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全球竞争、本地网络与企业集群化成长
49324500000025

第25章 集群企业成功创新的网络模式及其动态匹配(1)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在我国许多区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创新是任何一个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由于产业集群能够为集群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较好地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便利和加速知识的转移扩散,极大地支持和促进了集群企业的创新活动。所以,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区以及浙江省、广东省的许多集群企业取得了瞩目的创新成果,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有的产业集群初具创新型集群的特征。

但是,我国许多产业集群起点低、集群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集群企业与相关企业、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作并不紧密,还有不少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并不发达,不少集群企业还没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对创新的积极效应,较少开展创新活动,或是创新活动的绩效较差甚至失败。影响集群企业创新绩效水平的因素很多,如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的资本实力、企业组织与文化等,但在创新活动日益复杂化和加速化的当今,创新网络已经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虽然已有大量研究指出,创新网络可以有效地支持和促进集群企业的创新活动,但还没有系统的解答,什么样的创新网络才是集群企业所需要的,这样的创新网络是否对各种集群企业都可以起到支持促进作用。我国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差异性现实也表明,不同的创新网络对集群企业实现成功创新的影响可能会不同,不同的集群企业可能需要构建起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网络才能取得成功。因此,本书从创新网络视角出发,以浙江省的集群企业为考察对象,实证归纳出与不同集群企业相匹配的创新网络模式,为不同集群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和提高创新绩效提供策略依据。

10.1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10.1.1文献回顾

经济、技术的全球化进程持续加快和加深,技术的复杂程度和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促使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断加速,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日益受到挑战,传统的企业独立内化的创新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今天全球竞争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创新活动过程中通过契约关系、信息网络、社会关系,与外部机构、企业、组织,如供应商、客户、其他相关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联结形成创新网络,促进企业获取更广泛的创新资源、缩短技术开发时间、提升产品开发和生产工艺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池仁勇,2006;桂萍,2006)。

按照熊彼特的理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它既包括技术创新,又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企业创新网络被认为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Freeman,1991)。创新网络构架的主要连接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其类型具体可分为:合资企业和研究公司、合作R&D 协议、技术交流协议、由技术因素推动的直接投资、许可证协议、分包、生产分工和供货商网络、研究协会、政府资助的联合研究项目等类型(张帆,2005)。

美国着名社会网络学家Burt 教授最早涉及网络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他在1973年指出,在社会网络中存在两个过程对技术创新扩散产生显着影响,一个是信息的传播,另一个是社会影响的传递。Teece(1986)、Lundall指出,组织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技术创新起到重要作用。Storper(1992)认为网络内的协作从提高创新劳动的高水平专业化分工和加快知识溢出这两个方面促进了创新。魏江(2003)认为,创新网络的价值根本性地体现在能够较好地应对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创新过程的复杂性。黎继子、蔡根女(2004)认为,创新网络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战略组织形式,因为创新网络有助于节约交易费用、实现资源互补、促进组织学习以及促进技术创新。总之,创新网络被公认为能够促进各种创新活动。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区域创新网络与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王缉慈(1999)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地方行为主体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Jaffe(1989)、Acsetal(1992)、Anselinetal(1997)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知识的“溢出”效应集中在与知识临近的空间区域内。区域创新网络内行为主体在地理位置上的临近,有助于建立和维持协作关系,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企业集群是一种地方根植性网络,这种地方网络通过给予企业集群内企业广泛尝试机会、降低创新成本与风险、增强集体学习机制、扶持企业衍生鼓励合作互信、增强学习主体的吸收能力,赋予企业集群创新活力,成为企业集群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魏江,2001;蔡宁、杨闩柱,2004)。Saxenian(1991)以硅谷的成功经验证明,集群企业所在的创新网络对于分散开发新技术的成本和风险、促进创新活动的专业化分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朱华晟(2004)以浙江省企业集群的成功发展经验为例,指出地方网络对于集群企业的知识、技术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

尽管现有研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认为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活动具有促进作用,但现实中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同处于一个创新网络中的企业会实现不同水平的创新绩效。究其原因,一些社会学家从网络结构特性视角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如Burt 指出,网络的不同结构特性适合于传播不同种类的知识,因此,处于不同结构中的企业所能达到的创新水平就会不同。Oliver 和Liebeskind(1998)认为,不同种类的网络关系应该与不同的创新方式相匹配,因为不同种类的网络关系转移着不同的资源,不同的资源则适用于不同的创新方式。可见,仅仅看到创新网络对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而没有深入认识到不同网络特征对创新活动所具有的不同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企业要想借助创新网络成功创新,必须寻求与自身特点匹配的创新网络,因为创新网络的作用是情境性的。遗憾的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都还很少见,企业缺少选择性构建创新网络的理论依据。

