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导游实训教程
49350600000013

第13章 模拟景点导游(3)

清婉室,木格花窗、古朴简洁。室内陈列有清代贵阳陈矩的薛涛像、清代文人题咏望江楼和薛涛的碑刻。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薛涛纪念馆。展其示了唐代女诗人薛涛的生活经历及其诗歌艺术等相关史料。

这口井名为薛涛井,“薛涛井”三字是清康熙六年,由成都知府翼应熊手书。文物区还有泉香榭、枇杷门巷等纪念性建筑,布局精巧、题咏碑刻、匾联书画甚多。

面前的塑像大家一定都知道是薛涛塑像了。此像1984年落成,塑像高3米,汉白玉雕成,地面绿草如茵。

薛涛墓1994年10月恢复修建。由墓碑、墓体、墓基平台及墓表组成,墓碑题有“唐女校书薛洪度墓”。

读竹苑是1995年建成,为竹类主题公园。

望江楼风景区是以竹为主的园林景观,是全国竹子品种最多的专类公园。薛涛一生爱竹,赞颂竹“虚心能自持”,“苍苍劲节奇”。为纪念薛涛,后人在园内遍栽各类佳竹,荟萃了国内外200余种竹子,其中不乏名贵竹种,园内竹子姿态万千,各有妙趣,如粉箪竹、人面竹、佛肚竹、鸡爪竹等,它们各逞姿态,而又和谐相处,或互抱成丛,或交织成廊……人们把这幽篁如海、清趣无穷的园林,誉为“竹的公园”。

朋友们,欢乐地时间总是过的那么快,今天的游览就此结束,祝各位旅途愉快!(作者李华堂)

四、成都文殊院

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俗话说有缘才相见。承蒙前世修造,我们有缘相聚于文殊院这“空林”圣地。有幸能成为大家文殊院参拜之旅的导游。

文殊院座落在成都市中心文殊院街,是成都平原久负盛名的且保存最为完好的佛教寺院,拥有空林八观之美誉,它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到今天已经有1400年。据传为隋文帝的儿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明末,毁于兵火。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经历浩劫幸存了下来。1681年(康熙20年),慈笃(dǔ)禅师来到荒芜的古信相寺,在两株千年的古杉处修建庙宇,苦心修持,传教四方,名声远扬。在慈笃禅师圆寂火化的时候,红色火光在天空中形成文殊菩萨像,经久不散。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慈笃禅师乃文殊菩萨的化身,故改信相寺为文殊院。从此这里香火旺盛。清代嘉庆年间,文殊院的方丈本圆法师买了82根石柱,采用石木结构,改建了主要殿堂,道光年间又加以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该院有五殿连属,分别由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组成。总面积达到1.16万平方米。由于香火旺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且办有佛学院、以培养高僧。现为省佛教协会所在地。文殊院共有房屋200余间,僧人60多人。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文殊院街,街道的两旁有许多的小店,主要销售佛家用品。马上到文殊院了,我们的车将停放到院内,等会儿大家下了车后还是先在门口留影照像,然后随我入院游览。

大家请看这一面照壁,古朴庄严。高7.7米,长15.85米。慈笃禅师当年写的对联:“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是说佛恩广泽天地间,佛法浩荡万古传。黄色照壁标志着此乃佛门净地,任何的妖魔鬼怪都不可能通过此照壁进入到院内。

大家请随我进入山门,大凡佛教寺院前门都被称为“山门”或“三门”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大多居于山林当中,所以有山门之称。前面门共有三道,象征佛教中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所以又称三门。进门的时候请大家抬头看正门上方“古信相寺”。这是清朝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扩建文殊院竣工时,主持国超大师所书。以此纪念古信相寺所经历的千年沧桑。

