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网络视角下的集群企业能力构建与升级战略
49310100000027

第27章 企业能力:集群企业竞争力的源泉(6)

3.能力与惯例

“惯例”是指习得的、高度模式化的、重复或者准重复性的并且部分以隐性知识为基础的目标特定的行为(Winter,2003)。能力是一种相当大规模的分析单位,拥有以应达到的显着结果来表示的可辨识的目标,并且经由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有意识决策塑造(Coriat &; Dosi,2002)。这些特征将“能力”与“组织惯例”区分开来。首先,惯例可以是任何规模或者重要性的,而能力在规模和重要性上对于企业来说是实质性的。一种能力在大型活动中得到体现,这种活动的产出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兴旺发达至关重要。其次,惯例有时是全然无形的并且不为管理层所知,而能力至少在最小限度的控制杠杆意义上是必定为人所知的并且它们的有意的效果也是为人所知的。能力可以由管理层控制并应用于不同的方向。对比而言,一方面,许多惯例直接与环境相联系,并且在没有管理选择的情况下为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而被调用(Winter,2000)。另一方面,惯例的概念显然并不排斥关于应用的有意识选择的可能性。因此,有些惯例在满足其他标准的情况下被称作能力也是恰当的。能力包含有组织的活动,并且能力的应用在实质内容上也是典型的重复的。惯例则是具备重复性特征的有组织活动的单位。因此,“惯例是能力的组块”这样的说法也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尽管惯例并不是能力唯一的组块(Coriat &; Dosi,2002)。

4.4发展国家企业的技术能力与营销能力

在进行关于企业能力的理论探讨时,有一点必须时刻铭记于心,就是所有重要的能力概念,不论是核心能力、动态能力还是组合能力等,几乎都是以发达国家企业实践为基础的。鉴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企业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些能力概念以及基于这些概念的战略分析框架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引起发展中国家理论研究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关注与思考。

本节主要讨论两种一般性的操作能力: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从能力的层次来说,两者属于第二种层次,即属于企业可以做好的事。只要企业生存,它就必须能够生产和销售某些产品或服务。因此,这些一般性操作能力是其他更高阶能力的基础,没有这些基本的一般能力,所谓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企业来说,它们可能尚且难以形成所谓的核心能力,但是它们必定具有一定程度的技术和营销能力。

这些能力或许无法构成持久竞争优势,但是它们是形成持久竞争优势的最根本的基础。这里关注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的另一个原因,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全球网络中的升级前景有关。技术和营销能力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最为薄弱的环节,而不论何种形式的升级都与这两种能力的提升与改善栖息相关。

4.4.1企业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这个术语经常出现不同分析层次的讨论之中,包括国家技术能力、区域技术能力和企业层次的技术能力,这里主要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层次的技术能力。

1.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

企业技术能力构建是近二十多年来工业企业研究文献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根据分析对象的不同,企业层次的技术能力研究分化成两个研究流派:

一个流派是以发达工业化国家中最具创新力的企业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研究,主要聚焦于对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构建过程的分析;另一个流派则以发展中国家企业(后发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关注这些企业为了逐步积累开展创新活动所必需的最低技术基础而进行的技术学习过程。这一研究流派的主要出发点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在技术上还不成熟,它们需要进行技术学习和知识积累,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开展新的活动和获取新的能力(Dutrenit,2004)。后者是本研究的核心理论基础之一。

