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主体维度论:浙江党建实证研究
49343200000039

第39章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5)

为确保双覆盖,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形成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因地制宜抓规划。各地结合实际,统筹规划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覆盖网,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合理划分各覆盖单位的覆盖区域。在此基础上,各覆盖单位都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本辖区内非公有制企业的底数,制订详细的党建工作目标计划,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档案,加强分类指导,实行动态管理。

二是丰富形式抓组建。各地本着有利于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的原则,采取灵活形式,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组建步伐。对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按照党章规定单独组织党组织;对正式党员不足3名的,则采取联合组织、挂靠组建、村厂联建、行业统建、编组共建等多种有效形式组建党组织。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07年9月底,全省非公企业已建党组织4.5万家,在编党员29.9万名,其中2.5万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三是突出重点抓发展。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力量薄弱的现状,各覆盖单位坚持以企业生产经营和科技骨干、高知识层次人员及一线优秀工人为重点,认真抓好辖区内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员发展工作。在工作中,各覆盖单位坚持标准,严格程序,严把质量关,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完善工会、共青团组织推优制度,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同时,加大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力度。以此,不断壮大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力量。四是针对弱点抓选派。对没有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各覆盖单位将其党的工作纳入自身职责范围,并采取双向选择等形式,选派和明确党建工作的指导员、联系员,负责做好党的工作,发展壮大党的力量,为加强企业党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两年一轮向企业派驻了4万名党建工作指导员。五是构建平台抓覆盖。各地注重构建活动共搞、资源共享的平台,对规模较小、党的工作力量薄弱的企业,由各覆盖单位统一组织开展活动,将辖区内基础设施等资源免费向非公有制企业开放。

在非公有制企业相对集中的乡镇、工业园区、社区、市场等地设立党员服务中心,服务于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开展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从事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的工作。至2007年,全省已建设各类党员服务中心(站)9106个,先后吸纳包括非公企业流动党员在内的28万名党员。六是加强培训抓提高。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大力实施以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生产经营骨干党员、业主党员和生产一线工人党员为主体的党员人才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党员人才工程”,把党员培养成人才,把人才培养成党员。2005年全省共培训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干部和党组织负责人15055人次,培训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业主10046人次。2004至2007年三年内,对4.5万名企业党组织书记普遍轮训了一次。

一些市县建立了企业党务工作者人才库,公开选聘党务工作者。

(二)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把构建“和谐企业”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新目标

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浙江省委和各级党组织也看到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有相当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建立后,并不能有效地起作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成为“牌子工程”、“面子工程”。广大的非公企业的基层党员游离于这些“面子工程”之外,根本没有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说,要解决非公企业党建在量的扩张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质的提升。不解决这一问题,量的扩张就没有意义,也不会持久。即使是一些党建基础比较好的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也需要一个新的能够凝聚业主、党员和职工群众三方利益的共同目标,把党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温州市作为中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发祥地,在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过程中,同样碰到上面的困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温州市委认为,关键是要激活内因,使加强党建工作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让“要企业抓”变为“企业要抓”。为此,就要寻求企业党组织、企业主和企业职工各方共同的价值基础,形成一个让企业各方认同的党建工作目标。2005年,温州市委在调研和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以建设“活力和谐企业”为目标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意见》,提出要以促进企业和谐为目的,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以强化组织功能为重点,把建设“活力和谐企业”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全面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水平。建设“活力和谐企业”,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发展充满活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力不断提升,企业在与外界交互作用中实现良性循环,呈现出自我发展的旺盛生命力。二是企业内部和谐。企业中不同层次人员分工协作,和谐相处,获得尽可能大的公平感和相应的满足感。生产资料和资源配置合理,单位资源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科学合理,组织运作协调高效。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各项和谐创建活动紧密结合,以人为本理念、团队协作精神深入人心。三是企业与外部和谐共处。企业内部和谐创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竞争。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信誉。企业重视环境保护,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建设“活力和谐企业”,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符合企业主和企业职工的利益。把建设“活力和谐企业”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实现了党组织、企业主和职工三者价值取向上的一致。

