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法则:哈佛大学送给青少年最好的礼物
49316000000017

第17章 自控—要征服世界,先要学会自我管理(1)

在哈佛大学中,每个学员都会被要求尽量成为一个合格的自我管理者。所谓自我管理,并不仅仅是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还需要懂得如何去自我克制。“自律”是哈佛大学中一个重要的法则,因为只有善于自律自制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和压力;而对于那些缺乏自制力的人来说,如果你自己本身就处于放纵之中,那么请不要抱怨为什么没有人阻止你去做傻事。

自制力是日常行为的一把保险锁

克制是让自己保持理性的唯一方法。

—哈佛法则

1986年,哈佛大学举办了350周年的庆祝典礼,其实早在300周年校庆的时候,校方就请了当时的罗斯福总统来参加典礼,这一次,为了保证学校典礼能够举办得隆重一些,学校诚心邀请当时的里根总统来参加。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不过里根总统却提出了一个令哈佛为难的要求,那就是希望哈佛可以授予他荣誉博士的学位。

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如果开口说想要得到一个荣誉学位,恐怕全世界会有几百家名校争着抢着把握这样的机会,但是哈佛却认为自己一直以来都是按照学术水平来授予荣誉学位的,这是一个维持了几百年的传统,万万不能随意更改。为了保证大学学术的重要性,哈佛大学拒绝过度政治化和商业化,仍旧严格律己,不做丝毫有损校规的事情,所以校方拒绝了里根的要求。里根总统似乎感觉到很没有面子,于是就没有来哈佛参加典礼。

在哈佛大学看来,自律、自控、自制是任何人都应该做到的事情,只要违背了原则,只要不符合法规,那么就没有必要去理会,因为学校觉得如果一个人做不到自我克制,那么就容易做错事,最终损害自己的利益。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一种责任感,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到底,只有严格管理好自己,才能尊重自己,才能更好地塑造自己。你需要给自己设置一道枷锁,才能适当控制自己的行为,才能引导自己走向成功。

有关自我克制,很多人并不在乎这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自我克制的重要性。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妨问问自己:在逼迫和利诱面前我会如何应对?我如何去忍耐一次次的失败?我如何处理那些危险事故?我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激情或者怒气?我如何在失去监督的情况下保持本我?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不容易也不常思考的,但这样的事情很可能每天都会发生,很可能会给我们制造麻烦。比如一旦我们不懂得克制,那么很容易引发冲突;一旦我们不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克制,很容易犯错,甚至是犯罪;一旦自己不懂得克制,也许会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什么错误的决定。

事实上,人是自由的,我们更应该寻求自由,但是自制力的存在不是为了限制我们,而是为了确保我们的行为能够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能够确保自己时刻监督自己。这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促进、自我提高的重要方法,相当于给自己设置了一道保险杠,这样我们才会在正确的道路上做正确的事。

从这一层面来说,自制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力量的保证。高尔基说:“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儿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壮有力。”如果你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加成功,那么就要懂得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这种自制力实际上就是力量的保证,是成功的保证。当约翰·肯尼迪竞选总统的时候,他高调地宣称:“一个连自己都控制不了的人,我们的民众会放心把我们的国家交给他吗?”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在于:如果一个人连自己也驾驭不了,就更别说去驾驭整个国家了。这位可爱的肯尼迪先生是否有托大或者自夸的嫌疑,这并不重要,但至少有一点他做到了,他最终成了美国总统。

今天我们如果还在为自制力争论不休的话,这实在是没有必要的,我们的生活已经告知了一切。比如美国是一个自由主义泛滥的国度,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个性,但是这种散漫的民族情绪和个性,实际上成为了高犯罪率的主因。当人们认为自己可以拥有枪支,可以大胆表现自我的时候,情况就容易失控,他们不再满足于自己应有的部分权利,而是想办法扩充自己的需求,想办法解除更多的束缚,这时候多数人会选择放纵自己。在由来已久的社会习惯中长大的孩子,通常是很难形成自制力的,他们依据自己的想法行事,根本不会在乎什么规则和束缚。也许美国人的创新意识是最强的,但是个体所爆发出来的破坏力和危险程度也可能是全世界比较高的。

