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49439300000018

第18章 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经验借鉴(1)

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起步早,因此,经过两三百年的工业化发展,已基本完成工业化任务。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涌现和兴起,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基础上,又开始进行新一轮信息化的大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为了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跨越式赶超,提出“两化融合”战略。为更好地实施“两化融合”,我们对国际上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的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4.1 美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经验

4.1.1 美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历史

从世界工业化和信息化历史来看,尤其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美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引领着世界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典型的原发式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模式。

1.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

1776年美国正式成立时,年轻的美国尚是一个带有殖民地烙印的农业国家。随后,在当时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等的议下,开始走“工业建国之路”,并开始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建设。虽然美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步比英国晚了几十年,但它的发展具有更高的起点和基础,涌现出许多新发明和新创造,如拖拉机、轮船等,其发展速度远超过同时代的法国。

到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率先进行以电力为主导技术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腾飞和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美国经济实力迅速崛起,采用了以电气化带动工业化方式,使电力、钢铁、飞机、汽车等许多重要工业领域得到飞速发展。到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到1929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48.5%,超过了英、法、德、日四个经济强国工业产值的总和;从1870年到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8.1倍,而同时期的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从1880年到1920年,美国钢产量从126万吨增长到4280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59%;从1902年到1929年,美国电站发电量从59亿度增长到1167亿度(徐玮,1989)。

在用电气化改造工业化的同时,美国的农业技术也得到大幅提升。1910-1940年,美国率先进入农业机械化时期,并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1940年,美国全国的农场拥有拖拉机156.7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19万台,玉米摘拾机11万台,载重卡车104.7万辆,使用电力的农场达到205万个,农场使用的机械动力已占动力总量的93%;1899-1920年,美国农业产值由46亿美元增加到160亿美元;1920-1930年,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6%(徐玮,1989)。

美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实施战略性赶超。到20世纪初,美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成功地实现了对英国经济的赶超,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2.美国在工业化基础上,成为先进的信息化强国

美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巨大成功,为美国在20世纪、21世纪继续保持其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工业化浪潮之后,又迎来了信息化的浪潮。美国在这个潮流中把握了先机,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使得美国在新时期继续保持其世界领导者地位。

美国的信息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萌芽期(信息技术诞生到20世纪50年代)。

美国在信息化萌芽期的发展,伴随着世界信息领域一系列重大发明的诞生。

可以说,世界信息化发展史中许多重要成果,都离不开美国所作的重大贡献。

1844年,莫尔斯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建立了第一条电报线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内发送了世界上第一份长途电报。1876年,贝尔成功研制出实用性有线电话设备,并在1978年建立贝尔电话公司。1892年,纽约-芝加哥电话线路开通,贝尔第一个进行了试音,并被载入史册。192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实用型传真机。1923年,兹沃里金发明了电子电视摄像管;次年,他建立了电子电视模型;1931年,研制成功电视显像管;1938年,制成第一台实用型电视摄像机,即光电析像管。后来,美国无线公司花费四百万美元进行改进和完善,1945年,该美国公司在三基色工作原理基础上,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管彩色电视机。1946年,罗斯·威玛发明了高灵敏度摄像管;同时,日本的八本教授成功地研制了家用电视机使用接收天线接收电视信号,从而使得电视逐渐普及,并成为实用的家电产品。1939年,兹沃里金还发明了电子显微镜,使得化学和生物学家亲眼见到分子的世界。

在信息技术领域,除了相当大一部分是美国人自己的发明之外,还有部分是别国发明、美国引进的,以及引进后再创新的。例如,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并用试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在此之后,不到六年时间里,俄国的波波夫、意大利的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190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发明了二极管。之后,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在1906年研究出无线电广播;1907年,美国物理学家德福莱斯发明了真空三极管;美国科学家阿姆斯特朗应用电子器件发明了超外差式接收装置;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而诞生了广播产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直接驱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海军部就创造出《海军仓库补给与存储目录》,使用了以代码、文字和图纸形式来描述的军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基于手工+工程图纸+电报的物资制造-供应-管理这样的信息系统雏形(洪琢,2002);1929年,美国国会在《海军补给法案》中规定了《联邦标准物资目录》,从此开始有了对各种兵种、基地、部队、物资的统一分类、标识和描述。此外,在一战期间,也广泛使用了无线电、密码本、电子侦察仪器(无线电测向机)等信息技术。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在电话、无线电通信、电视等信息技术领域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占据领先地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促动,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更是得到了迅速发展。电子侦察飞机、电子干扰飞机和反雷达飞机等装备了信息技术的飞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雷达、针对雷达的干扰设备、电子报警器和消极干扰物等大量新事物诞生并在战争中得到广泛应用。电子战开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规模使用。特别是到了战争中后期,导航和兵器控制系统相继问世,直接对战争发展进程产生了影响。美国在这些信息技术方面始终占据领先地位。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揭开了信息化大发展的序幕。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由此带来了计算机领域使用晶体管替代电子管的巨大变革。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催生了微电子产业,也催生了以集成电路为逻辑原件的新一代计算机。

