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雕塑概述
当人类还生活在天然岩洞中,需要与威胁生命的野兽作斗争的蒙昧时期,就已经知道敲打石头,并把它磨制成锐利的武器或切削工具,进而在原始的审美意识作用下,把一些可利用的物体雕磨成脱离实用的装饰品,以至成为单纯的雕塑作品。
3000年前的妇好墓雕刻,使人能追溯到中国殷商时代的信仰、制度、文化与艺术;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2000多年前统一中国的帝王大军的威仪;西汉霍去病墓石刻大气磅礴,反映了汉武帝开拓疆域的决心和汉朝国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雕塑艺术愈来愈证明它本身是时代、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历史记载,是人类的向往与追求的具体体现。
一、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
雕塑是运用可雕、可塑的物质材料(如石、木、金属、石膏、树脂及黏土等),通过雕、刻、塑、铸、焊等造型手段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具有三维实体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实体,以主体的造型形象和空间形式反映现实,被称为“凝固的舞蹈和诗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现代雕塑突破了三维的、视觉的、静态的形式,向多维的时空方向发展。
雕塑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体性
雕塑的三维空间的实体性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难以比拟的特殊属性。这种属性可使观赏者从不同角度和距离来欣赏雕塑的节奏和韵律之美,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换言之,这个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实体的形体美是雕塑形式美的灵魂,如罗丹的《思想者》、米隆的《掷铁饼者》,都具有感染力的动感语言,赋有强劲生命力和丰富精神内涵的形体。其次是雕塑作品呈现的总体轮廓。雕塑的形体比例匀称,结构严谨,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它给人或是宏伟崇高,或是宁静沉重,或是升腾飞跃,或是一种形体结构的美,或是结构的抽象美,这是形体或轮廓承载的信息内容之一,给人们带来多种感受。再次是由实体所带来的雕塑的表现力,它通过强调主观精神和审美理想等表现意向,使雕塑形体更具表现力。最后是雕塑的体积所产生的量感,它直接影响着观赏效果与主题的表达。如四川乐山大佛的体积之大、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数量之众等,都是构成迫人气势和宏大场景的重要因素,也是作品内容和表达主题的重要因素。而面人、泥人的小巧,则会给人以玲珑可爱的审美感受。
(二)象征性和寓意性
一般说来,雕塑作品形象单纯,不可能像绘画那样进行复杂精细的描绘和环境空间的表现,所以通常赋予形体和体积以象征性或寓意来表达主题。也就是说,雕塑不善于直接再现人物之间、事物之间以及人和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不宜表现事件发展的全部过程。它只能选择那些具有概括性的、瞬间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形象,来表现潜在的内涵。所以,雕塑的表现特征要求着力追求形象的单纯化。对雕塑而言,单纯就是美。为此,要求雕塑家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地集中概括,凝练简洁地表达和反映事物的本质。
(三)材质与内容
雕塑材料的不同和对材料的运用,直接关系到作品内容的体现。如《思想者》用青铜铸造就与深沉的内容相吻合。
雕塑创作过程中,作者还会特别注意显现作品的材质美,使材质自身的审美价值得以体现。例如,汉代霍去病墓石雕中的《伏虎》,利用石料的自然形态稍事加工,使它的神形得以体现,气势雄浑,充分显示石质材料本身的属性特征。特别是在近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材料的涌现,雕塑家更注重材质美感的发掘。
(四)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雕塑作品大多是为某一特定环境制作的,置于室外就要与日影、天光、地景和建筑等发生关系,并受其制约。因此,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就显得特别重要,要尽可能使作品融入环境,并使环境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观。
在此基础上,要审读雕塑艺术作品,还要对雕塑的情感性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雕塑的情感表达,自然是通过雕塑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的。雕塑的艺术形象深刻地体现了雕塑家对事物运动的瞬间动态的捕捉与把握,以及事物本质特征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雕塑主要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主,通过对人物本身及其形貌特征和精神气质的刻画,来表达雕塑家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赏析雕塑作品时,首先应从艺术家对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的捕捉和塑造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判断作者所赋予形象的审美理想及象征性。例如,罗丹所作的《巴尔扎克像》,将大文豪巴尔扎克塑成身披宽大的睡袍,昂首凝视,双手抱胸后倾而立的姿态。在这里,雕塑家已不是简单地进行外形的写照,而是抓住对象的精神气质,将人物的灵魂铸造于泥土之中。雕塑家将大文学家文思涌荡、激情澎湃难以遏制的创造力表现得极为深刻。从作品中我们也强烈地感受到雕塑家所赋予作品的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激越的情感涌动。
