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第一次实地调研加深了我们对产业集群的感性认识。基于随后的理论研究,第二次实地调研有利于我们建立本书的研究框架。第三次实地调研则更具针对性,主要是优化本书的研究框架和相关变量,为随后的试调查、问卷定稿和大规模抽样调查奠定了坚实基础。
问卷调查是本书实证分析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证检验中统计分析的直接来源。在我们曾经参与的多次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研究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和界面友好性会对实地调研工作的顺利完成起到重大影响。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是问卷调查获得研究所需数据的根本保证;界面友好的问卷有利于被调查人迅速进入问卷填写状态,填写真实的数据,反映企业真实的情况。设计一份科学的和界面友好的调查问卷有利于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直接影响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因此,在借鉴已有相关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结合浙江省的集群企业实践来修订和完善调查问卷。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进行了问卷设计与完善、试调查、大规模问卷调查等三个阶段的工作。
在第二次企业访谈之后,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本书的研究框架和主要研究变量,即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产业环境-网络模式-能力状态”综合匹配模型。随后开始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中的变量选取、变量定义及测量指标主要来自已有文献中的研究成果和我们的实地访谈资料。经过努力,在2006年10月完成调查问卷的第一稿。并在课题组课题研讨会上进行了多次讨论,主要集中在问卷整体结构的合理性、变量测量条款的科学性、语言表述的易读性等三个方面。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调查问卷的第二稿。利用第二稿问卷,我们开始进行试调查。试调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我们和课题组其他成员参与的第三次访谈企业进行调查,二是通过个人关系发放一批问卷。第一种方式回收10份,第二种方式回收16份,总共26份。问卷填写人大多在10~15分钟完成问卷的填写工作,同时对问卷的用词、条款排序和逻辑关系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同时,基于回收问卷数据的初步统计分析表明,研究主要变量具有较好的结构性。因此,在课题组其他成员的协助下,我们进一步根据试调查中发现的用词、条款排序和逻辑构思方面的问题,对问卷进行逐行修正,最终形成问卷的第三稿,即用于大样本调查的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基本信息、企业网络、外部环境、企业内部能力和企业成长性。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企业的成立年份、企业的主营业务、企业的员工规模以及企业在价值链上的位置;第二部分是对企业网络特征的测量;第三部分是对集群企业外部的技术和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测量;第四部分是对企业内部制造能力和吸收能力的测量;第五部分是对集群企业成长性的测量。其中,企业基本信息和企业网络特征主要采用客观数据测量,环境不确定性、内部能力和企业成长性均采用Likert5分量表测量(具体见附录2)。
在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之前,我们进一步确定了被调查产业集群、被调查企业和被调查人的选择标准。首先,在被调查产业集群选择上,为了提高实证研究的外部效度,我们认为应该从多个产业集群进行抽样;同时为了保证实地调查的可行性,我们还应该获得这些地区被调查集群企业的支持。
因此,基于抽样的多样化标准和可得性标准,最终选择浙江海宁皮革产业集群、慈溪小家电产业集群、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永康小五金产业集群和绍兴轻纺产业集群这五个产业集群。这五个产业集群虽然都属于制造业产业集群,但是每个产业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保证了样本的多样性,提高了最终实证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度。同时,我们在以往的自然基金课题研究中对这五个产业集群进行了一定的接触和研究,与当地的政府相关部门和一些企业保持往来,从而保证一定数量调查问卷的可得性。其次,在被调查企业的选择上,我们设定两个标准:企业年龄超过两年;制造企业。企业年龄超过两年的标准是为了保证被调查企业生产经营开始走上正轨,企业成长性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选择制造企业,排除单纯的销售商的做法是为了保证被调查企业可以完整地填写调查问卷,尤其是制造能力部分的条款。
最后,在被调查人选择方面,与已有的大多数研究类似,选择企业信息的知情人来填写,从职位上看,主要是中高层管理人员。
因此,基于最终调查问卷,2007年1月,我们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组的其他成员开始正式的大规模问卷调查,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2007年3月上旬。调查的主要方式是由调查人员在介绍人员的陪同下直接到企业发放调查问卷,请被调查人当面填写完整之后直接回收,这一方式保证了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通过这一方式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0.0%。除此之外,还通过当地的介绍人员独自发放100份问卷,回收48份问卷,有效问卷3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36%。因此,总共得到有效问卷196份,合计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5.3%。
3.统计分析
基于回收的数据,我们主要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在理论模型中,产业环境不确定性和内部能力是企业网络特征影响企业成长的调节变量,因此,在具体的统计分析中采用了分组回归和交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
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我们分两步对所提出的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综合匹配机制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首先,采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分组回归分析来检验环境不确定性对集群企业“网络特征-企业成长”关系的调节作用。具体来说,在相关分析中,我们先把环境不确定性分为高低两组,分别分析网络特征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相关性来初步检验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在方差分析中,把集群企业的三个网络特征分别分为高低两组,以网络特征与环境不确定性作为双因素将样本分为四类,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检验不同组之间企业成长均值的差异,并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网络特征与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成长交互作用的显着性,据此来检验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网络特征-企业成长的调节作用。
同时,我们还采用分组回归的方法来进一步检验环境不确定性对集群企业网络特征-企业成长的调节作用。在实证研究中,先是对所有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然后分别把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作为分组变量将样本分为高环境不确定性组和低环境不确定性组,分别对高低两组进行回归分析。具体的回归方程设定如下:
(1)因变量:企业成长;
(2)自变量:关系强度、网络范围和地理开放性;
(3)控制变量:产业特征、企业特征和企业内部能力。
产业特征变量是指产业类别,企业特征变量包括企业年龄和企业规模,企业内部能力按照能力的动态性分为吸收能力和制造能力。第一,不同的产业类型会因为宏观的产业结构而表现出企业成长的差异,所以我们把产业特征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方程。第二,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规模的企业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企业成长性,所以把企业年龄和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第三,按照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内生成长理论的逻辑,企业内部能力是企业成长性差异的关键来源。因此,在分析集群企业的企业网络对企业成长时,必须把企业内部能力作为控制变量,在统计分析中以标准化形式进入回归方程。第四,在对所有样本的回归分析中,加入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作为控制变量。
其次,采用方差分析和交互项方法来检验内部能力对集群企业网络特征-企业成长关系的调节作用。具体来说,在方差分析中,在低不确定性组中,以均值为标准把集群企业的三个网络特征和企业制造能力分别分为高低两组,以网络特征与制造能力作为双因素将样本分为四类,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检验不同组之间企业成长均值的差异,并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网络特征与制造能力对企业成长交互作用的显着性,据此来检验环境不确定性对“网络特征-企业成长”的调节作用。类似的,在高不确定性组中,以吸收能力代替制造能力进行相同步骤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