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49371600000009

第9章 现代物流理论与基本功能(1)

2.1现代物流理论体系

2.1.1现代物流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内涵

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源于国外,最早出现于阿奇·萧(Arch Wilkinson Shaw)写于1915年的枟市场流通中若干问题枠一书中,他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阐述了实物分配(PhysicalDistribution,PD)的概念,即“实物分配是指在销售过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发生的种种经济活动。”德国学者R.尤尼曼认为:物流学是研究对系统的物料流(Material Flow)及有关的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进行规划与管理的科学理论。日本学者林周二对物流的定义比较详细,他认为物流是包含物质材料的废弃与还原,连接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距离,并且创造一部分形质效果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物流问题不仅停留在学术界,企业界也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在20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已出现生产大量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因此企业界提出了销售和物流的问题,不过此时的物流主要指的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战争供应,美国军队建立了后勤(Logistics)理论,并将其用于战争活动中。其中所提出的“后勤”是指战时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

后来“后勤”一词在企业中广泛应用,随之出现了“商业后勤”、“流通后勤”的提法,这时的后勤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物流,因而是一个包含范围更广泛的物流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进入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时期,降低流通成本的矛盾引人注目,实物分配(PD)的概念更为系统化。日本的物流概念是1956年直接从英文Physical Distribution 翻译过去的。1956年日本派团考察美国的流通技术,引进了物流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实物分配的概念在日本被译为“物的流通”。日本着名学者、被称为物流之父的平原直就用“物流”这一更为简洁的表达方式代替“物的流通”,之后迅速地被广泛使用。

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将Physical Distribution 改为Logistics。

CLM 对Logistics 的定义是:“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流入、流出、内部和外部的流动以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物料回收。”可见,Logistics 的概念领域较之于Physical Distribution 更为宽广、连贯,更具整体性,已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围,把物流活动扩大到生产领域,这就是现代物流的概念。

随着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世界进入了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的时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使物流规模和活动范围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不断扩大,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方向发展。

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概念作出了新的调整,即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供应链是“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从本质上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供需管理的集成。21世纪,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将对物流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跨国企业已引发新一轮的供应链战略。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将引领世界物流业的发展方向。

“物流”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我国,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物流热”只是近几年的事情。1999年11月,国家经贸委、世界银行举办“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同志指出:现代物流是“中国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要求“中国物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枟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枠,这是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第一个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文件。2003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提出枟关于我国现代物流情况的调研报告枠,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枟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枠,推动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理性、务实、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2.1.2现代物流的分类

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物流活动无处不在。对于各个领域的物流,虽然其基本要素都存在且相同,但由于物流对象、物流目的以及物流范围和范畴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类型。

1.从物流的层次和作用分类

物流按作用的层次和环节,可分为社会物流、行业物流和企业物流,其中企业物流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企业生产物流、企业销售物流、企业供应物流、企业回收物流和企业废弃物流等。

(1)社会物流。社会物流是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它是指流通领域所发生的物流,是全社会物流的整体,所以又称为大物流或宏观物流。这种社会性很强的物流往往是由专门的物流承担人承担的,社会物流的范畴是社会经济大领域。社会物流研究再生产过程中随之发生的物流活动和国民经济中的物流活动;研究如何形成服务于社会,同时面向社会又在社会环境中运行的物流;研究社会中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因此带有宏观性和广泛性。社会物流的一个标志是:它是伴随着商业活动发生的,也就是说物流过程和所有权的更迭是相关的。

(2)行业物流。同一行业的企业是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但在物流领域中常常相互协作,共同促进物流系统的合理化。例如,日本的建设机械行业,提出的行业物流系统化的具体内容有:各种运输手段的有效利用;建设共同的零部件仓库,实行共同集中配送;建立信息化及设备共享的共同流通中心;建立技术中心,共同培养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统一建设机械的规格等。又如,在大量消费品方面采用统一传票、统一商品规格、统一法规政策、统一托盘规格、统一陈列柜和包装等都是行业物流合理化的结果。行业物流合理化的结果是参与的各个企业都得到相应的利益,因此,各行业协会应该把本行业的物流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3)企业物流。企业是社会提供产品或某种服务的经济实体。一个工厂要购进原材料,经过若干个工序的加工,形成产品销售出去。一个运输公司依据客户的要求将货物运送到指定地点。在企业经营范围内由生产或服务活动所形成的物流系统称为企业物流。企业物流又可以分为:

①企业生产物流。企业生产物流是指企业在生产工艺中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是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伴生的,实际上已构成了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企业生产过程的物流大体为:原料、零部件、燃料等辅助材料从企业仓库或企业的“门口”开始,进入到生产线的开始端,再进一步随生产加工过程一个一个环节地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本身被加工,同时产生一些废料、余料,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再流至成品仓库,便终结了企业生产物流过程。

②企业供应物流。企业为保证本身生产的节奏,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辅助材料等供应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对企业生产的正常、高效进行起着重大作用。

③企业销售物流。企业销售物流是企业为保证本身的经营效益,不断伴随销售活动,将产品所有权转给用户的物流活动。在现代社会中,市场是一个完全的买方市场,因此,销售物流活动便带有极强的服务性,以满足买方的需求,最终实现销售。在这种生产前提下,销售往往以送达用户并经过售后服务才算终止。

可见,销售物流的空间范围很大,这便是销售物流的难度所在。在这种前提下,企业销售物流的特点便是通过包装、送货、配送等一系列物流实现销售,这就需要研究送货方式、包装水平、运输路线等并采取各种诸如少批量、多批次、定时、定量配送等特殊的物流方式达到目的,所以,其研究领域是很宽的。

④企业回收物流。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的活动中总会产生各种余料和废料,还有作为包装容器的纸箱、塑料筐等,这些物品的回收是需要伴随物流活动的;而且,在一个企业中,回收物品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整个生产环境,甚至影响产品质量,还会占用很大空间,造成浪费。

⑤企业废弃物流。企业废弃物流是指对企业排放的无用物进行运输、装卸、处理等的物流活动。生产和流通系统中所产生的无用废弃物,这些如不妥善处理,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妨碍生产的持续开展。一般来说,废弃物流没有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较大。为了减少资金消耗,提高效率,更好地保障生活和生产的正常秩序,对废弃物资综合利用的研究很有必要。

2.从物流的地域范围来分类

按物流活动作用的空间范围可将物流分为区域物流、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

①区域物流。所谓区域物流,有不同的划分原则。按行政区域划分,有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等;按经济圈划分,有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等。

区域物流系统对于提高该地区企业物流活动的效率以及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福利和生活环境,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研究区域物流,应根据地区的特点,从本地区的利益出发,组织好物流活动。如在某城市建设一个大型物流中心,显然这对于当地物流效率的提高、降低物流成本、稳定物价有很大的作用,但也会由于供应点集中、货车来往频繁产生废气噪音、交通事故等消极问题。因此,物流中心的建设不单是物流问题,还要从城市规划、地区开发计划出发,统一考虑,妥善安排。

②国内物流。相对于区域物流而言,国内物流是发生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活动。由于国家主权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政府在一国领土内拥有毋庸置疑的政治、经济控制能力,国内物流活动处于同一法律、规章、制度之下,加上受相同文化及社会因素影响,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企业处于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装备水平之中。因而,各国物流往往有其自身的特点。物流行业有一般性的运行规律,有自己的共性,但不同的国家其物流也有其特点和特殊性,例如,日本作为岛国,其物流体系中海运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同时因为国土狭小,覆盖全国的配送系统也有独特之处。美国物流中,高速公路集装箱运输的作用非常突出,远远超过铁路运输的作用。欧盟各国由于一体化经济和政治进程的推动,物流业中各国分工的特点也比较突出。通过这种比较研究,不但对认识各国的物流特点有帮助,而且对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各国成功经验、促进本国物流业发展有显着作用,日本便是在认真研究美国物流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收、消化,使本国独具特色的物流体系得到发展。

我国物流系统的发展必须从全局着眼,对于部门分割、地区分割所造成的物流障碍应该清除。在物流系统的建设投资方面也要从全局考虑,使一些大型物流项目能尽早建成,为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提供支持。

③国际物流。国际物流是伴随国际间投资、贸易活动和其他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由于战后国际投资和贸易壁垒减少,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速度大大加快,国际物流成为现代物流系统中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一个领域。互联网这一新型无国界信息媒介的扩展和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国际物流的效率提高和规模扩大。

3.按物流的内容来分类

(1)一般物流。一般物流是指具有普遍适应性的物流活动,由于物流活动是全社会各行业和居民生活都离不开的活动,因此,物流系统的建立、物流活动的开展必须具有较强的普遍适用性。建立社会物质系统的基础和出发点应立足于此,否则,物流系统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很低的适应性,物流活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作用将大大减弱。一般物流着眼于物流的一般规律,建立普遍适用的物流标准化系统,研究物流的共同功能要素,研究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轻松衔接,研究物流信息系统及管理体制的同一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