在信息化萌芽期,美国在信息化领域已居于世界领先水平。1950年底,美国家庭拥有电视机比例约为9%,1960年达到87%。美国电话普及率到1965年已达到48%。

(2)第二阶段: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

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伴随着世界新科技革命(微电子、个人计算机、网络、光通信)的兴起,美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该阶段,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伴随着一系列的重大发明和创造。例如,1967年,大规模集成电路诞生,使得一米粒大小的硅晶片可以集成一千多个晶体管线路。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PRA)建立了第一个计算机通信网络——ARPA网,该网络是今天因特网的雏形;1971年,Intel公司成功地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块4位微处理器芯片Intel 4004,标志着微处理器时代的开始;1975年,第一台微机Altair 8800诞生,标志着个人计算机时代的来临;1977年,美国、日本科学家发明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使得电子计算机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标志着现代高科技的诞生。1981年,美国微软公司首次推出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DOS;1982年,康柏公司首次推出一款笔记本电脑的雏形,并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市场上逐步推广;1985年,美国微软公司又推出图形化界面的早期Windows版本。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美国诞生了一批新型的信息产业:如微电子产业、计算机产业、软件产业、通信产业、数字媒体产业等。其次,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实施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生产制造装备信息化成分提高,产品信息成分比重升高,信息服务部门也越来越多,信息服务方式也不断创新和发展。在企业内部,涉及技术、制造、管理、基础技术等信息化系统的建成,使得美国企业提高了其设计、生产、制造、决策、经营和管理水平。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信息产业产值占全美GDP的50%,成为美国的第一支柱产业。

在20世纪80年代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军备争霸过程中,美国军事的需要促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设备和无线通信设备等信息化技术的大发展。90年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这些军事技术逐步转为民用,并在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美国率先进入信息时代。

该阶段,美国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相关方面发展迅猛。1967年,美国信息产业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比重的46%,1972年上升到50%,1985年达到60%,1990年上升到75%。1993年,美国已有2.4万家企业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其中最大的100家企业使用比例高达97%。所有美国的大公司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很多跨国公司实现了虚拟网络办公(晓镜,2006)。

(3)第三阶段: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迄今)。

在该阶段,美国政府把信息化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重点战略来实施。美国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继续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保持在全球的领导者地位。

20世纪90年代后期,信息化的成功造就了美国的“新经济”,使得美国宏观经济运行在较长时间内呈现一高两低(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的特征。

美国约1/3的经济增长来自信息化的拉动,超过其他任何行业的拉动作用。

目前,美国仍然是世界上信息化最发达的国家,在信息化浪潮中占据了龙头位置,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教育、虚拟办公、制造装备信息化、电子服务业、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等都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当前,美国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具有如下特征。

①美国IT行业居世界龙头地位,产业规模庞大,发展势头强劲,是全球IT创新的重要发祥地。据IDATE组织公布的DigiWorld 2007材料显示:2006年,全球的ICT市场,美国占了约30%的份额,各个信息产业部门平均增长率达到4.1%;美国政府部门和企业在ICT方面研发开支远高于日本和欧共体;2006年,美国在世界软件产业市场中仍然独占鳌头,占世界35%的份额;在中间件和应用前端领域,美国的微软、IBM公司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在管理应用软件市场上,美国的Oracle正与德国的SAP公司争夺该领域的领导地位;2006年,美国消费电子增长速度达到8%;2006年,美国占有世界电视市场40%的份额,收益超过了1000亿欧元;2007年,美国通信服务市场产业规模达到2450亿欧元,是同期中国通信服务市场的3.3倍,其中,通信装备市场达到530亿欧元,是同期中国市场的2.2倍;2006年,美国依然占据了世界硬件市场23%的份额;2007年,电视服务市场美国产业规模达到1060亿欧元,是同期中国市场的13.25倍;2006年,美国移动电话个数为2.33亿个;2007年,美国商业软件市场收益达到936亿欧元,是同期日本的3.9倍,比同期整个欧洲国家的收益还要多100多亿;2006年,网上电子商务销售额美国达到1057亿欧元,是同期中国的75.5倍。

②美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信息产业。在计算机、软件、通信、集成电路、消费电子等信息产业相关行业中,美国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着名大企业:IBM、微软、Intel、Google、AMD、Dell、HP、摩托罗拉等。这些着名大公司掌握着世界领先的信息技术,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团队。

③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美国信息产业企业开始把产业链中较低附加值的环节向国外转移,实施服务外包,信息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