”

这主要是一种自卑心理,来源于环境的影响。心理教师对她做了以下疏导:

一个人所出生的家庭是无法选择的。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究竟应该比什么?是比穿戴?比吃喝?还是比谁的父母有地位?谁的家庭有钱?这些都是不应该的。在同学之间应该比什么呢?关键是要比谁有理想、有志气。比一比在一个班上同样的老师教,谁的学习好?谁的知识学得扎实。一个有崇高理想的青年,在学习上应该向高标准的人看齐,总有一股拼劲儿,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在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的人看齐,有艰苦朴素的作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历来都把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视为传家宝。因为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在我们的周围,还有一些因为生活贫困而失学、辍学的孩子。所以,在学生时代生活简朴一些不是低人一等,而是一种光荣,是一些有出息的青年的高尚品格。

什么是低人一等呢?当三年以后和你一样的同学们都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高中或进入了大学,而你因为松松垮垮,懒惰,不努力,什么都没考上,特别是和你一样的同学,大学毕业以后成为高级工程师、管理者,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能会是真正低人一等。

如果说你觉得自己长大了,懂事了,那就应该好好想一想,你父母在家里起早贪黑、省吃俭用供你读书是多不容易啊!他们天天都祝福你,挂念你,盼望你早日成才,可你在学校里不是比读书,而是比吃,比穿,这不是太没有价值了吗?你能对得起父母吗?古人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好好想一想到底应该比什么呢?要比志气,比学习成绩,比谁有出息,比一比将来谁能干一番大事业,比一比谁对国家贡献大,这才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青少年应该比、应该做的。

心理问题五:我平时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就愿意一个人独处,自己也感到孤独,又无法解脱。该怎么办?

英,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在课堂上从来不举手发言。父母离婚后,她跟随母亲生活,家里生活窘迫。她来到心理咨询室,向心理教师说出了自己的心理困惑:“我平时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就愿意一个人独处,自己也感到孤独,无法解脱,该怎么办?”

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主要来自家庭影响和本人的性格,不利于学习和成长,应该多参加群体活动,增强自信心,加强自我调控。心理教师向她做了以下内容的心理疏导:

孤独心理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受到家庭的影响,二是受你内向性格影响。有这种孤独性格的学生,不联系周围的人,不与人交往,缺乏竞争意识,这就必然要影响你的前途。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就是竞争性。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最激烈的是知识与人才的竞争、工作岗位的竞争。像你这样不联系周围的同学,不会与人交往,性格孤独的人,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你不愿意与人接触,周围的人不了解你,不关注你,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能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呢?所以,你很难取得竞争的胜利。在学习生活中,怎样克服孤独,使你的困惑心理得以解脱呢?

认识孤独,抛弃孤独: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与特长。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一些性格开朗的人,会生活得无忧无虑,觉得学习、奋斗其乐无穷。而性格孤独的人,可能在生活中总是忧郁、苦闷,甚至觉得前途渺茫,因此陷入孤独和困惑之中。要抛弃孤独,获得解脱,必须要认清孤独的危害和孤独产生的根源。孤独会影响你的前途和人生,孤独产生的根源是你不联系周围的同学,不与人交往。很显然,若要抛弃孤独,就必须从改变你的性格,从多联系人、多与人交往开始。例如,主动与同学、熟人打招呼、聊天。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尽量与同学一起走,边走边说话,以此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加深同学友情。在家里也要处处加强与人交往能力的锻炼。如果你与人交往多了,那么,你心中的孤独也就解脱了。

认识人生价值:在生活中,每个中学生都会直接感受到自己家庭的喜怒哀乐。有的家庭可能幸福、美满,有的家庭可能贫困交加,有的家庭可能父母离婚、残缺不全。但是,不管你生在什么样的家庭,都是你无法选择的,但人生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呀!人生理想、志愿是可以选择的!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决不能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所以,不管你在家庭与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人生信念,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有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拼搏精神。

到生活中寻求新的自我,到群体中寻找生活中的快乐:生活中,可能遇到家庭不和、学习阻力,也可能遇到其他意想不到的困难,这些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怎样对待。在困难与挫折中,可能会感到孤独、困惑,甚至悲观失望。然而,如果能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人生信念,就会指引你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取得优异成绩,从中找到一个拼搏、奋进的自我,这就是你生活中新的自我。

如果你真的感觉到孤独与苦闷,要抛弃孤独得到解脱,那就要投入群体中去。个人和群体好比鱼和水,鱼离开水就不能生存,个人离开群体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这也正如“孤木不成林”、“无水舟不行”一样。个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施展才华,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一个人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必须积极投入群体活动之中。在群体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在活动中发挥特长,展示才华。这样才能从中感觉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体会到群体力量的强大和温暖,而且从中感受到群体生活的无比快乐与自豪。这样,孤独感就会自然消失。

学习心理问题调适

心理问题六:回家后光想着玩儿,可写完作业家长为什么还让学这学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