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异常心理学
49377000000003

第3章 绪论(3)

对异常行为的描述应当是清楚和无偏向的,而且应该建立在科学系统的观察和记录上。依据科学的观察,才能对异常行为分门别类,找出类别间的关系。为了使观察结果尽可能的准确,研究者需要对观察的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需要利用统计推论的过程来比较观察结果的量化资料,确定结果差异是否有意义,从而为进一步解释和预测异常心理现象打下基础。

2.解释

理清影响某一异常行为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识别异常心理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性干预的效果,从而揭示异常行为的解释机制。解释异常行为,包括揭示两个变量或事件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建立,需要满足三个条件:①事件之间必须存在协变量(covariation)的关系,即当一个事件发生变化时,另一个事件也必须发生变化;②时序关系,即假设的原因事件必须发生在假设的结果事件之前;③在两个事件的关系之间没有其他成因的介入。只有排除其他的可能原因后,才能接受因果关系的假设。第三个条件通常是最难建立的。

在许多异常行为中,不可能孤立地认为只有一种原因。正如在后面章节会讨论到的一样:无论是正常行为还是异常行为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3.预测

根据对异常行为的描述和解释,可以预测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后果。例如,对精神分裂症的描述中提到,如果父母有精神分裂症,那么他们的孩子得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是父母无此病的孩子的10倍。从此描述中,我们可以预测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之一是父母有精神分裂症。

但是有效的预测并不一定能准确指明原因。如父母有精神分裂症,他们的孩子易得精神分裂症,并不能说明基因或其他原因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系。但这种预测仍有助于研究者找到原因,并提供更好的治疗与预防措施。

4.控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异常心理学的最终目标是预防异常行为的发生。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异常行为的发生,那么就要想方设法控制异常行为,使其向正常行为发展,让患者逐渐恢复心理健康。

有研究表明,某些类型的沟通不良能很好地预测已治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复发。根据这一研究结果,研究者可以通过传授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成员一些沟通技巧,来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复发。

二、异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为了达到以上研究目标,异常心理学研究者需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测验法、实验法和流行病学研究等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标。正如前面所述,异常心理学研究一般难以直接对变量进行控制,较难实施实验研究,研究者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实验研究,其结果应用到人类时更需小心谨慎,因此目前异常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大多停留在描述层次上。大部分异常心理学研究只是在一些感兴趣的变量之间寻求协变关系,即进行相关研究。当然相关关系是因果关系的基础,只有在确定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才可能确定因果关系。

(一)相关研究

异常心理学的发展依赖于大量的相关研究(correlational research)。相关研究是指利用相关分析技术来考察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有联系及其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的一类研究的总称。变量间(x,y)相互关系的程度通常用相关系数(r)来表示。相关系数的两个特点是方向和量值,它的数值范围在-1~+1之间,r的绝对值越接近1,则相关强度越高。若r大于0,则为正相关,表示两个变量值(x,y)的变化方向一致;若r小于0,则为负相关,表示两个变量值(x,y)的变化方向相反;若r=+1,则表示两个变量值(x,y)完全正相关;若r=-1,则表示两个变量值(x,y)完全负相关;若r=0,则为零相关,意味着两个变量完全没有联系。要注意的是,相关系数仅指两个变量间的线性相关,而不是曲线相关。

相关研究通常采用自然组设计(natural group design),即从现有的自然人群中选择被试,以考察两个自然发生的变量间的关系。因为在异常心理学领域,伦理和可操作性因素会影响到研究方法的选择。例如,我们要研究创伤性事件与抑郁的关系,不可能让某些人去经历创伤事件,然后再来看看他们是否抑郁。我们能采取的方法是以经历过创伤事件的自然人群为被试,或者将经历过创伤事件的被试与未经历过创伤事件的人所组成的对照组比较,考察创伤事件与抑郁的关系。这与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进行操控变量不同。

相关研究设计的另一类型是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研究同一被试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行为,可以是回顾性研究,也可以是前瞻性研究。由于同一人群接受了多次测试,因此能更为精确地说明共变因素的时序关系。在前瞻性研究中,在某种心理障碍出现前,如果研究者对假定中的心理障碍的起因给予了充分的估计并对它们进行了控制,那么这些研究就可以得出结论:假定中的原因先于心理障碍而存在。

