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异常心理学
49377000000009

第9章 异常心理的理论模型(5)

( )5.别人应该赞赏我做的事情。

( )6.我不能接受自己的弱点。

( )7.我能够赞许、喜欢他人。

( )8.我害怕失败。

( )9.我不愿意分析那些复杂问题并把它们简化。

( )10.做一个你想做的人比做一个随大流的人更好。

( )11.在生活中,我没有明确的要为之献身的目标。

( )12.我由着性子表达我的情绪,不管后果会怎样。

( )13.我没有帮助别人的责任。

( )14.我总是害怕自己不够完美。

( )15.我被别人爱是因为我对别人付出了爱。

计分时,对以下各题反向计分:第2、5、6、8、9、11、13、14题(1=同意、2=比较同意、3=比较不同意、4=不同意),然后把15题的得分相加。这项测验是琼斯和克兰戴尔(Jones & Crandall,1986)编制的一项关于自我实现的简短测试。可以把你的得分和大学生的常模(男生:45.02±4.95;女生:46.07±4.79)进行比较,分数越高,说明在你人生的某一阶段越有可能达到自我实现。

第三节社会文化模型

社会文化模型(social culture model)是近年来受社会学和人类学影响而提出的异常心理的理论模型,它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心理异常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人格和变态行为的影响。有研究者提出,人的心理异常是社会贴的标签。社会依照其规范,将那些有脱离规范行为的人视为心理异常。这种观点虽然比较激进,但我们不能否认社会文化因素对异常心理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和社会地位以及社会生活事件等。

一、社会文化背景

跨文化研究显示,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人们对心理异常的看法和评定是有差异的,在某些社会中被视为异常的行为,在另一社会中可能被视为正常。例如同性恋,在《圣经》“旧约”中认为其是亵渎神灵,教皇六世还强烈谴责过。在许多国家,特别是东方的一些国家,毫无疑问地认为这是一种异常心理,有的地方还要绳之以法。而在某些国家,如阿拉伯国家的某些地区,则认为是正常心态,同时也是合法的。在美国的几个州,有的同性恋者还公开游行,寻求同好,要求保护。又如科威特人崇尚猜疑、夸张,迷信巫术,他们并不认为这是病态。这些都体现出文化的特殊性。但我们也要看到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把许多严重的心理障碍如精神分裂症视为不正常,这又支持了文化的普遍性。

因此,我们要树立心理障碍在文化背景上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信念。

社会文化背景对心理异常的影响还体现在表现方式的差异性。如同是抑郁症,美国人会直截了当地述说苦恼、悲哀、失望和无助的心情,而中国人则较多地表现为头痛、胸闷和全身无力等躯体症状。

二、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

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提高,人类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日趋上升。据调查,发达国家心理障碍的发病率要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达的地区要高于经济落后的地区。

1994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曾对某区两个街道进行过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发现生活水平较高的居民,其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比生活水平较低者为高。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提高了;另一方面说明,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由于讲究速度和效益,人们的紧张心理也随之上升,因此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现代社会中,社会阶层、分工不同的群体中心理障碍的性质和发生率也有所不同。

有关研究表明,精神病院中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来自大城市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

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与人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压力有关。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由于环境拥挤、竞争激烈、人际紧张,易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往往遭受更多挫折,而且是更严重的挫折情境,他们常常无力应付。

随着时代的不同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及内容也有变化。有调查发现,在我国1956-1963年间,带有迷信色彩的妄想内容占6.3%,而在1965-1978年间只占2.9%,差异非常显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被害妄想、罪恶妄想和夸大妄想主要与政治有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政治有关的内容越来越少,而与科技有关的妄想内容越来越多,如电脑信号、无线电、脑电波、激光等妄想内容。

