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一、市场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农业以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已是公认的事实。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开始由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长期受体制压抑的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亿万农户在市场利益机制的驱动下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大量涌现。根据表1‐1所示,中国农业增加值由1985年的2541.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4737.4亿元,增加了8.733倍,年均增速为11.44%;人均农业增加值由1985年的837元增加到2006年的7093.4元,增加了7.475倍,年均增速为10.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398元增加到2006年的3587元,增加了8.013倍,年均增速为11.04%,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伴随着市场化进程,重经济增长、轻生态环保,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局部显性利益、轻全局隐性利益的倾向普遍存在,从而导致我国相当大一部分农村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不协调,甚至是恶性循环,出现了水土大范围污染、水土大面积流失、草原“三化”程度加剧等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且愈演愈烈,已严重威胁到中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扭转这一趋势已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
二、项目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如何运用行政、技术、法律、经济等手段去遏制、防止其恶化等方面,其基本的特色是“堵截”。本项目组则认为,市场化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成果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非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因而我们试图另辟蹊径,通过理论创新来揭示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两种典型互动模式和机理,进而探索促进两者良性互动的对策体系。其基本特色是建立在利益激励相容基础之上的“疏导”。我们认为,欲使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中国农村农户投入生态环保的积极性可持续。没有第二个“可持续”,就难以有第一个“可持续”。而这第二个“可持续”一旦实现,则实现第一个“可持续”的成本(包括有形的可计量的成本和无形的难以计量的成本)将是较低的,将是“经济”的。本项目的研究将不仅使经济学有关“市场失灵”的矫正理论得到创新性的拓展,而且也将为转型经济条件下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实施成本较低的对策思路,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本项目的基本内容、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一、本项目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本项目研究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二章) 主要通过调查研究、收集各种资料、数据,剖析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市场化特征,并将揭示相应的环境代价。主要内容包括:(1)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现状;(2)内生的利益驱动模式;(3)市场化进程中的经济增长绩效与生态环境代价;(4)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和特点。
第二部分(第三章) 在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农村环境资源的经济学特性的基础上,从农村环境资源市场失灵、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缺失及环境资源信息障碍的特殊性三个层面揭示中国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局部恶性循环的形成及运行机理。其主要内容包括:(1)农村环境资源的经济学特性;(2)“市场失灵”与农村生态环境恶化;(3)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缺陷与农村生态环境恶化;(4)“政府失灵”与农村生态环境恶化;(5)“结构失灵”与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第三部分(第四章) 通过对环境经济手段的比较分析,揭示其在改善农村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由此提出“激励相容”机制的概念。我们认为,“激励相容”机制通过其内生的利益纽带,变被动为主动,可以降低外部监督成本,是最“经济”的,因而也是可持续的。其主要内容包括:(1)环境经济手段的比较;(2)“激励相容”机制的内涵;(3)“激励相容”机制的实现途径。
第四部分(第五章) 主要研究促进实现中国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实现的对策与建议。其主要内容包括:(1)推进农村环境资源制度的改革;(2)加快农村环保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3)扭转市场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低效率;(4)运用市场取向的措施治理污染。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三个局限:
(1)对“市场失灵”的经济矫正思路和方法只有“庇古征税”与“科斯产权界定”两种,而对建立在内生利益驱动基础之上的“三重激励相容”尚缺乏清晰的理论框架;(2)视生态环境为“公共产品”,难以由私人来提供;(3)对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成熟条件下的资源、环境经济间已形成了一套理论与政策体系,但对在转型经济下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现成的具有现实针对性、可操作的、成本较低的对策体系。本项目作为一个新的前沿性课题,将对以上三个难点进行探索,并试图取得突破。
二、本项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调查研究,阐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并从中提炼出中国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两类典型互动模式,揭示这两类互动模式的形成过程和运作机理,在此基础上探索打破恶性循环、促进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和对策体系。研究路线可概括为:调查、收集资料→反映问题→揭示问题的本质和根源→提炼理论模型→理论创新→构建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本项目研究注意运用以下研究方法:(1)注重各个层次的典型案例市场化进程中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机理及对策研究分析。本项目将针对我国各种不同类型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处于市场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各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剖,所选案例力求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且有一定的数量,同时注意运用典型案例分析与面上的整体数据资料相结合。(2)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紧密结合。本项目既要对中国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机制从理论高度进行一般化的抽象、概括和总结,又要紧密结合中国转型经济的国情和各地市场化进程不同步的实际情况进行剖析,从而因地制宜地提出并论证针对不同状况的特殊对策。本项目所作的分析力求能紧密地配合新理论框架的构建,能为有关的理论创新提供有说服力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