在建设“活力和谐企业”这一总载体之下,温州市委科学细化目标要求,明确具体任务,设置活动载体,并把原来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纳入其中,形成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建工作目标任务体系和载体网络。第一,围绕“企业经济效益好”谋划活动。发展是企业的第一要务,更是建设“活力和谐企业”的重点。企业的发展有赖于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建立企业党组织与企业决策管理层“共谋发展机制”,共同研究企业发展大计,共同推动企业不断创造最佳效益。例如,探索建立了“党组织与董事会理论学习联合会议”制度,党组织班子定期与董事会成员共同学习,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层领导科学发展的素质和能力。第二,围绕“人才队伍培养好”设计活动。建设“活力和谐企业”,必须注重培养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此,制定实施“素质提升计划”,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组织实施“党员人才工程”,开展“人才结对”活动,建立优秀人才与党员、职工联系制度,不断壮大党员人才队伍。第三,围绕“企业文化氛围好”组织活动。坚持把企业文化作为建设“活力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品牌文化战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形成上下同心、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企业真正成为全体员工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例如,以“文明企业”创建为载体,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的文明程度。第四,围绕“安全生产管理好”安排活动。安全生产是“活力和谐企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广大企业党组织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协助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

例如,牵头组织开展“平安企业”创建活动,建立“安全形势教育日”制度,协助内部职能机构定期检查生产中的安全隐患问题,及时督促抓好整改,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第五,围绕“职工利益维护好”开展活动。广大职工是建设“活力和谐企业”的主力军。企业党组织积极实施“关爱职工行动”,着力从生产生活等方面关心职工。例如,通过开展“谈心接待日”活动和设立意见箱等,及时了解职工的呼声和愿望,畅通职工意见反馈渠道,随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第六,围绕“社会责任履行好”筹划活动。作为“活力和谐企业”,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只有在追求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才能为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力实施“反哺社会工程”,开展“千企千村结对共建”活动,积极动员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温州的实践看,由党组织牵头推进“活力和谐企业”建设,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凭借着这些独特的优势,通过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推进“活力和谐企业”建设,赢得了企业主和职工的拥护和支持,当前党组织已经成为建设“活力和谐企业”的核心力量,成为非公有制企业蓬勃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动力源”。进入2008年,温州市不断丰富和提炼“活力和谐企业”内涵、完善评价体系,提出建“创新型”企业促自主创新、建“温馨型”企业促关爱职工、建“平安型”企业促安全生产、建“责任型”企业促反哺社会、建“生态型企业”促节能减排的“五建五促”活动,进一步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载体和途径。

与温州的实践相类似,浙江非公有制企业发达的另一地市台州市也提出了建设“活力、协调、平安、有序”的“和谐企业”目标。尽管浙江各地对和谐企业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是,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新目标,和谐企业就是要寻求企业内部和谐与企业外部和谐的共存。所谓企业内部和谐,就是企业内部劳资之间、职工之间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等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和谐相处、同心协力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各要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全部活力;所谓企业外部和谐,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和谐相处、平等竞争,企业与社会之间,企业与自然之间协调一致、共存共荣,从而为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好的外部环境的同时,也使其他经济体、自然、社会等都处于最美好的状态。2008年全省组织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目标是“创五好、建活力和谐企业”,和谐企业建设由“温州经验”上升为“浙江经验”。构建“和谐企业”,是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举措。“和谐企业”,是企业贯彻落实的必然要求和发展目标。以构建“和谐企业”为目标,能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关系到企业本身的健康和长远发展,符合企业利益;能够为员工带来收入和福利的增加,符合职工利益追求;同时,也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构建“和谐企业”,为员工、企业和国家三者利益找到一个共同的载体,能够更有力地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以构建“和谐企业”为目标,激发活力、创造和谐,从根本上是要以非公企业的广大党员为主体开展党建工作,以非公企业的党员为主体,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基础,建设“和谐企业”也有利于以党员为主体,发挥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广大党员最广泛的参与到非公企业党建实践中来。因此,以构建“和谐企业”为目标,也就抓住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内源动力,能够把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提高到新的水平和层次。

四、发挥社区党员主体作用,加强社区党建

近年来,随着浙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管理、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大量社会职能逐步转向社区,使社区在承担城市管理和满足社区群众需求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生活多样化特征更加明显,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新形势,浙江省委和各级党组织充分认识到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城市社区建设、管理、服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浙江的社区党建工作在较高的起点上,不断探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一)适应社区建设新要求,不断推进社区党的建设

浙江的社区党建工作在全国起步较早。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上海视察社区党建,提出“社区党建大有可为”。这一年,浙江就开始大规模试验探索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杭州市下城区成为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