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兴起,与殷周文明有关,如果说,儒家继承了殷周思想的正统观念,那么,道家则继承了殷周的民间文化,并试图纠正主导性思想的危机。据陈梦家所述,卜辞所记殷人的崇拜,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天帝崇拜,崇拜上帝及其臣正;二是自然崇拜,崇拜土地诸只;三是祖宗崇拜,祭祀先王、先妣和多祖、多妣、多父、多母、多兄、多子等,乃是崇拜祖先的具体表现。在殷周文明的原始想象中,上帝的权威很大,有善恶两方面:善的方面,他可以令雨、令斋、降若、降会、受又、受年;恶的方面,则可以令风、降祸、降堇、降不若,对于人事,他可以若(诺)可以弗若。对于时王,可以福之祸之;对于邑,也可以为祸。他主宰了天时、人事和农事的丰收。
先王先公死后升天,立于帝所,在帝左右。上帝是掌管自然天象的主宰,是施令下雨的主宰,所以他实为农业生产的神,他的臣正也是分掌天象的诸神。他和人不是父子的关系,人世不能直接向上帝求雨祈年,而是通过先公先王和神只向上帝求雨祈年的。殷人的上帝是自然的主宰,尚未赋有人格化的属性,先公、先王、先祖升天以后,则以祖先的身份而天神化了。原属自然诸神(如山川、社、四方等)在祭祀上人格化了,天、天命和天子的观念,是到了西周才出现的。这些思想,虽然对道家没有具体影响,但是,道家思想显然有对这些思想的超越意向。
按照史家的叙述,周武王灭商之后,当然要建立以周统治者为首的政权。建立政权是国家大事,一定要有隆重的立国大典,经过这个隆重的仪式,周王朝宣布正式代替商王朝。周武王乃亲自行使政权发布的命令,把商纣的儿子武庚禄父封以商之余民续商祀。“周武王克商后,封同姓,立三监,即班师西归。表面上似乎周已伐商而有天下,但实际上当时武王本人已感到‘天下未集’,周的政权尚未巩固。”“他很清楚,虽然把纣杀掉,而商还是有悠久历史的大国,其东方的潜在势力依然存在,‘天体’未定,如何不忧虑呢?武王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曾对他弟弟周公旦说,河南伊、洛之间是过去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地带,是‘天下之中’。”武王崩,成王幼,周公为了稳定新政权,毅然决定担当此重任,暂时躬身以代替成王治理国事,历史上称之为周公摄政,或称“周公受命称王”。周公称王七年之后,才还政于成王,从此开始废除“见经弟及”的旧传统,改为长子继承制度,以后历代相延,才成为定法。周族灭商是以一个野蛮的小国,小邦周灭亡了具有高度文明的大国殷。周公为了维系和巩固这个新建王朝,推行了一系列政策,诸如大搞分封诸侯,对新征服的各族,用安抚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在国内制礼作乐,等等。西周文明的发展,特别强调礼乐的作用,这是文化价值的新发展,也是对殷周文明的继承。
理解西周思想的成形,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西周的政治经济制度。西周初期的中央政权十分明显,是以太保和太师作为首脑的。太保和太师掌握着朝廷的军政大权,并成为年少国君的监护者,西周的中央政权机构,以卿事寮和太史寮为首脑。西周初期由于采用长老监护制度,卿事寮以太保或太师为其长官,太史寮以太史为其长官。西周中央政权机构的特点是军政合一,卿事寮以太师为长官,太师就是军队的最高统帅。西周中央政权的另一特点,就是长官居于重要地位,太史寮的重要性仅次于卿事寮,太史是仅次于太师的执政大臣。西周王朝实行重要官爵世袭制,仍按礼仪必须由天子参加册封。十分明显,周初的分封制,主要是为了巩固和扩展周朝的统治地区,主要是为了姬姓贵族特别是嫡系姬姓贵族的利益。西周王朝之所以强大,不仅是由于王朝拥有西六师、成周八师等强大的军队,而且,由于天子能够控制和使用诸侯,从而控制四边的夷狄部族,这些政治经济制度,对思想成形意义重大。二是宗法制度与乡遂制度。按照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乡遂制度,是西周春秋间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乡与遂,不仅是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而且是两个不同阶层的人的居住地区。
“六乡”居民,具有自由公民性质;“六遂”居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并提供种种生产物和服劳役,是被剥削者。三是礼乐制度与世袭权力。
作为世袭权力和地位凭证的青铜礼器,特别值得重视。礼器是由贵族生活实用器物演变而来的,西周初期不但把鼎、簋等烹饪器和食器作为重要礼器,而且把记载自己功绩、君王赏赐以及册命之辞的铭文铸造在鼎、簋等礼器上,把这种礼器作为世袭权威和地位的凭证。西周编钟,虽然具有声的音律,但是,与其合奏的管弦乐器是有五声或七声的音律的。当时宗庙举行祭祀、行礼等仪式,所奏的雅乐,是以钟、磬、鼓等打击乐器为主,而以管弦乐器伴奏的,用以造成庄严隆重的气氛。四是西周传统制度和日常生活哲学书的确立。从史料来看,西周贵族子弟的学校,已较为完备,有所谓小学和大学。西周时代,贵族的大学(辟雍)建立在郊区,四周有水池环绕,中间高地建有厅堂式的基屋,附近有广大的园林,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而且是贵族成员集体行礼聚合之处,教学内容,以礼乐和射为主。西周时期,易经和阴阳五行学说主导了人们的日常精神生活实践。
《易经》的创制,阴阳学说以及六十四卦占卜吉凶祸福的象数学法则,这些思想和当时社会的阴阳五行思想,对西周人的思想影响极大。原始道家的思想根源于此,但无为的价值观,则是对这一文明模式的超越。
西周思想,虽然主要停留在日常生活实践层面,但是,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可信仰可操作的规范,不过,作为个人教育和个人世界观的范本,并未获得重要地位,即官方思想主导一切,民间思想还没有独立的文本和学说体系。西周的礼乐文明和政治文明,促使国民思想和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发展,特别是西周文明开始解体,人们得以独立思考民族国家和人生之大事。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缯两个诸侯国联合犬戎所杀,继立的周平王在中原晋、郑等诸侯国的支持下,迁都到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时代”。从此,统一的周朝瓦解,周王徒有天子的虚名,因而,出现了齐、晋、秦、楚等大国争霸的形势,不断发生争夺的大战,史学上把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代”。“战国时代”,是指春秋时代之后七大强国相主兼并,直到秦完成统一这段历史。