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relli(1986)较早地对网络组织的内涵和性质进行了详细而系统地分析,认为网络是市场与单个企业之间的媒介(intermediary),是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基于频繁交易而形成的子市场。Powell(1990)把交易组织形式分为市场、网络和科层制,并在规制基础、调节手段、冲突解决方式、灵活性等多个维度对这三种治理模式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网络已经成为一种稳定的介于市场和科层的第三种交易组织形式。Larsson(1992)更形象地把网络称为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和科层制这一有形的手之间的一次握手。Ring和Van deVon(1992、1994)从不确定性和对信任的依赖程度分析了网络在交易治理的比较优势,认为在中等不确定程度下,网络可以依托中等程度的信任实现交易的有效治理。这些研究表明,企业网络是介于市场和科层制之间的重要交易组织形式,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从原有的“市场-科层制”的二分法变为“市场-网络-科层制”的三分法。
结合企业实践的变化,资源基础理论也开始拓展自身的研究范式,认为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内部资源获得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通过企业间关系与网络识别、获得和利用外部的互补性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Pfeffer和Salancik,1978;Zajac和Olsen,1993;Amit和Schoemaker,1993;Gulati,1995;Powell,1996)。Richardson(1972)认为,企业网络是企业获得外部互补资源的重要方式。从资源依赖的角度出发,Pfeffer和Salancik(1978)认为企业成长必然要通过各种关系与网络同外部其他组织进行资源交换,而有效地管理企业之间的关系与网络是企业实现成长的关键。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一些学者开始从关系的角度分析企业间关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Zajac和Olsen,1993;Gulati,1995)。例如,Uzzi(1996、1997)认为企业间关系是企业获得外部有价值的信息的渠道;Dyer和Singh(1998)认为企业与外部组织构建的关系为企业提供了关系租金,有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后来一些学者认为,除了二元企业之间的关系外,企业还嵌在更大范围的一个网络中,这一网络对于企业识别、获得和利用外部资源具有重要的影响(Gulati,1998)。例如,从网络的角度出发,Gulati和Lawrence(1999),Gulati、Lawrence与Puranam(2005)认为相对于市场,网络可以获得相对更高的一体化程度,而相对于企业,网络则可以获得更好的差异化程度;从资源获取与知识接近(knowledge access)的角度出发,Grant和Baden-Fuller(2004)认为企业可以利用网络中其他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以实现“多元化生产(variety generation)”;Dyer和Nobeoka(2000)对丰田城的案例研究也表明,企业网络可以实现企业间的知识生产、转移和重组,可以获得更加多元化的知识。因此,企业网络作为识别、获取与利用外部资源的重要手段逐渐成为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
以上研究表明,企业网络已经成为介于市场和科层制之间的交易治理模式,是企业识别、获得和利用外部互补性资源的渠道。因此,企业网络同时具有交易治理和资源整合的双重属性。那么,理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就是企业网络应该如何规划,企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网络才能够有效地获取外部互补性资源以实现企业成长。
3.小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成长越来越依赖外部的资源支持,网络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实践的改变进而引导了理论的突破,作为企业理论的两大主流框架,交易成本经济学与资源基础理论开始将企业网络纳入自身的理论分析框架之中,认为企业网络是介于市场与科层制之间的组织形式,是企业识别、获得和利用外部互补性资源的渠道。因此,企业网络化成长就是企业利用外部网络识别、获得和利用外部互补性资源来实现企业成长的。随之,学术界开始进一步研究企业网络影响企业成长的机制,分析企业网络如何影响企业成长,企业应该构建什么样的网络模式来促进企业成长等问题,即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研究。
1.2.3企业网络
上面界定了企业网络的内涵,即企业网络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组织形式,是企业识别、获取和利用外部资源的渠道;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的本质是揭示企业成长所需要的最优网络模式。因此,在这部分,本书将进一步借鉴经济社会学对社会网络的研究成果,对企业网络进行形式化定义,并对企业网络分析视角、企业网络性质和企业网络模式进行界定。
1.企业网络
网络的概念最早来自社会学对社会结构的研究。从形式化的角度来看,网络是由多个点和各点之间的线组成的集合体,其中点代表行动者,线代表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在网络研究中存在一些“元假设”:行动者及其行动是相互依赖的,而不是独立的、自主性的单位;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源(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传递或者流动的“渠道”;个体所嵌入的网络结构可以为个体提供机会,也会限制其行动(刘军,2004)。
在网络中,如果把点视为企业,把线视为企业间关系,那么这一网络就成为企业网络。社会网络研究的三个“元假设”仍然适用于企业网络研究。
网络中的企业是相互依赖的,即企业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的市场关系,而是在治理结构上和资源关系上都存在一定的依赖性;企业间关系是资源传递的渠道;企业所嵌入的网络结构可以为企业成长提供机会,也会限制其成长。下面进一步界定本书研究的网络分析视角、企业网络性质和企业网络模式。
2.企业网络分析视角
企业网络分析视角分为整体网络(whole/global network)视角和自我中心网络(egocentric network)视角。前者是从整体网络出发,关注同一网络中不同企业之间的互动和网络整体的运行情况;后者是从网络中个体企业出发,关注单个企业的网络特征对于企业的意义(黄洁,2006)。
采用不同的网络研究视角与研究者研究的问题相关。目前,对中观层面产业集群的研究多采用整体网络的分析方法。例如,Giuliani(2005)对产业集群中的知识转移的研究就采用了整体网络的方法,通过对集群中大多数企业的直接调查来刻画意大利和智利的三个酒业产业集群的整体网络。
