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战胜政策市——A股套利秘诀十日谈
49434600000002

第2章 序二 为利而忙

生活在一个分裂充斥的时代,那就踏踏实实做一个分裂的人。在“四十而不惑”的时候,我终于悟出如此活法。那一年,A股市场爬行在股权分置(分裂)的泥潭中。

作为财经记者与新闻评论员,在10多年时间里,追踪A股市场制度演进、监管行为与市场行为变化,我不知疲倦地评说。渐渐地,我意识到,喋喋不休地言说自认为正确的股市改革与发展路径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股市真实的状况与话语层面的道理是分裂的事物。

现实是现实,道理归道理。如此明显的事实我竟然需要渐渐发现、恍然大悟,连我自己也觉得这个半老男人难免有装嫩嫌疑。我还明白,为自己洗刷嫌疑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嫌疑,给人二次装嫩观感,但我指天发誓说的是真话——我之所以渐渐发现现实与道理是分裂的,且渐行渐远,是因为从小学开始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事物发展有正确路径,只要不懈推动,现实会向道理靠拢,道理一定会变成现实;但同诸多社会现象一样,A股市场实际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这部书稿自然不拒斥所有有缘之人。它的一大目标服务对象是70后、80后新一代股民。据说有高人对中国人做了一个划分:以1978年为界限,1978年以前出生的人是“古代中国人”,1978年以后出生的人才属于“现代中国人”。无疑,“现代中国人”闹出类似我这个“古代中国人”涉嫌装嫩的笑话几率已经大幅下降。 但是,很难说“现代中国人”就能够彻底免于洗脑。而且,搏击股市,我们还必须听懂它特有的话语。本书开篇即举例新一代股民因听不懂股市政策意图修辞与表达方式而吃了大苦头。在帮助70后、80后股民弄懂它们方面,本书有独特价值。

对1978年以后出生的“现代中国人”再做细分,似乎可以以继续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1992年为界限,把该年及其后出生的人视为“当代中国人”。我了解到1992年以前出生的“现代中国人”的高中政治课本中尚未出现与股票市场相关的内容,到“当代中国人”上高中时,课本中已经开始涉及。

教科书理所当然不会讲大型国有企业如何高价发行股票圈钱、机构如何操盘对倒制造新股开盘价套死散户、庄家如何大大咧咧操纵股价、监管部门如何管制基金以打压市场、精英人群如何鄙视市场主体等。有关机构编辑的投资者教育材料同样对这些重要内容视而不见,但本书将一一涉及,在这个意义上,它具有“教辅材料”的功能。

作为对自己长期喋喋不休言说股市发展正确路径的一种反动,本书通篇摒弃义正辞严的“制度批判”立场,严格区分市场“该怎样”与“是怎样”,立足市场“是怎样”讨论市场各方博弈。书中也会涉及市场“该怎样”的分析,但其目的是出于市场没有做到“该怎样”,它是如何形成掠夺机制的或是提供了怎样的暴利机会。本书分析制度,但目的绝不是为了所谓的“制度批判”。本书为利而忙!

做敝帚自珍似的提炼,针对A股市场特色,本书提供了一套基于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捕捉市场牛熊转换及个股趋势博弈机会的方法。它自成一家,与源自美国的价值投资理念和技术分析视角截然不同,同时也不否定价值投资理念和技术分析的意义,套用一句学界大话说,本书对它们进行了汉化。

在市场“是怎样”层面上,中国经济社会从未到达均衡状态。历史上的每一次治乱循环均是打着“奉天承运”旗号的有组织运动,所谓的盛世照样存在大规模的财富掠夺与转移机制。照看好自己的钱袋其实一直是中国人的要务与急务。

