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异常心理学
49377000000031

第31章 人格障碍(2)

第三节常见人格障碍的类型

按照CCMD‐3的分类,人格障碍共分为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和依赖性人格障碍等八种。下面我们对这八种人格障碍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偏执性人格障碍

偏执性人格障碍(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又叫妄想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据国外统计,偏执性人格障碍的发病率为0.5%~5.6%(Bernstein等,1995;Ekselius等,2001)。2001-2002年美国进行的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NESARC)数据显示,约有920万人有偏执性人格障碍。据1988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资料显示,这种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偏执性人格障碍患者中以男性较多见,且以胆汁质或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

偏执性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普遍性猜疑,不信任或者怀疑他人忠诚,过分警惕与防卫;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有将周围发生的事件解释为“阴谋”、不符合现实的固有观念;过分自负,认为自己正确,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容易产生病理性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对挫折和拒绝特别敏感,不能谅解别人,对侮辱和伤害长期耿耿于怀,常与人发生争执或沉湎于诉讼,人际关系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在CCMD‐3中,偏执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为: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④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的执意追求;

⑤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⑥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⑦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固有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有些学者认为偏执性人格障碍具有生物学因素,例如偏执性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有关,有亲属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比没有亲属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更易于患偏执性人格障碍(Berstein等,1993)。还有些学者认为此人格障碍与患者早期成长的经历有关。患者童年可能遭遇过某种挫折,逐渐出现孤僻、敏感、社交焦虑或恐惧、言语刻薄等表现。此外,文化因素在偏执性人格障碍中也有一定作用。某些特定的人群,比如囚犯、难民、听力有损伤的人以及老年人通常都很多疑。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他们对喜事缺乏愉快感,对人冷淡,对生活缺乏热情和兴趣,孤独怪僻,缺少知音,我行我素,很少与人来往,因此也较少与人发生冲突。

在CCMD‐3中只区分了分裂样人格障碍,并没有分裂型人格障碍,而在DSM‐Ⅳ中则把分裂样人格障碍和分裂型人格障碍(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作为不同的人格障碍类型进行区分。比较两者的描述和诊断标准我们可以看出,CCMD‐3中的分裂样人格障碍已包含了DSM‐Ⅳ中的分裂样人格障碍和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范畴。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和医学心理咨询门诊中比较常见的人格障碍。据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资料显示,其中分裂样人格障碍占人格障碍总数的29%左右,接近1/3。1975年着名的精神病学家罗逊特指出,这种类型的人约占正常人群的7.5%,且男性多于女性。Weissman(1993)的调查显示,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约占总人数的3%~5%。2001-2002年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NESARC)数据显示,约有650万人为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很差,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他们似乎超脱凡尘,不能享受人间的种种乐趣,如夫妻间的交融、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等,同时也缺乏表达人类细腻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数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独身。即使结了婚,也多以离婚告终。这类人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当、表达意见不清,这些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他们还经常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常称自己有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的性欲淡漠也颇为突出,他们对于自己缺乏与别人的性关系并不感到不满意(Rouff,2000)。

在CCMD‐3中,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为: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淡,及人际关系缺陷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社会疏远,除生活或工作中必须接触的人外,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

②表情呆板,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及愤怒等;

③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

④缺乏愉快感;

⑤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

⑥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

⑦对与他人之间的性活动不感兴趣(考虑年龄)。

Philllips等人经过研究认为分裂样人格障碍与遗传、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Philllips,Yen &; Gunderson,2003)。一些家族谱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分裂样人格障碍有遗传的趋势(Siever等,1998)。生物学上的研究发现人体多巴胺的浓度可能与分裂样人格障碍有关,患者多巴胺受体的浓度低于正常人(Farde,Gustavsson &;Jonsson,1997)。此外,胎儿期的疾病或是环境造成的心理应激(如贫穷)等也会造成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精神分裂症。一般认为,分裂样人格容易诱发精神分裂症,但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明。有些学者研究表明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有分裂样人格;而另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对分裂样人格患者持续观察15~20年后,极少有变为精神分裂症的,分裂样人格的血清中也并无较一般正常族群更多的精神分裂症病患特征。因此分裂样人格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尚待证实。

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本组病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为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

反社会性人格一词源自于1835年德国学者皮沙尔特(Prichard)所提出的“悖德狂”(moral insanity)这一诊断名称。他指出该类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道德修养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亦无妄想或幻觉。

后来“悖德狂”的名称逐渐被“反社会性人格”所代替。此种人格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最多,同一性质的屡次犯罪,罪行特别残酷或情节恶劣的犯人,其中1/3~2/3的人都属于此类型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冷漠无情、无视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冲动和缺乏罪责感。这类人表现为自私自利,缺乏起码的同情心,从不关心他人,常常对他人甚至亲友采取令人痛苦的残酷行动。其表面可能具有一定的魅力,例如具有一定的能力或特长,因而往往也能与他人维持一种肤浅、短暂的友谊关系,但时间一长必然与人分道扬镳。他们也不能维持长久的夫妻关系。不承担义务和责任,屡屡违反社会准则,反复说谎、偷窃,即使谎言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这类人往往行为较冲动,凭心血来潮,想干什么便干什么,事前并没有周密的考虑或计划打算,例如不辞而别离家出走、屡次无故更换工作岗位、动辄斗殴或谩骂等。做错事后从不内疚和自责,相反,却总是去责难别人,因而屡教屡犯,给人一种无药可救的感觉。有时虽然也能在他人指责下迫于压力作出检讨,但仅停留在口头上,绝不会有痛改前非的行动,而且片刻即忘,依然故我。

在CCMD‐3中,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为: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②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行;

③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

④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欠债务、不瞻养子女或父母;

⑤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1年以上)夫妻关系;

⑥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

⑦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

⑧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

⑨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不能从经验,特别是在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2)在18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至少有下列3项:

①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

②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罚);

③习惯必吸烟、喝酒;

④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

⑤反复偷窃;

⑥经常逃学;

⑦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说明外出过夜;

⑧过早发生性行为;

⑨多次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

⑩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

皕瑏瑡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至少停学一次;

皕瑏瑢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

根据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来看,产生反社会性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性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反社会性人格特征一般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晚不迟于25岁。

四、冲动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

冲动性人格障碍(i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它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由于发作过程中其有突发性,类似癫痫,故又称癫痫性人格。这种人往往在童年时就有所表现,常因微小的事和精神刺激就会突然爆发强烈的暴力行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从而造成破坏和伤害他人。

这类人格障碍又可分为主动攻击型和被动攻击型。主动攻击型的患者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行动反复无常,行为可以是有计划的,也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夷或罪恶感。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倾向。被动攻击型的主要特征是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其强烈的攻击倾向。这类人外表表现得被动、服从、百依百顺,内心却充满敌意和攻击性。例如,故意晚到,故意不回电话或回信,故意拆台使工作无法进行;顽固执拗不听调动,拖延时间,暗地破坏或阻挠。他们的仇视情感与攻击倾向十分强烈,但又不敢直接表露于外;他们虽然牢骚满腹,但心里又很依赖权威。

主动攻击型人格障碍与前面提到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相类似,但又有区别。一般说来,主动攻击型人格呈现较为持久的攻击言行,缺乏自控能力,以对他人攻击冲动为主要表现;反社会性人格主要表现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反抗言行,屡教难改,明知故犯,常以损人不利己的失败结局告终,不能吸取经验教训。简言之,主动攻击型人格的行为以自控能力低下为特点,而反社会性人格则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