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如果从参与国际分工方式以及在国际分工中地位来看,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出口竞争表现则并不像贸易统计数字所显示的那样令人感到乐观。长期以来,浙江民营企业主要是凭借成本和价格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承担的基本上是进入壁垒低、技术含量低、经济回报低的生产任务,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位置。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企业出口产品技术水平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国际、国内竞争对手的挤压下,在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下,浙江民营企业以成本比较优势为来源的国际竞争力正在被逐渐削弱,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升级来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实现外贸出口增长模式和企业竞争力基础的转变。
1.经济全球化给浙江民营企业带来的全新挑战
我国加入WTO以后,浙江省对外贸易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在“入世效应”的驱动下,浙江省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328.0亿美元扩张到2006年1月至11月的1256.7亿美元,同比增长3.2倍,年平均增速达到33.1%。
其中:出口增长3.3倍,年平均增长34.1%;进口增长2.8倍,平均增长30.7%。与此趋势相一致的是,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在浙江省对外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2000年开始,民营企业在浙江省出口和进口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扩大。
特别是在出口方面,2003年以来,浙江省非公有制(不包括三资企业)企业出口值已经超越国有企业,成为浙江省对外出口的主力。
然而,尽管从数量上看浙江省民营企业出口形势相当喜人,并且多年来保持着持续上升的势头,但是这种数量上的增长无法掩盖其出口产品种类和性质上的弱点与缺陷。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日益深入,脱胎于“农村工业化加市场专业化”的浙江民营企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升级挑战。
(1)浙江民营企业具有难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内生性弱点
从产业类型来看,浙江民营企业出口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依托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产品类型来看,浙江民营企业出口产品结构层次较低、高附加值产品少,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单位产品利润低。从企业规模看,浙江民营企业规模小而散,是典型的“草根经济”和“百姓经济”,极易遭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从企业技术水平来看,浙江民营企业技术水平较低、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不足,有半数民营企业甚至没有任何创新投入。从企业的管理水平来看,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缺乏通晓国际商务规则的人才,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和营销(特别是国际市场营销)水平较低。
(2)贸易摩擦频繁发生,企业出口获利水平持续走低
浙江省是国际反倾销的重灾区,民营企业出口的盈利水平不高。2004年,浙江省出口的化纤染色布和印花布每米平均价格0.8~0.9美元;袜子平均价格每双0.21美元,领带平均价格每条1.6美元,几乎接近成本价。以贴牌(OEM)方式生产的出口企业利润也十分微薄,生产一件出口服装所获得的加工费在1~2美元之间,其中还包括各种运营费用,企业平均利润率仅在3%~5%。同时,由于低价竞销和出口秩序不规范,浙江省受到的国际反倾销调查数量居全国之首。2002-2004年,浙江省遭遇国外“两反一保”和其他贸易壁垒案件共计51起。2005年,浙江省共遭遇12个国家和地区提起的“两反一保”调查、纺织品特保调查等案件38起,直接涉案金额9.52亿美元。
(3)挤占市场份额阶段采用的“低成本”战略遭遇困境
在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国际业务拓展的初期阶段,浙江省民营企业使用成本和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做法固然无可非议,事实上这也是后发国家企业挤占国际市场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依靠低成本建立起来的优势实际上非常脆弱,很难成为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劳动力短缺,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正在不断蚕食着浙江民营企业日渐微薄的出口利润。以绍兴纺织品出口为例,2006年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进行的小幅调整,对绍兴的纺织品出口企业造成了强烈冲击,不少企业已经濒临亏损的边缘。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多年来对价格竞争和低成本战略的过度依赖,使企业的盈利空间越来越狭窄,很多企业把出口退税当作主要的利润源,当国家贸易政策变化时,企业无力抵抗这种政策风险。绍兴轻纺出口企业遭遇的困境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从全省的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出口获利水平持续降低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可见,“低成本”已经不再是一种足以维持出口效益提高的长期竞争战略。
(4)外贸出口发展遭遇资源、环境“瓶颈”约束
浙江既是一个资源小省又是一个经济大省,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多年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资源和环境约束已经成为浙江民营企业外向型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电力供应不足。自2002年以来,缺电的问题非常突出,2003年浙江因拉限电损失的电量竟占全国的46%以上。这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已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招商引资。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现有建设用地按目前每年的用地规模,不到10年将全部用完。土地整理的潜力也呈下降态势,调剂难度越来越大,可用于建设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土地问题已成为全局性、长期性的矛盾。淡水资源制约。浙江的缺水表现为水质性缺水和区域性缺水并存。从长远来看,浙江的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已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缺水情况将进一步加剧,这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5)国家战略转型对浙江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明确地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标志着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将进行重大调整,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将被放弃,一个以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战略框架已经形成。为了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客观上也要求浙江省民营企业通过产业升级实现外贸出口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换。
2.提升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战略目标
我们认为,企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应该有三种含义:企业市场势力的提高,在与国际分工体系中其他成员的交易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企业出口盈利能力的提高,能够从参与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多、更持久的长期收益;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方式的改进,以“与人友好、与环境友好”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这三种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含义具有层次性,根据其紧急程度依次为参与分工方式的改进、出口盈利能力的提高以及企业市场势力的提高。因此,提升浙江省企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战略目标,就是通过转型与升级逐步实现上述三种含义的国际分工地位提升。其中,改进参与国际分工方式和提高企业出口盈利能力是近期和中期目标,而企业市场势力的提升是长期目标。
从我们对浙江省部分出口导向型产业集群的实地调查情况来看,浙江省民营企业出口增长基本上仍然以“粗放型”模式为主,“量大价低”依然是企业赢得出口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出口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几近白热化。
对于浙江省民营企业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我们与省内其他专家学者的观点相一致,即尽管目前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外贸出口并非是纯粹的“数量扩张型”增长,但是面临着加速转型的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