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学生艺术素养
49221200000007

第7章 工艺美术

第一节 工艺美术概述

一、工艺美术及其分类

工艺美术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艺术创造活动是一体的,没有实质的区别。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需求,各类艺术形式从物质生产中逐渐脱离出来,并且发展成为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其中同物质生产、物质需求以及环境美化密切相关的部分,便独立成为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以功能为前提,对物质材料进行加工的一种审美创造,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形式。工艺美术和绘画、雕塑、建筑等一样,同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与其他造型艺术所不同的是,工艺美术除了造型艺术普遍意义上的审美要求之外,更加强调其实用性,它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工艺美术实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的创作原则。

由于工艺美术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与实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密不可分。工艺美术品的类别比较复杂,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日用工艺品,即经过装饰加工的生活实用品,如染织工艺、陶瓷工艺和家具工艺等;二是陈设工艺品,即专供欣赏的陈设品,如象牙雕刻、玉石雕刻和装饰绘画等。

总体来讲,按其适用性来分,可分为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按工艺手段来分,可分为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玻璃工艺、编结工艺、绣织工艺、雕刻工艺、搪瓷工艺和漆器工艺等。而且,各类工艺中又可以细分,如根据原材料质地的不同,雕刻工艺又可下分为牙雕、玉雕、石雕、珊瑚雕、木雕、竹雕、驼骨雕、牛骨雕、铜雕、铜刻、丝刻、砖刻、金石和印纽雕刻等多种类别;根据工艺技法的差别,绣织工艺中的“绣”,除京绣、苏绣、粤绣和湘绣四大名绣外,还有彩锦绣、桃花绣、补绣和辫绣等。此外,绘画工艺中有内画、羽绒画、贝壳画、烙画和丝绒画等。编结工艺中有竹编、草编、棕编和麦秆编等。民间工艺中有剪纸、风筝、花灯、泥人、面人、糖人和料器制品。

二、工艺美术的审美表达

实用是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具体来说就是要符合生活的目的性。所以,工艺美术品也包含了众多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等因素,当然也包括审美因素。即,在突出“用”的前提下,同样强调“美”。两者的有机结合便自然产生了造型、色彩、装饰、材料和工艺等方面的审美表达要求。从形象上说,有造型美、色彩美和装饰美;从工艺制作上说,有材质美和技术美。

造型是在器物功能性发挥的前提下进行的,然而在满足使用的同时,也必须对造型的形式美进行首要考虑。主要依据就是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对比与统一等造型法则和规律。造型不但要符合器物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实用性原则,而且要符合适用性及方便性。在满足以上功能的基础之上,造型的美感属性是工艺美术作品的首要条件。

色彩也是工艺美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色彩虽然通常依附于造型,但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色彩不但有视觉传达、美化作品和提升作品价值的重要作用,而且色彩本身也具有象征意义。不同色彩的运用和搭配可以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变化,同时也能通过色彩感受材料的属性。

装饰是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不是必要的因素。也就是说,无论实用或装饰的工艺品,必定有造型和色彩,但未必会有装饰。因为有些工艺品不必依赖装饰,而主要依靠造型本身或材质的美感来突出自身的价值。装饰是加强和赋予作品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有效手段。装饰必须符合造型的需要;装饰必须符合强化功能的需要;装饰必须符合被装饰物的数量和比例;装饰也必须符合被装饰物的材料属性。

材料是工艺美术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材料不但决定了工艺品的品质和价值,也决定了造型、装饰的手法和工艺技巧,可以这样说:一部工艺美术的发展史,就是材料被不断发现和利用的历史。材料的审美价值,不以材料的贵贱来区分,而主要是看材料和工艺品是否达到了有机结合。在材料的使用中,因材施艺、量料取材和按材取料是使用材料的方法和原则。如果用于观赏性的工艺品,多选用珍贵的材料,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根据原材料本身的形态进行构思和创作;如果用于日常生活的工艺品,材料则根据实用的目的进行合理选用和搭配。

