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市、县、乡镇四级行政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除必须保密的事项外,包括行政规章、政府文件、有关会议、权力运行程序等全部公开。按照《行政许可法》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要求,各级行政机关对现有的行政规章进行全面清理,普遍建立了包括首问责任制、承诺服务制、限时办结制、办结公告制等在内的行政责任制度,健全完善行政程序。为了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浙江省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政府信息公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编制工作;加快政府信息公开的平台和载体建设,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的各项监督和保障工作。
建设工程项目、经营性土地使用转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药品采购等,一直都是腐败案件多发易发的重点领域。浙江从2002年起,在绍兴、湖州、义乌等地试点建立统一招投标平台,2004年开始在全省推广。至2007年,全省所有市、县(市)及1051个乡镇(街道)建立了统一招投标平台。在建设统一招投标平台过程中,不断完善细化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认真落实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等制度。
二是规范财权,建设会计核算中心。浙江省积极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在全面清理预算外资金的基础上,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取消“小金库”、“账外账”,对所有财政性资金实行“收费统一管理、财务统一核算、会计统一派遣、分配统一标准”的“四统一”管理,不仅堵塞了漏洞,减少了腐败,而且调节了分配,扩大了财源,改善了公共财政。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完善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公共基金的监督管理。结合财政管理制度改革,规范财权,省、市、县三级政府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将政府各直属部门的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会计核算中心,实行单一账户、集中支付,强化对工资发放、经费报销包括福利分配等所有预算内外资金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对各部门的福利分配予以规范,实行“削峰填谷”,朝着分配统一标准的方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三是规范人事权,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为此浙江近年来在这方面不断探索,广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轮岗和双向选择等改革措施,积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一方面,规范和完善用人决策制度,积极推进票决制,民主推荐提名制。另一方面,规范和完善考核考察制度,全面实行考察预告制、考察工作责任制及注重对干部“八小时”以外情况的考察。此外,推行廉政鉴定制,实行党风廉政“一票否决”,推广提拔公示制等也都在浙江的选人用人上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拓宽监督渠道,建设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经济发展环境特别是软环境的好坏对一个地方经济建设的影响明显。浙江通过建设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廉政投诉中心),以经常性、制度化的公众监督来保证党政机关的高效廉洁,做到廉政与勤政一起抓,两手硬。各市县普遍建立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受理人民群众和经济主体的投诉,严肃查处各种阻碍经济发展的行为,有力地促进了党政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和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
(三)完善权力结构,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对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不力,是导致腐败问题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效防治腐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就必须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从我们党自身来说,监督权也是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党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党的权力来源于党员群众的权利的让渡和实现,权力得以约束和监督的前提是党员的权利主体地位的充分保障,而监督权正是保障党员权利主体地位的基本制度结构。对于广大党员来说,要通过监督意识的增强来维护自己的主体地位,要通过监督权的行使来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贯彻民主制度、行使民主权利中提高民主素质、发挥主体作用。
在中央制定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中,非常强调对权力的监督。浙江结合本省实际,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上狠下工夫,重点是探索如何强化党内监督,形成一套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约束力强的党内监督机制。
在改革开放的启动阶段,浙江就把加强党内监督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纪委积极协助党委,把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作风上。着重抓了两方面:一是派人参加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既了解领导成员的思想作风状况,又督促一班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的放矢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做好信访监督。各级党委和纪委都把群众来信来访,作为监督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对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的重要信访,基本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交代”。进入90年代以后,浙江省在加强党内监督上,开始更加注意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的具体制度建设。1994年,为保证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贯彻落实,浙江省加强对党员干部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再教育,把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干部选拔任用原则和党的政治纪律的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制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定。此后,浙江省陆续实施了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制度、纪检监察机关对领导干部实行谈话诫勉制度、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制度、巡视制度、指定内容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纪检监察机关信访工作举报制度、省委议事规则,等等。这些党内监督的实践有效地保证了浙江省在改革迅速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反腐败问题上保持较好的形势。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省在加强党内监督上主要作了以下探索:
一是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制定实施办法。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这是我们党成立以来制定颁布的第一部党内监督法规,是开展党内监督的基本依据,标志着党内监督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2005年6月,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委级的《浙江省党内监督十项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增强党内监督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实施办法》体现了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十项监督制度既相互配合、协调推进,又突出关注了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这一监督重点。坚持从实际出发,既严格遵循《党内监督条例》的要求,又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充分发挥条例的实际功效。在十项制度中,有的是对已有制度的完善和整合,如对已经颁布的有关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民主生活会、巡视、谈话和诫勉、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信访处理等制度的文件和规定,认真加以调整整合和修订完善。有的则属探索和创新,如舆论监督、询问和质询、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等三项制度就都是在尚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结合浙江实际,进行的制度创新。《实施办法》成为浙江省贯彻《党内监督条例》,推进党内监督的基本抓手。各地进一步落实“三谈一述”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至2007年,全省进行述职述廉的领导干部共有157177人(次),接受诫勉谈话4077人(次),纪委负责人与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32458人(次),广泛开展领导干部任职前廉政谈话。建立巡视制度,组建巡视机构,对11个市、19个省直单位和18个县(市、区)开展了巡视,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
二是积极探索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党政“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一个地方或单位的工作起着关键性作用。
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从浙江改革开放以来查处的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来分析,确实可以看出“一把手”违法违纪确实呈现了较明显的逐步多发的趋势,近年所占比例超过1/3。另一方面,“一把手”违法违纪案大多是串案、窝案,造成的常是一个地区或单位风气的败坏。贪污受贿的数额和涉案金额也越来越大,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十分惊人。对此,浙江省委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探索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有效措施和途径。1999年,浙江省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管理监督的意见》,对党政一把手的教育、管理、监督做出了明确规定,使对“一把手”的监督有章可循;严把入口关,强化对“一把手”选拔任用的监督。严格按照民主推荐、廉政鉴定和公示等制度和程序选人用人;坚持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领导班子内部权力的合理配置,强化制约,规范“一把手”的权力运作。各级党委普遍建立完善了党委议事规则,保证集体决策的实现;不断完善上级党组织对下一级党政“一把手”的日常监督管理。制订实施了“一把手”廉政情况定期分析、廉政谈话、廉政情况报告、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监督责任制等一系列具体制度;扩大对“一把手”监督的范围。加强了对社交圈和生活圈的监督管理。加强对配偶、秘书等身边人员的教育管理。通过这些努力,浙江各级党政“一把手”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一把手”违纪违法相对集中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近年来,涉及“一把手”的信访举报量明显下降,有力地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是不断探索加强对党员干部监督管理的有效形式。推行述职述廉制度。在总结宁波开展的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报告和公布制度的基础上,从2001年开始,浙江省各级党政机关全面开展了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工作。2003年,经省委同意,省纪委、省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实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述职述廉的内容和程序。通过述职述廉的“定期体检”,有效增强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和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全面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1996年,在总结市、地、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浙江省委、省政府制订了《浙江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办法(试行)》。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又出台了一系列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文件。2001年以后,审计部门又开展了对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试点工作,制订相关文件,初步形成了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基本框架。目前浙江省已经形成了“在任定期审,离任必须审,任期审计为主,审计项目与审计干部任期相结合”的干部审计模式。规范官员“下海”。为了从制度上抑制“期权腐败”,2005年底,浙江省及时出台了《浙江省贯彻实施栀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枛的若干规定》,对辞职对象、辞职程序、辞职后从业限制和辞职后行为的监督等,进行了规范。
通过制度建设,使对党内权力的监督由“人治”变为“法治”,由被动监督变为主动监督,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由主要靠自我监督变为主要靠制度和法规进行有效约束,在约束的基础上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主体意识,推动着浙江省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