二、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
1.按制作材料划分,有石雕、木雕、泥塑、陶塑、金属雕塑和玻璃钢雕塑等表现形式。
石雕,常用石材有花岗石、大理石、青石和砂石等。石材质地坚硬耐风化,是大型纪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大型石雕有号称“山雕刻”的美国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碑和中国的乐山大佛以及云冈、龙门等石窟造像。这些都是用石材雕刻而成,通过雕琢加工,达到很强的建筑感和质量感的效果。
木雕,木料雕塑因材料本身容易干缩、湿涨、翘裂、变形、霉烂和虫蛀,不宜做永久性大型室外雕塑,多为小型的架上雕塑。木雕构图一般以圆木的周边为限,采用树木弯曲的自然形态相形度势,因材施艺稍加斧凿,可以不失天然趣味。常用的材质有楠木、檀木、梨木、杨木、樟木和龙眼木等。利用材质的自然形态和美丽纹理,雕塑出清新悦目的作品。
泥塑,是用细质黏土、沙子和棉花等混合物来雕塑作品,要通过多次的干后修补,用胶水裱糊上一层棉纸,再涂上一层白粉胶色,然后画上需要的各种颜色,最后涂上一层油,保护色彩的鲜艳。
陶塑,是用精制的黏土,经过雕塑成型,绘以各种釉彩,入室火烧而成。陶塑品种很多,有实用品和观赏品之分,可谓是丰富多彩。
金属雕塑,是用铜、铁和不锈钢等金属材料,经过铸造、锤打、拼焊等手法来雕塑作品,一般易制作大型的、永久性的雕像。
玻璃钢雕塑,是用合成树脂和玻璃纤维加工成型,质轻而强度高,成型快速方便,可制作动势大而支撑面小的雕塑构图。无色透明的树脂可制出透明度很高的玻璃体雕塑。供树脂用的各种色浆,可使玻璃钢雕塑表面获得饱和度很高的各种鲜艳色彩,也可镀铜仿金,材料本身具有现代感和装饰趣味。
2.按形态划分,有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三种表现形式。
圆雕,是和被表现对象相似的、占有空间的实体构成的雕塑个体或群体,它是在各个可视点都能感到其存在的实体。圆雕一般没有背景,主要通过自身的形象和与之相协调的环境,共同构成统一的艺术效果,并通过集中、简练、概括等手段来表达主题思想、打动观众。圆雕一般放置在可供四面观赏的环境中,也有出于宗教等原因和环境本身的限制,只允许或要求有一个或几个观赏面的。
浮雕,只有一个观赏面的雕塑形式,通常是指有一块底板为依托的,占有一定空间的、被压缩的实体所构成的雕塑个体或群体。浮雕中表现的形体和底板平行的二维尺度(长宽)比例不变,只压缩形体的厚度。压缩的原则是将形体用透视的规律,按比例近高(厚)远低(薄),在限定的空间(厚度、深度)内,表现出更大的形体。浮雕的底板作背景处理,可加大作品的空间深度。浮雕按压缩的程度,可分为高、低、薄三种。高浮雕形体较厚,压缩比例不大,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就属于此类;低浮雕形体薄,压缩比例大;薄浮雕利用极薄的空间塑造形体,几乎和底板成一平面,常见的有钱币、奖牌和纪念章上的浮雕,以及在一般浮雕中用于背影处理。
透雕,是在浮雕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成为介于圆雕与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塑,从艺术效果上分为单面雕和双面雕。
3.按照用途和置放位置划分,有城市雕塑、园林雕塑、架上雕塑和案头雕塑等表现形式。
城市雕塑,一般是指安放在城市的室外大型雕塑。反映城市特色、历史,并作为城市标志或用来环境美化。
园林雕塑,在公园、街心花园和湖畔等处安置的装饰性雕塑,反映与该环境有关的历史、人物、动物、神话和传说等。
架上雕塑,一般与人等高或略小于人的高度,可随意搬动,无固定位置,常为博物馆、陈列馆和展览会等场所采用,也是公共建筑或会客厅等公共活动区域常用的美化装饰艺术品。
案头雕塑,作品较小,放在桌上、床柜或书架上,作为点缀装饰的艺术品,以工艺雕塑为多见。
另一种形式即是纪念碑或纪念雕塑:一般是指庄严而永久性的雕塑作品,题材以重大历史事件或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为主,作为铭记或纪念。一般规模和体积较大。比如,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所作的《李大钊》雕像,充分利用水平方向的张力,以横向形体表现伟大的革命先驱,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4.按雕塑的风格划分,还有写实雕塑和抽象雕塑之别。
第二节 雕塑作品赏析
中国传统雕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烈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像蜚声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其中的代表,其数量之多、艺术水平之高,实属世间罕见,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国古代雕塑的概貌。
西欧雕塑同样有着辉煌的历史和成就,其题材和内容也极为丰富。特别是欧洲文明发源地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其雕刻艺术尤为发达突出,水平极为高超,我们所熟知的《命运三女神》、《维纳斯》等作品,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在继承希腊、罗马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作品如《大卫》、《摩西》等,都是为人们所熟悉的经典。
进入20世纪后,西方雕塑艺术出现了重大突破,其审美取向亦发生变化。自此之后,西方现代雕塑派别丛生,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超级写实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使人目不暇接。林林总总的西方现代雕塑流派,在多种哲学观念、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等的支配下,执著地探索,方兴未艾。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雕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批杰出的雕塑家和优秀的雕塑作品。