工艺技术是实现材料功能化和美观化的具体手段。工艺品的制作直接受到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制约。良好的工艺技术对工艺品的造型、色彩、装饰和功能、品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升华作用。不同的技术将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所以工艺技术是体现工艺品价值的重要因素。

我们在欣赏工艺美术作品时,一般也应从造型、色彩、装饰、材料和工艺等方面入手,全面了解具体种类和装饰的特征及特点。

第二节 中国工艺美术作品赏析

在工艺美术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品种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本节将对中国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型,如陶瓷、青铜器、漆器、金银器、丝织印染和竹木牙角等进行重点介绍。

一、陶瓷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两大类产品的总称。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我国发现的陶器最早可追溯到10000年以前。如果说陶器是人类共同成果的话,那么瓷器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独特贡献。

(一)陶瓷的发展与种类

瓷器的产生源于陶器,早期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以及制作方法都继承了陶器的特点。但瓷器后来居上,发展成为更加优良的工艺制品。原始瓷器首先在商周遗址中发现,到东汉时期发展形成了成熟的青瓷。

陶和瓷的区别在于采用原料的不同、烧成温度的不同、质地的不同、吸水率的不同和釉色的不同。具体而言,凡以陶土、河沙等为主要原料,经过低温烧制而成的制品称为陶器;而以瓷土为主要原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制品称为瓷器。

陶器通常有一定的吸水性,陶面无光,不透明,敲击声粗哑,表面有的施釉,有的无釉。根据陶质的不同,可分为灰陶、黑陶、红陶和白陶;根据装饰的不同,分为素陶、彩陶、印纹陶和拟形陶;根据用途的不同,分为生活用品、建筑材料和墓葬用品。

瓷器的坯体致密,基本上不吸水,有一定的半透明性,有釉层和丰富的装饰及色彩。瓷器根据烧成温度和材料质地,可以分为高温瓷、中温瓷、低温瓷、硬瓷、软瓷、细瓷和粗瓷等。根据釉色不同,分为颜色釉瓷和彩绘瓷。颜色釉瓷包括青瓷、白瓷、黑瓷和青白瓷等;彩绘瓷包括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珐琅彩瓷、斗彩瓷和素三彩瓷等。

根据产地和窑口不同,分为越窑、邢窑、长沙窑、定窑、汝窑、官窑、耀州窑、均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和德化窑等。

魏晋六朝时期属于瓷器的发展期,这一时期生产的瓷器属于粗瓷,只用于日常生活。南北朝时期,北方青瓷的发展导致了白瓷的出现。隋唐五代形成了产瓷中心,并正式有了“窑”的专称。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宋代是中国瓷器的繁荣时期,烧造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元代瓷器结束了以前重釉轻胎的历史,青花、釉里红的烧成使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与瓷器装饰相结合,开辟了瓷器彩绘装饰工艺的新纪元。颜色釉的烧成,结束了仿玉类银的局面。明清时期,陶瓷工艺继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陶瓷品种,至清代早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陶瓷工艺形成了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二)陶瓷的纹饰

纹饰是陶瓷装饰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纹饰的发展和变化也反映了陶瓷产生年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同时,纹饰使陶瓷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态势,陶瓷的审美领域也不断得到扩展。

陶瓷纹饰非常丰富,其分类方法也有很多,以色彩来分,有单色和多色纹饰;从纹饰类型来分,有几何纹饰、植物纹饰、动物纹饰、人物纹饰、山水纹饰和建筑纹饰等。不同的时期、地域和工艺,有不同的纹饰。

早期彩陶纹饰以几何纹和人形纹较多。瓷器的装饰纹样几乎涉及了传统纹饰的各个方面。有几何纹、鸟兽纹、花草纹和人物纹等,题材涉及历史故事、传记人物、宗教故事、自然风景、鸟兽虫鱼、日常生活、书法绘画、吉祥寓意和诗词文字等多个方面。

纹饰的构成形式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单独纹样等。这些纹饰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从一个侧面使我们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经济和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在陶瓷工艺的发展过程中,陶瓷器形和纹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不断汲取外来的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断创新,使中国陶瓷艺术始终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

