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语文(2008C版)
49311100000042

第42章 人类命运、未来的责任和使命意识的表征(1)

忧患意识是对国家生存和人民生命的关怀,是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命运、未来变化的责任和使命意识的表征。

“我们过去不过是洞庭湖边的麻雀,现在却要做太平洋上的海鸥了。”

——袁隆平一次在大海边对邓哲(他的妻子)说

本课要点:

杜甫登高抒怀伤时忧国之情与通体对仗的艺术特色。

艾青《北方》的深沉真挚的情感表达。

作家作品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1],潦倒新停浊酒杯[2]。

【注释】

[1]“艰难”句:意为时局艰难,自己年事已高,功业无成。

[2]“潦倒”句:时杜甫因病戒酒,故云“新停”。

小贴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曾住于长安城南少陵原)。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盛唐伟大诗人,与李白同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并称“李杜”。杜甫生活于唐王朝由盛转衰、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坎坷困顿、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民生疾苦、社会矛盾以及国事危艰,有深刻的观察与切身的感受。其诗全面而忠实地反映了所处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而兼具多种色调。古近律绝、长篇短制等各体皆精,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今存诗一千四百余首。传世名作有《望岳》、《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北征》、“三吏”、“三别”诸诗以及《登高》、《秋兴》、《登岳阳楼》等。

文本提示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在夔州所写。全诗通过描写登高所望夔州江边秋景,倾诉了自己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心情。诗歌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八句全对,一气流转,给人均齐对称的美感而不见斧凿之痕,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严谨的格律。诗人把家愁与国恨紧密交织,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更让人感到这位诗人伟大的人格。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抒登高所感。所览之景苍凉雄浑,所抒之情沉郁悲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是一曲卓绝千古的秋之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上句写尽了悲秋之状,下句写深秋九月,林寒涧肃,秋江清澈,水鸟回旋。一静一动,相得益彰。天高地远,归途茫茫,诗人颠沛流离到此,见物伤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上句承“风急天高”、下句接“渚清沙白”,真乃鬼斧神工天衣无缝。秋高风大,故闻落木之“萧萧”;峡峻流急,故见波涛之“滚滚”。其实作者通过落木、流水也写出了对时代的感受。安史之乱把盛唐重重涂上了一抹落日的余辉,千古兴亡多少事,长安王气黯然收。作者似登历史高台,纵观其盛衰兴亡,睹物伤情,不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慨叹,大唐王朝在政治上毕竟已进入萧瑟悲凉的晚秋时节。但是在这极其萧瑟苍凉的景物描述中,却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读来音调铿锵、意境豪放,蕴蓄着浓厚的阳刚之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上句一“常”字,便写出了异乡作客对作者来说已是家常便饭,逃难、冷遇、贬谪、辗转迁徙、饱经忧患,写就了杜甫的一生。颈联下句是写其扶病登高、愁绪满怀。“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在悲愤深沉中作结。上句写回首一生,艰难备尝,白发日添,垂垂老矣。“艰难苦恨”,是对自己颠沛流离一生的概括,从困长安到如今寓夔州,廿年风和雨,一身愁与苦。但同时,这也指动荡不安的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纵有苦恨万千,也只得借酒消愁,可惜因病戒酒,无奈有杯难举。此时此刻,诗人的伤时忧国之情溢于言表,催人泪下。

杜甫自己曾说过:“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登高》确实是这样一首精于诗律的好诗,历来备享盛誉。独到之处表现在:律诗严格要求颔颈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则无对仗的要求。此诗却做到了通体通仗,即胡应麟所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薮·内编》卷五),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不仅对得自然、工整,而且还用了一句中自相对偶的当句对法(如以“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尾联两句虽不全对,但句法布局却极整齐。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珠走泉流而又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胡应麟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此说实为中肯。

思考与练习:

1.杜甫登高抒怀伤时忧国之情。

2.本诗通体对仗的艺术特色。

北方[1]

艾青

一天

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2]

对我说:

“北方是悲哀的。”

不错

北方是悲哀的。

从塞外吹来的

沙漠风,

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

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那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

带来了恐怖

疯狂地

扫荡过大地;

荒漠的原野

冻结在十二月的寒风里,

村庄呀,山坡呀,河岸呀,

颓垣与荒冢呀

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

孤单的行人,

上身俯前

用手遮住了脸颊,

在风沙里

困苦地呼吸

一步一步地

挣扎着前进……

几只驴子

——那有悲哀的眼

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

载负了土地的

痛苦的重压,

它们厌倦的脚步

徐缓地踏过

北国的

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

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

河底也已画满了车辙,

北方的土地和人民

在渴求着

那滋润生命的流泉啊

枯死的林木

与低矮的住房

稀疏地,阴郁地

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

天上,

看不见太阳,

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

惶乱的雁群

击着黑色的翅膀

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

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

逃亡到

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

北方是悲哀的

而万里的黄河

汹涌着混浊的波涛

给广大的北方

倾泻着灾难与不幸;

而年代的风霜

刻画着

广大的北方的

贫穷与饥饿啊。

而我

——这来自南方的旅客,

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

扑面的风沙

与入骨的冷气

决不曾使我咒诅;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一片无垠的荒漠

也引起了我的崇敬

——我看见

我们的祖先

带领了羊群

吹着笳笛

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

我们踏着的

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

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

——这土地是他们所开垦

几千年了

他们曾在这里

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

他们为保卫土地

从不曾屈辱过一次,

他们死了

把土地遗留给我们——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

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

与宽阔的姿态,

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

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

永远不会灭亡;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国土

——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一九三八年二月四日,潼关)

