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49299700000009

第9章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与衡量(5)

第一次农业现代化与传统农业的本质区别在于:(1)传统农业是单纯依靠经验操作的农业,而现代农业则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在各个领域和环节普遍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并不断创新的农业;(2)传统农业是单纯依靠内部物质循环,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封闭式低效农业,而现代农业则是增加大量外部投入,用现代工业和现代物质武装起来的开放高效农业;(3)传统农业首先是为了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难以提供更多剩余产品以供交换的自给和半自给性农业,而现代农业则是面向市场的、高度商品化的农业;(4)传统农业是农民文化素质低、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的农业,而现代农业则是由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进行现代经营管理的农业。根据第一层次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以及选择指标的原则,可选择七项主要评价标准作为第一层次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评估指标。即:农业规模经营状况、农业水利化程度、农业化学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者素质。具体指标包括:

(1)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农业规模经营;

(2)灌溉率——农业水利化;

(3)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农业化学化;

(4)单位耕地占有拖拉机数量——农业机械化;

(5)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业增加值——农业劳动生产率;

(6)单位耕地面积谷物产量——农业土地生产率;

(7)农业劳动力文盲率——农业劳动者素质。

第二次农业现代化的特征主要是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信息化、生物化和设施化。其目的是在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的同时,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标准化是指在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和运用标准体系,选择最佳的技术方案,在一定的范围内制定和贯彻标准化的全部过程。农业标准化涉及的标准种类主要有农业基础标准,种子标准、农业产品标准,农业生产和管理标准,农业生产条件标准,农副业环保和农产品卫生标准,农业经营管理标准等。

农业生物化是以农业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交融为基础的新物种的塑造和新快速繁育技术的应用以及有利于环保的新型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的运用。

农业设施化是建立适合动植物生长发育内外部环境的养殖和栽培技术的设施,进行农业工厂化生产。

农业信息化也可称为精准农业,它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发现农作物及其背景空间差异,对农业生产进行定位、定量、智能化管理,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细小局部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减少农业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评估第二次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指标为:

(1)农村人均耕地——农业规模经营水平;

(2)农产品标准化率——农业标准化程度;

(3)精细农业实现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率——农业信息化程度;

(4)单位耕地面积生物制剂使用量——农业生物化程度;

(5)设施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农业设施化程度;

(6)农产品商品率——市场竞争能力;

(7)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业增加值——农业劳动生产率;

(8)单位耕地面积谷物产量——农业土地生产率;

(9)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生产者知识化程度。

利用第一次农业现代化指标,我们对世界银行成员国的143个国家进行了计算。

若假设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那么农业现代化评估指标的标准可以近似地等于中高收入国家的指标数值。由表1可以得到基本实现第一层次农业现代化的各项指标应达到的标准:(1)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应达到人均0.5公顷;(2)灌溉率应达到22%;(3)每公顷化肥用量应达到185公斤;(4)每百公顷耕地占有拖拉机数量应达到200台;(5)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业增加值应达到6000美元;(6)单位面积谷物产量应达到3100公斤;(7)农业劳动力文盲率低于3%。

2000年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一次农业现代化评价结果。利用同样的指标将经济发达的上海市和欠发达地区的河南省,进行第一次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比较(1990-2005年) 。

从第一次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一次农业现代化水平也在提高,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第一次农业现代化水平呈递减的形式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第一次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样存在着快速增长、缓慢增长和下降的趋势,当第一次农业现代化进程速度转变为缓慢状态时,往往是第二次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阶段。图2表明,上海市的第一次农业现代化进程已经开始递减并基本保持一定水平没有提高,河南省的第一次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加速推进阶段,河南省的第一次农业现代化水平与上海市相比,平均落后10年左右。

上海市的第一次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减缓,但是其第二次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加速推进。

由于我国目前现有的统计指标还没有涉及第二次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没有办法测定第二次农业现代化进程状况,但是可以从第二次农业现代化内容中的几个指标进行判断。例如,上海种植业的机耕率在1994年以前一直是上升趋势,1994年以后便呈下降趋势,而且下降幅度迅速,与此相对应的第二次农业现代化内容——种植业的温室率(温室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在1995年以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呈逐年递增发展态势(见图3),第二次农业现代化进入加速推进阶段。

四、现代农业发展层次递进的启示

现代农业的层次递进现象可以给人们以下启示:

(一)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应有差异

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地选择现代农业发展途径,充分考虑现代农业与当地技术、经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水平等要素相适应。

(二)现代农业发展不是要求所有指标实现现代化

现代农业是农业综合发展的标志,不是具体各个指标的简单叠加,不同地域之间的农业现代化不能以个体指标进行比较,而应用群体指标比较,每个地区并不是所有农业现代化指标都达到先进,才算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现代农业发展是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逐步推进的动态发展过程

