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比较美学分析的自由信念与价值论美学的本土化
从比较美学的方法论反思中,可以洞察比较美学思想的意义,实际上,比较美学的思维,与比较美学的方法有着密切关系。如果说,比较美学的方法是具体的原则,那么,比较美学的思维则是理论的整合。比较美学的思维,是整体思维、圆形思维、历史思维、本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同于人类思维的阶段式划分,例如,原始思维、科学思维、审美思维和宗教思维,这诸多思维方式,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有其特定的领域,有其特定的认识对象。比较美学的思维,则是动态思维、整体思维和差异思维。在整合中求差异,在差异中求整合,大约可以视作是比较美学思维的根本特性。如果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认识比较美学的思维方式,那么,比较美学的价值世界之重构,则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还必须看到,比较美学思维,从根本上说,受制于本位文化立场。一旦选择了本位文化立场,无论身处何方,都不可能真正拒斥这种本位文化观念,美学探索本身,必将带上本土文化价值观念的印痕。因此,比较美学思维,也就显示出以本土文化立场为核心,综合东西古今美学思想,寻求个体主体性的独立解释的思想道路。
个体主体性思维要体现主体性,必须有其本位文化立场。本位文化立场,决定了主体性思维是以我为主,以本土文化为主。这种主体性思维和本位立场,虽不可避免地会误解和曲解比较的另一方(非本土文化),但是,这种交流和对话仍十分必要。有人试图寻求真正的平等立场,事实上,不太具有现实可能性,不仅歌德、康德、黑格尔、海涅等伟大哲人诗人会曲解中国文化,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萨特等现代思想家也不能幸免。
当代中国比较美学的探索者,不必害怕这种平等立场的丧失,关键是:我们能否真正把握中外文化的精神本质?只要真正把握了中外文化的精神本质,比较中的本位文化立场,将有助于未来美学的真正重建,因为用汉语来言说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是无法保证原汁原味的。重要的是,必须在客观历史地言说基础上寻求思想创造,因为任何客观的历史言说都无法超越思想史本身。只有以本位文化为基本立场,以生命阐释的原则为最高限度,才足以建构新的生命哲学和文化解释学。在比较美学探索中,本位文化立场是最关键的。本位文化立场,要求我们真正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能割断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联系。今天的一大趋向是,所谓新理论,大都以否定历史文化为前提,正是由于大多数人与历史文化相背离,因而,一些学者的“旧说”才显得新奇。这种与历史相背离的文化创造品格,使我们难以真正进入深层次探索,在当前的文化研究中,显得十分突出。当一部分学者回首观望历史文化,评述当代文化时,接受者往往与历史文化有着天然的隔膜,于是,本位文化立场无从建立,只能把当前的流行观念视作本位文化立场,这是极大的误会。
五四以来,杰出的比较哲学和比较美学探索者,大都深通中国本位文化,并坚持本位文化立场,只是借助西方思维方法与逻辑方法来重建和改造中国本土哲学和美学。这一探索方向,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正确的,并显示了当代中国美学既不同于历史传统又不同西方文化的独有品格。鲁迅深通本土文化的消极精神,他的文化批判深刻有效。胡适力图以西方文化精神认知中国文化的积极价值,故而,对中国先秦哲学的重建极富创造性。牟宗三、方东美、徐复观等,都是采取比较思维的方法,以本位文化为基本立场来重建中国哲学与美学。正因为有着本位文化立场,他们才真正能把握本土文化的精神特质,也真正能发现本土文化的积极意义。只有这样,中西文化才能获得内在的沟通,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守卫本土文化的生命神性和充满强大生机与活力的部分,同时,又能扬弃本土文化中愚昧落后的一面。熊十力和牟宗三,在坚守本土文化立场方面,是非常彻底的。当代海外新儒家,如杜维明、刘述先等,大都持守本土文化立场,融通西方哲学文化精神来改造并构建当代中国文化哲学。
在他们看来,本位文化立场,是最不可丧失的价值依据,因为一味标榜西方哲学,最终将会失去民族的文化依据和生存信仰依据。这就是说,从事比较文化研究,必须有文化通观和价值共识,必须有着广博的知识背景,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了这样的思想文化基础,才能保证历史的客观性,不至于随心所欲,乱加比附。但是,在比较过程中,也存在一个问题,即“别人有的我也有”。例如,把庄子与海德格尔扯在一起加以比较,就难免不出现一些错位,即便是徐复观,在将胡塞尔的理论用于解释庄子时,也会显得有些文不对题。可见,在坚持本位文化立场时,美学比较或文化比较切忌平行比附,因为比较处处充满陷阱,充满危险,但是,我们又不能因为充满危机而放弃比较的立场。在本土文化精神的理解中,汉语的语义含混与简约深邃,通常会干扰清晰叙述。即便是牟宗三、方东美,在汉语哲学语境中,也无法真正与西方哲学相沟通,因为语言的文化差异导致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无法对译,与此同时,难免会用今天的思想来解说古典哲学思想。这些实际困难,皆证明了比较美学的危险所在。就纯学术立场而言,比较是不可能的,但是,从学术发展的立场来看,比较对于思想的激活,对于思想的新阐释途径的寻求非常有效。我主张,不必过于在乎比较的危险性。
只要我们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真正深入地探索比较双方的精神特质,富有创建地比较探索,在本位文化立场的支配下仍是可能的,因为在寻求差异的过程中,为了扞卫本土文化的神圣性,不至于在外来文化的干扰下完全放弃本位文化立场。坚守本位文化立场,不是极端保守主义,也不是文化封闭主义,而是以本土文化为根本,吸收外来文化来改造和建构本土文化,使之成为新的文化,具有新的文化精神。近百年的探索历史,证明这一点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中西文化之间的误解,虽不可避免,但是,有时误解也可能创造新的文化神奇。例如,庞德等的意象派诗歌,正是抓住了中国诗歌的精髓,又借助误读而创造出新格局。