【注释】

[1]本诗写于1938年,收入1942年出版的作者诗集《北方》。

[2]科尔沁草原的诗人:指端木蕻良(1912-1996),满族,现代作家。1933年创作了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

小贴士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幼时寄养在农妇大堰河家,初中毕业后开始学习美术,1929年至1932年赴法勤工俭学。回国后因参加进步文艺组织被当局关押三年。在狱中以“艾青”笔名发表了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篇。抗战爆发后,诗人创作日丰,奠定了其20世纪中国杰出诗人的地位。1941年赴延安,诗风有所变化。1957年后被下放至东北、新疆劳动。1979年后才重新开始创作。主要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他死在第二次》、《旷野》、《黎明的通知》、《火把》及《归来的歌》等。

其诗歌创作在新诗史上居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文本提示

艾青被誉为吹芦笛的“土地”诗人。

艾青的视野拓宽,接触了大量欧洲古典和现代小说、诗歌,尤其受凡尔哈仑、波德莱尔等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走上文学的道路。1932年发表了第一篇诗作《会合》。1932年4月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同盟,并组织春地画社,因参加爱国活动被捕入狱。艾青在狱中写作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以“艾青”这一笔名发表,轰动文坛,崭露头角。

艾青一方面是深深植根的中国土地上的诗人,另一方面又批判地吸收西方现代派诗人在诗艺探索中取得的成果,他的早期诗歌所显露出来的是世界潮流、民族传统和个人气质的交汇。

1938年2月,正值抗日战争爆发,艾青在中国的北方山西、陕西等地流离,路经潼关之时因诗人朋友关于“北方是悲哀的”感叹而引发思绪,写下此诗,抒写了他北国之行的感受。

诗人艾青通过一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在战争年代北方人民所蒙受的灾难和不幸。正是在这古老而又苦难的国土上,祖先们与自然界、与入侵的异族相搏斗,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传下的“言语”与“姿态”也“永远不会灭亡”,诗人于此汲取了顽强的精神力量,坚定了必胜的信念,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首诗包括题记在内,可看作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记,交待了本诗的写作缘起;诗的前两节,展现了北方人民在战争年代所蒙受的灾难与不幸。第二部分,本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自己深深地热爱和崇敬“悲哀的北国”。

本诗是自由体诗,没有整齐的段式和统一的韵脚,在表达上不受拘束,散文气息很浓,但在节奏、画面、情感等方面诗的质素仍然十分鲜明:

1.诗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各个层次之间、各句之间、各个词语之间的停顿与衔接,都应和着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上适当的反复,全诗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旋律。

2.诗人以他画家的感受力,敏锐地观察、艺术地展示了大自然的景观,并以素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富于动感的北国乡土的风景画面,对色彩、光线、形体、动态的捕捉,都十分形象、生动、准确、传神,从而把自然景色诗化了。

3.回荡在这画面、节奏中的,有一种强烈而深沉的对祖国北方土地和人民的挚爱,正是这种真挚深厚的感情的浸润和流贯,成为了该诗的最重要的质素。

这首诗是作者本人、也是现代自由体诗的一篇代表性作品。它充满深情地吟唱了诗人对祖国土地和人民的爱。

思考与练习:

1.本诗深沉真挚的情感表达。

2.本诗体现的绘画美。

经典撷英

变形记(节选)

[奥地利]卡夫卡

当格里高·萨姆莎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他在床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甲虫。他的背成了钢甲式的硬壳,他略一抬头,看见了他的拱形的棕色的肚皮。肚皮僵硬,呈弓形,并被分割成许多连在一起的小块。肚皮的高阜之处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下滑趋势,被子几乎不能将它盖得严实。和它身体的其他部位相比,他的许多腿显得可怜的单薄、细小,这些细小的腿在他跟前,在他眼皮下无依无靠地发出闪烁的微光。

“我怎么啦!”格里高心里想道,那不是一个梦。他的房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凡夫俗子的房间,只是略为小些罢了。房间里静静的,四周是熟悉的墙壁,桌上摊开着收集得来的织物样品,往上看挂着一幅画,那是他不久前从画报上剪下来的。镶嵌在一个美丽的镀金的相框里,这是一幅夫人的画像。画上的夫人头带毛帽,颈脖套着狭长的毛围巾,一幅端坐的姿态。胳膊的下部隐藏在毛暖筒里。这幅画高高在上,对来访者显示出一种俯临人世的气派。

格里高望着窗外,那是一种灰暗的天气——可以听到雨点打在窗棂上——这使他心情抑郁。“如果我现在睡一会,忘记所有的傻事,那会怎么样呢?”他心里想。但是这根本实行不了,因为他习惯于朝右侧睡,而现在却是仰天睡的,翻不到右边,尽管用了很大的力量,仍然无济于事。他试了上百次,闭着眼睛,免得看见那些活崩乱跳的小腿。当他开始感到一侧有些从未有过的轻微的钝痛时,才停止了翻身的努力。

“我的天哪,”他想,“我选择的是多么辛苦的职业啊,我日复一日地处于旅途之中。在外面,业务上的刺激,比起在家、在公司要大得多。此外,还要承受旅途的劳累,要考虑火车的联运,吃饭没有规律性,伙食又差,频繁更迭的车马交通,一点也没有人情味,没有温馨之感,让这种旅差劳务见鬼去吧!”

这时,他觉得肚皮上都有点痒,于是他让背部慢慢移动到床柱附近,以便于抬起头来。他看见了痒的部位,那上面全是小白点,他弄不清那些到底是什么东西,他想用腿来摸摸这个部位,但他立刻缩回来,因为摸的时候,他打了一个寒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