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全球竞争、本地网络与企业集群化成长
49324500000026

第26章 集群企业成功创新的网络模式及其动态匹配(2)

创新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动力。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至2004年间,全部样本企业的年均员工人数增长率为18.1%,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5.8%,员工人数和销售收入两者组成的复合增长率为22.4%。在四类不同创新绩效的企业群体中,创新非常成功企业的成长性显着高于其他三类企业,其员工人数增长率达到33.9%,销售收入增长率高达47.1%,复合增长率也达到40.8%;与此反差最大的是,创新很不成功企业,其员工人数增长率仅为1.6%,销售收入增长率和复合增长率也分别仅为5.3%和4.2%。均值比较分析也证实,不同创新绩效企业的成长性之间存在着显着差异,这说明创新是集群企业成长的动力来源和重要支持。本书旨在揭示出创新成功集群企业的网络特征,所以,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都选择了创新非常成功的样本企业,共62家。

由于网络构成的节点(行为主体)很多,为了分析的便利,同时也考虑到尽可能多地纳入那些对集群企业创新成功可能有较大影响的节点,我们根据对台州的宝石缝纫机、捷克缝纫机、双菱集团,温州的德力西集团、正泰集团、天正集团、人民电器,慈溪的方太厨具、惠康集团,海宁的卡森集团、蒙奴集团、三星兄弟公司等12家典型企业的实地深度访谈,并以“什么样的本地企业和其他机构对贵企业实现成功创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什么样的外地(指外地和外国)企业和其他机构对贵企业实现成功创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两个问题,让被调查的23位公司中高层管理者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开放式回答,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访谈记录,形成23份访谈记录。然后,在访谈记录中找出所有的被提及的企业和非企业组织,并进行列示。按照社会网络的观点,弱网络也会为企业带来有益的资源和信息,构成弱网络的节点可能对集群企业创新成功也有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将被调查者提及的所有节点都纳入到网络中。在分析访谈记录时,在同一份记录中,某节点出现一次或多次都记为1。在此基础上,将23份记录中各个节点的出现频次大小排列。本地的供应商、客户、品牌大公司、金融机构是集群企业成功创新的主要支持者,外国的客户、品牌大公司、供应商和会展机构也对集群企业的创新成功起到了积极作用。

10.3.2集群企业成功创新的四维匹配特征

(1)环境匹配

当今,集群企业面临的环境日趋动荡与复杂,环境的变化意味着企业无法再按照传统的线形思维模式进行管理,要求企业建立起应对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尤其是寻求有效合作的网络能力(Ritter,1999,2004)。集群企业的创新活动需要特定的资源,其中的部分资源需要企业通过构建网络来获取。环境的不同变化程度对集群企业构建什么样的网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为网络的不同特征意味着集群企业可以获取的资源数量和类型也是不同的(Hakansson,1990)。

表10‐5数据表示创新成功的集群企业在环境变化的不同情境下所采用的网络模式。结论显示,在环境变化剧烈和环境变化较小这两种情境下,创新成功的集群企业所构建的本地网络关系类型总体上没有差别,除了集群企业在环境变化剧烈情境下比在环境变化较小情境下更注重与本地的金融机构建立联系外。但是,环境变化程度对集群企业的本地网络关系强度有较大影响,如在环境剧烈变化情境下,集群企业与本地的供应商、行业协会、地方政府部门、科研院校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这说明在环境变化剧烈的情况下,本地的强关系对集群企业成功创新作用重大。此外,在环境变化的不同情境下,集群企业的本地合作伙伴(企业、非企业机构)数目的多寡没有显着差异,这也意味着本地合作伙伴的多少并不是影响集群企业创新成功的主要因素。

数据还显示,尽管集群企业在环境剧烈变动情境下拥有比环境稳定情境下拥有更为广泛的非本地网络关系,如在环境变动激烈的情况下,创新成功的集群企业平均拥有74.33家外地合作企业和13.75家国外合作企业,而在环境变动较小情况下只拥有37.15家外地合作企业和6.31家国外合作企业,但它们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异,这表明非本地网络关系范围的大小并不是影响集群企业成功创新的重要因素。集群企业在不同环境情境下的非本地网络关系类型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如在动荡环境下,集群企业更加注重与国外政府部门建立关系,而在稳定环境下,集群企业更为注重与国外的供应商、采购商和销售代理商建立合作关系。

(2)公司战略匹配

集群企业不同的发展战略对其创新活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般而言,进取性强的企业需要借助于较大程度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此迅速打开和占据市场,这就要求企业拥有更多的创新资源,企业所构建的网络特征也就可能不同于弱进取性的企业。表10‐6数据显示,在本地网络方面,对于成功创新的集群企业而言,采取强进取性战略的企业更为注重本地关系,如所有的企业与本地采购商建立了协作关系,而弱进取性战略企业的这一比重是69%;31%的强进取性战略企业分别与本地品牌大公司和行业协会建立了关系,而弱进取性战略企业没有建立这两类关系。但是,不同战略导向企业的本地关系强度没有显着差异,这表明在不同战略类型下,本地关系强度不是影响集群企业成功创新的一大因素。本地网络方面另一个有显着的差别在于,采取强进取性战略的集群企业与本地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非企业组织建立了更多的关系,平均与八类以上的本地非企业组织建立关系,大于弱进取性战略情况下的4.54类关系,这表明在不同战略导向下,本地非企业关系(二级网络关系)的多少会影响集群企业的创新绩效。数据也显示,尽管集群企业在强进取性战略导向下建立了更广泛、更多类型的非本地关系,但非本地关系的多寡并不是影响集群企业成功创新的重要因素,这说明这些关系或是没有给集群企业的创新扩张提供有价值的资源,或是集群企业自身难以消化吸收他们提供的资源。

