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49419700000063

第63章 杭州城市社区服务产业化探索(2)

(三)服务运作从政府主导投入,向政府倡导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转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杭州市政府在保持对社区服务业投入持续增长的基础上,鼓励社区服务企业化良性运作,初步形成了国家、集体、社会、个人共同兴办社区服务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政府投入启动资金,进行政策导向,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兴办社区服务。江干区凯旋街道在滨江房产集团的支持下,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4000余平方米、拥有150张床位的松龄老人公寓。佑康公司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为重点,遍布社区设立服务网点,为社区居民提供食品配送等服务。一些大型国有公司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为社区服务提供支持,杭州华数数字电视有限公司、杭州电信和浙江华泰投资公司为社区提供96345电话呼叫、“全球眼”、社区服务信息亭等多方位的信息化服务,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社区服务走社会化道路,使服务对象、资金来源、服务机构的所有制结构、服务队伍建设和服务管理等方面突破了传统民政工作的狭窄界限,面向全社会实现服务的社会化,被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社区服务的路子。2005年以来,累计有898家社区服务业单位得到了市政府2500余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目前已有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4家,社区服务单位的财政补助收入由2004年的6154.9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0296.9万元。上级补助收入由2004年的4800.8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7024.3万元。同时,鼓励社区服务业单位实体化运作、企业化经营增加收入,企业的营业收入和服务收入也得到快速增长,企业营业收入由2004年的9215.7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2597.2万元。企业服务收入由2004年的2099.5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6861.6万元。其他收入由2004年的7425.7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6406.1万元。投入机制的改革,迅速增加了社区服务业的收入,社区本级及持有社区服务业证书的单位社区服务总收入由2004年的29696.6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73178.3万元。

社区服务企业的营业收入增加,改变了服务企业的收入构成。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由2004年的31%上升到2007年的45%,服务收入由2004年的7%上升到2007年的9%。

(四)服务提供从本社区的地域性机构,向地域性机构与社会性机构相结合转变

杭州市采取多种形式促进社区服务向社会化发展,鼓励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和兴办社区服务机构,改变社区服务资金明显不足和服务设施严重短缺状况。社区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主体已经不限于本社区,服务企业开始走上集团化发展的道路。杭州三替公司创办于1992年,由最初的十几名员工,十几平方米办公场地,只在西湖区开展家政服务,发展到目前的1000多名员工,几千平方米办公场地,服务范围覆盖全市,服务项目涉及十大类100余项,并已从单一化的家政服务企业发展成为家政、商贸、装饰、园林、牧业、学校等多元化的综合性服务集团,公司获得了中国商业服务名牌企业的荣誉称号,成为社区服务龙头企业,发挥了引导带动的示范作用。朝晖街道家政服务超市是下城区朝晖街道于1999年兴办的社区服务实体,目前已经是杭州最大的家政服务综合市场,拥有近30间服务用房,100多名经过培训的专业钟点工,能够提供各类清洁清洗、管道疏通、家电维修、保姆介绍和家教服务等家政服务。杭州市还建立共建共享的资源开发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鼓励单位团体内部设施无偿或低偿向社区居民开放,增加社区服务能力。2007年社会单位对社区开放的设施达到2513个,276271平方米。其中文体娱乐设施个数占36%、面积占57%,教育培训设施个数占27%、面积占27%,卫生医疗设施个数占12%、面积占9%,生活服务设施个数占25%,面积占7%。

(五)服务支持从政府直接拨款,向政府拨款与购买服务的间接拨款相结合转变

杭州市政府对社区服务的资金投入方式发生改变,除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保障经费仍按机构数、按工作人员数拨款外,事务性经费改变了投入方式。大体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实行“费随事转”,将各部门的工作实行事业与经费统一,实质是变成了政府购买服务。二是奖励。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共驻共建,对于能够承担社区服务的社区单位给予一定数额的工作奖励。三是补助。如对于社会力量在社区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根据床位数政府给予每床位1200~2000元的一次性开办费补贴,对其用水、有线电视、网络等收费及税收上也给予优惠。对社区志愿服务机构举办、重点解决社区困难群众生活的社区服务活动和项目,也根据服务次数和人数给予补助。四是投资。将政府的投入以投资的方式,形成企业法人,又以委托经营等方式,实现经营式运营。天水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实行股份制运作,街道和各社区都投入集体资金,共150万元。从项目设置、管理核算办法、资产有偿投入、年终结算分红,都按市场模式运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政府投入方式的改变,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六)服务组织从互助性组织,向互助性与实体性的法人组织相结合转变

产业化是从宏观上对社区服务的把握,实体化则是产业化在微观上必须采取并且必然表现的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服务要在整体上形成产业,需要服务机构成为独立的服务商品生产者和提供者,要独立地进行服务投入与产出的核算,制定自己的发展方略。杭州采取多种方式推进社区服务实体化的探索。天水街道为实现政事分开,按照实体化模式,从2001年开始,以集体资产委托管理的形式,实施“国有民营”的自我管理、自负盈亏的机制,不仅实现了老人公寓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且经营所得利润全部用于社区服务业,有效改善了老人公寓的条件,也提高了全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江干区将原由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直接交由家政服务企业运作。望江街道在水一方社区在2003年“非典”流行时由被隔离的70多户居民组织的“邻里互助会”,不仅始终坚持互帮互助,而且登记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直接参与管理三家敬老院和望江街道的居家养老中心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7年,社区服务业单位已经有近一半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社区服务实体化,增强了服务单位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收入大幅度增加,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社区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化从宏观上为实体化规定了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实体化反过来则从客观上为产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七)服务者从群众性参与,向群众与专业工作者相结合转变

随着社区服务的深入开展,对社区服务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仅需要服务,而且需要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社区服务多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种种需要为目的,看似不需要多少知识和技能,其实不然,社区服务不仅需要群众性的互帮互助,还需要更多的专业化服务,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杭州社区服务专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承担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的年轻化和知识化。

2007年全市5594位社区工作者中,文化程度高中、大专以上为5090人,占91.0%,其中大专以上2882人,占总数的51.5%;女性为3315人,占总数的59.3%;平均年龄为39岁。二是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各种专业公司纷纷成立,社区服务从业人员达到1.2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