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主体维度论:浙江党建实证研究
49343200000041

第41章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主体维度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1)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主体维度,是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党的伟大,在于党是为着人民的,人民跟着党走,是因为党没有自己的私利,党始终保持自己的优良党风。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党内有一部分人,特别是个别领导,并没有始终遵循党的宗旨,与一切为了人民的主体维度相去甚远,谋私利,搞特权,腐败堕落。腐败现象的存在和蔓延,不仅践踏党的宗旨,无从体现党的思想引导、制度政策供给的主体维度,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地伤害、妨碍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主体性培育、发挥和实践。因此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着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思想引领、政策和制度供给,党的组织建设等等,是从正面贯彻着一切为了人民的主体维度,那么,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则是从防治的方面保障着党一切为着人民的主体维度的顺利贯彻。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委和纪检监察机关,围绕发展的大局,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扎实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浙江的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从治标入手,但更多着眼于治本,长期坚持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党风廉政教育,注重廉政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洁从政的主体意识。率先在全国探索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较早体现了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的反腐要求,为浙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一、站在践行党的宗旨的高度,构建党风廉政体系

从大的政策格局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经历了“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两手并举,“廉洁自律、查处案件、纠正不正之风”三项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等不同发展阶段。从具体措施上来看,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工作的重心有一个大的转向,即从面对和解决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当中出现的一系列消极腐败现象,转向更加注重从制度上、从教育上着手,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治本,努力构建一个党风廉政建设和治理腐败问题的体系。而其中一以贯之的应当是不断践行党的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区,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当中的消极现象出现得较早较集中,浙江的各级党组织也较早认识到这一问题,在应对解决这些问题上做了许多前沿性的探索,也较早地注重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党风和腐败问题,实践党的宗旨。

(一)重建组织机构,健全党风廉政建设组织体系

纪检机关是进行党风廉政建设的专门组织机构。和改革开放的启动伴随的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建和健全。根据党的十一大通过的党章关于“地方县和县以上、军队团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都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规定,1978年5月30日,中共浙江省委六届一次全会恢复了省委纪委。省委纪委于7月1日正式开始办公,并举行了第一次全委会。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同级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从而提高了纪检机关的地位。1983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纪委更名为中共浙江省纪委。1983年5月,省委批转省纪委《关于健全我省各级纪检机构和充实干部队伍的报告》,全省纪检机构逐步健全,纪检队伍得到加强。截至1984年底,全省市地县(市、区)都建立了纪委;1986年底,全省县级以上单位基本建立了纪检组织。1992年6月底,全省省级机关、省部属高等院校基本建立了纪检组织,全省各乡镇也基本建立了纪委。纪检机构的重建和健全,为浙江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浙江省监察机关于1987年下半年开始着手组建,1988年3月正式办公。

同年5月底,各市地、县监察机构全部建立。监察机关的恢复建立,对改善和加强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保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清正廉明具有重要意义。

1993年3月6日,根据中共中央文件精神和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的决定》,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厅长联席会议提出了纪检机关和监察机关合署的机构设置方案,报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并批转各地执行。1993年7月,省纪委、省监察厅合署办公。对市地县(市、区)纪检、监察机构合署办公的机构设置规定了框架。合署后,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继续实行由所在地党委、政府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的双重领导体制。合署后的浙江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中央纪委的部署,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等反腐败三项任务,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至2007年,全省已配备专职纪检检察干部9376人,其中11个市纪委监察局机关共有行政编制645名;90个县(市、区)纪委监察局机关总编制2260名。2008年初,省委、省纪委大力推进乡镇(街道)纪委(纪工委)规范化建设,要求乡镇纪委都要配备1~2名专职纪检干部。目前,大部分乡镇已配齐专职干部,有效解决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有人管事、有人干事、有人监察的问题。

(二)牢记党的宗旨,及时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各级党委、政府和纪委始终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到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来认识和把握。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同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重大措施的实施结合起来,针对推进改革和市场化转轨当中出现的各种突出问题,及时研究、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对策。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前20年当中,由于市场经济秩序尚未完全建立,党和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出现了相当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及时应对这些改革中出现的负面问题,成为摆在各级党组织和纪检机关面前的紧迫任务。浙江的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从一个时期群众反映强烈、是非和政策界限清楚、经过努力能够取得成效的问题入手,提出明确具体的阶段性要求和目标,集中力量进行治理,力求抓一项,成一项,巩固一项。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早一点动手解决,早一点抓出成效。通过应对和解决阶段性的问题,努力抓出成效,不断取信于民,积小胜为大胜,从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前进。

各级纪检机关重建以后面对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协助党委开展拨乱反正工作。浙江各级纪委积极配合党委参加了“揭批查”工作,审理了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党员干部。对“文革”中的案件和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复查,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错案。

