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网络视角下的集群企业能力构建与升级战略
49310100000042

第42章 网络、能力与企业升级战略:基于浙江地方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7)

不夸张地说,目前浙江省民营企业的主要出口增长模式具有“低端道路”的典型特征。在这条“低端道路”上,浙江省许许多多的民营出口企业正在一场“直奔底线”的价格竞赛中苦苦挣扎。尽管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初始阶段,浙江省民营企业主要依靠成本比较优势争夺市场份额,曾经取得过非常显着的效果。但是,出口市场份额的快速扩张也造成了“成本优势陷阱”,使浙江省民营企业对“低成本”战略产生了路径依赖。长此以往,浙江省民营企业出口可能恶化为“贫困化增长”,这也绝非耸人听闻。

为了避免“贫困化”出口增长的出现,浙江省民营企业必须摆脱对“低端道路”和“低成本战略”的路径依赖,实现向“高端道路”的转型和升级。具体来说,浙江省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分工需要逐步实现三个战略转变:

第一,企业外贸出口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国家战略的转型、国际非关税壁垒的提高,已经将原先由社会承担的成本逐渐内部化于出口企业,这种成本内部化或说正常化,迫使浙江省民营企业外贸出口必须完成由“规模导向”增长向“效益导向”的转变。

第二,企业的升级模式由工艺升级主导向产品和功能升级主导转变。

浙江省许多民营企业拥有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但是却只能生产出二流的产品并以三流的价格出售。这是因为,相比于产品和设计,引进先进设备是更容易的一种升级方式。然而,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并不会伴随工艺设备的改善就自然得到提高。解决这一困局的唯一途径是,在引进设备的同时必须加大对产品开发和设计的投资,通过对引进产品和技术的再创新实现产品和设计功能升级。

第三,企业国际竞争力来源由比较优势逐步向竞争优势转换。浙江民营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仍然把比较优势作为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可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唯有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构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牢固基础,基于知识和能力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占有和保护比较优势收益的屏障。因此,尽管浙江民营企业无法也不应该完全放弃比较优势,但是必须逐步实现由比较优势向“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再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3.提升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持续实施产业升级,即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更有效率的生产以及向附加值更高的价值链跃迁等,是提升浙江省民营企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唯一有效手段。产业升级既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能力积累与提升的过程。通过产业升级来实现提升浙江省民营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战略目标,需要政府和企业以及其他公共、私营机构的共同努力与协调行动。

(1)深度挖掘产业集群优势,依托产业集群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色是“企业集群化成长”。这些产业集群多为内源型产业集群,基本上是由各地方自发形成并逐步演化的,总体来说还属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本地企业间的分工体系也不完善,企业间缺乏信任,企业间不论是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的多方合作都比较少见等方面。集群企业所依托的主要是产业积聚形成的被动集体效率。

尽管如此,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还是发现本地网络效应对集群企业的能力积累具有显着影响。无论本地企业人力资源、本地企业间学习还是本地企业间合作,都对集群企业的技术和营销能力积累产生程度不同的促进作用。因此,采取措施提升本地企业间的集体学习水平、加强本地企业的信任、促进本地企业的水平和垂直合作,是深度挖掘集群优势的努力方向。在这方面,应该进一步发挥地方商会和企业协会在组织本地中小企业进行市场研究合作、引进技术和设备合作、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合作等方面作用。

民营企业依托产业集群参与国际分工,不仅涉及促进本地企业产品“走出去”和生产“走出去”,还包括产品“引进来”和生产“引进来”。一些发展成熟的地方产业集群可以成为浙江省“内源式”和“外源式”发展的契合点。产业集群招商引资工作应该以提升集群技术水平为重点,加大对主导产业内国际技术领先企业的引资力度,促进本地企业与产业内国际技术领先企业的生产合作和技术合作。

(2)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我们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制度支持对于集群企业的技术获取、技术操作和技术改造能力均有显着影响,显示出当前时期地方政府在提高集群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在集群企业间信任程度较低、合作研究开发难以有效开展的情况下,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待条件成熟后,政府可以通过不断吸引民营企业投资加入,逐步让出共性技术开发的主导地位。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对创新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积极扶持本地专业化技术服务企业成长以及加强企业和大专院校合作等方法,来逐步提升整个区域对新技术的识别、引进、吸收和再创新能力。

(3)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造区域品牌

品牌建设对企业营销能力构建的意义如同研究开发对于技术能力的构建一样,不仅在于其成果的价值,更在于对高级营销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资金和技术实力的浙江省大型民营企业来说,应该先立足国内市场塑造自主品牌,逐步积累构建品牌的经验和能力。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可以成为企业的战略愿景,但在企业的技术能力、营销能力以及财务管理能力无法提供有效支撑的情况下,不适宜作为中短期战略目标。

区域品牌效应是一种重要的集群外部经济性。这种外部性不仅是集群企业努力的结果,更是地方政府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之一。地方政府不仅需要加大对本地企业品牌的保护和支持,还可以通过举办产业发展论坛、高级研讨会、产品博览会等整合营销手段对外树立和推广区域品牌形象。构建区域品牌,要求地方政府加强降低商务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改善文化和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形成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不仅有利于引进国际资本,而且将有力地促进本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

(4)严格监督环境和劳动保护以及节能标准的实施,逐步加速民营企业成本正常化

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监督环境、节能和劳动保护标准的实施,加速民营企业成本正常化。在国内宏观经济粗放式发展的大背景下,浙江省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对环境污染治理和节约能源的投入不足,已经对浙江省的自然环境保护和能源供应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由于监督和惩罚力度不够,社会承担了大部分企业粗放式经营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因此,浙江民营企业的“低成本”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额社会成本为代价的。加速成本正常化的目的就是将这些社会成本内部化于企业,从根源上“倒逼”企业实施产业升级。这不仅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浙江”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从促使浙江民营企业出口增长模式和竞争力基础转变的有力措施。

(5)立足现有产业,鼓励国际代工,发展全包能力

OEM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国际经验显示,OEM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是发展中国家企业产业升级的基础。OEM在中国内地又被称为“贴牌生产”,在中国台湾地区被翻译为“国际代工”。

OEM并不等同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装配(OEA),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不但使发展中国家供应商与国外企业建立起更为紧密的生产合作关系,同时也可以带动国内或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因为OEM厂商通常需要在国内和区域内自行组织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链。浙江省的产业集群是典型的“内源式”集群,尽管集群发育尚不算成熟,但在大多数区域内已经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这为本地企业以OEM方式参与国际分工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OEM是浙江省民营企业贴近全球价值链龙头企业的绝佳方式,同时也是产业升级所必需的重要知识源。一部分大型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研发结合全球知识转移,向ODM升级。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通过本地企业间的垂直和水平合作,以OEM为主要方式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强调发挥OEM的作用,与本地企业的品牌建设并不矛盾。浙江民营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产业升级需要两条腿走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机会和资源来积累和提高企业能力。大型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承接国际代工并向产品设计和开发功能升级,可以学习、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知识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在国内市场塑造品牌,则可以在技术能力提高的支撑下为将来的品牌国际化积累营销能力。只有当企业具备足以匹配的技术和营销能力并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时,品牌国际化才有成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