三、家庭

家庭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系统,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以能使系统本身得以维持和生存的方式互动,从而形成一种平衡态。家庭系统理论认为,某些家庭系统特别容易使成员产生异常的功能。例如,有些家庭的成员过分卷入彼此之间的活动、思想及感情,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可能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很难独立。有些家庭表现出成员之间的淡漠、成员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小群体中可能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研究表明家庭作用对心理障碍的影响不容忽视。Jregory Bateson(1956)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常向患者提出两种相反约束的要求,造成患者无所适从,进而产生心理的矛盾。Lyman Wynne(1958)则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之间,在交流谈论时表面上常常表现互相同意,好似彼此之间很有共同感应,但经仔细分析,则可发现他们各个同意感应的理由却相差很远,毫不相干,表现出认识与交流上的障碍。Bowen(1961)根据对许多有问题家庭的观察发现,一些问题家庭的成员在心理发展上未成熟,各个成员之间的“自我界限”没有分化好。

临床上,许多患者的心理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他个人的问题,但实际上与家庭系统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常见有三种形式:①个人心理问题是目前家庭问题的表现;②个人的心理问题源于过去的家庭问题;③个人心理问题与家庭问题同时共存。因此,要改变患者的心理问题,不能单从治疗个人成员着手,还要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对象,即采取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的方式。

此外,与心理异常有关的社会文化因素还包括不良的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社会道德,高的犯罪率,社会动荡(战争、动乱),宗教迷信,以及种族、性别和年龄歧视等。

四、评价

社会文化模型的贡献在于指出了社会文化因素在心理异常中的重要作用,提醒心理卫生工作者注意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的可能影响,从而为全面认识心理障碍、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更加合理地预防与治疗精神疾病提供指导。然而,社会文化因素只可能是造成和维持心理障碍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该理论模型也不能很好回答,处于同一社会文化条件下的人为什么有些人患精神疾病,有些人仍保持健康。

第四节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前面讲述的几种异常心理的理论模型,都从某一个角度提供了一些说明异常心理现象的有价值的理论和应用的知识与技术,对于异常心理实质的探讨和防治是有益的。

但是,任何一种模型都不能完全说明所有的异常心理,只能解释其中的一部分或一个侧面,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健康与疾病有了本质的认识,包括对心理障碍的认识不断深入,已经逐渐认识到人体疾病,尤其是心理疾病绝不会仅仅与单一因素有关,而往往与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都有联系。但这三方面因素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它们之间怎样互相制约、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不过可以确定,任何异常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可能是这三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在它们不是均衡地起作用,在不同的心理异常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不完全相同。

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的角度去解释心理与行为异常现象的模型,被称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在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中,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各自独特的内容,同时又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相互制约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模型图表明,生物学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是整个模型图的核心部分,是心理学因素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因素所作用的物质承受者。心理学因素是在生物学因素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而它一旦产生就时时刻刻给予生物学因素以深刻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文化因素则是在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的共同基础上产生的,它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心理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间接的,一般来说,要通过心理学因素的折射才能实现。这个模型还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包括正常与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所有因素都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起作用的。

总之,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表明,在解释各种各样的异常心理现象时,不应片面地以只从某一个侧面来加以说明,而应运用综合分析的观点,同时从社会、心理和生物的各个方面来探索异常心理发生的根源,这样才能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

本章要点

异常心理的理论模型是对异常心理机制的一种理论假设,主要涉及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诊断、防治的分析与解释。目前,在异常心理学领域的理论模型包括生物学模型、心理学模型、社会文化模型等。这些模型都从某方面对异常心理现象进行分析解释,但不能完整解释异常心理的全部机制。

生物学模型强调心理异常是脑功能结构失调导致的机能障碍,任何心理异常总是与大脑结构、遗传、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改变有关。

心理学模型包括心理动力学模型、行为模型、认知模型、人本主义模型等。这些模型主要以不同的心理学观点解释和处理心理异常。

社会文化模型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心理异常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人格和异常行为的影响。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认为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文化因素在异常心理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都有一定影响,因此要持综合分析的观点去认识、诊断、治疗和预防心理障碍。

(马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