吴结兵(2006)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研究同样采用了整体网络的方法,创新性地采用国税数据库系统提供的数据对浙江省九个产业集群的整体网络进行了刻度。
与之不同,本书是微观层面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研究,在研究视角上采用自我中心网络视角,即以集群企业自身为中心的网络,分析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机制。同时,自我中心视角的网络研究可以采用抽样的方法(刘军,2004),而采用这一视角也方便了本书实证数据的获取。
3.企业网络性质
从关系的性质来看,企业网络分为社会网络和商业网络(Lorenzen,2005)。Granovetter(1985)沿着卡尔波兰尼的嵌入性思想,认为经济行为嵌在社会关系之中,社会关系对经济行为具有重要影响。Granovetter 所提出的社会嵌入性思想使得新经济社会学家在研究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时开始考虑企业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包括企业所拥有的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社会性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为企业之间提供了社会信任,从而改变了原来企业之间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基于社会关系,企业之间存在诸如“社会声誉”、“人际信任”的关系。
后来一些经济学家进一步从经济博弈的角度重新诠释了“声誉”、“信任”的概念,认为“声誉”与“信任”的本质是企业之间基于经济计算的长期博弈的结果(张维迎,2002)。Grief(1993)对11世纪北非马格里布商人联合会的研究表明,商人之间的经济信任与声誉是商人之间长期博弈和多边博弈的结果。因此,企业不仅仅嵌入于外生的社会网络,例如亲戚、朋友、同学等社会关系之中;还嵌入于商业网络,即企业与其他企业通过长期的商业往来而形成的网络,这两种网络都会对企业成长产生重要影响(Lorenzen,2005)。
所以,企业所拥有的关系的性质既包括基于社会性网络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还包括基于商业网络而形成的商业网络;并且,社会网络与商业网络又是彼此交织在一起,难以完全分离(邬爱其,2004),如图1-1所示。在集群企业网络研究中,出于实证研究的可行性,大多数学者主要关注集群企业所拥有的商业网络,而忽略对社会网络的研究(邬爱其,2004;黄洁,2006;吴结兵,2006)。因此,本书采用目前集群企业网络研究的主流方法,重点分析集群企业的商业网络,对集群企业拥有的纯粹的社会网络则不进行实证研究。所以,在后文的论述中,如果没有特别指出的话,企业网络是指企业的商业网络,而商业网络则进一步分为纯粹的商业网络和基于社会嵌入性的商业网络。
4.企业网络模式
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主要关注企业网络与企业成长的关系,进而揭示适合企业成长的最优网络模式。结合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成果,本书认为,企业网络模式是指企业所嵌入网络的网络特征以及其所提供的网络资源。
社会资本理论是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其理论逻辑是社会中的行动者所嵌入的社会网络可以为其提供资本性回报。Porter(1985)指出,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应该关注行动者的网络特征和网络资源,其中前者是指网络本身所表现的属性,后者是行动者通过网络可以识别、获得和利用的资源。同样,Burt(1992)认为社会资本理论分析需要解决两个彼此相关的问题,一是行动者的网络伙伴是“谁”,二是行动者“如何”接近。前者关注的是伙伴手中所持有的资源,后者则关注网络特征(转引自周小虎,2006)。林南(2002)认为,社会资本是镶嵌于一定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动中摄取或动员的资源。具体包括三种成分:第一是行动者所嵌入社会网络的网络特征,第二是行动者所嵌入社会网络所包含的网络资源,第三是网络“能够带来期望回报”。
Burt(1992)进一步分析了网络资源和网络特征的关系,认为网络特征是社会网络分析的本质,因为一定的社会网络特征决定了可以识别、获得和利用的网络资源的性质。也就是说,“谁”与“如何”本身就是硬币的两面。所以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网络特征对行动者的资本性回报。
依此类推,企业网络化成长的过程就是企业通过所嵌入的网络识别、获得和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同样,企业网络化成长也包括三种成分:第一是企业所嵌入网络的网络特征,第二是企业通过网络可以获得的网络资源,第三是企业成长。其中,网络特征是指以点和线所表现的网络的形式特征,网络资源是指行动者所嵌入的网络中的资源。本书把企业网络特征和网络资源统称为企业网络模式。因为企业所嵌入的不同的网络结构意味着不同的网络资源,所以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的根本问题是企业网络特征对企业成长的影响。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就是企业网络特征应该如何刻画,企业网络特征又是如何影响企业成长的,企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网络特征(即网络模式)来有效促进企业成长。本书将在第3章和第4章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详细回顾。
5.小结
从形式来看,企业网络是企业以及企业之间关系构成的集合体。企业网络研究的视角包括整体网络视角和自我中心网络视角。基于本书的研究问题,本书选择自我中心视角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进行研究。企业网络的性质可以分为社会网络和商业网络,现实中两者彼此交缠,难以完全分离,本书着重分析企业纯粹的和基于社会嵌入性的商业网络。企业网络模式是指企业所嵌入网络的网络特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网络资源。由于网络特征决定了网络资源,所以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企业网络特征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
1.2.4集群企业
前文已经对企业网络化成长和企业网络模式进行了界定,下文将进一步界定本书研究对象——集群企业。集群企业的界定离不开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产业集群提出了各自的定义,其内涵和外延都存在一些差异。但是,总的来说,产业集群的定义不外乎产业关联和地理积聚两个特征。因此,本书采用波特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企业和机构集合(波特,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