研究者们就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已经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例如,我国学者魏江、许庆瑞(1995)认为,企业技术能力是指从外界获取先进的技术与信息,并结合内部的知识,创造出新的技术与信息,实现技术创新与扩散,同时又使技术与知识得到储备与积累的能力。Kim(1997)认为,技术能力是指企业有效利用技术知识来消化、使用、调整和改变已有技术的能力。它还使企业能够创造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Bell 和Albu(1999)认为,企业的技术能力可以被理解为互补性的知识和技能束,这些知识和技能束与它们所嵌入的组织结构一起促进了生产系统中的特定活动。技术能力包括物化于人的、以蓝图或手册的形式被编码的以及嵌入于组织性安排和程序性惯例之中的知识。我国学者赵晓庆、许庆瑞(2002)认为,技术能力是企业在技术资源和技术活动方面的总和。技术活动主要包括企业组织对内部和外部技术资源的整合与协调,以及技术的战略管理。技术能力体现为技术资产(包括硬件设备、信息系统、软件和人员技能等)、组织结构与过程、外部知识网络以及战略逻辑与共有价值观。

上述定义表明,既有研究基本上要么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能力看做是知识流量,要么看做是知识存量,或者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其中流量是指知识过程或活动,存量是指知识过程或活动的累积结果。发展中国家企业一般被假设是技术不成熟的,这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相当合理的假设。

如果它们试图在技术上追赶其他发达国家竞争对手,或者在技术上领先于同级别的竞争对手,它们就必须获取有用的知识并进行有效的技术学习。

这种知识获取和技术学习过程,代表了一种知识流量。外部流入的知识流经过学习转化后汇入企业的知识基,成为企业的知识存量。当知识基构建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企业就有可能开展创新性活动并在企业内部产生新的知识流量。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来说,技术能力显然不仅仅体现为生产过程的效率,更不仅仅体现为创新活动的效率,而是体现在获取、学习和转化以及调整和改造等一系列过程和结果之中。

2.企业技术能力的结构

关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理论研究,很少将技术能力看做是一个单一维度的概念。大多数此类研究都会根据不同的功能维度,将企业技术能力划分为相应子能力的集合。例如,Kim(1999)认为,企业技术能力包含三个要素:生产、投资(包括复制和扩张)和创新。生产能力是指操作和维护生产设备所要求的众多能力。投资能力是指建设新的生产设施以及扩张产能所要求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创造并将新的技术可能性转变成经济实践的能力。在这里,技术能力代表了在给定时点的一种企业能力水平,而技术学习则代表了获取技术能力的动态过程。

Lall(1992)提出了一个被广泛引用的功能性结构分类,将技术能力按功能划分为投资能力、生产能力和关联能力三大类。投资能力是指为了设计、建设和装备新生产设施以及为新设施招募和委任工作人员而识别、准备和获得技术的技能。这些能力决定了项目的资本成本、规模的适当性、产品组合、技术和装备的选择,以及企业所能得到的对基础技术的理解(反过来将影响到企业以后对生产设施的操作效率)。生产能力包括从诸如质量控制、操作和维护等基本技能,到调整、改进或设备延伸使用等较高级的技能,直到研究、设计和创新等最为复杂和高难度的技能。生产能力覆盖了工业工程中的工艺和产品技术及其包含的监测和控制功能。这些技能不仅决定了给定技术的操作和改进效果,还决定了企业用于吸收(购买的或从其他企业处模仿的)技术的内部努力的效果。关联能力是指向原材料供应商、承包商、咨询公司、服务企业以及技术机构传递,或者接受来自于这些企业和机构的信息、技能和技术所必需的技能。这种联结不仅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使其更专业化),而且影响一个经济体中的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深化,两者都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Panda &; Ramanathan(1996)采用“获取”、“操作”、“适应”、“创新”、“支援”和“营销”作为结构维度。对与企业技术能力结构分类问题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这些研究发生的时间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之间。

技术功能是企业技术能力结构研究的主要维度,这些技术功能涵盖了几乎企业技术活动的全部范围。意图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经营绩效的技术努力,可能在企业内部活动的任何一个点上发生。

因此,为了能够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技术能力概念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操作化,十分有必要对企业技术能力的结构进行清楚的辨析。这种功能性结构分类,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研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此外,在大多数能力结构研究中,都倾向于尽可能剥离出独立的技术能力系统,而没有将营销功能看做是技术能力的一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