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体制改革中新旧体制的转换,在经济领域中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犯罪活动。为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198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各级纪委作为党委领导这场斗争的办事机构,把打击走私贩私、行贿受贿、投机倒把、贪污盗窃等犯罪活动作为纪检工作中心任务,承担了部署、动员、协调、检查、办案等一系列工作。据1986年底统计,全省各级纪委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立案查处了严重经济违法违纪案件18258起,其中个人非法所得万元以上大案1377起;查处涉案人员27263人,其中受到刑事处罚的有5590人,党纪处分的有2305人,政纪处分的有1806人,追缴赃款物共计人民币6010万元。

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方面。

各级纪检、检察机关重建后,把端正党风、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1983年,纠正和制止建房分房中的歪风是纠风工作的主要目标。根据中纪委的相关要求,以纪委为主的省内相关部门起草了《关于清理国家机关干部在建房分房中问题的若干规定》。全省自上而下对党员干部的住房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一批违纪建房分房的案件受到查处,建房分房中的不正之风初步得到遏制。1983年,全省各级纪委以整党工作为契机,有步骤地解决在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初期主要针对党员干部利用职权在招生、招干、招工和户口农转非中搞特殊化的问题进行清理。1986年以后,着重清理和纠正党政机关经商牟利、党政干部获取不正当收入、挥霍公款到处旅游等问题;在农村基层主要纠正部分党员干部长期挪用公款、滥占耕地建房、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不正之风和聚众赌博等违法活动。监察机关在恢复后,对乱着装和“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也进行了调查整治。1993年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后,就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全省先后开展了十余项专项清理。治理公路“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取得明显成效。

从1995年起三年共查处公路“三乱”案件149起。经过治理,未经批准的收费站、检查站全部撤除,多家上路检查的问题得到解决,执法执罚行为有了进一步规范。清理预算外资金取得阶段性成果。从1995年开始对行政事业单位及乡镇的预算外资金进行清理,两年共清出少报、瞒报、漏报的预算外资金96亿元。预算外资金收支预决算、分级限额审批等制度得到了建立和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初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清理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占用企业交通工具、通信和办公设备、资金等工作收到实效,全省共清出10289万元。中小学乱收费问题得到逐步治理,至1998年,共清理出中小学不合理收费5319.61万元,实行了收费登记卡制度,初步遏制了择校生高收费的不正之风。2004年开始,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建立教育收费电子监察系统和乱收费责任追究制度,查处乱收费案件1937件,清退违规收费2.29亿元。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对1994年以后出台的涉农、摊派项目进行了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479项,减轻农民负担4.46亿元,1997年全省农民人均直接负担的村提留乡统筹费控制在2%以内。全省有98%的村完成了财务清理工作,村级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对涉及农民收费项目分级进行清理,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网络,巩固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成果。减轻企业负担初见成效,至1997年底,全省已取消涉及企业的各种收费项目940多项,可减轻企业负担19.45亿元。1998年以后,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负担的监测,又取消了一批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此外,根据浙江省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情况,全省还开展了党政机关经商办企业的清理,党政机关使用军警、外籍车号问题的清理。取缔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和非法生产经营户,对医药用品购销中收取回扣问题进行专项清理,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有所遏制。开展清理整顿和规范报刊出版发行秩序工作,整合公开出版报刊6种,停办、取缔内部资料234种,停办市辖区机关报13家,查处和纠正了一批强行征订、摊派等违纪违规行为。党的十六大以后,注意坚决纠正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农民工工资发放中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2003年以来,共清偿违规欠缴土地出让金71.54亿元和征地补偿费4.53亿元,清偿拖欠工程款66.52亿元,清付拖欠农民工工资1.38亿元。

2004年9月开始,集中开展对党员干部参与赌博进行专项治理,重点查处党员干部聚赌的首要分子及骨干,公共场所聚赌和网上赌博者,以及贪污、挪用公款赌博或利用赌博行贿受贿的腐败案件。扎实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全省通过自查自纠、专项清理共上缴各类款项9374万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2559件,涉案金额3.5亿元,制定出台相关制度,逐步建立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改革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的消极腐败现象,浙江省根据中央的部署,也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新情况,开展不同的专项治理整顿工作,比较及时地解决了改革开放中不断出现的、群众反映强烈的新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规范,在治理问题的过程中,开始逐步加强制度和体系建设,不断地将问题纳入到制度轨道加以解决,在此基础上,浙江在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三)从战略高度出发,构建反腐惩防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不断推进,理论上的不断丰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对反腐倡廉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构建惩防体系的条件和时机已逐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