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一体化
3.1.1物流一体化的含义
物流一体化是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物流企业、零售企业直到消费者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即通过物流管理,使产品在有效的供应链内迅速移动,使参与各方的企业都能获得益处,从而使整个社会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物流一体化是当前跨国公司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它是将企业内部经营所有的业务单元如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质量、运输、市场、销售、服务等,以及相应的财务活动、人事管理均纳入一条供应链内进行统筹管理,它是以客户及客户满意度为中心,以降低库存和物流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先进的物流管理。
物流一体化将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较低的营运成本满足顾客的货物配送和信息需求。它的核心是LRP(Logistics RequirementPlanning),即物流需求计划,它将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与商流和信息流及资金流进行整合,使现代物流在商品数量、质量、种类、价格、交货时间、地点、方式、包装及物流配送信息等方面都满足顾客的要求。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强化了供应链上各单位之间的关系,使物流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物流一体化可以说从一个侧面上反映和促进了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物流自身一体化。逐渐树立物流系统的观念,运输、仓储和其他物流要素趋于完备,子系统协调运转,系统化发展。简单来说,就是企业采用“纵向一体化”,也就是什么都由生产商一手投资。
第二个层次:微观物流一体化。市场主体企业将物流提高到企业的战略地位,并出现了以物流战略作为纽带的企业联盟。简单来说,就是企业采用“横向一体化”,以第三方物流为主要经营方式。
第三个层次:宏观一体化。是指物流业发展到这样的水平:物流业占到国民总收入的一定比例,处于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3.1.2物流一体化管理的原理
在当今以顾客为主导的市场,物流一体化管理以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作为获取竞争力的“法宝”。物流涉及产品从原材料到最终顾客之间的全过程,是一个不断增加其价值或附加值的增值过程。对企业本身而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实现商品的形态效用、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占有效用,从而实现顾客对商品价值的需求。其中,物流实现商品的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贯穿于企业的价值链,如图31所示。从供应链的角度看,物流贯穿于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的价值系统,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通过物流连接起来,共同满足最终顾客的价值需求。因此,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物流才最有利于为最终顾客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
通过订单驱动、同步运作、快速响应、传统物流管理将物流视为支持生产和销售的辅助功能,物流管理的目标就是有效地满足生产和销售的需要。现代物流管理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将物流看做是同生产、销售一样满足顾客需求的主体活动。因此,物流一体化管理把顾客订单作为驱动各项物流活动的原动力,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此来制定分销计划、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使采购的每一个零部件和生产、分销的每一件产品都是有需求的。在实时订单信息下,物流系统快速组织生产资源,实行准时采购和准时生产,并把产品以最快的速度送到顾客手中,使采购、生产、销售同步化和并行化运作,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市场的响应速度。
3.1.3物流一体化管理的实施基础
物流一体化管理可以为企业创造超越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然而,由于物流一体化并不是对企业现有条件的“小改造”,而是要求企业从战略到战术的改变,因此如何有效实施物流一体化管理,是当前许多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根据上面分析得出的物流一体化管理原理,提出了企业实施物流一体化管理的运作基础。
1.业务流程再造
从分段式管理转变为一体化管理,物流被提升到了企业战略的高度,要求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制定物流战略。而物流战略驱动了企业物流业务流程的重构,企业必须对企业间和企业内的物流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彻底地再设计,以支持企业战略。实施物流一体化管理,要求企业从顾客的价值需求出发,对现行流程的合理性给以彻底怀疑、重新审视并进行改造;运用取消、合并、简化、重排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活动,消除间断、延迟和浪费,最大限度地增强增值服务,应用电子化的手段和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获取、处理和传递,并能在物流各环节之间交流和共享,使物流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优化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流程;通过改变流程的结构或构造、流程上传递的信息流和流程上的知识流三种途径,设计出一套能够快速、准确地察觉到顾客的需求并作出快速响应的最佳物流服务流程,显着改善企业物流在速度、质量、成本、顾客服务等主要运营指标方面的绩效。
2.组织结构整合
业务流程的变化会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因此,实施物流一体化管理,企业必须对现有的组织结构进行整合,建立与新流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以便新流程能在一个得力的组织架构上有效运转。传统的多层级职能型组织结构使得企业的物流流程被割裂为几段,性能优化仅局限在职能部门内部的各自分段优化,结果造成了整体的高成本和低效率。
一体化管理要求变职能为流程,建立面向流程的扁平化网络型组织结构,以顾客价值创造为导向,实现对全过程的有效管理,达到整体最优。在企业内部,把与物流有关的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库存控制、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部门重新整合,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系统,对外与上下游企业的物流运作系统密切合作,构筑供应链物流体系,使供应链物流同步运作,实现供需协调。
3.信息共享
一体化管理需要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需要掌握各环节的运营状况信息,以利于全局决策。因此,要实施物流一体化管理,物流各节点之间必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充分即时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企业运行的有关时间、空间和边界规则,为企业创造效益。企业有必要建立一个物流信息平台,使相互独立的信息系统得以连通,互相交换和共享数据。一体化物流信息系统将成为物流一体化运作在真正意义上的中枢神经系统。一种流行的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很好地实现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信息的组织与集成,使合作伙伴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共享商业信息,有效地计划和运作一体化物流系统,从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物流管理效益。
