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语文(2008C版)
49311100000026

第26章 “在那美妙的一瞬间,在我眼前出现了你”(2)

(叶可嘉译,《叶芝抒情诗精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小贴士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亦译“叶慈”,着名的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他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1923年诗人“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34年,他和拉迪亚德·吉卜林共同获得古腾堡诗歌奖。

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晚年在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趋近现代主义。

文本提示

1889年,23岁的叶芝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并对她一见钟情。

尽管这段爱情最终夭折,但强烈的爱慕之情却给诗人带来了无穷的灵感,此后诗人创作了许多有关爱情的诗歌。《当你老了》就是其中一首。

诗的开头,诗人设想了一个情景:在阴暗的壁炉边,炉火映着衰老情人苍白的脸。即使曾经青春的容颜不再,诗人却依然热恋着她。也许只有到了那样的时刻,情人才能真正明白诗人真挚深沉的爱。尽管这样的爱情誓言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诗人却仍然苦苦地回忆追求爱情的过程,追思逝去的岁月,诗人依然深深地牵挂着自己的所恋。爱情经历岁月的磨痕得到了深华——在头顶的山上,在密集的群星中间,透过世俗重重的帷幕,诗人深情地关注着情人,祈祷她能得到永恒的幸福。

“与你年轻时的美貌比起来,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残的容颜。”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也许正如诗人所说,爱情是超越容貌之上的心灵之爱。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

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

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

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

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

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

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

煌吗?

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巴门尼德于公元前6世纪正是提出了这一问题。他看到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积极与消极的两极区分实在幼稚简单,至少有一点难以确定:哪一方是积极?沉重呢?还是轻松?巴门尼德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

他对吗?这是个疑问。惟一可以确定的是: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难。

小贴士

米兰·昆德拉(1929-),捷克小说家。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从此奠定了他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遂携妻移居法国,在那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销然后走向世界的。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其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充满了人生智慧。

文本提示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昆德拉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他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加以考虑和审视,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但他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世界并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因此在这里他反复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各自的生存状态一一对应,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而每个关键词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侧面。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反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

雪泥鸿爪

解构经典爱情

何树青

从一个个神话爱情里我们见识了爱情,渴望爱情,随即就被真实的爱情撞个鼻青脸肿——如果我们矢志不渝要拿那些爱情范本作为我们爱的参照的话。

白朗宁与巴莱特:爱情功能

爱情如月,当我们迷恋它在草叶间的影子,它却行在天上;当我们仰望星空,黎明却已到来。如果恰好我们的视线,能与皎洁的月华相对,我们将此归功于命运,并称之为幸福。白朗宁与巴莱特是幸福的。爱情按其功用如果要评出一个起死回生奖,则非白朗宁夫妇莫属了,因为据说他们的爱情竟然能导致医学上的奇迹。

我们记得白朗宁夫人与其说是因为她的诗作,毋宁说是因为她的诗作中频频歌颂的爱情以及她本人的爱情佳话。在上上个世纪等级森严门规甚多的背景下,要使这样一桩突如其来的爱情成为现实确实不容易,何况巴莱特是瘫痪的而白朗宁是健康的,巴莱特是39岁而白朗宁只有33岁!他们的爱情简直是为了印证“爱情比死亡更坚强”这句名言而生的。

白朗宁夫妇的爱情经典程度可以算是一个孤本,在其后的两个世纪里我们只在小说中看过这种爱情的治疗奇迹,我国的台湾电视剧尤其善于营造这种故事来煽情。美人如云,在香风鬓影之间,像爱的力量使白雪公主苏醒、投入王子的怀抱,人们总是对爱情的力量寄予过高期望。或者说,人们内心里总期盼爱情能带来些爱情以外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两情相悦。

白朗宁夫妇的爱情因太例外而成为经典,现实是大多数瘫痪者成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白朗宁们作为沙龙贵宾,自有文学女青年可以周旋。

