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49299700000054

第54章 现代农业人力资本与新型农民培育(2)

那么,在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中,市场机制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该如何合理运用这种市场机制的作用?本文将运用微观经济学分析方法,根据实际调查数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予以分析,试图得出一些有益的政策启示。

二、培训的一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们要不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及投资量的多少是由这种投资的收益率决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有多种,培训是其中之一。

一项投资活动的成本和收益会分布于一系列时期。其货币成本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直接支出(如学费、书费、材料费等);第二类是机会成本。其报酬表现为那些能增加个人现在和未来福利的因素。如果决策者在考虑到成本和收益的时间差异之后,得出收益超过成本的结论,则通常会增加教育或培训。

假定非货币成本和收益是不显着的,这样,个人进行投资的条件是:

式中,W(0)是培训期间每个时期的工资;W(M)是没有培训的工资水平;W(T)是培训后的工资水平;K是个人承担的每个时期的直接成本;i是贴现率;t 是预期出现既定成本或收益的特定时点。培训时期是τ1-τ0,发生收益的时期是τ2-τ1。一般来说,大多数投资活动发生在个人职业生涯的早期,并在此后的年份中获得收益(德里克·博斯沃思等,2003)。

相对于个人,企业的培训决策就复杂得多,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培训会涉及企业和员工对培训成本的分担问题。

企业是否会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早期的经济学家如庇古(Pigou,A.1912)认为,由于经过培训的员工会离职到使用同样技能的其他企业里去,企业缺乏对雇员进行技能培训的动力,因此,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无法达到雇员技能培训的最优水平,这就需要政府对在职培训进行必要的资助。

然而,贝克尔对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指出:“培训会降低现期收益并提高现期支出,但是,如果它可以大幅度提高未来的收益,或者大幅度降低未来的支出,企业就将乐于提供这种培训。”为了更清楚地解释这一问题,他又把在职培训分为一般培训(general training)和特殊培训(specific training)。一般培训是指不仅能增加培训企业边际产品而且能增加许多其他企业边际产品的培训,特殊培训是指能更大地提高提供培训企业的边际产品的培训。

他认为在一个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任何一个企业所支付的工资率都是由其他企业的边际生产率所决定的,因此,一般培训的收益完全由员工个人获得,相应的,一般培训的成本也完全由员工个人承担。特殊培训由于更多的是提高了提供培训企业的边际生产率,企业可以从特殊培训中获得收益,因此,企业与雇员分摊培训费用并分享收益。由此,贝克尔认为技能培训不足只有在存在严重信用约束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因此政府应该致力于信贷市场的完善而不是直接资助培训。

但是,随后的经济学家发现,贝克尔关于企业不会承担员工一般培训的论断无法解释现实世界中企业对员工进行一般培训的经济现象,其中以德国的学徒制培训最为典型。学徒制在德国企业中十分普遍,企业不但向其员工提供一般技能的培训,而且会承担相当大比例的培训成本,尤其是在规模较大的公司(Acemoglu and Pischke,1998)。

企业为什么会向员工提供一般培训呢?这主要是因为在非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企业可以通过支付员工低于其边际生产率的工资来获得部分培训收益,因此就有了提供一般培训的动力。Acemoglu and Pischke(1999)称这种低于边际生产率的工资结构为压缩的工资结构(compressed wage structure)。Bishop(1987),Akerlof(1982),Frank(1984)等人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压缩工资结构的存在。

对压缩工资结构的形成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信息不对称。Katz and Ziderman(1990)指出,贝克尔的结论是由于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易成本而得出的,这种交易成本是由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由于信息不对称,潜在企业将对将招聘的员工技能的估价低于提供培训的企业,工资也将按这一低价值支付。Chang and Wang(1996)进一步论证了这一理论。二是一些劳动力市场制度,如最小工资制度及工会对工资的干预也会形成压缩的工资结构。

企业向员工提供一般培训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一般技能及特殊技能之间存在交互性。

Franz and Soskice(1995)指出,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是相互补充的,企业在提供特殊培训的同时也会间接地提供一般培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市场经济的作用机制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培训,但经济学家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市场经济的作用机制并非能达到培训数量的最优水平。庇古(1912)认为外部性会造成培训市场的失灵。Stevens(1994)认为,有三个条件是形成外部性必不可少的:培训的技能可转移,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外部企业可以支付低于边际产品的工资。

Acemoglu(1997)具体分析了外部性形成的机理。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模型及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描述

为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有较为清楚的认识,笔者于2007年1-2月,在家乡河南省商丘市的YL 村和LL 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对象为具有非农就业技能的劳动力,调查内容包括劳动力的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情况、培训情况及今后的培训需求及其他相关信息,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与访谈,最后获得有效样本114个。

1.年龄:样本的平均年龄为22.1岁,标准差4.918,样本分布区间为17-43岁,其中介于17-30岁之间的为93.9%。

2.教育程度:样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标准差2.148,样本分布区间为4-14年。

3.外出务工年数:样本的平均外出务工年数为4.4年,标准差2.598,样本分布区间为1-10年,基本上全年都在外务工,不再从事农业劳动。

4.就业地点及行业情况:样本的就业地点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上海、河南等五个省市,涉及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采掘业等六个行业,其中以制造业为最多。

