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人的炼金术
49254000000004

第4章 中国商人摸爬滚打总结的“掘金兵法”(2)

《郁离子》记载一个代表性的故事:一个市场,有三个商人在这里经营同一种商品,其中有一个人决定降低价格销售,于是顾客都跑到了他这里,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发了大财。另外两个人死要面子不肯降价,结果慢慢地无人光顾,获利无不及前者。

薄利多销,适当降低价格,以换取更多的消费者,和更长期的市场,达到盈利和占领市场的双重目的。

压低价格,并非让你做赔本生意,重点在“薄利”二字。扣除成本,要有微利。像那些赔本赚吆喝的恶劣的市场竞争,为了打倒竞争对手,不惜倒贴钱,为了一个面子赔上老底,这种行为是极不明智的,也是古人不鼓励的。

刘邦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是个穷光蛋。他白天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日子十分清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格不变,中等的在原价基础上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

结果,只用了半天时间,卖出的剪刀数量就平日多了两倍,赚的钱也多了一倍。而他也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

对于这个典故,民间还有了一句谚语: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单件商品,你赚得少没关系,只要卖得多,整体的赢利仍然是增加的。正大集团的谢国民就深信此理:“本多利多利不多,本少利少利不少。”只要把成本降下来,价格低一些没关系,利润照样不会减少。所以,谢国民认为控制成本比提高价格重要。

国美电器也是个典型的现代例子,黄光裕就采取了“薄利多销,服务当先”这么一个经营理念,以市场上最低的价格将商品卖给消费者,坚持零售薄利多销,并把这一策略作为国美的立业之本,在中国大获成功。

他还分析了中国的零售模式与国外的不同:在中国,人们要求你的产品数量要丰富、质量要好、价钱要低,而在国外,零售商之间能够重叠的产品不到1/3,别人有的他不会卖,所以毛利率高,价格也很昂贵。

这种国内外市场的根本性不同,让国美决定采取了“薄利多销”的模式,正好符合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消费心理,也和白圭、范蠡等商圣提倡的商道相符,把每一个可能的消费者都吸引过来,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中国电器零售行业的巨头。

这就使得国外的沃尔玛、家乐福等知名企业进入中国后,也都根据这一条成功经验,沿用了中国古代“薄利多销,无敢居贵”的商业智慧。

第5条兵法——雕红刻翠,留连顾客

“雕红刻翠,留连顾客。”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创造一个完美的消费环境,让顾客成为回头客。

《燕京杂记》中记载道:“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就是说京城的店面很讲究布局和场面,装修得极有情调,吸引顾客的光临。除了惹眼的招牌外,还会在入夜之后,点起五光十色的灯笼,把夜街照得像白昼一样。

古代中国是个琴棋书画流行的社会,这也影响了生意人。许多商人会在店铺内挂上名人书画,以附庸风雅,提高自己店铺的品位,增加顾客的回头率。

我们常在古装剧中看到茶馆、酒楼里面有乐器演奏、戏曲和评书的节目,为客人助兴,还顺便带动了其它行业。在古代,这都是真实的,其兴旺发达,以至于成为了一种十分普及的消费文化。

汉唐时,酒肆多以歌舞助兴,吸引有钱人前来定点消费。到了宋代,评书兴起,让这种促销艺术更加发达。当然,店面的装修是必不可少的,古色古香,金碧辉煌,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迎合达官贵人、贵妇名媛追求高雅的消费心理。

即使一个小小的面食店,进去喝碗面,也可能会享受一场精彩的评书演义。

具体说来,就是敬客如神,客至如归,使客人来此消费,就像到了自己的家一样。让顾客产生“如沐春风”之感,乃至留连忘返,百顾不厌。

现代酒店在大厅门口安排几名气质不凡的迎宾小姐,每有客人进门,就微笑示意,点头问候,这种方式早在宋代就已风行。

到了明代,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顾客,还产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问计。就是专门为商人量身打造促销策略的人,他们见多识广,学识渊博,尤其了解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对老百姓的风俗习惯心知肚明。商家就会花钱把他们请过来,向他们取经,比如:我在此地新开一家店铺,该如何装修;当地有什么名人,哪些富户,他们都喜欢到什么样的环境消费。

这种问计还会细到价格的制定,也就是说要考虑到当地人的消费水平,把消费者划分不同的等级,像平民应该收多少钱,知识分子该收多少钱,有钱人家该定什么价位。

至清代,由于南方经历了残酷的战争打击,商业氛围被摧残,问计这个专门对顾客需求为商家进行量身打造的行当就此衰落了。但是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兴起,策划又重新成为了极其重要的一个行业。还有很多专业的点子公司,为不同行业的企业出谋划策,终极目的都是向消费者推广品牌,营销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尽管和古代“问计”的名称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尽可能地帮助商家满足消费者的口味,扩大消费群体,增加利润。

生财的根本是让顾客掏钱,可是顾客有很多可以选择的商家。商家在互相竞争,需要使用各种手段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如何将自己打造得更独特,更有吸引力,就成了一门学问。我们的古人很重视这一点,不要以为古代商人做生意就只会摆弄地摊,贩卖货物。事实上,他们是深诣“顾客至上”理论的高手,非常明白为消费者营造一个舒适的消费心理的重要性。

就“雅”这一个字的铺陈而言,我们当代商人,及不上古人的十分之一。

第6条兵法——以义为利,趋义避财

义,既是道义,又是仁义,是指人要合法并且合乎情理的获取财富。

儒家极讲仁义,孔子就认为“不仁不义”的人连条狗都不如。在儒家看来,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动物,就是因为人有着崇高的道德追求。