这第一殿便是天王殿又称弥勒殿了。首先请大家往房梁上看:有一个八卦图形,因为这些建筑毕竟是中国式的建筑,尤其是在古代,看风水,看日子是修建房屋的必要程序。所以有这个八卦图了。上面记录着大清道光二年至十年主持国超对文殊院进行了扩建,前后用了7年的时间。我们率先看到台座上这位袒胸露肚,笑口常开的铜铸弥勒佛坐像。弥勒是菩萨名,据说他出生在古印度大婆罗家族,非常高贵,跟随佛主潜心学法,受到佛主授戒,成为未来佛。是佛主的法定接班人。佛教来到我国以后,老百姓总是赋予他许多的人情味。让他如此和蔼可亲了。在五代十国时期,人们传说在浙江奉化有一个名叫契(qì)此的一个怪和尚,他生得矮胖,肚子很大,经常用竹杖挑着一个大布袋,面带笑容,四处化缘,启示世人,并且有点疯癜。因为他总是背着个布袋,所以我国也称他:布袋和尚。在他的上方是黑底金书“兜率陀天”四个大字。简单地说“兜率陀天”是佛经中候补佛的居处,在此的一天,相当于人间四百年。那里的土地平整如镜,奇香满地,有500亿宝宫、天女,不愁吃穿。更妙的是,意欲大小便时,大地自然裂开。事讫之后,地复还合,连厕所也不用建造。此等境界,你我若能往生,那是天福不浅哪!(往后走)弥勒神龛后边的这位是铜铸接引菩萨立像,其神龛上书“极乐世界”四个金字,旁边这幅对联就可以道出他是做什么的,“长伸手接娑婆客相随同路,久立地等世上人打果偕行。”不难看出他的职责就是接引人们去到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所以一般我们不拜他。

东西两侧是钟楼和鼓楼。分别建于康熙、乾隆年间。钟楼内的幽冥钟高2米、宽2米,重4500多斤。钟的后面供有地藏菩萨。因为地藏菩萨曾经被佛主封为幽冥教主。主要职责是感召和帮助被打入地狱中的人。他舍弃了灿烂光明的天界在佛前立下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又称他为“大愿地藏”。这里他舍弃了大殿,住进了钟楼。他的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前面这重殿宇是三大士殿,因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故名。殿上方悬“佛眼垂青”泥金大匾,门柱对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这幅对联预示我们:自己想到的事情或想做的事情要敢于尝试,即使没能成功,做了就放下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们的智慧产生于觉悟,而觉悟则来自无数次的实践经验,这就取决于自己愿意去实践还是不愿意实践了。这座殿创建于清朝康熙36年(公元1697年),在嘉庆20年(公元1815年),本圆方丈用峡石大柱十根改建。正中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因在唐代为避李世民讳,被后人称为观音,她的道场在浙江的普陀山。观音菩萨以大慈大悲为德行,苦难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观音菩萨即可观其声音,前往拯救解脱苦难。所以民间又被称为大悲观音;左边的这位是普贤菩萨,她手持如意,他的坐骑是六牙白象。六牙表示六根清净和六度,也就是六种达到彼岸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的道场在四川的峨嵋山;右边的这位是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菩萨,文殊的坐骑是一头狮子,表示智慧威猛。手持文稿表示智慧锐利,他的道场在山西的五台山。三大士象征佛的悲、行、智。用我们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要有善良的大悲心肠、明锐的智慧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对了,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三尊塑像有点没对。左边的这位普贤菩萨怎么拿着一份书稿,而右边的这位文殊菩萨则手持如意。是不是他们拿错了?其实不是,工匠们在用铜铸造的时候为了展现佛主不分贵贱、融恰相处,菩萨的道具互换一天也无妨。正可以说: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从唐代到今天的这一换,果真已经是一千多年了。现在大家再看三大士背后的神龛,左边的这一位是关圣大帝。由于他是一员武将,所以这里主管习武之职;右边的这位是文昌帝君.是一位主大贵的吉星。特别是科考的人拜这颗星,民间信仰准能考上。他在这里主管习文之职。当然大家可能会说:佛堂内怎么也供上了道教的神了。因为佛教认为,佛主有无比宽阔的胸怀。这是佛教的求同存异的一个典范。我们不难明白,这座殿堂是佛道相融文武双全之殿了。