5.就业企业数及企业性质:样本共在59家企业务工,其中12家为外资企业,47家为民营企业。

6.培训情况:样本中有32人由个人出资培训,其余82人由企业出资培训。没有人接受过政府资助的培训,这是因为在当地还没有开展政府培训项目。

(二)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投资决策模型及实证分析

假设农村劳动力是在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始阶段τ1投资培训,此时的技能水平为t0,工资水平为W(t0);在τ2阶段结束培训,此时技能水平为t1,工资水平为W(t1);k 是个人承担的直接培训成本,主要指培训费;W(t0)是个人在培训期间的机会成本;在τ3阶段退出劳动力市场。这样,个人进行培训投资的条件是:

设X 为事件“学会某项技能”,Y 为事件“在学会某项技能的条件下,找到工作”,P( X)是学会某项技能的概率,P(Y)是在学会某项技能的条件下,找到工作的概率,X、Y 均服从(0,1)分布。

学会某项技能的可能性P(X)要受到培训者的个人能力c和所学技能的难易程度d的影响,表示为:

P(X)=f1(c,d)(4)

设f1(c,d)一阶可导。一般来说,个人能力越强,所学技能难度越小,学会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抄f1/抄c > 0,抄f1/抄d <0。

在学会某项技能的条件下找到工作的可能性P(Y)要受到培训者的学历s、年龄a、所学技能的应用范围l 的影响。表示为:

P(Y)=f2(s,a,l)(5)

设f2(s,a,l)一阶可导。一般来说,学历越高,年龄越小,所学技能的应用范围越广,找到工作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抄f2/抄s > 0,抄f2/抄a <0,抄f2/抄l >0。

则ER=P(X)·P(Y)·W(t1)=f1(c,d)·f2(s,a,l)·W(t1)(6)

也就是说,培训投资的期望收益要受到培训者的能力、年龄、学历等个人特征及所学技术的难易程度和应用范围等特征的影响。

从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样本中由个人出资培训的有32人,占样本总数的28.1%。参加培训者根据本村外出劳动力对就业情况的介绍,选择一些比较容易找工作、待遇相对较高的专业。培训结束后主要关心是否能掌握该项技能,对职业资格的鉴定和结业证书的关注度较小,因为据他们掌握的信息,在找工作的时候,企业主要看技能掌握情况,不太关心证书的有无。所学技能包括:厨师、缝纫、驾驶、电焊、美发、电器维修、电脑操作、电工、装修等,具体见表3。这些技能的学习难度较小,在通用性上均可视为贝克尔定义的一般培训。厨师、缝纫、美发、装修等技能,对一个行业内的多个企业均有用;驾驶、电脑操作、电器维修、电焊、电工等技能的应用面更广,在多个行业内的众多企业均有用,技能的一般性特征使受训者在学会技能后的就业面较宽。另外,为了扩大招生,民办培训机构和用工企业都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在培训结束后负责推荐工作,类似于订单培训,进一步提供了培训后的就业保证。参加培训的是刚出校门的学生,年龄在15-20岁之间,受教育年限为8-12年,介于初中二年级和高中毕业之间,这样的学历水平高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7.3年。按照教育筛选理论,教育成本与个人能力成反比,个人接受教育的年限可以传递出个人能力的信息(迈克尔·史潘斯,1973)。因此,参加培训者可视为农村劳动力中具有较强能力的人。他们选择培训的时机是在完成普通教育之后外出务工之前,这时接受培训,不但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强,比较容易学会,而且学会后的工作年限长,即投资的收益期长。培训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亲戚朋友的介绍和培训机构到乡村张贴的招生广告,培训机构均属民办性质。这些技能的培训时间一般为3个月至半年,除驾驶技术外,培训费用均为几百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对培训的成本和收益做出理性分析之后,农村劳动力中学历较高、能力较强者,在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期,与自己的教育水平相适应,做出了学习那些技术含量低、简单易学、培训时间短、培训费用低、就业面宽的技能的决策。

(三)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投资决策模型及实证分析

在样本劳动力中,由企业提供培训的技能包括缝纫纺织、电子装配、灯具制造、玩具制作、车床、美容、速递,这些技能在同一个行业的多个企业中均有用,因此,也属于贝克尔所定义的一般培训。

目前对企业提供一般培训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解释:(1)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上能够采用压缩的工资结构,从而获得培训投资收益,也就有了投资一般培训的动力。压缩的工资结构的来源包括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最低工资制度及工会对工资的干预。(2)一般技能及特殊技能之间存在交互性,企业在提供特殊培训的同时也会间接地提供了一般培训。

以上两种解释也可以用于解释企业对农村劳动力提供一般培训的原因:(1)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培训企业对其能力的信息不对称、外部企业对其能力的信息不对称、外部企业对其在培训中的努力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均在劳动力市场上客观存在着;最低工资制度也于1993年11月在我国开始实行,只是工会对工资的干预作用目前还较小。(2)企业对农村劳动力提供培训,根本目的是为企业的正常生产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提供的培训应具有企业专用性。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企业基本为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类企业的生产技术往往专用性较低、通用性较强,因此,可以说在客观上提供了一般培训。

但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最低工资制度及工会对工资的干预等分析均是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存在技能短缺的假设前提下展开的。也就是说,如果企业不开展培训,也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所需劳动力。然而,当考虑技能短缺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在短期内,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需要对劳动力的数量进行调整,而劳动力市场上的技能短缺就成了企业提供一般培训的原因。

假设1:在产品市场上,企业规模与市场规模相比是很小的,不具有市场控制力,因此,产品价格是既定的,设为p0;

假设2:由于培训的时滞,短期内具有某种技能的劳动力的供给是固定的;

假设3:企业现有雇员的劳动供给已达到最大值;

假设4:没有技能的劳动力在wm(wm <w0)的工资水平下,无限供给;

假设5:雇员的培训成本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