3.2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
3.2.1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
电子商务下的配送是指配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社会需求,严格、守信地按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一系列分类、编配、整理、分工及配货等理货工作,定时、定点且定量地交给没有范围限制的各类用户,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这种配送使商品流通中较传统的配送方式更容易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社会化、智能化、合理化和简单化,使得货畅其流,物尽其用,既减少生产企业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又刺激了社会需求,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宏观调控,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电子商务对物流配送的冲击和影响
电子商务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进行商品、货币和服务交易,目的在于减少信息社会的中间商业环节,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使企业有效地参与竞争。配送定位于为电子商务客户提供服务,需要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对整个配送体系实行统一的信息管理和调度。这一先进的、优化的流通方式对流通企业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优化社会库存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配送制作为现代物流的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代表了现代市场营销的主导方向,因而得以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对物流配送的冲击和影响可概述为以下几点:
(1)给物流配送观念带来深刻的革命。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需要置备一定面积的仓库,而电子商务系统网络化的虚拟企业将散置在各地的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虚拟仓库”,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被扩大了。这样的企业在组织资源的速度、规模、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都是传统的物流配送所不可比拟的,相应的物流观念也必须是全新的。
(2)网络对物流配送的控制代替了物流配送管理程序。一个先进系统的使用,会给一个企业带来全新的管理方法。物流配送过程是由多个业务流程组成的,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和时间的影响很大。网络的应用可以实现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实时决策。新型物流配送的业务流程都由网络系统连接。当系统的任何一个神经末端收到一个需求信息时,该系统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进而拟定详细的配送计划,通知各环节开始工作。这一切工作都是由计算机根据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自动完成的。
(3)物流配送的持续时间在网络环境下会大大缩短,这对物流配送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物流配送管理中,由于信息交流的限制,完成一个配送过程的时间比较长,但这个时间随着网络系统的介入会变得越来越短,任何一个有关配送的信息和资源都会通过网络管理在极短的时间内传到有关环节。
(4)网络系统的介入,简化了物流配送的过程。传统物流配送整个环节极为繁琐,在网络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内,可以大大缩短这一过程。在网络环境下,成组技术被广泛地使用,物流配送周期会缩短,其组织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计算机系统管理使整个物流配送管理过程变得简单和容易;网络上的营业推广使用户购物和交易过程变得更有效率、费用更低;提高了物流配送企业的竞争力;随着物流配送业的普及和发展,行业竞争的范围和残酷性大大增加,信息的掌握、信息的有效传播和信息的易得性,使利用传统方法获得超额利润的时间和数量会越来越少。网络的介入,使人们从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计算机和网络代替人们完成了那些机械的工作,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激励性、挑战性的工作,从而促成人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
2.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的基本特征
电子商务下的配送除具备传统配送的特征外,还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信息化。通过网络使配送由信息化来管理和控制。实行信息化管理是新型配送的基本特征,也是物流配送实现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前提和保证。
(2)现代化。传统的配送虽然也具备相当的现代化程度,但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与电子商务下的配送相比,在水平、范围和层次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和缺陷。现代化程度的高低是区别新型配送与传统配送的一个重要特征。
(3)社会化。同现代化一样,社会化程度的高低也是区别新型配送和传统配送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传统配送中心往往是某一企业为本企业或本系统提供配送服务而建立起来的,有些配送中心虽然也有为社会服务的业务,但与电子商务下的新型配送相比,其社会服务的局限性很大。
3.2.2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合理化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分布可能非常分散,在进行配送的决策时必须全面、综合地考虑,以避免由于不合理配送所造成的损失。但有时某些不合理现象是伴生的,在追求合理时,可能会产生某些不合理。一般来说经济效益是配送的首要衡量标志,但在决策时常常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有时即使是赔本的买卖也要做。对于配送的决策优劣,不能简单下结论,因为它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了解不合理配送的形式对于进行合理配送益处甚大。
1.不合理配送的表现形式
(1)资源筹措不合理。配送是利用较大批量来筹措资源的。通过筹措资源的规模效益来降低资源筹措成本,使配送资源筹措成本低于用户自行筹措的资源成本,从而取得优势。如果不是集中多个用户需要进行批量筹措资源,而仅仅是为某一两户代购代筹,对用户来讲,不仅不能降低资源筹措费用,相反还要多支付一笔配送企业的代筹代办费,显然是不合理的。
资源筹措不合理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如配送量计划不准,资源筹措过多或过少,在资源筹措时不考虑建立与资源供应者之间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等。
(2)库存决策不合理。配送应充分利用集中库存总量低于各用户分散库存总量,从而大大节约社会储存成本,同时降低用户实际平均分摊库存负担。因此,配送企业必须依靠科学管理来实现一个低总量的库存,否则就仅表现为库存转移,而出现不能实现社会库存降低的不合理。配送企业库存决策不合理还表现为储存量不足,不能保证随机需求,失去了应有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