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家孩子爱学习
49193900000082

第82章 开头与结尾——教孩子选材与谋篇布局的方法

作文的开头和结尾中蕴含着大学问。文章的开头不好,会让人失去往下读的兴趣;而文章的结尾往往是整篇文章的“点睛”之处,结尾不好,便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师批改作文时,最头疼的事就是在不同学生的作文中看到相似的句子。比如《一件让我感动的事》这篇作文,经常有这样的句子出现在开头和结尾:“每当我看到……就想起……”、“虽然事情过去了很久,但这件事一直徘徊在我的脑海中……”类似这样的套句,在孩子的作文中层出不穷,老师也无可奈何。

还有一种结尾方式是很让老师头疼的。“看那鲜红的枫叶,在树上摇动,像是在对我低语;山脚下,还有很多游人正在准备上山……啊,秋天的香山是多么迷人啊,我真是舍不得离开!”可以说,最后的一句感叹坏了整个结尾的味道。可是,教孩子写结尾要像画国画那样“留白”,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孩子能懂吗?

显然,光是教孩子开头、结尾的具体模式,孩子依照模式写作文,难免会落入“俗套”。那么,父母怎样才能引导孩子“活学活用”,在这些模式中开发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呢?

▲告诉孩子开头、结尾的基本要领

传统的作文写作强调“凤头,猪肚,豹尾”,也就是说,开头要吸引人,正文要饱满丰富,结尾要短促有力。

像上文例子中那种套句的开头,有一种“渐进”感,将读者的注意力渐渐拉到事件发生的那一天。这样的开头很好,但是由于大家都用,这个开头的方式便被用滥了,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读者一看,“又是这个,直接跳下一段。”所以,开头最重要的是有新意,要有让读者“眼睛一亮”的效果。

而结尾呢?则要求让人意犹未尽。所以,结尾只能采取“点”的方式,不能写得太多。大段抒情、排比之类的结尾是不好的。虽然词语华丽,作者写起来心潮澎湃,但是很容易造成文章整体结构失衡;而且,作者把文章的“意”都发挥出来了,留给读者的思考就少了,文章容易让人看过就忘。

▲给孩子介绍典型的开头、结尾方式

开头和结尾的主要模式还是要给孩子介绍一下的,不过孩子了解就好,不需要死记硬背。

最好是让孩子阅读名家名篇,然后分析文章是如何开头和结尾的。一些著名作家(如鲁迅、朱自清、老舍、巴金等)的文章已经被收录在语文教科书中了,由于孩子对文章比较熟悉,分析起来也十分方便。

典型的开头方式有:设问式、排比式、写景式、直接点题式、名句引用式、倒叙结果式……

而结尾方式则有:自然收尾、抒情式收尾、议论式收尾、首尾相应式、主题引申升华式……

在孩子分析课文时,父母可以提醒孩子注意一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属于哪种形式?而这样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好处?如果换成另外一种方式会产生什么影响?通过不断的思考,让孩子真正吃透这种模式,以便在以后灵活运用。

▲教孩子根据文章的主旨选择开头

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就像在音乐中定调一样,往往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准。”

同样是写母爱的文章,当侧重点在母爱的温馨上时,就适合使用抒情式开头,如“母爱就像春天的细雨,滴滴渗入我的心灵”;而当文章侧重于说明孩子对母亲的误解时,则可以用设问式开头,如“母亲真的不爱我们吗?”

▲教孩子如何收尾

就像上文中的例子所提到的,很多孩子将结尾的“点题”和“深化中心”理解为“发感慨、抒情”,于是大发感慨,脱离了文章的中心,使整个文章读起来觉得拖沓、杂乱。

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结尾不是“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是要看“整个文章需要自己写一个什么样的结尾”。如果不考虑前面写过的部分对结尾的隐性要求,只为了突出自己的感受而写结尾,那么这个结尾必然突兀,不能与整个文章融为一体。

文章的结尾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为了让整个文章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和开头的引人注目不同,结尾最好“安静、低调”,就算是抒情式结尾,也要考虑到文章的整体性,把握好“适度”的原则。

亲子阅读 名家论开头结尾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到过:“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句话说的是开头引导语点明主旨对文章的重要性。

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惊目,不愿弃去。”这是说文章的开头要精彩,要能吸引眼球。

南宋诗论家、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到过:“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代布衣诗人许榛在《四溟诗话》中说:“结局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好的那种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遍。”

前苏联著名作家苏曼诺夫说:“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