二、青铜器

(一)青铜器的发展与种类

青铜器是指用铜、锡、铅等合金铸成的各类器形。青铜器在我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出现,但以商、西周、东周的青铜器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最高,历史上有“三代彝器”之说,指的就是这三个朝代。迄今为止,已出土的商、西周、东周的青铜器数量品种最多,质量也最高。

青铜器通常是按器形和用途进行分类,一般分为饪食器、酒器、乐器、兵器和杂器等。

饪食器:又分炊器和盛食器两大类。炊器有鼎、鬲和飌等,古人用它们来蒸煮食物;盛食器有簋、敦、豆、铺和盂等。

酒器:分盛酒器和饮酒器两类。盛酒器有尊、方彝、壶、樽、卣、瓿、觥和尊缶;饮酒器有爵、角、觚和觯。

水器:盥洗用的器物。大型水器有鉴和盘;一般水器有?盂和盆等;缶和瓿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数量不多。

乐器:有钟、钲、鼓、于、铃和铎等。

兵器:有戈、矛、铍、戟、钺、戚、剑、镞、刀和胄等。

杂器:多为实用器具。其中青铜家具有禁俎;车马饰有兽、辖、毂饰、辕首饰、衡饰、銮饰、踵饰、舆饰、衔、镳、轭饰、当卢、马冠和铜泡;日用具有带钩、灯具和炉等。

另外,也有从社会功能的不同将青铜器分类为:礼器、重器、明器、葬器和日用器。

礼器:是指商周奴隶主崇拜神鬼、祭祀天地祖先、施行巫术时,将若干件青铜器按一定的数量和排列方式,组合为“礼乐之制”,作为王权、名位以及国威的标志和象征。青铜礼器由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兵器等组成。

重器:单件铸造的大型青铜器,其上铸有铭文,专门用来记载某件大事,或颂扬先王、先祖功德的器皿,都叫“重器”。可以说铭文长的青铜器都是重器。

明器:即“神明”之器。古人认为人死亡而灵魂不灭,要在另一个世界中重新生活,所以商周奴隶主贵族盛行厚葬,将生前喜爱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等均随葬入墓。

葬器:青铜殉葬礼器一般由鼎、簋、飌、豆、壶和组成,等级不同的贵族用器的数量都有不同的规定。

(二)青铜器的纹饰

纹饰是青铜器的主要装饰手法。通过纹饰可以明确其产生的年代,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等各方面的状况。青铜器的主要纹饰有:几何纹、兽面纹、龙纹、鸟纹、动物纹、火纹、火龙纹、人物生活纹和人面纹等。

几何纹:是由几何形的线形组成的纹饰,有最早纹饰之一的连珠纹,最简单的弦纹纹饰,商晚期至西周时期的直条纹,盛行于周晚期的横条纹,还有云雷纹、乳钉雷纹、网纹、贝纹和绳纹等。

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一种以鼻梁为对称轴,两侧为五官,有角、耳、爪、躯体和兽尾的纹样。兽面纹是青铜器的重要纹饰,因年代的不同,纹饰又有很多变化。有环柱角型兽面纹、牛角型兽面纹、外卷角型兽面纹、龙形兽面纹、虎头兽面纹和变形兽面纹等。

龙纹:也称作夔纹。青铜器中凡是躯体如蛇者都可归于龙类。按照纹样构成特点可分为:爬行龙纹、长冠龙纹、卷体龙纹、变体龙纹、双体龙纹和两头龙纹等。

鸟纹:商代早期已有鸟纹出现。鸟纹中最多出现的是凤鸟纹,另外还有如鹰、鸷、枭、等。按照纹样构成特点可分为:凤鸟纹、弯角鸟纹、肉角鸟纹、尖角鸟纹和长喙鸟纹等。

动物纹:主要有虎纹、牛纹、象纹、鹿纹、兔纹、龟纹、蟾蜍纹、鱼纹和蝉纹等。

火纹:也称“圆涡纹”、“涡纹”或“圆纹”。特点是在圆形中间略突起的弧面上,沿边有四到八道旋转的弧线,表现光焰的流动,中心是一个圆圈。

人物生活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出现了人物生活纹饰,题材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宴乐、渔猎、弋射、出行、征战、采桑和种植等。摆脱了图案的对称性规律,而以流畅的线条和浅浮雕的手法予以表现。

