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异常心理学
49377000000010

第10章 异常心理的诊断与分类(1)

人们为了理解别人和自身,需要竭尽所能对别人和自身的心理状态进行描述,并根据某些原则对心理现象进行诊断和归类。如果没有诊断和分类系统,我们将无法认识世界,人与人之间也就无法进行心理沟通。本章在讨论心理诊断的概念、异常心理的诊断原则和判别标准的基础上,介绍常用的心理诊断技术和异常心理的三种诊断分类系统。

第一节心理诊断概述

一、心理诊断的概念

诊断(diagnosis)是医学中常用的概念,它的医学含义是指对有机体进行健康和疾病的判断。心理学应用“诊断”一词则是取其评估(assessment)的意义。心理诊断(psychodiagnosis)又称心理评估,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评估人们的心理状态、心理差异及行为特征,以确定其性质和程度的过程。异常心理学中的心理诊断就是要对人的异常心理与行为,尤其是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评定,以确定其病态的性质和程度。心理诊断为心理异常者的咨询与治疗提供依据。

二、心理诊断的一般原则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或变态之间是相对的,绝对的健康和正常是很难找到的,更何况正常与异常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在异常心理的诊断中,治疗者只能根据临床表现来进行分析归纳,首先要取得完整准确的病史和检查资料;其次要善于分析和思考,对患者发病当时的背景和心理状况做全面地了解和分析,正确评价症状的意义,在实践中参考心理诊断的一般原则。

1.心理反应的合理性原则

心理反应的合理性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与客观环境相适应,对外界客观现实的反应是人所理解的。例如,人在受到侮辱时会产生反感甚至愤怒的反应,这是正常的;但如果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即同一性的反应模式遭到破坏,如无缘无故地发怒或受到一点小刺激就不顾场合地大发脾气,这种反应是不合理的,说明已出现了心理异常。

2.心理过程的协调性原则

正常人的心理过程应该是协调一致的,无论是在认知过程的感知觉、记忆和思维之间、在情感过程与外在表现之间,还是在知、情、意之间都是协调的。如一个人的记忆良好、思维正常,其感知觉能力也应该是比较敏感的;在情感过程中因遇到一件喜事而产生愉快体验,并用欢快的语调来表达,这说明这个人是心理健康的。同样,在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如一位高三学生因认识到高考的重要性,所以充满激情,坚持认真学习,不参加娱乐活动,其知、情、意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因此他的心理是健康、正常的。但如果心理过程的协调一致性遭到了破坏,如感知觉能力正常,而记忆力衰退、思维迟缓,用低沉悲哀的语调来表达内心愉快,虽然认识到高考重要,但平时不认真、无所事事、行为懒散,就要考虑是否出现了心理异常。

3.个性特征的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的个性特征都应具有稳定性,在不同时间、场合表现出共同特征,不会轻易改变。如果一个乐观热情的人突然毫无原因地变得沉默冷淡,或即使有原因,但这种原因不足以使其发生这么大的改变,这就需要考虑其心理是否发生了异常。

三、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是根据心理诊断的一般原则来制定的。心理异常与正常之间很难确立一个固定不变的绝对标准,因为心理异常的判别会随着社会文化、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的差异而有所变化,如我国封建社会女子缠足,清朝时男子留长辫子,当今如果再有人表现这些行为,就要被人认为异常了。因此,严格地说,只有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放到当时的时代氛围、客观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加以考察,通过与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常模进行比较,才能判断心理是否异常。但心理正常与异常之间,特别是心理疾病与正常之间,还是有实质性差异的。因此,还是可以制定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来区分心理是否异常。

1.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标准是临床上最直接、最简便,应用最广泛的判断标准,但主观性较大。

主要根据两个方面的内省经验:第一,病人的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觉得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需要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有人因受亲人死亡等重大事件刺激而没有明显诸如焦虑、悲哀等情绪和行为表现,就不能因其无主观体验感受而判断其心理正常。再如精神病人无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没有主观体验,也不能判断其心理是否正常。第二,从判别者角度,主要指医生,医生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患者做出心理是否异常的判断。虽然这种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不同医生有各自评定行为的常模,但由于接受过专业教育,积累了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大致相近的判断标准,因此对心理障碍还是有相对一致的看法。

2.统计学标准

统计学标准来源于对心理特征的心理测试,是以在大样本的普通人群中,心理特征的测量结果呈正态分布为依据的。某一心理特征的正态分布中,居中的大多数人为正常,居两端的少数人为异常。因此,确定一个人的行为是正常或异常是以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的:偏离平均值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便于比较,操作简便易行,因而被很多人采用。但这种标准也有缺陷,如在智力特征的正态分布中,智力超常者在人群中占少数,但并不能认为其是异常的。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呈正态分布,因此该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3.生物医学标准

生物医学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的原因则被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为临床医生所广泛采用。

生物医学标准把脑部是否存在病理变化作为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可靠依据,十分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因而比较客观。虽然生物医学标准对某些疾病如麻痹性痴呆、癫痫性精神障碍和药物中毒性精神障碍使用非常有效,但对于像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等疾病则无能为力,因此该标准应用范围比较狭窄,只对一部分有明显生物学病因的心理障碍有效。