现代农业的层次递进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不能人为地逾越现代农业发展的层次递进规律,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不能盲目地追求高、新、尖技术的应用,以此提高现代农业层次。

只有采用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现代技术,才是最有效的现代农业建设。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走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

顾益康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按照“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的发展,以新型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以新型城市化带动农民转移,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业发展转型,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致富农民、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推动农业走上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发展转型迫在眉睫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进入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一新形势下,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发展转型显得越来越迫切。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增地减趋势不断加剧,保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的压力越来越重。在这种背景下,确保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供给成为政治任务,各地农业不得不选择以粮为主的产业结构。

(一)农业地位边缘化

由于前些年一些地方领导对政绩的追求集中在地方财政收入和GDP的增长及发展工业与城市建设上,农业在GDP和税收中的比重越来越低,农业客观上自觉不自觉地被边缘化,往往是讲起来重中之重、做起来无足轻重。

(二)农业生产规模细碎化

人多地少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再加上土地承载着农业人口的社会保障和福利等众多职能,在按人口均包土地的制度安排下,人口增长不断地加剧土地经营细碎化。

(三)农户经营副业化

由于受到户籍等城乡二元体制和制度的影响,大量外出务工农民难以在城镇安居乐业,成为流动于城乡之间的两栖人口,打工收入已成为家庭主要来源,但绝大多数农户都不愿也不敢放弃承包农田,农业生产经营沦为以生产自己口粮为主的副业,越来越多农户呈现农业副业化的倾向。

(四)农业劳动力高龄化

迫于人均农业资源的稀少、就业不充分和农业低收益,大量年轻力壮劳动力弃农从工、离乡进城,走上了打工谋生之路,农村呈现出精兵强将创新业、年轻力壮去打工、老弱残兵搞农业的状况,好多农村已难觅年轻人踪影,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的老年农民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

(五)农业能耗过量化

为了求得高产,农户简单地采取增施化肥的办法,结果引发增施化肥迫使增施农药的恶性循环。目前,我国单位耕地的化肥、农药使用量都超过发达国家,其有效率却不到3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农业节能减排尚未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六)农业资源环境恶化

农业土地资源面临污化、退化、沙化和非农化的严重威胁。农业水资源面临“贫血、败血综合征”,农业一方面受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困扰,另一方面又受到越来越多资源被工业污染的困扰,导致农业生物资源多样化不断被破坏,生物链断裂。洞庭湖鼠灾就是这一问题的真实写照。

(七)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化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和气候环境变坏,本来就是农业自然灾害多发区的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日益趋高。干旱、洪涝灾害交替发生,东部沿海强风暴和北方沙尘暴侵袭次数都在增加。

(八)农业病虫危害扩大化

由于农业资源环境全面恶化,导致农业病虫危害呈不断扩大趋势。一些老的病虫害此起彼伏、难以断绝,新的病虫害又层出不穷,禽流感、猪链球、猪蓝耳、疯牛病、松材细虫病等新病种防不胜防。

(九)农产品产销无序化

受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太多、规模太小、副业化倾向太严重、农业信息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太低等多种因素影响,众多小农户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的跟风决策效应引发农产品畸多畸少,导致我国主要农产品卖难买难交替出现问题愈演愈烈,呈现“少啦少啦多啦多啦”的扭秧歌状态,农民摆脱不了增产不增收的困扰。

(十)农业设施和装备老化

各地大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都面临年久失修和老化问题的困扰,病险水库、堤坝隐患增多、设备老化、功能下降,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等众多困难。

所有这些问题都表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发展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延续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创新强农势在必行。

二、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模式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宏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显得越来越迫切。现代农业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和商品化生产为前提,以企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为手段,以不断提高的土地产出率、科技贡献率和劳动生产率为标志,广泛应用现代产业理念、现代设施装备、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现阶段农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现代农业至少有八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一)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开放型农业

农业资源和要素的配置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广泛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实行区域分工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有透明健全的农产品贸易规则和比较发达的市场体系。

(二)现代农业是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很高的集约农业

农业国内国际分工明显,实行专业化规模经营,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显着,有较高的农业有机构成和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显示出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现代农业是以农民知识化为基础、科技贡献率相当高的科技密集型农业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增长的主动力,知识型农民成为发达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业技术开发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为导向,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综合配套。

(四)现代农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标准化程度相当高的绿色农业标准化的清洁生产成为农业主流的生产形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和监测体系健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产品。

(五)现代农业是以发达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的高附加值农业

传统农副产品加工业转变为食品制造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种养业成为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的第一车间,农产品生产实现多次加工增值并趋向专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