所有人在强调民主自由的时候,很少有人去想过自制力的缺失实际上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性危害。比如很多人至今都在为枪支管制的事情头痛,但是枪支的危害性不如人心,克制不了自己行为的人,内在的黑暗会很容易爆发出来。事实上如果每个人都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都愿意克制自己的情绪和想法,那么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悲剧事件。

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无论面对什么,你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话负责,你应当努力寻求一种自我驾驭的能力,要将自己牢牢控制住,不能被情感牵着走,不能被社会环境轻易地影响。无论什么时候,你要始终明白自己哪些事情可以做,而哪些事情则是万万做不得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你所有的行动准则都以此为基础。

对于年轻人来说,想要做到完全克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最基本的克制能力还是应该培养起来的,因为你所要面对的生活还很复杂,你所要走的路也很长,而一时的冲动或者放纵足以毁掉一切美好的未来。克制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其实就是为生活提供最大的保障。

情绪化是致命的诅咒

情绪失控的时候做出的任何决定,都不会是正确的、合理的。

—哈佛法则

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进行研究,我们常常疑惑这些人到底是因为什么而犯罪,确切地说,他们的犯罪动机是什么。哈佛大学曾经对此做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56%的犯罪活动都是没有预谋的,只是因为一时冲动。一时冲动,这是一个可怕的词,想一想,两个互不相识、素无仇怨的人突然就大打出手。在布鲁克林或者纽约皇后街区的黑人社区内,枪杀、复仇、抢劫、挑衅、没理由的冲突,每天都在上演,那些无辜的孩子就是因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犯下错误,也许他们本身是很好的孩子,但是偶尔的一件小事就造成了悲剧的上演。这类暴力事件恰恰折射出我们对自己的放纵,以至于在某一瞬间,我们就轻易被情绪的恶魔抓住了。

此外,很多人一生中大约会做上千个错误的决定,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试想一下,如果这些错误中有一半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的人生所达到的成就也将是非常惊人的。但是这种假设可以说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因为我们总是轻而易举地犯错,而这无关能力、信仰或者是智慧。事实上,我们的错误决定大部分都是在情绪失控的时候做出的,我们太容易情绪化了。

无论是犯罪还是某些错误的举动和决定,实际上都折射出人性的某些弱点,证明了情绪化对个人的伤害,可以说情绪往往是伤害个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更让人不安的是,对于外界的灾难,我们常常会选择躲避,我们似乎有一定的把握和能力去感知外界的伤害,但是却总是对自己犯下的过错浑然不觉,而且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举动会带来严重威胁的时候,往往已经太晚了。

在事后才发觉自己的错误,这正是情绪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使得我们模糊或者忽略了事情的危险,麻痹了我们对于危险的感知,以至于很难在行动之前有一个阻碍自己的理由。我们总是告诫自己:“好吧,就这样做吧,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以说在那一个瞬间,你失去了自我,完全被情绪控制住了,它给你一把刀,你就会去伤害别人,给了你一个方向,你就会沿着错误的方向走下去。然后等到冷静下来,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做了多么愚蠢的事,才意识到自己犯下多么严重的错误。

哈佛公共政策学教授凯玛克说:“做自己感情的奴隶比做暴君的奴仆更为不幸。”在凯玛克看来,当一个人受制于人时,他还会存在自主意识,他知道什么事情对自己是有益的,什么事情则是无益的,这一点他会做一个权衡。而一个被自己感情所影响和控制的人则很难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这种情况显然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凯玛克曾经是布什总统的幕僚,不过他有一次因为和同事存在分歧,结果一时冲动做出了退出的决定,当时他的想法是没有必要“同流合污”,但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没有多少人会在意他是否和自己对立。凯玛克的直性子和冲动毁掉了他自己的前程,因为退出已经被当成了一种政治示威,他不可能再回去了。后来,冷静之后,他意识到每年发生在美国两党之间、党内之间的争吵和分歧不下100次,就这一点来说,他的事情简直就是毛毛细雨,但是情绪化的行为表现使得他失去了继续在白宫效力的机会。