10.1.2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美国硅谷、“第三意大利”等企业集群的成功经验已经表明,发达的创新网络对于集群企业成功创新至关重要,但同时也表明,只有那些构建了与自身特点相匹配的创新网络的集群企业才真正实现了高水平的创新绩效。那么,企业如何才能识别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网络特征?情境方法和匹配理论为其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情境方法的根基就在于假设,绩效是结构、人、技术、战略和文化等许多因素相互匹配或一致的结果(Nightingale and Toulouse,1977; Tosi andSlocum,1984;Van de Ven and Drazin,1985)。情境方法广泛地应用在战略管理领域(Drazin and Van de Ven,1985),使用这种方法的研究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因为它强调将组织处于更为真实的情境之中(Drazin andVan de Ven,1985;Miller,1981)。在情境方法中,匹配被定义为多重要素和多重结构特征的内部一致性(Drazin and Van de Ven,1985)。如人与工作匹配框架认为,组织行为及其效果最终是组织环境和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Kristof,1996;Schneider et al,2001)。按照匹配理论的思想,集群企业的成功创新是企业自身与各种环境要素共同作用和相互匹配的结果。

根据对国内外创新成功影响因素的综述,可以发现,企业所处的环境特征、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企业对创新知识的吸收能力以及创新本身的类型,是决定企业能否实现成功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采用系统性的情境方法,将环境、战略、能力、创新当作最为重要的四个匹配变量,据此构建起集群企业创新网络模式的多维匹配分析框架。由于在全球化背景下,非本地网络对集群企业的创新活动也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这里的网络模式包括本地网络和非本地网络两种网络形式。根据该匹配分析框架,集群企业可以在分析自身所处的环境特点、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客观评价企业的吸收能力水平、确定创新程度类型的基础上,选择出有效的创新网络。

10.2调查与数据

本研究收回有效问卷331份。企业样本的分布情况如下:样本企业的产业分布较为均衡,各自比重大约在20%左右,其中,海宁皮革产业的企业样本数最多,占24.5%,慈溪家电产业的样本数最少,占16.3%;样本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大企业只占6.3%,小企业最多,占68.9%,中型企业其次,占24.8%;在企业的产权性质上,大多数企业是有限责任公司,占35.6%,其次是个人独资企业,占18.1%,合伙企业最少,占12.1%;61.0%的企业是成品的制造企业,39.0%的企业则是生产零部件的企业;样本企业中有17.5%的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余则是非高新技术企业。上述企业分布情况总体上与浙江省以及全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这些问卷主要由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填答,占72.2%,其余则是由基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填答,一般员工填答的问卷比重只占3.3%,所以,上述问卷的信息总体上是反映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的。

10.3实证结果

10.3.1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首先分别对创新成功、环境不确定性、企业战略导向、企业吸收能力这四个变量所对应的测量条款进行因子分析,样本充分性检验KMO 值、测项累计已解方差(%)、因子负载、量表信度(Cronbach alpha)等。

变量累计已解方差达到累计解释率都超过了70%,企业创新导向因子最低,为73.812%,各个因子的信度系数都在临界值0.85以上,可以接受。从因子分析结果看,企业创新成功因子由表中对应的五个测项构成,其余四个因子则分别由四个测项构成。

运用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方法对所有样本企业的创新成功变量进行统计分析,总共得到四大类企业,它们代表了不同创新绩效的企业群体。我们根据创新成功因子的平均值大小,按照降序方法分别将它们命名为创新非常成功企业、创新较为成功企业、创新不太成功企业和创新很不成功企业,这些企业的分布情况。数据表明,全部样本企业的创新成功程度值为3.41,表示这些集群企业的创新成功程度略高于一般水平(3.00),其中,创新非常成功企业的得分最高,为4.51,创新较为成功企业的得分为4.03,都高于平均水平;得分最低一组企业只有2.14,远低于平均水平,所以定义为创新很不成功企业。均值比较还表明,四类企业在创新成功程度上存在着显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