一、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
俑,是中国古代墓葬中陪葬用的偶人。俑的制作材料一般是木和陶土,而以陶土最为普遍。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俑最早可能是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品。秦始皇陵兵马俑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罕见的陶俑艺术世界。
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陶俑。兵马俑坑占地约20000多平方米,与真人真马大小相同的兵马俑,放置在距离地面6米以下的坑道里。现开放的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青砖铺底的地面上,排列着面向东方的武士俑约6000件,组成了由战车、骑兵、驽兵和步兵等兵种混合编组而成的阵形。四个坑道的位置,布局严谨,符合古代兵书的布阵原则,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威武壮观的军阵图,生动地展现了两多年前军阵的编列情况。
这些数量巨大的兵马俑,反映了两多年前秦代雕塑艺术家们精湛高超的艺术水平,显示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和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这些陶俑不仅服饰不同,容貌也各不相同,许多细部刻画精巧。然而,这种多样的容貌和性格,又都统一在全军威武、雄壮、严阵以待的气势和情景之中。至于陶马的塑造,其矫健的肢体、警觉的神态和严格的解剖结构,说明了我国古代雕塑家对动物塑造的高超技术。像这样大规模的、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水平的雕塑艺术,在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史上都是罕见的。秦兵马俑在国际上被誉为“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世界第八大奇迹”、“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气魄深沉雄大的汉代雕塑——《跃马》
自秦汉以来,由于盛行厚葬,不但墓中随葬品很多,而且在帝王、王公贵族和功臣名将的陵墓前,一般都要设置各种石雕,以示墓主的功绩和尊严。这些雕刻艺术品,既有一定的纪念性,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跃马》是汉代霍去病陵墓前一组雕刻中的一件,陵墓的总体设计很有特色,现在所见的霍去病墓就像是他曾经作战时的战场,各种大型石雕兽类,隐杂其间,为陵墓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在这座象征着霍去病战斗过的富有祁连山特征的山形墓的陪衬下,墓前配置了一组3匹不同姿态的战马石雕,使整个陵墓本身就是一座象征着霍去病战功的大型纪念碑。
《跃马》高150厘米,长250厘米,作者按照天然石块因材施艺,特别是利用整块巨石的自然形态和石块本身的质感、量感及其张力,在关键处加以雕凿,雕刻手法融合圆雕、浮雕和浅刻技能,去粗取精,删繁就简,使一匹强有力的骏马借石质而永生。为了整体的坚固,马颈下还保留着一块石料,它不但不会使人感到多余,反而加强了跃马的动态和力量。正是这种稳定的整体造型和独特高超的雕刻技巧,构成了具有强劲动感和雄浑博大的艺术形象,形成了鲁迅先生所评价的“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民族气质。
三、石窟艺术——雕塑博物馆
中国的石窟艺术约始于西晋,盛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最晚的可到明代末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现存大小石窟近百处。其中最著名的是甘肃省的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石窟。这四大石窟中除了敦煌莫高窟以壁画为主外,其余都是以雕塑为主。这些优秀作品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人们的理想以及审美趣味,同时体现了娴熟的艺术技巧。例如麦积山石窟第121窟菩萨与比丘尼像,是西魏时期的作品,形象生动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魅力。再如,唐代宗教雕塑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龙门石窟奉先寺的雕刻,以卢舍那大佛为中心的左右排列有序的菩萨、弟子、力士、天王等雕像,它们之间俨然是封建朝廷君君臣臣各有职守的关系,是披上了神圣外衣的李唐王朝的艺术概括。作为这组群雕主像的大佛,面容庄严典雅,表情亲切动人,与其说它是神,倒不如说是高度理想化了的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化身。中国古代宗教寺庙内现存的宗教雕塑,也不乏优秀的作品。
就雕塑而言,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麦积山石窟。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赞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其最为著名的雕塑作品要数第133窟的“东方微笑”。“东方微笑”指的是麦积山石窟中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小沙弥。这是一个少年佛家弟子侧立像,面露憨厚而又略带稚气的神情,俯首侧耳,似乎在专心致志地聆听佛的教诲;细眯的双眼,又好像在琢磨刚才的说教;而那深深刻印在他嘴角上永恒的会心微笑,更像是领悟了其中的奥妙,真可谓虔恭脱俗。相关链接中国石窟艺术中国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分布广泛,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我国主要石窟有甘肃敦煌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大足石窟和乐山大佛等。