古埃及人将情绪化当成一种诅咒,古罗马人则将情绪化的人当成屠夫,可以说人们对于情绪所携带的那种危害是感到恐惧的。但是很少有人可以控制情绪化的恶魔,多数人习惯于跟着情绪走,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遇到开心的事情就得意忘形,遇到不好的事情就悲伤,心情不好的时候容易动怒,受刺激时喜欢冲动行事。这种随意性很容易毁掉我们的生活,也很容易对他人造成严重的困扰。

调节情绪显然很有必要,不过,有关如何去掌控和调整自己的情绪这个问题,我们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并总是想办法寻求外界的帮助。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只占世界总人口5%的美国人最终却吸食了世界上50%的古柯碱;和这个世界的其他国家一样,我们一再抱怨美国政府为什么不断扩大国防开支时,却不曾想到这恰恰是美国公民一年饮酒的金额。还有那些用于治疗心理疾病、克制情绪的药物,实际上每年都高达成百上千亿美元。

这些钱花得并不算冤枉,但是并没有到位,因为我们忽略了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自我控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都证明了依靠酒精或者药物来麻痹自己并非是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反而会让个人的情感、情绪有面临崩溃的危险。而自我控制则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方法,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们对于情绪的掌控和调整能力,使我们能够以最佳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我们要掌握控制情绪的能力,要尽量避免出现情绪化的现象,这种能力实际上恰恰展示了一种新的平衡关系,一种内在的平衡,它使得你不会过多地参照个人意愿来行事,更不会因此而做一些让自己也意想不到的事情。这种能力正是年轻人应该具备的,因为年轻人的情绪实际上处于最具活力的状态,这意味着它很可能会走向极端,很可能会强势地控制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从这一方面来说,“你还很年轻”绝对不是一个褒义词,你的确很年轻,因此需要更加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情绪给青春带来压力。

没有人会为你的坏脾气“埋单”

坏脾气在伤害他人的时候,也会伤害自己。

—哈佛法则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会见到不少坏脾气的人,那么我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你是否性格狂暴,动不动就发火,动不动就和人闹别扭?你是否总是批评自己的下属,觉得他们的工作一无是处?你是否下班回家后喋喋不休、唠唠叨叨,只要觉得不顺心,就喜欢到处嚷嚷?你是否常常傲慢自大、目中无人,从来都不懂得尊重别人?你是否觉得自己是一个难以相处的人呢?

也许你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脾气有这么坏,或者说你认为周围的人都能够习惯于这种脾气。但无论如何,当你站在那里对别人指指点点的时候,多少都会对相互之间的关系造成一些影响,哪怕是最熟识的人,也会因此而心生嫌隙,至于不相识的陌生人,则更容易因此而激化矛盾。

事实上,那些脾气很坏的人通常都会让人觉得他们总是对人不对事,而且有故意整人的倾向。心理学家让300名测试者和那些脾气暴躁的人接触之后,询问他们的感受,很多人表现出恐惧和厌恶的意思,而且心理学家还发现多数人在与这些坏脾气的人接触时,保持的对话距离通常是3米开外,这样的距离实际上证明了大家是处于防备状态的。可以说多数人是非常排斥和那些坏脾气的人待在一起的,因为他们害怕受到伤害,而且他们觉得对方有伤害别人的倾向。

从最现实的角度来说,坏脾气的人最后反而会孤立自己,会受到大家的排斥和挤压,这就证明了一件事:没有人愿意为你的坏脾气埋单,你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反过来会伤害自己的利益。是的,你很快会发现,下属们的工作状态越来越差,而且辞职率和跳槽率升高;你会感受到周围的朋友对自己越来越冷淡,对你的看法越来越糟糕;你会发现家庭问题总是越来越严重,越来越糟糕。当你没有办法收敛自己的行为时,别人对你的厌恶肯定会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