人面纹:在青铜器中,人面纹所表现的不是人类的脸面,而是上古神话中的神癨。主要有人面纹和人面兽体纹两种。

三、玉器

(一)玉器的发展与种类

玉在中国古代人的眼里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所以数千年以来,国人爱玉、用玉之风经久不衰。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玉本身的天然之美,二是玉所代表的独特的文化象征性。古人认为,玉有沟通天地、昭示祥瑞、驱除邪恶和保佑人生的奇特功能。甚至将人生的修为、德行和玉联系起来,“以玉比德”、“君子如玉”就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和人生的最高理想。

简单地说,玉就是一种色彩美丽、质地坚硬而珍稀的石头。用玉石雕琢而成的工艺品就是玉器。七千多年以前的石器时代,玉器就已经产生了。根据玉石的硬度分为硬玉和软玉两大类,翡翠就属于硬玉,软玉包括常见的羊脂玉、和田玉和岫玉等。

玉器有礼器类、兵器类、配饰类、随葬玉类、玉器具类和玉陈设品类之分。

礼器类器形有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和璜;

兵器类器形有玉戈、玉刀、玉戚和玉钺;

配饰类器形有玉环、玉瑗、玉镯、玉玉佩和玉琥;

随葬玉类器形有玉臕、玉柙、玉寒和玉握;

玉陈设品器形有玉如意、玉屏风、玉编钟、玉牌、玉车马、玉人物、玉动物和玉植物;

玉器具类器形有玉碗、玉杯、玉瓶、玉带钩、玉带板、玉衣、玉玺和玉册。

(二)玉器的纹饰

玉器常见纹饰有:

云雷纹:用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连续图案。单作圆形的连续构图称为“云纹”;作方形的连续构图称为“雷纹”。此纹饰盛行于商周时代。

乳丁纹:纹形为突起的乳突状圆丁。战国和秦汉时期玉璧上多见。

圈纹:排列成形的小圆圈,或为单圈,或为同心重圆圈。常装饰于璜、璧和瑗等板状器上,春秋战国时期较流行。

谷纹:乳钉上雕成旋涡状,因为纹饰类似于稻谷发芽的形状,所以称为谷纹。流行于战国和秦汉时代。

蒲纹:密集排列的六角形格子纹饰,很像编制的蒲草席,所以称为蒲纹。流行于战国和秦汉时代的玉璧上。

磷纹:形似鱼鳞,常上下数层重叠出现,流行于晚商至春秋时期。

重环纹:由若干个椭圆形的环组成的纹带,环有一至三重不等,出现于商,流行于西周。

涡纹:形如水涡旋转的几何形图案,又称“旋涡纹”。西周至春秋饰于小件玉器上,至战国时起饰于大件玉器之上。

兽面纹:也称“饕餮纹”,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中已经出现。其特征演变与青铜器兽面纹基本相似。

螭虎纹:头部似虎,龙蛇身而且有足。出现于战国时期,汉代起流行,唐宋以后不再出现。

龙纹:是玉器上出现最早,延续年代最久的纹饰之一。今天所看到的龙的形象是经过几千年演化而来的。具体来说是由简单到繁复,由抽象到具象。

四、金银器

(一)金银器的发展与种类

金银器是以金、银为原料和装饰材质制成的工艺品。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已出现耳环、臂钏一类的金银器了;至唐代,金银器加工制作进入繁荣盛期。我国的金银器大多是日用品及贵族使用的装饰品,器物造型华美,纹样富丽生动。

金银器根据用途分为:服饰类、生活用品类、医用器具类和宗教用具类。

服饰类,服饰与人类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人民最早应用黄金制作首饰以美化人,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金银质的饰品,按用途可以分为首饰、带饰和佩饰等类别,其中又以发饰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常见的有簪、钗、梳、步摇和金钿等。此外,冠饰和佩饰也较多,带饰主要有带钩和带具两大类,佩饰则样式繁多。