纵向研究的最重要形式是高危险设计(high‐risk design),它涉及那些具有高度患心理障碍可能性的人群的研究,即高危人群的研究。麦德尼可(Sarnoff Mednick,1993)及其研究小组几十年间一直致力于研究精神分裂症的高危人群,因为这些人的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并且该心理障碍有较强的遗传性。在麦德尼可及其研究小组的研究结论中有两点值得注意:①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她的孩子同样也患精神分裂症,而且这些母亲比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而孩子未患精神分裂症的母亲有更严重的心理障碍;②患精神分裂症高危险子女的母亲在其子女年幼时就与家庭相分离,接受住院治疗。

麦德尼可的纵向研究是遗传高危设计的一个重要例子。被试之所以被选择是因为他们被认为在遗传上具有易患某种心理障碍的倾向。近20年来,日益被运用于心理病理学研究中的另一项高危险设计是行为高危险设计。在行为高危险设计里,被试之所以被选择不是因为他们的遗传弱点,而是因为他们表现出一种易患上某种心理障碍的行为特征。这种设计的一个典型例子是阿洛伊和阿伯姆桑姆(Alloy &; Abramson,1999)的研究。他们选择一组大学新生,这些新生在两项测试中均表现出消极思维模式,被认定为抑郁症的高危险组;另一组表现出积极思维模式的大学新生作为低危险组。在追踪的两年半时间里,173人组成的高危险组首次出现心理障碍的比率是由176人组成的低危险组的8倍;严重抑郁症的复发率,前者是后者的3倍。

(二)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case research)是以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单一群体(一个家庭或一个社区)为研究对象,在一定时间内对各种表现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在异常心理学中,个案研究是针对某个具体患者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用以描述某种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诊断与治疗等。个案材料的来源可以是患者的自述,或家属、朋友、邻居等他人的报告。收集的资料除个人的一般资料如个人史、既往史、现病史以外,还需要详细了解个人的生活经验、家庭生活与人际关系状况、学习或工作情况、身体状况、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况、兴趣爱好与患病前的性格特点、重要生活事件和精神刺激,以及最近的病情变化等。

个案研究在广泛收集个案资料时,还需要兼用多种研究方法。例如,有关家庭生活状况资料的取得需要运用访谈法或问卷调查法,有关智力和性格特征方面资料的取得需要运用心理测验法,而有关身体状况资料的取得则需要医学检查。

个案研究既可以提供丰富的临床资料,也可以为获得理论假设、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例如,弗洛伊德正是基于众多个案研究如患恐怖症的小汉斯、患癔症的安娜等,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但个案研究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变量没有得到控制,还有许多替代原因无法排除,因而难以得出因果结论。此外,个案研究得到的结论难以普及。

(三)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epidemiological research)是指在特定人群中对心理障碍患病人数和分布情况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手段是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通常采用访谈或问卷方式进行调查。流调研究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指标是发病率(incidence)、患病率(prevalence)和病程(duration)。

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如一年)某种疾病或障碍在一定人群中新增病例出现的概率。发病率可以反映病因的强度和预防的效果。它可用下面公式进行计算:

发病率=一定时间新发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100%

患病率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障碍患病人数(包括新旧病例)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患病率可以被用来评价预防和治疗性干预的效果。它可用下面公式进行计算:

患病率=某病现有患者人数/被调查人数×100%

病程是指某种心理障碍单纯在时间上持续的长短。一个简单的公式是:

平均病程≈患病率/发病率

由此可见,急性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短的心理障碍,而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发病率低、病程长的心理障碍,两者均有相当高的患病率,但两者的病因有所不同。

流行病学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某种心理障碍是否与其他因素,如性别、年龄和其他疾病有关,还可以帮助研究者推断其病因。例如,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经历的消极生活事件显着多于非抑郁症患者。这一发现导致了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假设:生活应激可以引发脆弱人群患上抑郁症。

流行病学研究中取样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在样本基础上对人群的描述要依赖样本的代表性。对某一感兴趣的人群都进行调查,可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但实际情况往往不允许。随机抽样是现有的保证样本代表性的较好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