它们随山雕凿、掘洞彩绘,形象生动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我国石窟艺术尽管开凿时间不同、所处地域不同,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艺术特征基本相同。其中敦煌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因状如农村的麦秸垛,因此得名麦积山。始建于东晋十六国的后秦,至清代,历代都有凿窟,因遭受地震、风化和水渗破坏,至少已有三分之一的窟龛崩毁。现存194窟,大小泥塑与石雕像78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麦积山的泥塑主要集中了北魏、西魏和北周的造像,有圆塑、高浮雕、黏贴塑和壁塑四种,从约10厘米的小塑像到16米高的大佛像,都精致细腻,栩栩如生。麦积山塑像的最大特色是把神人格化,生活气息浓厚,令人感到非常亲切。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武周山南麓的山崖间。始建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460),现存主要洞龛1100个,造像51000尊,东西绵延1公里。最有特色的是“昙曜五窟”的大佛,是按当时皇帝“当今如来”的观念塑造的,是比较突出的作品。
龙门石窟。坐落在河南洛阳伊水河岸。始建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自北魏至宋代相继开凿,有2100多个窟龛,10万尊造像,3600多品题记碑刻。龙门石窟以“奉先寺”为代表。
敦煌石窟。以精美的壁画著称于世(见本编第二章第二节)。
四、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
作为欧洲文明发源地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在雕塑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突出。特别是古希腊,雕塑艺术十分发达。它的雕塑作品不仅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技巧,而且努力表现一种和谐的理想美。
著名的帕特农神庙的装饰雕像《命运三女神》,雕像的头部和手臂都已失去,但那健美的身躯,恬静而潇洒的姿态,仍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三女神的衣服的处理,纤细而又繁复的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自然地展现出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使人觉得这组雕像好像不是冰冷的大理石雕凿而成,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同时整体造型和每个细节的处理,都体现了古希腊娴熟而高超的艺术技巧。
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明的古罗马人,在肖像雕刻方面显示了独特的成就,好大喜功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极力想通过自己的肖像为自己歌功颂德。同时,罗马人很早就有直接为死者翻制面具,并用以制作雕像在家供奉的社会风俗,从而使罗马的肖像雕刻极力强调写实,与古希腊雕刻追求理想化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照。
《卡拉卡拉像》是现存罗马
雕刻中的著名代表作。《卡拉卡拉像》是罗马帝国塞维鲁王朝第二代皇帝的肖像。他是古罗马历史上的暴君。雕像的作者紧紧抓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环节,着重刻画了紧蹙的横眉之下的那双多疑而又凶残的眼睛。那过于卷曲的头发和满脸的胡须,更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凶残性格。
五、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继承并发展了希腊和罗马雕塑艺术的传统。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雕塑家。他的作品很多,除《大卫》和《摩西》外,著名的还有他晚年为佛罗伦萨美第奇宗族家庙创作的两组墓碑雕刻。这里欣赏的是其中朱里亚诺·美第奇墓碑的一组雕刻。他把墓主塑造成一位身穿戎装,手握权杖,保持着高度警惕的青年军官的形象。在他下面,名为《昼》的男像和名为《夜》的女像斜倚在象征性的石棺上。它们象征着时间对于人的残酷无情,含有时间飞逝,人当努力拼搏的思想。在艺术技巧上则充分显示了米开朗琪罗对人体的深刻理解与高度的表现能力。
六、现代雕塑的典范——罗丹
罗丹雕塑中新语言的创造与绘画中印象主义的革新是相对应的,他开启了朴素、率真的现代雕塑语言之门。罗丹各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充分反映了其艺术手法与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丰富性。
《青铜时代》是罗丹早期的标志性作品,有着米开朗琪罗式的主题表现和写实主义的艺术处理。雕像《思想者》则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扭曲、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因而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比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增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又如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关于罗丹为什么要用粗壮结实的裸体形象来创造《思想者》,并把它安放在他的大件浮雕门饰《地狱之门》的顶上?这不妨用罗丹自己的几句话来解释,他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这样看法的人,裸体是最具有丰富意义的。”雕刻家在这件作品中,一方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同时表达了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