从新儒家的立场看来,以本土文化为根本,切实地探索中外文化的差异,有可能找到继承和发展中国美学的合法道路。新儒家哲学和美学,在思维方法上所呈现出的特点,正是整体思维、圆形思维、本体思维和历史思维。从整体而言,他们的美学探索和美学比较,不再孤立地思考美学问题,而是在世界文化视野中,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寻求圆通的解释。因此,比较美学最易于克服片面性和极端性,在比较探索的整体视野和历史视野中,价值论美学的思想学说,应该不分古今东西,而应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思想之间的交流就能打破时空界限;思想与思想的激活,就可以在当代语境中相遇。价值论的比较美学,在先锋性理论话语中,可能发现危机和虚浮,也可能在古典性理论话语中找到坚实的依据。不割断历史,在历史的纵深视野中,给予美学以科学定位,这正是比较美学思维的正确选择,以这种整体思维和历史思维为依据,也有利于克服比较美学自身的种种危险。
合法的解释,往往正根源于这种古今东西的历史整合中。历史发展到今天,极具先锋性的偏见或意见,似乎并不足以给予人们以巨大力量,相反,植根于历史与文化深处的整体思维观念,为美学发展找到了某种内在依据。从思维方式上来看,整体思维和历史思维,是比较美学必须坚守的,这不仅能保证比较探索的客观性,而且能保证比较探索的深刻性。由整体思维和历史思维出发,比较美学的圆形思维方式和本体思维方式也必将获得证明,因为整体思维和历史思维并不是让我们迷失在历史文献和既存学说之中。价值论的比较美学,特别需要本体思维,而本体性思维,即关于生命自身的立体思考;这种关于生命的思考,是现实的体验和追求,也是历史性证悟。比较美学思维,实质上,呈现出圆形特点,在起点与终点之间,在生命与创造之间,始终存在着内在循环。一方面,这种圆形思维,使我们的美学思考形成通观,打破了古今东西的时空界限,另一方面,又使我们始终关怀生存问题与生命自由问题,使我们始终关怀德性、幸福和美感问题。一切关于美的体验,在这种圆形思维和本体思维中获得了确定性。像泰戈尔在《人生的亲证》中所预言的那样,人的生命在无限的生命活动中,不断亲证着神的本质、爱的本质、自由的本质和美的本质。在无限的亲证中,我们的生命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具有了超越意向,并在大宇宙观中获得神、人、爱、无限、自由的广大和谐,这正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深刻遇合的生命精神。
1.2.4存在论的诗性想象与价值论美学建构的基础
价值论美学的探索,是人文学者的一项文化使命,它是我们生命体验与生命探索的价值所在。那么,如何确立比较美学的目的呢?难道它只是比较美学探索者立身行事的生命活动方式吗?显然不是。对于价值论美学,我们应像对待其他学科一样,必须把它看作是关于人的生命秘密的探讨,因为所有的科学最终都关心人。无论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还是探索动植物世界,无论是探讨立法和经济,还是探索哲学和宗教,所有的活动,最终都是关乎人的。人类的生命活动是自觉自由的活动,这些自觉自由的活动,不仅是人的生命力量的确证,也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证明,所有的科学的最终目的,必将指向人的完善、人的自由、人的和谐、人的美满。我们探究外在的宇宙、道德的律令和审美的判断力,最终也是为了揭示人自身的奥秘,同时,为人的生存自由找到切实而科学的依据。价值论的比较美学,亦应作如是观,与其他学科一样,比较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既有其知识系统,又有其生命价值和意义指向系统。没有完整的关于审美活动的知识系统,比较美学探索就会劳而无功,同样,没有对生命的关怀,比较美学的探索也就失去了意义。在知识与生命之间,许多学科探索,向来存在分裂意向。比较美学探索的目的,正是力求知识与生命的完满和谐统一,知识有助于增进人的生命自由,人的生命自由又有助于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人只有在这种有意义的寻求中,才不至于丧失生命的乐趣,才不至于放弃生命的崇高信仰,才会顶天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比较美学探索的目的之一,是寻求纯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美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也面临着语言的障碍,知识必须借助语言来表达。知识的表达,实质上,就是语言陈述。语言陈述自身有许多危险,词不达意是语言陈述者和语言批判者的“根本性焦虑”。在美学的知识陈述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的意见被你断章取义,于是出现了许多破绽;你的意见,在我看来处处充满了武断和偏见。对于人文科学来说,语言陈述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符号运算来寻求客观公正性;人文科学的思想话语,不可避免地存在私人语言的干扰。现代语言哲学,猛烈地抨击心理主义和私人语言,正是力图寻求语言陈述自身的正确性;这种努力,在比较美学探索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因为比较美学不只是一门知识学科,同时,还是一门生命学科。知识的体系,一旦受到私人体验的干预和生命意志的介入,就难免不具有主体性精神,而这种主体性精神,无法寻求真正的客观性。在比较美学探索中,那种私人的语言,私人体验和证悟,私人灵性的发挥,仍是极受重视的精神现象。正因为比较美学纠缠于知识与生命之间,所以,一方面,要寻求美学的知识性表达,另一方面,又必须寻求美学的生命性阐释。知识性表达是美学探索的外在精神,而生命性阐释则是美学的内在灵魂;只有把两者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富有创见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