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际经济法(21世纪实用法学系列教材)
49370800000068

第68章 国际投资法(1)

【导读案例】

一、法律的变更对协议中投资优惠条款的影响案

1999年,甲国某公司与我国某省开发区签订某项目投资协议,约定投资金额为5000万美元,该省开发区政府私下书面承诺提供“免五减五”的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2003年,在该开发区政府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指令停止了此种税收优惠做法。该甲国公司遂提起行政诉讼,要求该开发区政府遵守约定。该投资协议中的税收优惠协议是否有效?为什么?

二、投资连锁超市是否规避中国外资法律案

1999年,法国某公司欲在中国投资连锁超市,未被中国政府批准。该公司遂私下委托中国某公司以中国公司名义在中国境内独资投资连锁超市,有关资金均由该法国公司提供。双方约定,该中国公司应根据法国公司的指示从事相关投资和经营活动,有关投资所得均归法国公司所有;一旦中国政府允许外资进入中国连锁超市行业,该中国公司应将其持有的连锁超市股份无偿转让给该法国公司;法国公司对中国公司的帮助将提供约定报酬。后来,根据加入WTO的入世承诺,中国政府对外资开放了连锁超市行业。该法国公司则根据其与中国公司的协议变更成为连锁超市的独资股东。该法国公司的行为是否构成对中国外资法律的规避?中国政府应该对其采取何种措施?该法国公司与中国公司的协议是否有效?为什么?

三、国产化率的要求是否违反TRIMS 协议案

欧洲某汽车公司与中国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合资设立一家汽车公司。双方约定,在汽车厂建成五年内,欧洲公司每年将提供两款车型,每款车型投产一年内应达到国产化率不低于50%。双方关于国产化率的约定是否违反WTO的TRIMS协议?为什么?

【内容讲解】

第一节 国际投资与国际投资法的概述

一、国际投资的一般理论问题

(一)国际投资的定义和种类

国际投资就是资本在国际间的移动。由于资本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所以,就其本质而言,国际投资其实就是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转移的形式之一。就投资的流向而言,国际投资涉及资本的输出和输入,有关国家也因此而成为资本的输出国或输入国。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投资仅指货币资本或贷款资金从一国流向他国。根据此种资本流动期限的长短,国际投资又被分为长期国际投资和短期国际投资。而根据有关投资是否进入直接生产领域,国际投资又被划分为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所谓“直接投资”,就是指投资者对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使用及其过程有直接控制权,譬如投资者将投资用于设立公司从事生产或商贸活动等。在直接投资中,投资者关心的是如何通过相关生产和商贸活动的进行为其投资带来增值,其身份既是投资者(即股东),又是生产经营者,是一种复合的身份。所谓“间接投资”,就是指投资者对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使用及其过程并不直接干预。在间接投资中,投资者虽然也关心其投资的增值,但是,投资者本身并不直接参与有关资本的具体使用和管理,有关资本的具体使用和管理是由其他的生产经营者负责的,比较典型的间接投资形式包括投资者将投资用于购买债券、股票、借贷、外汇和期货的买卖等。

(二)发生国际投资的根本原因

国际投资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其主要表现为投资形式日益多样化,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投资领域和投资规模在广度、深度和规模上也有了重大发展。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国际投资活动发生的呢?

西方国际经济学普遍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看:从宏观上看,国际投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国际资本转移的过程,而资本国际转移过程的实质是借贷双方资本形式变化的过程。对贷款国来讲,由于国内市场狭小或饱和以及高度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或竞争主体的减少使得更多的资本处于“过剩”状态,而垄断资本总是要求获得与其实力相适应的增值条件和垄断权力,同时国际间贸易壁垒的增多也使得国际间的营利手段由货物贸易逐渐转化为资本贸易即国际投资,这些都迫使贷款国的资本寻找海外市场。对借款国来讲,由于国内资本的匮乏直接影响了本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而资本的大规模积累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够实现的,因此,借助国外资本从而弥补本国资本的不足,从而换取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进而迅速解决因经济落后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及相关国际问题,就成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从微观上看,国际资本流动和国内资本流动一样,从根本上讲,都是由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和边际利息率的差异引起的。所谓“边际收益率”,是指投资者对市场每多投入一单位资本所获得的收益;所谓“边际利息率”,则是指投资者向金融机构每多存入一单位资金所获得的利息。就国内市场而言,如果投资者将资金直接投入市场(譬如购买债券)能够获得比将其存在银行更高的收益,那么,投资者肯定会选择投资,而不会选择将资金存入银行获得利息。同样,就国际市场而言,如果将资金投入外国市场能够获得比投入国内市场更多的收益,那么,投资者肯定会选择向国外投资,而不会选择在国内投资。同时,投资者在作投资决定的时候,还会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即如何有效降低风险,从而比较有保障地获得高额回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是一个形象的说明。正是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一国投资者为了避免资产因国内因素的变化而损失,往往会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选择对国外做部分的投资。这也部分解释了国际资本的“双向”流动问题。所谓“国际资本的双向流动”,是指有关国家在有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的同时,本国资本也在进入外国市场,也即该国既是资本输入国,也是对外投资国。