我们现在来到了大雄宝殿前面。“大雄”是佛主的尊称。这里应该是供奉佛主的殿堂。正对殿堂的这位是韦陀菩萨,道光年间以青铜翻砂而成,体现了“童子相貌,将军威仪”风度。他是佛国中以善走如飞而被称为“神行太保”。据说,有一次佛主在讲经说法时,有个捷吉夜叉偷走了佛主的两颗净琉璃珠。作为护法神的韦陀,奋起直追,将其抓获。因此,韦陀被众神公推为护法神将。在中国的寺庙里,只要有大雄宝殿的对面就一定有这位尽职的将军。可以这么说,他相当于现在的警察局长吧。文殊院大雄宝殿殿前并没有挂“大雄宝殿”牌匾,而是挂着“南无释迦牟尼佛”横匾。“南无”的意思是顶礼、皈(guī)依之意,意思是昭示人们皈依佛主释迦牟尼佛。这大门上有一个“福”字,已经被人们摸得色如黄金。因为人们深信在佛主的门前跪拜,就一定能够得到佛主的赐福。但是看不见也摸不着,那是多么的遗憾。所以干脆在门口嵌上福字,既看得见又摸得着,岂不两全其美呢!这位就是佛主释迦牟尼。也就是佛教的创始人。他在2500多年以前的四月初八那天,诞生于古印度的迦毗(pí)罗卫国。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父亲是净饭王。母亲名叫摩耶。据说净饭王中年无子,十分着急。一天摩耶夫人梦见一头六牙白象,从空中扑入自己的腹中。从此便怀孕。古印度的风俗是女人生小孩一定要回自己娘家去生产。摩耶夫人在回娘家的路上,经过一个花园,看到花园里有一棵美丽高大的无忧树,伸手欲摘树花的时候,动了胎气。悉达多太子就从母亲的右肋降生了。降生的时候,太子能够凌空而行,并且自然出现七宝莲花承接佛足。他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摩耶夫人产后七天便去世了。悉达多由妈妈的妹妹抚养长大。成人后娶了邻国公主耶输陀罗为妻,并生有一子名叫罗目侯罗。那他为什么要出家呢?这是由于他看到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别离、怨憎,弱肉强食,互相压迫等等痛苦。为了要彻底解决这些痛苦,他舍弃了华丽的王室生活,在29岁的时候,毅然出家去修行。历经了千辛万苦,最后他度过尼连禅河来到菩提伽耶,在一棵菩提树下,大彻大悟立地成佛,创立了佛教。在他的两旁是他的两位第子:阿难和伽叶。大雄宝殿古朴洁净,是院内高僧理佛场所。

我们来到的这重殿叫说法堂,它是古信相寺旧址,院内的这通尊胜幢是文殊院内的“空林第一观”,名叫《双杉表瑞》。慈笃禅师当年重修文殊院时,就在此两株古杉之间奠基修建。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乘三方丈为纪念慈笃禅师业绩,特于两杉之间建此多边形“南无尊胜陀罗尼经幢”。遗憾文化大革命时,两棵古杉被毁,现在改植两株银杏树代替。大家请看这头正在听经的狮子。它是唐代用铜所铸,名叫善听,又名吼。把他安置在说法堂前听经,神态憨厚可爱,听得那么认真,已经听得如醉如痴,实在难得。也示意世人听经说法或做事时也应该专心致志。进入说法堂之后我们又看见了佛主,龛中佛主石像轻纱透体、神态庄严,为梁武帝时代所造,这是文殊院的“空林第二观”:《群窟涌光》。意思是群窟涌现祥光。此外,堂内供有历代遗留下来的造像共有85尊,其中护法神10尊、药师佛1尊、脱纱夜叉大将12尊。东西两侧是十八罗汉和二十四诸天。是我国珍贵的雕塑艺术瑰宝。这个殿堂我们要着重看看佛主的背面。可能大家只能看见“空林”两个字。这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赐文殊院的墨迹之碑刻。名为《天题瞻榜》即天子所题高瞻远瞩之榜文,此乃文殊院“空林第三观”。高1.5米,宽0.75米。有“康熙御笔之宝”玺印一方,左右刻有“康熙四十一年仲冬,钦赐四川文殊院僧超存”小字两行。“空林”两个字的下面的碑文,是康熙皇帝当年收到慈笃禅师想在文殊院内创建一尊象征母亲的菩萨之请求时,正在看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之文。康熙皇帝便有感而题:“人皆趋世(我们都要来到这个世界),出世者谁?(又是谁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皆遗事(我们出生的时候都要吃喝拉洒)是谁为之?(是谁为我们做这一切?)爱有大士,处此两间。(唯有母爱这位大士,在这当中能做到)非浊非清,非律非禅。(没有污浊,不清闲,也没有规律),惟是海月,都师之式,庆复见之。众缚自脱,我梦西湖,天宫化城,见两天竺,宛如生平,云披月满,遗像在此,谁其赞之,惟东坡子。”右边这位正是玉雕的菩萨准提菩萨,是一位象征母亲的菩萨。她有八双手,手拿水果等物品,非常象青羊宫中我们所见的斗姆。的确也是,佛教来到中国,要立足和在中国流传,在千年的融合之中也顺应了中国的民情。“母亲”这个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是神圣的。但是佛教中没有母亲这位菩萨,未免太遗憾!当时慈笃禅师上书康熙皇帝请求在文殊院内建造母亲菩萨,获得同意。因为是获准提名的菩萨,所以定名为准提菩萨。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藏经楼,收藏各种佛经上万册(卷),其中有御赐《金刚经》、《药师》等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