4.社会适应标准

社会适应标准是根据人行为的社会意义及个人对社会环境的应对与顺应为出发点,主要表现在自理、沟通、交往等方面。心理正常者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则是适应性行为;反之,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如成年人生活不能自理,随地大小便和不会穿衣,与别人无法相处,则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因此,心理是否正常主要是与行为的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

社会适应标准适用范围较广,但这一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必须考虑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社会习惯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

以上每一种标准都有其依据,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但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相互补充,综合应用,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分析,以正确判断是否有心理障碍。

第二节心理诊断常用技术

心理诊断通过观察、访谈和测验等手段对患者的心理或行为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描述,其中临床访谈和心理测验是心理诊断中较为有效的方法技术。

一、观察法

观察是临床心理诊断的基本方法,可以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即日常生活工作情境下观察了解患者的行为表现,也可以在标准情境下进行。标准情境是指某些特定环境条件。例如,在医院的门诊或住院部,可以根据一定程序和内容进行观察,也可以人为设置某些特定的情境,如让患者做某事时观察其反应或行为。

治疗者对患者观察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外表和行为。例如衣着是否整洁,与身份是否相称,是否避免目光接触。

(2)言语和思维。例如言语是否流畅,言语过多亦或是过少,有无自发言语。

(3)情绪。例如是否有情绪不稳、激动、焦急、忧愁、欣快、发怒、淡漠等表现。

(4)动作行为。例如有无特殊的姿势或行为动作。

二、访谈法

临床访谈法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也是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其他精神卫生方面的专家经常使用的评估手段。

访谈根据内容可以分为最初访谈、收集个案资料的访谈和诊断性访谈。最初访谈是指治疗者与患者初次见面时进行的访谈,其主要作用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收集个案资料的访谈需要了解和收集的信息资料包括:

1.症状、病史和相关因素

了解患者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持续了多长时间?有多严重?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如何?是否第一次发生?过去有无类似问题?采取过哪些措施和方法?

2.生理健康和神经系统状况

判断患者的心理障碍是否是由生理健康或神经系统问题所致,或是否与此相关是非常重要的,这影响到随访的诊断分类和治疗措施。除访谈外,还要进行基本和必要的生理检查、神经系统功能检查和特殊检查,如CT、脑电等。Nolen‐Hoeksema(2001)列出了了解患者生理和神经系统问题的提问。

3.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心理社会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生活事件、人格、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我意识、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等。

诊断性访谈的重点是检查心理症状,按照精神状况检查要求进行访谈。精神状况检查包括以下方面:①有关感知觉,如幻觉;②有无智力和思维过程障碍,如妄想;③有无注意力和定向力障碍;④有无情绪高涨或低落;⑤有无异常行为表现;⑥有无自知力。

访谈根据形式,可以分为非结构式访谈、结构式访谈和半结构式访谈。

非结构式访谈,又称自由式访谈,是不系统的,临床工作者允许患者随意描述自己的忧虑,或引导患者在某一方面深入地探索。当这种访谈用于收集信息时,访谈者的人格和专业经验就会发挥重大作用。访谈者的直觉和经验会引导整个访谈过程。非结构式访谈具有很大灵活性,但由于是非结构的,因此每次访谈都会得到不同的信息,降低了访谈的信度和效度。

结构式访谈有统一的形式并由一致问题组成,可以量化评估结果,具有标准化、结果数据化和较高的信效度,但有不灵活和费时等特点。

半结构式访谈是非结构式和结构式的结合,既有一定的灵活性,也有标准化和可比性等特点。

三、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mental test)是指在标准情境下,对个人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定量描述的一类方法。在心理测验实施过程中涉及测验者、被测验者和测验工具即量表(scale)三个方面。如果给心理测验下一个简单的操作定义的话,就可以定义为“心理测验是测验者借助测验工具对被测验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定的过程”。一个心理测验要成为客观有效的心理测验,就必须在测验工具、测验者和被测验者三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

(一)测验工具的基本要求

1.标准化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是指测验目的明确,设计科学,对测验量表的每个项目进行严格的科学程序筛选和编制,有统一的实施程序、评分方法和解释原则。

2.常模

常模(norm)是指测验的参考分数,是用来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心理测验的常模是通过有代表性的样本建立起来的,通常有年龄常模、百分等级常模、标准分数常模。

测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常模。

3.信度

信度(reliability)是指测验分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程度。一个可靠的测验必须有较高的信度。信度检验的方法主要有分半信度、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评分者信度等。信度的结果用信度系数表示,其数值在-1~+1之间。绝对值越接近1.0,表明误差越小,测验结果越可靠;绝对值越接近0,表明误差越大,测验结果越不可靠。

4.效度

效度(validity)是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即测验结果能否代表它所要测量的心理行为特征。一个有效的测验必须有较高的效度。效度检验的方法主要有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二)测验者要注意的问题

在使用心理测验时,测验者必须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接受过心理测验的专业培训,熟悉有关测验内容、适用范围、测验程序和记分方法。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慎重选择测验量表。任何一种心理测验量表都有其应用目的和适用范围,都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测验者在选用时应慎重考虑。

(2)与被测验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测验过程中,测验者对被测验者应该保持热情、关心、真诚和耐心的态度,设法取得被测验者的合作,尽量让被测验者在轻松的心情下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或实际情况。

(3)控制实施测验的误差。在实施测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误差,为了使测验结果准确,测验者应尽量控制测验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