(三)影响国际投资的因素

影响投资者进行国际投资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资本输入国对外资的吸收能力。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对某个国家贷款或投资时,往往会考虑这个国家的外资吸收能力。所谓“外资吸收能力”是指资本输入国在确保投资收益的前提下,能够吸收外资的期限和规模。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其只有在确信其在资本输入国的有关投资收益能够超过本金加本国存款利息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将资金投入到资本输入国。而投资收益是受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影响的,因此一国的外资吸收能力也是有其极限的。影响一国外资吸收能力的因素除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外,还受投资项目、资本输入国物质技术基础条件和国家法律制度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就投资项目而言,其应该是最终用于对资本输入国生产性行业有积极影响的领域,否则,该国将可能陷入无法还本付息的债务危机之中;就物质技术基础条件而言,主要是指资本输入国的物质基础条件和技术基础条件,前者主要是指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后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工人的素质;就国家法律制度而言,主要是指资本输入国的法律制度是否健全、政府是否有效率、社会治安状况、对外资是否有优惠以及能否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利益等等。从现实状况来看,资本缺乏的一般是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大多又恰恰是物质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和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国家,因此投资成本高、风险大,这些都严重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外资吸收能力。这也部分解释了国际资本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和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之间流动的原因。

2.资本输入国对外资的管制。一般来说,资本输入国出于国家政治、军事和经济安全的考虑,往往会对外资的进入在地域、产业、投资方式和投资规模、人员雇佣、外汇使用、利润汇出等方面作出各种限制性的规定。这些限制措施的采取可能会影响到投资者的项目选择、经营管理权利、营利能力等,甚至可能会使投资者的目的最终落空。譬如,投资者希望通过对资本输入国的投资绕过其贸易保护壁垒,从而占领资本输入国市场,而资本输入国却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必须出口,这就会使得投资者因投资目的无法实现而放弃投资。

3.资本输出国对资本输出的管制。与资本输入国对外资的进入进行管制相类似,资本输出国出于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安全以及保护本国投资者利益的考虑,往往也会对允许本国资本输出的类别、输出的规模、资本输入国的国别等作出各种限制性的规定。由于违反此类规定,投资者将会遭受母国的严重处罚,因此,即使相关投资可能获利颇丰,投资者也可能会裹步不前。

4.投资者自身的考虑:

(1)拓展海外市场,获得更大利润。一般来讲,各国普遍都对进口规定有不同程度的贸易壁垒,这使得投资者生产的产品有可能无法进入到特定国家市场。

为了占领该国市场并获取更大利润,投资者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在该国投资设厂的办法在该国生产销售其产品,从而绕过相关贸易壁垒的限制。

(2)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问题。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沃农(Raymond Vernon)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每种产品的生产周期都大致可划分为创造、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在创造阶段,由于产品产量少,且市场上往往没有竞争对手,产品不必以价格为主要竞争要素,这一阶段,市场竞争不激烈,产品处在高价格、高利润的时期;由于产品高利润的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和技术进入该领域,同类产品的供给增加,竞争日益激烈,使得产品日益成熟,单位产品的利润回报也逐渐下降;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产品生产日益标准化,其竞争日益集中在价格方面,这时候,如何降低产品成本就成为生产者的主要考虑。在标准化阶段,生产者往往会通过海外投资将生产技术转移到技术水平落后、劳动者工资低和配套设施健全且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以提高产品价格竞争力,并进而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3)市场内部化的考虑。根据寇斯(R.H.Coase)等人提出的“市场内部化”理论,由于市场存在非完全竞争性,企业通过市场交易进行生产经营往往难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如果能够把公开市场上的交易变成企业内部的交易,即实现市场的内部化,就可以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和降低生产成本,并可以将中介环节的利润归为己有,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种理论比较适合那些生产流程长、中间产品多的企业和部门,因为,如果大量作为生产材料的中间产品依赖外部市场,那么市场行情的变化很容易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一旦竞争对手控制了中间产品的供应,那么企业将会非常被动。譬如,中国石油公司对海外油田的收购就是典型的例子。

(4)资本输入国能够提供更优惠的待遇和更好的机会。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资本输入国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差导致其外资吸引能力偏低,但是,由于资本输入国为吸引外资而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从而使得原本在该国并无收益的投资也可以实现较高收益,而这种机会在发达国家可能是不存在的。这也会影响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决策。譬如,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有相当一部分外国投资者就是为了享受“免二减三”税收优惠才到中国投资的,等优惠期满后,这些投资者往往会选择注销企业,然后再重新注册另外一家外资公司,从而继续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不过,这种情况近年来已经得到改观。

(四)国际投资的经济效果

1.国际投资活动的发展一般能够取得如下积极的经济效果:

(1)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资本充裕国将一部分资本输出,在使本国资本收益率提高的同时,也可以有效缓解本国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可以使得资本输入国资本匮乏的情况得到缓解,并使其经济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从国际经济的角度来看,国际投资可以使得资本配置更趋于合理,使世界经济在总体上得到发展,对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都有利。

(2)资本的国际转移使两国的收入分配发生变化,并使得两国国内的资本单位收益率趋于均等。因为,就资本输出国而言,由于资本过剩使得资本单位收益率下降,而在资本输出以后,使得资本过剩的情况得到缓解,资本供给相对减少,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价格自然因供给相对减少而提高,资本单位收益率也因此相应提高,这比较有利于资本拥有者。就资本输入国而言,由于资本匮乏使得资本价格较高,资本单位收益率也相对较高,用于经济发展的资本成本也因此较高,而在有外部资本输入以后,由于资本的供给增加,资本价格相应下降,资本单位收益率也相应降低,用于经济发展的资本成本也因此下降,这比较有利益资本使用者。

至于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究竟是替代作用还是促进作用,并不能一概而论,这与投资者对外国投资的动机、在东道国所投入产业与资本输出国产业的互补状况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