生活用品类,生活器皿是金银器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类。按用途主要可分为饮食类、盥洗类、盛放物品类和家具陈设品类等。其造型多样,纹饰精美,线条流畅,装饰上也富有诗情画意,有的充满异域色彩,非常华贵。使用金银器皿者多为宫廷贵族。

医用器具类,目前发现的金银医用器具主要有医针、灌药器、储药器、煎药器和服药器等。古代帝王迷信道教丹药,因而出现了金银炼丹器,主要是石榴罐,它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蒸馏器。

宗教用具类,金银质地的宗教用具绝大多数是佛教遗物。主要有造像、舍利葬具、法器和供养器,年代大多集中于唐宋时期。其中舍利葬具主要有罐、瓶、盒、精舍、柜和棺等种类。法器主要有锡杖、钵盂、如意、法轮和金刚杵等种类。供养器有十供:香、花、灯、果、涂、茶、食、宝、珠、衣。

殡葬用具类,古代皇帝和贵族常用金银器作为殡葬用具。一方面金银器由于其特有的自然属性,可以起到保护尸体的作用;另一方面,金银器也是身份等级的象征。金银质的殡葬用具大致可分为葬服和冥器两类。葬服主要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鎏金银冠、金面具和银护肘等。冥器主要指墓葬中的金银钱币。

(二)金银器的纹饰

春秋战国时代的金银器已经有镶嵌工艺。金银错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金属工艺,不仅容器、带钩、兵器等用金银错,而且车器、符节和镜盒漆器的铜口或铜耳等也用精细的金银错纹饰。所用纹饰有蟠蛇纹、云雷纹等。

汉代的金银器纹饰有勾连云纹、狩猎纹、几何菱形纹、波纹、锯齿纹、鸟兽纹以及宏大的狩猎场面。整体风格体现了汉代美术龙飞凤舞,雕缋满眼的艺术风格。

唐代是金银器艺术发展的高峰。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分为“官作”和“行作”两种。在众多的器形中以饮食器最多。前期以酒器为主,后期以茶具为多。纹饰受西域艺术的影响,精美华丽。早期纹样多为忍冬纹;中期以鸟或花为中心组成团纹,四周满饰枝纹,繁缛丰满;晚期以单独的花枝或动物为主,常以对称的形式出现。题材主要有人物、飞禽、走兽、龙鱼、蜂蝶、树石和花草等为主,蕴涵吉祥的寓意。

宋代的金银器装饰纹样主要有缠枝纹、孔雀纹和回纹等。

元代的金银器装饰纹样主要有柿蒂纹、西番莲缠枝纹、茶花、石竹、凌霄、梅、菊、荷、桃花、海棠、莲花、牡丹、双凤、云螭纹、人物故事和玉兔捣药等。

明清时期的金银器在制作上更趋复杂精细,明代出现了金银与漆、木器合璧的产品。清代综合运用了政治、经济、风俗、历史、宗教、文字和民间传说等各方面的因素作为构思基础,形式主要有名称谐音、图案形象及附加文字说明三种。纹饰集中了历代不同样式,龙纹的大量运用也是其一大特点。

五、漆器

(一)漆器的发展与种类

漆器是指用漆涂在各种器物表面所制成的家具、生活用具、乐器、兵器和装饰工艺品。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广泛使用漆器。由于漆器装饰性强,轻便耐用,所以历来深受人们喜爱。

漆器种类繁多,但归纳却只有两大类,即单色类和彩色有饰类。前者就是单纯用颜色,并且是一色进行髹漆的技法。而后者品种繁多,一类是用笔描绘的彩绘漆器,有描金、描彩等;另一类是雕刻纹饰的漆器,有堆漆、雕填等;第三类是利用多种材料镶嵌装饰的漆器,有戗金、螺钿、金银平脱等。现就主要种类作一介绍。

彩绘漆器:是指以一种或多种色漆在器物表面绘制纹饰的漆工艺,以这种技法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具或文房用品称为彩绘漆器。