白瑞德与斯嘉丽:追逐一个梦想

用今天的话说,《乱世佳人》中的白瑞德·巴特勒(克拉克·盖博饰)是最“in”的男人,他几乎具备当今酷男的一切特征:成熟而果断;富有而手段高明;了解女人并有征服欲;偶尔有暴力倾向或行为;擅长社交……除了得不到斯嘉丽(费雯丽饰)。

他经常对斯嘉丽说她幼稚,明知她心爱的男人早已结了婚、有了一个贤慧的妻子,却还是死心塌地为他做这做那,以图能换取他爱的回报。其实他何尝不是如此?明知斯嘉丽爱的一直是另一个人,他却还是耐心地等待,等待她知道他对她的好,等待她长大,等待她成为自己的妻子。他一直像一把弹弓正对着她,有时皮筋拉得绷直,热情高涨,使出各种花招来吸引她的目光并使她觉得荣耀、受用,有时又欲擒故纵地冷淡她、远离她,以为可以令她有一些思念之情。如果说斯嘉丽一生都在追逐一个爱的梦想,那么白瑞德又何尝不是呢?

不佳的第一印象成了爱情的魔障,纠正这一点要花成倍的气力。当斯嘉丽一天天堕落地融入市侩,时冷时热的白瑞德也为之一天天丧失着自我。没有什么东西比梦想更贵了。

好吧,她终于成了他的妻子,在她结了几次婚后——那又怎么样?她还是塔拉庄园里那个骄傲的公主,桀骜不驯、刁蛮任性。他自始至终从来没有完完全全地得到过她。是的,他很有钱,但是也开始老了,溺爱着漂亮的孩子,然而她并不体恤这一点。孩子从马上摔下来死了,他对她完全绝望了,而她恰恰相反,在一刹那开始真正地成熟起来——这一切来得是不是太晚?

在南北大战的背景中,白瑞德一直苦心孤诣地“培养”着斯嘉丽来爱自己,在和平年代、在我们今天这个年代、在大多数年代,他还会这么做吗?

萨特与西蒙·波伏娃:忠于灵还是忠于肉

除了皇帝的妃子可以容忍他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似乎很少有女人能在爱情的名义下,容许自己的爱侣有第二个、第三个、无穷个女人。与萨特相伴50年的西蒙·波伏娃更像是具有中国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让的中国女子,饶有意味的是她写下了女权名着《第二性》,终究还只能是“第二性”。

拒绝婚姻而不拒绝性关系的萨特因为是伟大的哲学家和伟大的作家从而得到了世人、也得到了西蒙·波伏娃的谅解,大家都想当然地以为哲学家也许就该是那样子生活的,不能拿凡人生活的尺度来衡量他。在西蒙·波伏娃这边,跟如此才华卓越的未婚男子保持亲密关系,未尝不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哲学式的体验,比不可靠的婚姻也许更值得。

极少有男人能如萨特在身体不忠贞的情况下还能保证爱情忠贞,我们只好照着宽容的原则把他看作是一个异数,他也确实称得上异数,他竟然拒领诺贝尔文学奖。

波伏娃矢志追求女权与男权平等,但爱情是男权还是女权呢?

金凯与弗朗西斯卡:成熟男人猎艳记

尽管导演为《廊桥遗梦》精心设计了一个子女因母亲遗留下来的日记而知悉她的爱情故事并最终受到感染回归真情的故事架构,但中国人的眼里还是更多地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婚外情”三个字。

善始善终的爱情无人关心。经典爱情总是具有某种残缺美,从而获得正常婚姻所不可能有的戏剧性元素。一个成熟而富有修养的男人的初来乍到,正中了一个心中怀着小资情调的县里文学女中年(少妇)的下怀。她志不得抒,无人交流,丈夫敦厚朴实,儿女尚幼,不甘心一生就这样平庸无闻。然后有这样一个见过世面的人,可以与她一起品茗珍藏的白兰地,可以一起听美国乡村歌曲,还会称赞她美艳动人,最重要的是,丈夫和一双儿女都将几天不回家,于是,机会来了。而他呢,刚刚离了婚,浪迹天涯,身无羁绊,又有一技之长可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