以个人生活史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到上海读大学,虽是少年人,却属于当时最富有的中国人之列。父母每月给我生活费30元,师范大学发给我20多元补贴,加上校田径队给运动员的津贴,我每月进账60多元。我已经回忆不起当时是如何每个月都把钱花得精光的,依稀记得上海本地同学说什么饭馆有什么东西好吃,我就会找上门去。然而,好景不长,到80年代后期我读研究生时,每月仍然有60多元收入,却成了十足的穷人,因为此时学校食堂的猪肉大排价格已经上涨了8倍。

记得80年代后期的一天,我正无所事事地行走在上海南京路上,突然被疯狂的人流裹挟进了一家服装商店,他们以挤破头的劲头抢着付钱、大肆购买,受此场景刺激,我也不由自主拿出所有的钱买了三条化纤西裤,回到学校后发现,这些裤子的尺码不同且全部不合身。当时,中国大地上爆发了教科书中所称,只会在腐朽资本主义社会中周期性发作的恶性通货膨胀。抢购风起,上海商店的货架被市民“刮盘”,变得空空荡荡。

以我今天的认知,如果时光倒流,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是富人时,我会节省开支,每月拿出20元买邮票、钱币,并到豫园古玩市场去买字画,这些投资品以后有远远跑赢通胀的增值能力。到80年代后期手头紧时卖出一部分,我的日子会过得依然宽松、潇洒。

虽然投资博弈有不容置疑的合理性,但本书的铜臭味还是过于强烈了一些,必须承认,它不适合道德敏感度高的人阅读。身体力行道德高标准的人对它嗤之以鼻、怒目相向更是完全合理,值得钦佩。

本书由我和妻子文玮玮关于如何在股市博弈中做到多赚少亏的谈话构成。

我同妻子就股市博弈实务展开“十日谈”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感到有些疲惫,要将信息获取、盘面观察、买卖交易事务交给她打理;二是妻子博士毕业且从事过博士后项目研究,读过一些书,似有重演我曾经闹出过的混淆现实与理论的架势,于是赶紧通过言说股市“是怎样”进而提醒她社会是怎样。

二次指天发誓,本书内容均属夫妻间真实言谈,绝非蓄意炮制欺世之作。我和文玮玮的朋友们知道我们有关于如何在股市博弈中获胜的对话,提出要分享内容,促使我们将对话记录下来。我们自然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转发他们读后,朋友们建议我们正式出版,说书稿可以帮助更多的弱势散户。文稿既成,蒙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出版人吴晓波先生抬爱,得以正式出版物形式面世。

本书以有利实战为宗旨,对具体博弈方法的描述贯穿始终,直接关联个股选择与操作,旨在帮助自己家与朋友们的账户获得最大增值。可以大大方方地承认,我愿意看见我与文玮玮的朋友们在股市博弈中获胜,他们以70后、80后为主,专业人士为主,学士、硕士、博士为主。

再次重申,我们不拒斥所有有缘之人。本书同样适合股龄10年以上的人群参阅,因为认清A股市场固然需要股龄,但光在市场中交过学费还不够,必须“灵魂深处爆发革命”,这一点,中年以上人群未必能轻易做到,我自以为做到了这一点,在跋涉艰难心路历程之后。

我所服务的《东方早报》多位同事对本书成稿提供了帮助,《理财一周报》副主编赵刘记先生为内容做了高质量提要,在此表示感谢!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的崔璀、卓巧丽等诸位编辑对本书费心甚多,在此一并感谢!

最后作一说明,一些阅读初稿的70后、80后朋友觉得我和妻子的对话似乎生硬了一些。我们的说话方式的确是这样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话题本身沉重又复杂,我们不具备举重若轻予以闲谈的能力。二是我们虽然并非老夫少妻,但毕竟有10年以上的年龄差距,我有时候说话像长辈。三是文玮玮受过博士研究生教育,说话带有学术腔。我们和由70后、80后同龄人组成的家庭谈话方式有不一样之处,但我们同样夫妻情深。此言较酸。特此说明。

袁幼鸣

2009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