描金漆器:是指在漆底之上先用金胶漆描绘纹饰,在还没有干透时,粘上金箔或金粉的装饰技法。用这种技法制成的器物,外观色调沉着、层次清晰、对比鲜明、骨力饱满。描金技法在明清时期比较突出。

晕金漆器:晕金漆又称为“泥金画彩”,指先以描金纹样按具体要求厚施彩漆,待漆面将干时用细金粉涂抹,以分阴阳纹理,具有金漆的装饰效果。

堆漆漆器:指用漆灰在器物表面堆砌纹饰的技法。用该技法制作的器物,纹饰凸出于器物表面,再以多种色漆装饰,具有色调统一、高雅明快、类似浅浮雕的效果。

一色漆器:是指器物内、外不加任何纹饰,只用单色漆进行装饰的器物,也称为“素漆器”。历代都有一色漆器物,比较常见。虽然一色漆器不加任何纹饰,但器物厚实凝重,端庄大方,以精巧的造型和工艺取胜。宫廷漆器用具常用一色漆器。

雕填漆器:是指在器物表面刻出纹饰,再填入彩色浓漆,干燥后打磨推光或揩光的技法。用该技法制成的漆器称为“雕填漆器”。雕填漆器具有外观色彩斑斓、色调流畅、古朴典雅、滑润细腻、绚丽华美和纹饰不易磨损的特点和效果。

戗金漆器:是指在器物表面用针或雕刻刀刻出纤细的纹饰,在刻制的纹饰中上漆,然后撒上金屑,再进行髹漆打磨制作而成的器物。戗金漆器雕刻精细,纹饰刚劲挺秀,色调优美。该技法创于西汉,至宋元时期达到高峰。

金银平脱漆器:是指用金、银薄片刻制成人物、动物和植物等纹饰,粘贴于器物之上,干燥后多次上漆,再经过研磨显出纹饰本身,使凸起的纹饰和漆面保持在同一平面,然后推光完成。该漆器材料昂贵,精细而费工,但器物华贵绚丽,不同凡响。唐代宫廷和贵族盛行使用。

雕漆漆器:是指在涂刷数十遍或上百遍的漆面上,雕刻各类装饰纹饰的技法和器形。雕又称“剔”,所以雕刻红漆又称为“剔红”。除剔红外,还有剔黄、剔黑、剔绿、剔彩和剔犀等。雕漆漆器造型庄重大方,纹饰严谨细腻,雕刻工艺圆熟遒劲,雍容华贵。雕漆漆器始于唐代,盛于明清,与景泰蓝齐名。

螺钿漆器:螺钿又称为“螺填”、“螺甸”,是指用贝壳薄片制作人物、动物和植物等形象,镶嵌拼贴于器体表面,上灰底后上光打磨制成的漆器。用该技法制成的漆器面貌繁多,色彩或朴素典雅,或华丽富贵,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螺钿漆器多为器皿、文具和家具。现以江苏扬州所产最为著名。

(二)漆器的纹饰

漆器的纹饰涉及的题材极其广泛,春秋战国以前,漆器装饰较为简单,主要是以几何图案纹饰为主的装饰。到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大量漆器上,不仅仅有丰富多样的装饰纹饰,如龙纹、虎纹、变形鸟纹、卷云纹、三角形纹、弧形纹和圆圈纹等,而且出现了以整幅画面为主体的漆器装饰,主要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描绘神话内容的题材。两类题材中前者常以贵族、乐师、舞女、猎人和巫师等人物形象为主体;后者则由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动物构成画面。汉代的漆器主要以乞求长生和羽化升仙的神话题材为主。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人物故事的画面大大增加。唐代漆器则以花鸟为主。宋代出现园林、山水、楼阁、人物和花鸟虫草等装饰纹样。明清时期出现道教题材和文字、诗词图案,以及同时代文人书画作品的题材样式。