“仁义”是这个道德范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对商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赚来的是不义之财,那么宁可不赚。这并非是让人视金钱如祸水,而是说,要使利润的获得有一个合理的渠道,符合天下大义,不能损害他人。

汉代有一个豪侠名叫陈耿,嫉恶如仇,但生活贫困。有一个人来找他,给他五百金,请他去杀一个县守,说那县守为害乡里,欺压百姓,多次闹出人命,官府却不闻不问。这人说:“众多乡亲前来求我,请我主持公道,我实在看不下去,便请侠士出山,为民除害。”

他悄悄去此地打探,果然,很多人都说县守是个贪财枉法之徒,而且朝中有高官袒护,百姓敢怒不敢言。陈耿就趁夜闯进县守家里,把他给杀了。但是过了不久,真相大白,陈耿发现县守是被冤枉的,很多恶事都是他手下的衙吏打着他的旗号所为。虽然县守也不是什么好人,但还不至于该死。

陈耿愧疚不已,就拿了那五百金,跪在县守的坟前自杀谢罪。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财”与“义”之间的关系,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道之财,人人可得;不义之财,纵使摆到面前,也不要拿。

清朝的商人舒遵刚,是个精于算计和权衡的人,做生意的谋略很多,生财有方,但他却说:“钱,泉也,如流泉然。”钱就像泉水,失去可以复得,但是“义”不同,是最宝贵的东西。这是他读了《四书》和《五经》后的体会,将“义”的道理运用到了经商之中。

他说:“对人言,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国且如此,况身家乎。”

我们都知道,从古至今,徽商就很出名,出过很多古今名商。徽州商人李大皓就告诫他的继承者:“财自道生,利缘义龋。”让后人严于律己,“视不义富贵若浮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义有余殃。”这是严厉的警告,又是深刻的教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保证了中国商人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自古以来,中国商人就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奉行“货真价实,热诚守信”的为商之德,这是“义”的具体体现,比如“戒欺”、“真不二价”、“少时不欺客,畅时不抬价”等警句,贯穿中国商人的经营全过程。

以义取利,德兴财昌;舍义取利,义失利丧。如果我们对财富取之有道,既能赚钱兴家,也能利国利民。但是丢弃道义,只去追逐利益,那么不仅会丧失道德,变成唯利是图的小人,最终也会失去到手的财富。

因为你不义,别人就会不仁,早晚会用同样的手段把你打趴下。一个经营者,如果他有长期的理性和智慧,就绝不会用恶劣卑鄙的手段获取利润。

清代著名书法家郑板桥,为洪江商人郑煊题写了一句名言:“吃亏是福。”其真实的解释就是,为了道义,吃亏其实也是一种收获,会埋下回报的种子。

“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继平且安,福即在是矣。”所以说,有时候,吃亏是福。比如作为一名商人,多做扶贫恤孤、济民水火之举,虽是吃了钱财的亏,却得到了道义的福,趋义避财,留下了好名声,宣传了品牌和信誉。

第7条兵法——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袖子长了,跳起舞来才好看;资本雄厚,做起生意才顺手。

这里突出的其实是一个“善”字,以及“善”的基础:善舞,善贾。善,就是擅长。一个人很有智慧,这很不错,但要善于使用,才会带来实际的回报。他的钱也很充足,也要善于运用,才能使钱获得增值。

成功需要什么?第一,是要有基本的条件;第二,对于拥有的条件,要善于利用。

同理,即使一个人的资金并不充足,但只要善用,也会积少成多,挣到大钱。白手起家,也能挣得千万家财。

《韩非子·五蠹》中说:“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强调了“善用资金”的重要性。

我们使用资金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办法就是让钱和货物都流通起来,流通得越快,利润就越多。所以古人强调:商品要“务完物”,质量好,贮藏得完好;“腐败而食之货勿留”,不好的商品是得不到利润的;处理资金时,要做到“无息币”,不能有滞压的货币,必须流通起来,“货币欲其行如流水,”如此一来,买卖才能兴旺。

宋代的沈括说,十万元资金倘不周转,“虽百岁故十万也”,即使过一百年也还是十万。如果让它流通起来,加快周转,“则利百万矣”,就能变成一百万。

做到这些,就必须懂得利用头脑中的智慧和手中的资金。

古时有个富家子弟,特别爱吃饺子,每天都爱吃,但他又特别挑食,只吃馅,两头的皮就让仆人处理掉,毫不珍惜。

好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十六岁那年,家里不幸失了火,父母受不了打击,相继病逝了。于是,家道中落,他身无分文,又没有力气,还不好意思要饭吃。幸亏一位邻居是个善良的人,对他非常好,每天都给他做一碗面糊糊,供养他发奋读书。

三年后,他中了功名榜,成了大官,荣归故里,要感谢那位邻居。

邻居说:“你不用谢我,我没有给你什么,那都是我收集的当年你丢弃的饺子皮,我看着可惜,就请求你的仆人送给了我。我把它们晒干后,装了好几麻袋,以备不时之需,正好你有需要,就又还给你了。”

这人听后,羞愧之余,陷入沉思。

有一个三八理论是说,每个人都是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工作,这个大家都一样。人与人最大的不同是业余的八小时怎么度过,这会决定你的成就有多大。擅用这八个小时的人,人生的高度就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