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主体维度论:浙江党建实证研究
49343200000008

第8章 绪言(4)

第四,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几乎与整党同时,全省自上而下开展了机构改革,各级领导班子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新老交替,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8000名优秀中青年干部担任县以上职务。其中,1986年宁波市“双推双考”的推出,更是开风气之先。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极大地激发了党内党员整体的主观积极性,为在党内重开了向能力本位开放的大门。

第五,为了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强对农村改革的领导,帮助广大农村党员、基层干部以及普通农民掌握党的基本路线,认清新时期党的总任务、总目标,以新的思想、作风和本领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进一步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198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利用农村冬闲时节,组织一批工作组,集中一到两个月的时间,深入农村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是年12月,省委、省政府抽调省级机关66个厅局的406名干部,组成65个工作组,分赴11个市(地)的65个县(市、区),深入各乡(镇)帮助开展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这项教育在所有农村无一例外地进行,不仅教育了党员干部,而且教育了群众,不仅取得思想上的成果,还取得行动上、措施上、组织上的成果。工作队队员自带铺盖,与乡干部与农民同吃、同住,极大地密切与党群关系。此后这项集中教育每年均于冬春之际进行,连续坚持了10年。最多一年,省、市、县三级机关共有10万干部下农村,基本做到乡乡有工作组,村村有工作队员。连续10年的集中教育,抓住了农村工作的“牛鼻子”,及时解决了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促进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政治保障作用。

总结1989年国内发生的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的教训,从1992年至1994年,党逐步形成思想、作风、组织建设一起抓,并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的党建工作总体布局。期间和此后,浙江党的自身政治建设和政治活动的主体维度进一步凸现。

其一,1992年和1994年的两次理论学习高潮,使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上找到了差距,并克服了怕“左”怕右的思想顾虑,走出循规蹈矩的守旧思想、小富即安的自满情绪和怕苦畏难的精神状态。在学习中,党员和干部联系实际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振奋了精神,坚定了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和信心。各地都积极地打开“城门”、“山门”,引进外资、引进项目;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干快上,从而推动浙江经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

其二,在干部任用上,突出“以实践论德才,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标准,把那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勇于改革开放,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大胆选拔进领导班子。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大胆选拔新人;党委、政府班子进一步充实熟悉经济工作的干部。1993年省市县乡四级班子换届后,领导班子的年龄、文化结构进一步改善。县一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在43岁左右,大专以上文凭的干部占82%。一批政治素质好,年纪轻、闯劲足,熟悉经济、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新人进入了各级领导班子。这为浙江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其三,省委和各级党委眼睛向下,形成党建工作调查研究的风气。省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省委有关职能部门,每年都要花大量的时间跑工厂、农村,深入基层了解和指导党建工作。1993年,省委组织部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基层党建“金点子赛”活动,发动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党务工作者针对当时基层党建的热点、难点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到该年7月,各地共提出意见建议5000多条,经层层筛选,上报到省委组织部的有600多条,其中比较有价值的300多条,被采纳和付诸实施的有近100条。通过调查研究、发动群众提建议、总结典型经验等措施,逐步理清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在此基础上,省委召开了中共十四大之后的第一次全省基层党建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省委组织部和一些市还分别召开了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农村股份制合作企业党建工作会议,或座谈会、讨论会,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提出新思想新办法,加强了具体指导。

其四,企业党的工作,围绕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走向市场和紧密结合生产经营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训职工队伍,较好地发挥了对党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实行了保证监督和政治核心的作用。在企业内部,按照中央提出的“三句话”精神,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增强领导班子团结,形成合力。各企业从实际出发,有的实行厂长、书记两个职务“一肩挑”形式,有的实行党政班子交叉兼职形式;少数企业采取管委会体制,实行党政班子一体化。同时,注意改善党委班子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充实懂生产、经营、科研和企业管理的干部进党委班子。按照精减、精干企业内设机构的需要,对党委和行政两个系统职能相近的科室,进行合署办公。企业党的活动在内容上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实际进行,在活动方式上做到小型化、业余化、灵活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87年温州私营企业瑞安振中工程机械厂就建起了党支部;地方党的组织积极发展个私企业主入党,即便在1989年之后的几年间,浙江地方党的支部仍谨慎地以变通方式发展私营企业主党员约1500人,到2002年,全省共发展私营企业主党员5574人。发展个私企业主入党一事,充分显示了浙江地方党组织和党支部坚持政治以人性为基础、规则以常识为准则的主体性立场以及贯彻这一立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其五,农村党的工作,把发展农村生产力、率领农民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工作重点。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围绕怎样提高带领农民进市场、奔小康的能力进行。县、乡两级党委高度重视对农村后进党支部的整顿和提高。各地积极调整配备好农村党支部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支部书记,对那些年大体弱、文化素质低、不善经营、领导商品生产力不从心的党支部书记逐步地稳妥地作了调整。一些县(市)委积极实施“富民书记工程”,对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轮训,帮他们转换脑筋,学习现代农业管理知识、商品经济知识和有关科技知识,提高他们带领农民顺应市场需求,加强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的本领。强调按照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标准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把发展党员的重点放在年龄大、文化低、数量少的农村支部和青年、妇女、知识分子等薄弱环节上。通过发展党员,进一步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在基层党支部建设中,通过建立党员议事会、责任区、联系户等活动形式,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其六,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常年不断地抓好集中教育和专项整治活动,有效地扼制了以权谋私、搞特殊化这些不正之风的蔓延。1994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全面清理领导干部乘坐超标豪华小汽车、公费出国(境)旅游、领导干部违反规定买卖股票、领导干部在住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清理公费住宅电话和公费移动电话等事项,加强了对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落实,加强了对领导干部个人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这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还对各地党员、干部中违反计划生育规定、参与赌博、生活腐化、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等案件以及法人违法违纪案件,进行了全面查处,起到了较好的警示作用。从而抑制了歪风,弘扬了正气。

在作风建设方面,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较早地推行政务公开制度。1992年底,金华市委、市政府在江南经济开发区实行了政务公开的试点工作。试点的实质,是把权力运行过程公开化,增加政务活动的透明度,变“暗箱操作”

为“阳光工程”。政府的工作由群众来评判和监督,借以规范权力机关的职务行为,因而受到社会的好评。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1994年6月,金华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在市机关执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的意见》,决定在市级机关特别是掌管人财物和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政府职能部门,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制度。1997年8月,金华又在市级机关各部门和各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财务公开制度。同时,在基层普遍推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到1998年,金华已有70%以上的行政村实行了村务公开制度。

1998年5月,省委、省政府在金华召开现场交流会,推广金华经验,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稳妥地推行政务公开制度。10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关于在我省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到1999年底,全省已有32个省级政府部门、90%的市地政府部门、95%的县市区政府部门和乡镇政府实行了政务公开制度;100%的行政村实行了村务公开制度;1/3以上的企业实行了厂务公开制度。政务、村务、厂务“三公开”,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发言权和监督权,限制了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发生,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