漆器纹饰中,既有与青铜器纹饰一脉相承的动物纹、几何纹,如蟠螭纹、窃曲纹和涡纹等,也有灵感源于生活的植物纹、自然景观纹,如树纹、山字形纹、勾连云纹和三角纹等。

六、丝织印染

(一)丝织印染的发展与种类

简单地说,“丝”就是丝绸,是原料,而“织”、“印”、“染”则是不同的工艺。丝织印染是我国工艺美术中不可或缺的艺术门类,而且有着极高的工艺和历史价值。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丝绸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开始了养蚕织丝。丝织品是华贵的服饰材料,不仅手感柔和,穿着舒适,而且光泽美丽,气质高贵,具有发展成为工艺品的潜质。

丝织印染的种类和工艺非常丰富和繁杂,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特征和面貌。总体来说,基本遵循了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多样、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不同的织造方法产生不同的丝织品种,如罗纱、绫、锦、绮、绢、纨、绸、缎、绒、缯和练等。而通过不同的“印”、“染”工艺,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种类。

从工艺方面来说,仅仅刺绣这一种工艺就有很多变化,如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

苏绣是指江苏地区以苏州为中心的刺绣。它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大的发展是在明清时期。苏绣素以精细、雅洁著称,讲究“齐、光、直、匀、薄”,即要针脚齐、光感好、用针直、粗细匀、手感平薄。“劈丝拼色”是苏绣的绝技,即把各种颜色的丝线劈成肉眼难以看清的极细的线,再相互绞合绣上画面,使绣品色彩丰富,过渡自然和谐,质感的表现力极强。除此之外,双面绣、仿真绣和乱针绣等都是苏绣不断发展的特色绣法。苏绣主要有艺术绣品和生活用品两大类。日用品中主要有服装、被面、宫扇、手帕、头巾和屏风等。

粤绣是广东刺绣的总称,也称广绣。粤绣在针法、色彩、用线和图案纹样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特色。粤绣针法上的特点是针步短、绣线平整光亮、纹理清晰。粤绣的用线也很有特点,除用丝线和绒线外,还用孔雀毛或马尾作绣线。色彩以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为主,辅以金丝银线,金碧辉煌、十分华美。粤绣的传统题材有百鸟朝凤、孔雀开屏和三阳开泰等。粤绣的品种有服装、屏风、屏障以及荷包、扇套等,无所不包。而且在众多粤绣名家中有不少男子,这也是非常独特的现象。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总称。秦汉时期,湘绣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湘绣的风格较为写实,设色鲜明而不突兀,朴实无华而优美隽永。针法多变,表现力丰富,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湘绣的传统题材主要有狮、虎和松鼠等。在由生活实用向艺术欣赏转变的过程中,湘绣十分注重绣稿的设计,专业画家的加盟使湘绣的发展有一个较高的起点,这是湘绣有别于其他名绣的一大特色。因此,近代湘绣既有绘画的艺术神韵,又发挥湘绣针法和色彩之优势,以针代笔,以线代色,风格豪放,雅俗共赏。

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地区为中心的一种刺绣。蜀绣历史也非常悠久,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清代道光年间,蜀绣的生产制作已形成规模。蜀绣艺术以自然淳朴为特色,题材内容形象生动,色彩娇艳,变化丰富,富有民间气息。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丰富多样,可达120余种。突出特点是“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车”和“拧”都是蜀绣独特的代表针法。蜀绣的传统题材多以花鸟虫草、民间吉庆词句和流行的传统样式为主。“芙蓉鲤鱼”是蜀绣中优秀的传统纹样之一。

除四大名绣外,著名的刺绣品种还有明代的顾绣、山东的鲁绣、北京的京绣和河南的汴绣等。在门类众多的丝织品中,织锦和缂丝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二)丝织印染的纹饰

相对于其他工艺美术,在欣赏丝织品时,纹饰和图案成为更加重要的内容。这些具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其纹饰图案不但具有时代文化的特征,而且也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从纹饰的类别上区分,可以分为几何纹、植物纹、鸟兽纹、人物纹、吉祥文字纹和自然景观纹等类别。从纹饰渊源来说有继承陶瓷和青铜器的部分纹饰,也有来自西域外来文化的纹饰,或深受本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纹饰,或来自于生活积累的纹饰。中国图案纹饰的多样化在丝织品中能得到最明显的体现。

