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语言的规律是先说后写,先有口头语言的表达,然后才是书面语言的作文。而即使在孩子开始写作文后,口语还是能起到帮他拓展思路的作用。
彤彤上4年级了,可是妈妈依然保留着让彤彤讲故事的习惯。比如,和彤彤一起逛街,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就会让彤彤想一想,然后即兴发挥创作一篇“作文”。
当然,在这样的“即想即说”中,她不要求孩子语言一定要多完美,只要孩子能扩展思路,发挥想象,将事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说出来就可以了。
彤彤在妈妈的训练下,思维非常活跃,作文中的有些观点甚至能让老师大吃一惊。
学校的作文训练多是给题目让孩子写作文,这样的训练方式虽然能训练孩子的书面语言,但是在拓展孩子的思路和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上却不是十分有效。很多孩子按照学校的要求写作文,结果作文越写越死板,越来越没有新意。
所以,要想全面训练孩子的写作能力,还需要父母多鼓励孩子在没有条条框框的情况下“即兴创作”,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只有思路扩展开来,孩子的作文才能“活”起来。
那么,鼓励孩子“即兴创作”,父母应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教孩子听音乐编故事
有一种提高孩子音乐素养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听音乐,然后描绘音乐中的意境。其实,将这个方法“做个变形”,用来训练孩子的“即兴创作”能力同样有效。
最好选择古典交响乐或轻音乐。给孩子听一段音乐,然后让孩子编一个和音乐有关的故事。当然,和训练孩子音乐素养的方式不一样的是,音乐素养强调孩子对乐曲中的意境的准确把握能力;而这种训练并没有正确答案,音乐只是充当了一种外界刺激,用来引发孩子的联想而已,不管孩子想到什么,说出什么,都是对的。
▲让孩子观景作诗
不管是打油诗,还是带有童真稚气的顺口溜、散文诗,只要孩子能用它来描写景物,表达自己的感受,就非常有用。
北方的冬季多雪。一次雪后,妈妈带着玲玲在雪地上堆雪人。雪人堆完了,妈妈忽然想出了一个点子。她问玲玲:“玲玲,你觉得这雪美吗?”玲玲说:“嗯,周围白茫茫的一片,好漂亮!”“那我们来比赛作诗好不好?”妈妈提议道。玲玲同意了,妈妈先说了一首打油诗:“鹅毛大雪满天飘,飘到天亮才停了,早晨开门看一看,公路树林穿白袄。”
玲玲想了想,说道:“昨夜大雪下一场,今天周围白茫茫,我和妈妈堆雪人,雪人和我晒太阳。”
就像事例中说的,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很多,可以是雪,可以是日出,可以是雨,甚至可以是家中鱼缸中养着的一条小金鱼,等等。这种训练能充分发挥孩子的即兴创作能力,让孩子“一展所长”。
▲不要忽略生活中的“另类题材”
生活中的题材很多,不光是景物和环境,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也可以成为孩子“即兴作文”的题材。说到事件题材,父母可能会想到“去商店里买东西”、“逛公园”、“去亲戚朋友家串门”这些事情。但是,除了这些一般题材,生活中还有一些经常被父母忽略的“另类题材”。
9岁的晓军不小心将碗摔碎了,爸爸没有说他,而是要他即兴发挥,描述一下眼前的情况,若是说得不好玩或没新意,那就罚他抄20首唐诗。
晓军很机智,他看了看地上的碎碗,说道:“我家有一只碗,它是一件白色的瓷器,碗沿上画着一朵牡丹花。可是,它今天碎掉了,一块块碎片孤零零地躺在地上,那朵花也碎成了两半。我数了下碎片,一共10块,原来,每块碎片等于两首唐诗啊!”
晓军刚说完,妈妈就忍不住笑了起来,爸爸也面带笑意。
生活中,类似将碗打碎这样的题材有很多,父母只要注意挖掘,就会发现,伴随着“另类”题材出现的往往是孩子的奇思妙想。
▲不要忘记给孩子“输入”资料
让孩子即兴发挥的同时不要忘记随机给孩子“输入”一些相关资料,这就是所谓的情境教学了。比如,在玲玲的那个例子中,妈妈可以顺便将中国古代那首著名的打油诗告诉她:“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顺便再给孩子讲一下相关典故,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长知识,不知不觉地积累素材。
除了这种情境式的“资料输入”外,父母平时为孩子准备阅读资料时也要尽量注意资料的全面性、丰富性。不光要有文字资料,还要有图片资料;不但要有名家名篇,还要有一些有趣的历史典故、风俗人情……让孩子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亲子阅读 趣味打油诗
打油诗和正规诗体不同,多为即兴创作,通俗活泼,诙谐幽默。但是这种诗并不是只限于民间,古代很多高官也经常作打油诗来取乐。
相传,清朝才子李调元担任主考官期间,考生因为不服,非要和他比赛作诗,结果大家相约以麻雀为题。李调元张口便连吟两首:
“一窝一窝又一窝,三四五六七八窝。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一个一个又一个,个个毛浅嘴又尖。毛浅欲飞飞不远,嘴尖欲唱唱不圆。莫笑大鹏声寂寂,展翅长鸣上九天。”
不但解了自己的围,还将众位考生嘲笑了一通。结果,考生们哭笑不得,只能放他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