(3)企业能力匹配

企业吸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创新活动所需资源的多少,一般而言,在强吸收能力情况下,创新所需要的资源要少于吸收能力弱的情况,因为在弱吸收能力的情况下,许多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所以需要更多的资源才能实现同等水平的创新绩效。吸收能力弱的情况下,更多的集群企业与本地的采购商和金融机构建立关系,它们与本地企业和非企业组织的关系范围也更为广泛,这证明吸收能力差的企业必须通过建立更多的外部关系、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才能实现成功创新,也意味着在不同吸收能力情况下,本地关系的类型与数量影响了集群企业的创新绩效。但在不同吸收能力下,集群企业的本地关系强度没有显着差异。

数据还表明,在吸收能力强的情况下,集群企业与外地企业建立了更多的合作关系,与国外企业建立了更少的关系,但与吸收能力差的企业并没有实质性差异,这表明在此情境下,非本地关系数目的多少没有影响集群企业的创新绩效。但一些特定的国外关系影响着集群企业的创新结果,如在吸收能力差的情况下,更多的集群企业与国外的供应商、政府部门、品牌大公司建立了关系,希望从这些国外组织中获取更多的创新资源,这说明这些国外合作关系在企业不同吸收能力情境下影响着企业的创新绩效。

(4)创新程度匹配

成功创新的企业会根据自身的不同创新程度采取不同的网络模式,因为不同程度的创新意味着集群企业需要不同数量和品质的创新资源。表10‐8数据显示,对于本地网络的选择而言,在企业实施一些重大的技术创新时,集群企业比在实施一般性技术创新时更倾向于与本地的品牌大公司和金融机构建立联系,因为品牌大公司往往掌握着更为先进的行业、产品技术,与这样的企业建立联系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技术创新知识,更可能获得大公司的技术支持,同时,重大的技术创新往往需要更多的创新资金投入,因此与本地金融机构的联系会有助于融资。但调查结果还表明,在不同创新程度下,实现成功创新的集群企业在本地网络关系的强度与范围方面并没有显着差异,这意味着集群企业与本地供应商、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组织的关系紧密程度,与本地企业建立的关系多少,都并没有给集群企业带来更多的稀缺性创新资源,也就还不足以实质性地影响集群企业的创新绩效。但是,与多少数目本地的非企业机构建立关系,会影响到集群企业的创新成效,如企业实施较大程度的技术创新时,往往会与更多的本地金融机构、科研院校、中介服务机构等建立关系,进而从这些机构中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

从非本地网络特征来看,只有与国外销售代理机构的关系才会对集群企业的不同水平的创新产生影响,一般而言,当集群企业实施重大创新时,会更多地与国外销售代理机构建立联系,据此获得国外市场对产品需求的新信息,使得创新取得成功。

以往研究大多告诉我们,集群企业拥有某种特征的本地网络和(或)外地网络,就会支持企业实现成功创新。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这样的结论是情境性的,网络对集群企业成功创新的作用只有在某种类型的环境、战略、能力、创新情境下才会实现。总体上看,为了实现成功创新,当环境不确定性较强时,集群企业应该更多地与本地金融机构建立联系,加强与本地的供应商、行业协会、地方政府机构、科研院校的联系,与国外的供应商、产品采购商、销售代理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联系;当企业采取进取性战略时,集群企业应该更多地与本地的客户、品牌大公司、行业协会、科研院校、中介服务机构等非企业机构建立联系;当企业的吸收能力较弱时,集群企业应该更多地与本地的供应商和金融机构建立联系,应该在本地积极拓展各种类型的合作关系,应该加强与国外的供应商、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和品牌公司的合作;当企业实施较大程度的创新时,集群企业应该更多地与本地的品牌大公司、金融机构以及非企业机建立合作关系,强调与国外销售代理机构的合作联系。可见,不同的合作关系类型、不同的合作关系强度、不同数目的本地合作关系、不同地域范围的合作关系,给集群企业带来的创新资源是不同的,因此对集群企业的创新活动的支持也是不同的。

10.4结论与启示

基于浙江省创新成功型集群企业的实证考察,总体上可以得到如下基本结论:第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地网络对集群企业的创新与成长还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增强本地网络对集群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依然是一个重要课题。第二,经济、技术全球化加快的趋势下,跨国网络(非本地网络)对集群企业的创新活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全球网络获取创新资源是我国集群企业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第三,要使集群企业实现成功的创新,集群企业必须同时关注本地网络和非本地网络的综合作用,因为这两种网络对集群企业创新的作用既可能是相互增强的,也可能是彼此替代和制约的,因此,如何根据两种网络的功能特色形成综合型的创新网络形态,是我国集群企业提高创新绩效的关键所在。

第四,从策略选择与操作层面上看,由于不同网络形态对集群企业创新的影响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是不同的,因此,要最大化创新网络的支持作用,集群企业就必须深入分析自身的内外部环境特点,进而构建与这些环境因素相匹配的创新网络。本研究认为集群企业所处的环境不确定性、企业战略导向、吸收能力以及创新程度是四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可见,为了增强我国集群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持续成长,我们应该全面了解本地网络和非本地网络对集群企业创新的作用特点及其发挥的作用条件,并依据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构建相应的创新网络,才能真正发挥各种网络的积极作用。而有效构建创新网络,则需要集群企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拥有开放型的企业文化、备有合作创新的基础设施、形成创新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邬爱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