七、竹木牙角

(一)竹木牙角器的发展与种类

竹木牙角器是中国工艺雕刻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牙骨雕刻品。明清时期,竹木牙角器的雕刻达到顶峰。所用技法主要有圆雕、浮雕、镂雕、拼贴和镶嵌等工艺。竹木牙角是根据雕刻的特殊材质而分别命名的。

竹指竹材,是竹雕的简称,竹雕也称“竹刻”,是指用竹制的器物或竹根,雕刻各种装饰图案和文字的日用品和工艺品。竹雕成为艺术门类之一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获得长足发展,明代中期至清中期是竹雕艺术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竹雕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的不同分为嘉定派和金陵派。嘉定派以深刻为主,金陵派以浅刻见长。嘉定派的开山鼻祖为朱鹤,金陵派的创始人为李耀和濮澄。竹雕品种包括家具、文玩、摆件和印章等。

木指以各类木材和树根为原料雕刻而成的日用品和各类工艺品。中国木雕的历史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木雕的历史发展漫长,而且题材广泛,但木雕品种和器形由以摆件、日用品和随葬品为主,逐渐发展成为以建筑和室内家具为主。主要有家具类、建筑类、日用品类、文房用具类、宗教类和随葬品类等。明清时期,木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走上了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也是我国木雕工艺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出现了扬州木雕、浙江东阳木雕、福州龙眼木雕和温州、上海、福建等地的黄杨木雕为主的“四大木雕”。除此之外,还有苏州、北京的红木雕,南京仿古木雕及广东金漆木雕等流派。

牙指各类动物牙齿,主要以象牙为主。牙雕艺术也可追溯到七千余年以前。自汉代起,中国象牙雕刻进入低迷时期,至唐代开始复苏,经过宋元时期的积累,到明清时期逐渐走向高峰,成为历史上象牙雕刻的辉煌时期。明代牙雕主要有供陈设观赏的圆雕人物、文房用具和日用器皿。清代象牙雕刻进入全面繁荣,出现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派牙雕”,以苏州为中心的“苏派牙雕”,以及以清廷造办处为主的“宫廷牙雕”。

角指各类动物的角,主要指犀牛角。在中国古代各类工艺美术品中,犀角雕是高雅而稀少的品种。由于犀角比象牙更加稀有,所以犀角品非常罕见。商周时期犀角被用作“酒杯”,称为“兕觥”。国内现存年代最早的犀角雕是明代时期的工艺品。明清两代的犀角雕,造型以酒杯为多。清代出现了犀角圆雕人物像和仿古器物。随后,材料的稀缺和工艺水平的下降,犀角雕短暂辉煌的历史也宣告结束。

(二)竹木牙角的纹饰

竹木牙角由于材料的不同,在纹饰的表现和题材的选用上也有较大不同。竹木由于材料体积较大,且原料充沛,所以纹饰样式也比较丰富。而象牙和犀角的稀缺导致了遗存的作品比较稀少,相应的纹饰也相对比较单一。竹木纹饰有几何纹、人物、鸟兽、鱼虫、花卉、树木和文字等,题材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仕女高士、宫殿建筑、历代名画、自然山水和现实生活等。早期的牙雕纹饰多采用青铜器纹饰,如商代牙雕中就有三角纹、云雷纹和几何纹等纹饰。春秋时期有代表性的蟠螭纹,唐代的花鸟纹,明清时期题材有吉祥图案、历史人物、花草鸟兽和名人书画等。犀角雕以明清两代所见最多。由于这一时期犀角雕的造型以酒杯为主,在雕有纹饰的犀角杯中,又有“繁”、“简”两种风格。纹饰简者注重造型的设计和质地的美感,追求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纹饰繁者注重精雕细刻,繁缛精美。

思考与实践

1.举例说明美术的种类。

2.赏析中国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3.举例说明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的差异。

4.分别说说《思想者》和《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5.参观一次画展并写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