在《日知录》中,顾炎武认识到:春秋时代还在讲究周孔,尊重周王,注重祭祀,讲究宗姓氏族;到战国时代,都不讲求了,所以,春秋战国之交成了“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正是这一条件,士人阶层兴起,思想开始活跃,百家争鸣局面得以形成。“士”原来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受过六艺的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做卿大夫的家臣。春秋后期,上层贵族已腐朽无能,只有士还能保持传统的六艺知识。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经济和政治的演变,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革,得到进一步发展,士就大为活跃起来,同时,各国政府谋求变革,推行官僚制度,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以富国强兵、变法维新、重整纲纪为主旨,思想极大地活跃了起来。道家思想,就在这一潮流下形成。老子作过西周的典藏官吏,面对各种乱象,他作《道德经》,就是为了表达不同于世俗社会的新价值观。如果说,原始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由老子和孔子开创,那么,道家的发展和儒家的发展,则由老庄后学与儒学八派所大力推进。前者偏向个人心性信仰;后者则日趋成为世俗社会的哲学,流布甚广,影响甚深,在教育领域的影响极大。不过,庄子乃其后学,在建立并阐明自己的思想之同时,主要是为了批判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
4.4.2道家生命哲学观念与庄周书的基本价值立场
从西周思想出发,忠实地继承和发挥了西周思想的哲学家,是孔子,其他思想家,则走上了独立探索的道路,因为不同的邦国有不同的思想基础,这样,就构成了春秋战国思想的百家争鸣局面。以西周政治宗教经济文化伦理思想为基础,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同时,又形成了反对儒家或充实儒家的各种新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就有原始道家的思想、墨家的思想、法家的思想等,那么,原始道家思想的基础是什么呢?
《汉书·艺文志》中提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从《史记》中可知,老子原为“周守藏室之史”。老子的思想,从“道”出发,在理解了宇宙万物之道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生行世的“德”。道为德之先,据学者统计,“道”字,在《道德经》中出现了73次,可见其核心地位,“道”,就是人类生活信仰的依据,就是生命存在的根本。老子提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4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第8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14章)“致虚极,守静笃”,“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16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第18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21章)“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第23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这是对道最丰富的解释。“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持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善万物而不为主。”(第34章)“道常无为而不为。”(第37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40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者,夷道若。”(第41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第46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51章)“道者,万物之奥。”(第62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第65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老子的思想核心,即论道,他主要通过正面表述来开启自我的思想之光。在这里,老子的思维方式,人生行事方式如何,其基础在于:探究自然之道。明白了自然之道,生活的真理就呈现了。从反面说,社会生活中各种价值偏见、各种生活杂念、各种名利思想、各种成败观念,我们可以不加评判,只考虑最基本的问题,即人类生活的各种行为是否符合自然之道?只要符合自然之道,就是生命的最高德性,那么,他从自然中发现了什么呢?他发现无为不争,就是自然之道,因而,生命存在之道,就是要向无为不争学习,显然,这是对世俗生活价值的极大否定。
与原始道家相关的几个流派,有杨朱学说、列子贵虚学说、稷下道家学说和庄周逍遥学说。道家的各派思想,并不完全统一,一家一派,往往各有侧重。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为,虚彰待物;杨朱主张乐生为我;列子主张贵虚崇彰;稷下道家讲究精气为道;庄子则反对仁义礼智,反对圣人有为,而崇尚逍遥自在。由此,可以重点探索老子思想与庄周学派思想之间的联系。老子思想通过诗体创作予以表达,立足于自然万象,强调哲理沉思,因而,老子思想作为方法论,充满着强烈的思辨色彩,并不涉及实际的人类生活。正因为不从具体的人生现象或生活事实出发,因而,老子的道家生命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人生启示;相反,庄子采用意象叙事和思想对话的方式,虽也是文学性和哲学性相统一的表达方式,但毕竟采用叙事方式,而不是诗体方式,因此,他的道家思想观念,往往采用间接表达的方式,较少采用直接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庄子的思想中充满了辩驳的意味,尤其是他通过虚拟孔门师徒形象,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极其巧妙的否定和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