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主体维度论:浙江党建实证研究
49343200000017

第17章 创新农村农业制度 重塑农民主体地位(5)

4.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在全面完成“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基础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在完成百乡扶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为此,省委、省政府召开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作会议,决定对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66元)、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361个欠发达乡镇实行重点扶持。其中215个欠发达乡镇纳入省扶持范围,其他欠发达乡镇区别情况,实行分级负责,原则上由当地市、县扶持。

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大区域协作、结对帮扶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扩大劳务输出和下山移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通过五年的努力,为加快实现小康打下扎实的基础。主要目标是:(1)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07年,全省80%以上的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人口的发生率低于3%。(2)下山移民取得重大进展。在自愿的基础上,使高山、深山贫困农民基本实现搬迁,半数以上的下山劳动力实现转产转业。(3)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行政村通路率达到100%,通乡镇公路力争实现全面硬化;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免费入学,入学普及率达到100%。目前,这项工作已基本完成。

其次,积极为欠发达地区培育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因素,以推进全省各地区的平衡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是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治本之策。省委、省政府及欠发达地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开拓创新,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1.坚持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路子,着力在发展绿色优势产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上取得新的突破。从浙江实际来看,农业还是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欠发达地区山地资源多,普遍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把发挥生态优势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路子,是欠发达地区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欠发达地区的优势所在。围绕“生态省”的建设,顺应绿色消费兴起的新形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市场前景好、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绿色农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把欠发达地区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和生态农业基地。合理开发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把农业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到质的提高上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产业化经营的机制,积极培育和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培育龙头、引进龙头和嫁接龙头等途径,把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基地引入到产业化经营的轨道,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异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到欠发达地区建立绿色农产品原料基地和加工企业,把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特色优势和绿色产业提高到新水平。同时,合理开发山区绿色资源,大力发展小水电和无污染的加工业。

2.坚持走下山脱贫、易地致富的发展路子,着力在推进下山移民上取得新的突破。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欠发达乡村贫困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欠发达乡镇和贫困村大多位于偏远的山区,面积较大、人口较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要素有限,特殊的区位条件决定了依靠当地资源的开发、实现就地脱贫的难度很大。不少高山、深山的农民群众经过长期奋斗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依然在贫困线上徘徊甚至再次返贫,在这样的地方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上奔小康道路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我省县域经济发达,块状经济星罗棋布,城镇和平原地区的二、三产业较发达,创业和就业的机会较多,引导山区农民下山移民,进行异地开发,实现易地致富,是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然选择。

同时,下山移民可以有效地减少山区人口,提高山区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为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各地按照“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要求,把下山移民与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紧密结合起来,让下山移民实现转产转业,让山民变成市民。全省依托中心城镇和工业园区,已建起下山移民小区161个,下山移民人口累计已达30万人,一批贫困山民彻底地摆脱了贫困环境,走上了务工经商致富之路。

3.坚持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路子,着力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差异,主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差距。由于地理区位条件和历史因素,欠发达地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相对滞后,导致人口居住分散、二、三产业就业门路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尤其是散居在高山、深山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恶劣。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形势下,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既不能脱离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重复发达地区先工业化、后城市化老路,必须以创新的思路,突破人口与产业分散的瓶颈,走出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实际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之路。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绿色加工业,集中在县城和中心镇建立工业小区,坚决避免工业遍地开花,把推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与下山移民工作结合起来,与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之路。

4.坚持走以科技促发展的路子,着力在科技扶贫和农民素质培训上取得新的突破。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科技、人才和人的素质上差距,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推进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扶贫,把引进科技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和创业的竞争力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像重视绿色资源开发一样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把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作为发展经济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来开发。

从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采取政府埋单、市场化运作、农民自愿选择办法,加大对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全面开展“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根据工业化、城市化的实际需求,大力培训第三产业的各种专业服务员和制造业的技工,大力开展订单培训,走出一条农民素质培训专业化、产业化的新路子,使欠发达地区成为先进的劳动力培训输出基地。围绕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广泛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加大选派科技特派员工作力度,加快以先进实用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提高效益农业发展水平。

5.坚持走山海协作、共同发展的“双赢”路子,着力在加强区域协作上取得新的突破。加强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域协作,既有利于欠发达地区把人力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又有利于发达地区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产业转移和升级,在全省和更广阔的范围内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既有利于增强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乡镇的自我发展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发达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为此,浙江注重打破地域界线,广泛开展山海协作和社会结对帮扶,实施强县扶弱县、强镇扶弱乡、强村帮弱村、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欠发达乡镇的结对帮扶工程。要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大力推进地区之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合理流动,推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输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欠发达地区的老百姓能共享发达地区的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