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夏天,一个同事说券商短信推荐“短线潜力股中炬高新”。当时中炬高新股价在12元以上。
同事问我可不可以介入,我说你的券商有病,中炬高新的股价3元时不荐股也就罢了,6元不推荐到12元推荐,“炒单”也不是这个炒法。
不言而喻,到了散户这个层次,由券商推荐的个股多数是鸡肋。
当然,兼听则明,券商研究所的一些趋势性分析报告还是应该认真阅读的。
一旦开读中长期趋势报告,所有的市场主体是坐在一条凳子上的。
但对券商研究所年度报告中十大金股之类的推荐可以一笑置之。它们统统都是可以用价值投资框架估值的品种,能跑赢大盘就谢天谢地了。
读完公司研究报告就买股票不合时宜
文玮玮:券商发来的邮件中,有的是券商分析师对其他人发布的行业或公司研究报告的点评。如何看待行业和公司研究报告?
袁幼鸣:我读过大量研究报告,总体体会是,研究报告与读它时候的同期买卖没有关系。
读完一个研究报告,就买入该研究报告给出“买入”或“强烈推荐”评级的品种,绝大多数时间是不明智的决定。
例如,在2009年7月韶钢松山被狂炒至7元以上时,有研究报告称,韶钢松山2009年上半年亏损,但下半年将扭亏,全年收益每股0.20元。2010年公司每股收益将达到0.50元,给予20倍市盈率估值,目标价10元。
如果看到这样的报告,买入韶钢松山或者放心持筹,那就大错特错了。此时的韶钢松山根本碰不得。股价快速大涨超过50%,是前期介入者的出货良机。
写这份报告的研究员未必是故意当“黑嘴”,但他一定是不管二级市场股价走势的。
你需要记住,公司研究报告的估值市盈率或者它项溢价是随大盘水涨船高的。
云南铜业在每股90元以上时,我曾看到一份研究报告把它的估值调整为每股120元。
有人曾给中国平安每股200元的估值。据说,连中国平安内部都有人信以为真,在每股140元以上吃进自己公司的股票。
研究报告害人的例子举不胜举。
即使大盘在相对低位,个股股价严重低于研究报告给出的目标价的品种也不能轻易买,而是要看二级市场有没有资金眷顾它。
满世界发布、轻易可以看到的研究报告不会讲上市公司即将突变,只会在股票价格大涨后予以公司基本面变化上的追认。
讲上市公司基本面变化的研究报告有,但它是供内部使用的。有时候,连机构内部也没得使用,枕头着火的券商首席行业研究员早已把报告卖给游资主力了。
对研究报告的有价值读法是进行信息储存,特别是读可信度高的研究报告时。
例如,某机构房地产首席研究员对陆家嘴的研究很透彻,描述有说服力,给出的估值也比较高,但当时并无大资金进入陆家嘴。
这样的时候固然不适合买入陆家嘴,但适合把关于陆家嘴的信息储备进头脑。
类似的储备多了,你就会逐步建立起上市公司档案,不仅在电脑里,而且在人脑中。
庄家对大智慧资金统计软件照骗不误
文玮玮:流动性是个股股价的命根子。大智慧新一代软件统计流入流出板块与个股的资金。大单买入量大、资金净流入量大的股票被选入股票池。
我曾经从股票池中选股买入,但第二天就被套住了。
这件事情说明,对资金进出的统计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总结,它们同将要发生的事没有必然联系。
袁幼鸣:我知道一些老资格股民不用大智慧新一代,而是继续用经典版。他们相信盘面感觉,不被随时变化的资金进出数字牵着鼻子走。
一些财经网站的资金统计是万万不可相信的,它们的一些排行榜甚至只统计流入资金不计流出资金。
利用大智慧新一代软件准确的资金统计数据,有一个择时的问题。
在单边市趋势形成后,资金统计是有价值的。比如,牛市中段,资金持续净流入钢铁板块,就是钢铁股走出波段的先兆。
大盘趋势变化时,统计呈现资金持续净流出沪深市场,即使手中的品种属于防御型,比较抗跌,此时也得考虑逃跑。
个股资金进出统计什么问题都说明不了,甚至成为反向指标的时候也不少。
行情后段、震荡市、平衡市往往如此。卖大智慧新一代的人是做生意的。一旦进股票池的品种涨得好,软件立即会吆喝起来,股票池中又有什么品种涨停了。
股票池中的品种不涨甚至不涨反跌,大智慧新一代是不会吆喝的。
在震荡市、平衡市,它往往吆喝不动,有时候连续几天没有什么声音。
