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异常心理学
49377000000008

第8章 异常心理的理论模型(4)

(二)贝克的认知理论

贝克是最早运用认知治疗对抑郁症进行治疗的心理学家,他接受了认知过程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中介的观点,认为各种生活事件导致情绪和行为反应要经过个体的认知中介。但他又进一步指出情绪和认知是互相影响的,情绪障碍的发展和维持正是由于负性认知与情绪障碍之间互相影响和互相加强的恶性循环而造成的,因此打破恶性循环成了治疗情绪障碍的关键。贝克坚持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情绪不是起源于不合理信念,而是起源于歪曲的认知,也叫认知曲解。常见的认知曲解可归纳为:①全或无的思维(all‐none thinking):思考问题走极端,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没有任何中间色。

②任意推断(arbitrary inference):缺乏事实依据,草率下结论。③选择性概括(selectiveabstraction):仅仅根据个别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整个事件下结论。④过度引申(overgeneralization):指在一个小小失误的基础上,做出关于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⑤夸大或缩小(magnification or minimization):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的重要性,而贬抑自己的成绩或优点。⑥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

贝克根据对抑郁症的临床观察和前人对情绪的认知研究,提出了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这里的认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表层的负性自动想法(negative automatic thoughts);二是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underlying dysfunctional assumptions)。贝克认为,人们早年经验形成了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一旦为日后某种严峻的生活事件所激活,就会产生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负性自动想法中包含了系统性的认知曲解。正是这些负性自动想法导致了情绪障碍的症状。情绪障碍发展又使负性自动想法更加频繁和强烈,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据此,贝克在治疗情绪障碍患者时,通过改变患者的负性自动想法和功能失调性假设来达到改善情绪的目的。贝克认知治疗参见第四章。

(三)评价

认知模型强调认知因素在心理障碍的形成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为心理异常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并已得到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同时依据认知理论创立的行之有效的认知疗法,如理性情绪疗法、贝克认知治疗等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这是认知模型的重大贡献。但是,认知模型更多依靠逻辑推理来提出理论,研究方法欠科学;关于认知改变与情绪、行为异常之间的因果关系推断缺乏科学效度,尚需更多实证研究的支持;此外,它还忽视了认知因素以外因素在心理异常中的作用。

四、人本主义模型

人本主义模型(humanistic model)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既反对行为主义如同对待动物一样用条件反射和学习过程中的强化作用去解释人的行为,批评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又反对心理动力学派过分夸大无意识和本我的作用以及突出对心理残缺不全个体的研究,批评精神分析是伤残心理学。人本主义主张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都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了解人性,发展人的潜能,从而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其重要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罗杰斯的自我实现论,这些理论对异常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马斯洛的人本主义观点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理论中最着名的就是他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可以把人的需要以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这些需要由低到高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人们总是先满足低级需要,然后才关注高层次的需要。在人生的进程中,人们大部分是沿着这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前进的,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根据马斯洛的观点,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境地。

马斯洛指出,他的需要层次论是对需要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种概括分析。虽然大多数人都感到这种需要层次有合理性,但是确实存在一些明显的例外。例如,有些人在进入一种爱的关系之前,就出现了对自尊和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

对于需要层次论有一种较为普遍的错误理解,就是认为在进入高一级需要之前,低一级的需要必须百分之百得到满足。实际上,马斯洛所说的是,在某一阶段,需要只是部分地得到满足,他估计在一般的美国人中85%的生理需要,70%的安全需要,50%的归属与爱的需要,40%的自尊需要,10%的自我实现得到满足。当然,低级需要满足的程度决定着这些需要对以后行为的影响程度。

尽管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他也认识到在不同文化中,满足每一种需要的方式是不同的。在美国,一个人可以通过成为一个医生或政治领袖而获得自尊和他人的尊重,但在另外一些文化中,这种尊重指向那些善于捕猎或具有很高农业技能的人。马斯洛认为这种差异是人为的,基本需要在不同文化中是相同的。