这种时候,涨停的品种照样有,但主力是出其不意拉升的。除非单边市,大资金本能地要隐匿自己的行踪,实在隐匿不了除外。
绝大多数时候,个股流动性服从板块流动性,板块流动性服从大盘流动性。
大盘流动性不好,大的板块行情往往不能形成,盘中资金只能在小板块上整出响动,且热点切换迅速,热点凌乱。这时候的资金统计可以不予参考。
资金统计作为一个事物存在,既然有市场主体参考它,就一定有人要利用它搞误导。
我曾经给你讲过2007年6月下旬操纵航天长峰的庄家是如何制造骗线拉高出货的。当时庄家利用大单对倒,把大智慧软件也骗了。
大智慧的分析师当时在电视节目中说航天长峰有资金持续流入,大单买入积极。
我估计分析师故意当庄托的可能性不大,而是被庄家骗了。
卖大智慧软件的公司事实上是在为证券交易所打工。大智慧的数据是交易所有偿提供的。
一度,大智慧软件透露的信息比较有意义。当时,收费的大智慧软件会显示出机构买卖的席位号和数量。时间长了,大家会知道这些席位号是哪些机构的。
对于持仓与日常行踪暴露,机构十分恼火,联合起来与交易所及上级主管部门博弈,曾经闹到全国两会上。
代言机构的人仙人摘桃直奔命根子,揭露交易所卖交易数据牟取暴利。
现在,大智慧软件个股持仓不再显示机构、法人这些类别,而用超大户、大户这样的分类取代,交易的席位信息也不再显示。
交易所照样卖数据,却没有人再闹了。
发达经济体股市的交易信息是公开的。机构买进卖出的品种、买卖数量都摆在明处。
在A股市场,花钱也看不到机构行为的皮影戏、西洋镜。机构搞的是“悄悄地进庄,打枪的不要”。
面对这样的中国特色,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以无限善意提醒,“新兴加转型”的A股市场完成公平、公正、公开制度建设任务事务繁重,敬请相关人士保重贵体!
舆论战:政府造势与主力造谣
文玮玮:就市场上涨或下跌,每天都有舆论上的多空分歧。
有时候一方舆论压倒另一方,有时候不明显。
有时候哪方舆论强势,市场朝哪方发展。有时候又是相反的,舆论暖洋洋,市场却暴跌。
有人说舆论本身构成了标识大盘趋势的一个指标,而所谓指标应该是可以量化的,股市舆论不大可能量化,难以称为指标。
从舆论角度预判市场趋势似乎更多得靠感觉。
袁幼鸣:股市相关的一些常用语很难准确界定,比如政策面、消息面等,它们含义非常丰富。
基本面、政策面、消息面中含有事实确切内容,也有负责任的预测、解读等,还有蓄意而为的误读、误解、误导,直至无中生有的虚假信息。
究其本质,市场舆论是形形色色利益主体心理活动的表达,它依托事实和虚构事实,是一种主观性的利益诉求。
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一个网站编辑前期不看好市场,已经空仓,他内心希望大盘下跌,在处理一条股市信息时,他完全可能下意识地突出信息中的利空因素,做出一条耸人听闻的标题。
如果此人职业道德低下,他会主动去收集利空信息甚至编造信息,利用职务便利把它们传播出来。
多空博弈胜出方决定股市涨跌。多空操作取决于人的心理。采纳所有市场主体的心理编制一个指标,绝无可能,采纳操盘有组织大资金的人的心理编制指标,同样做不到。
所谓舆论指标的确是一个含糊说法。即使技术问题解决了,博弈者多数时候不可能说真话。市场主体基于利益驱动的种种言说通过一定媒体平台汇聚成舆论,真伪难辨,可以量化的舆论指标无法编制。有组织大资金本能地要放风唬人,误导博弈对手。
称舆论指标显示大盘将怎样其实是一种综合性的判断。这样说往往出于对多种因素的考虑。
例如,在大盘经历了阶段性上涨,指数处于相对高位并横盘一段时间后,舆论显露出夸大某些利空因素的态势,这很可能是有组织大资金已经出货,故意造势力图令市场下跌。
此时称舆论指标显示大盘将下跌其实是出于对主力意图的猜度。
通过舆论动向判断市场走势,盯住舆论来源、构成方式、传播路径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
越是对市场影响大的舆论来源越值得关注,越是内容与态度真实或虚假的舆论越值得关注,越是主流的传播渠道越值得关注。
文玮玮:舆论造势是进行社会动员的重要手段。