2.对心理健康人的研究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都在关注和研究心理不健康的人,而马斯洛对心理健康的人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人就是那些完全满足了自我实现需要的人。马斯洛通过对一些他认为已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人进行访谈,从而概括出心理健康人的特征:①比普通人更少受文化规范和习俗的约束,他们“受自己做人的原则支配,而不是受制于社会规则”(Maslow,1970);②具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是在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完成一项工作时表现出来的;③与为数不多的人产生了深厚的个人友谊;④拥有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一种超越一切的体验,其中没有任何焦虑,人感受到自我与世界的和谐统一,感受到暂时的力量和惊奇。

(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观点

1.自我实现论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先天的“自我实现”或“自我提高”的动机,表现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潜能、发挥自己潜力的趋向。个体在自我实现的驱使下成长与发展,同时也发展了自我,自我是罗杰斯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他把自我分成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真实自我逐渐靠近理想自我的过程,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和谐统一就是自我实现。罗杰斯用“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regard)”来解释自我发展的机制。所谓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一种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即使自我行为不够理想,个体仍然能够从父母或他人身上得到尊重、理解和关怀。无条件积极关注最早来自于父母、老师、朋友等他人,随着自我的发展,可以转向自己。无条件积极关注形成的自我常常是协调的,但在生活中多数人都是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环境中长大的,父母只是在孩子们满足了自己的期望的时候才会爱他们,这使得孩子们学会了抛弃自己真实的感情与愿望,只接受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拒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形成了不完善的自我,这就需要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自我调整或从心理治疗师那儿获得无条件积极关注,从而发展自我。

罗杰斯认为人格正常的人就是机能完善者(fully functioning person),也就是那些获得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人。这种人具有以下特点:①经验的开放性:机能完善者不需要防御机制,对一切经验采取开放态度,不封闭自我。②存在主义的生活方式:对生活有着新鲜感,觉得自己生活于存在的每一瞬间。③信任自己的机体:不徒劳地思虑所面临的每一件事情,但是他们考虑问题是全面的,并且能对行动的过程迅速作出决定。④富有自由感:作出的决定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愿,而非受外部的强制或内部的压抑;能享受到生活的个人权力感,相信未来是由自己决定的。⑤高度创造力:富有创造和创新能力,而非遵循或消极适应社会和文化传统。

2.心理治疗理论

罗杰斯认为,当个体的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差距过大即自我实现发生障碍时,就会出现心理异常。消除心理异常的关键就是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无条件的相互罗杰斯关心、相互尊重的关系,并创造一种真诚相待、相互谅解和彼此尊重的良好氛围。因此,罗杰斯提出了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良好的医患关系,坚持治疗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治疗者的态度和治疗关系的建立。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来访者自己,他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观点和感受。治疗者不必加以解释和劝导,更不应加以干涉和控制,只要理解、同情和乐于倾听就够了。这样,来访者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安全的,再不会有恐惧和顾虑,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并能够去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行自我指导、自我克服和自我完善。关于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具体方法详见第四章。

(三)评价

人本主义模型对人的心理异常的解释以及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更合乎人性的新的技术路线。它积极看待来访者,相信来访者有能力改变自己;关注来访者的心理成长,而不仅仅是心理障碍;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此时此地,而不是遥远的过去。因此,有人甚至把人本主义模型视为异常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三浪潮。

当然人本主义模型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方法学上。他们认为人本主义模型提出的心理治疗方法缺乏可操作性,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判断与探究方法缺乏科学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另外,它的理论观点较多地依据推论和设想,而较少地依据实证的支持。

测测你的自我实现

对下面的陈述,按以下标准选择与你最符合的分数,填在相应括号内:

1=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比较同意,4=同意

( )1.我不为自己的情绪特征感到丢脸。

( )2.我觉得我必须做别人期望我做的事情。

( )3.我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可信赖的。

( )4.我觉得可以对所爱的人发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