股市主力通过舆论造势可以吸引追随者,也可以为出货创造条件。这一点不难理解。
袁幼鸣:你应该看到政府也是舆论造势高手。
A股市场一大特色是监管部门与市场主力均用尽手段打舆论战。
我称之为政府造势、主力造谣。
造势与造谣之间有时并无泾渭分明的界限。20世纪90年代前期尤其分不清楚,那时监管部门负责人空口说要出台三大政策“救市”,市场应声大涨,很难说清这是造势还是造谣。
随着市场规模扩大,部门层次的舆论造势越来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旦到了令中央政府发话的程度,后面一般跟有实质性举措,所以称政府造势更适当。
主力也并非永远做与实际操作相反的造谣之事。
例如,2007年春季开始炙手可热的有色金属、煤炭等资源板块之前并不受市场追捧。
有个笑话在机构中流传,2006年年中一个基金经理大量吃进有色金属股,一直不涨,被公司解雇之后,所持仓位市值突然暴增,该基金一举成为明星基金。
2007年第二季度北京一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四处召开投资者见面会,宣讲资源股的价值与股价空间,目的昭然地号召广大散户与该公司结成炒作同盟,就不是故意忽悠散户接盘。
但类似情况是在特殊背景下发生的,改变不了造谣系主力制造舆论主流的事实。
文玮玮:举几个政府造势和主力造谣的实例吧。
袁幼鸣:2009年2月上证指数连续上涨,2月17日摸高2400点后出现暴跌,有所反弹又再次下探,筑顶迹象明显。
之后,能看到一系列来自政府的护盘助涨举动,堪称政府舆论造势的典型案例。
2009年2月26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银监会负责人称银行板块资产质量良好,2009年“确信银行业肯定能跑赢大市”,直接为大权重板块银行股背书。
2月28日,政府高层负责人与网民交流,表示对中国资本市场有信心,并指出资本市场两大功能:一是直接融资支援经济建设;二是给国内公众提供通过投资增加收入的机会。
3月3日,包括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等在内的多位部长在政协会议期间表态,对2009年经济增长“保八”有信心,直接为经济背书,同时为股市背书。
3月4日,市场放量大涨6.12%上摸至2200点,同时谣言四起,疯传第二天有更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出台。第二天未见新计划,一些散户大失所望甩卖筹码,主力则乐呵呵接盘,当日沪市成交量继续放大270亿元。
之后市场经过对美股大跌影响的消化,在政府高层领导人表态随时可提出新的刺激经济计划后,大涨超过1200点方停步。
在3月7日《理财一周报》刊发的长篇访谈中,我串联了所有政府造势信息并解读,政府已经下大决心做多股市,重申看高3000点。
在政府发“邀请函”鼓动各方资金入场的背景下,我建议读者不要博弈有没有新的刺激经济计划出台。
我说有没有新计划是完全无所谓的。因为政府已经把总体原则告诉大家了,如果既有政策达不到力度,继续出新的措施,一招不行,再出新招,办法有的是,预案很充分。这样的总体原则显然比一个具体计划对股市更有支撑作用。
另外,监管部门之间博弈同样会用舆论造势手段。
2004年1月31日,政府颁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九条”),内有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原则性安排,但由于部门间分歧很大,决策层一时难下决心进行对价股改。2004年全年制度改革与市场表现均乏善可陈。
2004年年底时,直接监管部门负责人称,当年的最大收获是关于资本市场发展的认识趋于统一。
大家从直接监管部门负责人话中听出,2004年白白浪费时间资源,一事无成是因为“部门认识不统一”,有人阻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