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在国际贸易大舞台上,“中国制造”无处不在,已成为许多国家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制造”给中国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实惠。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3年以后,我国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超过10%;我国外贸出口以超过20%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外贸出口国;我国外汇储备余额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09年6月,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21316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家。“中国制造”通过出口带动了国内生产规模的扩大,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生产规模的扩大,促进劳动力参与社会生产,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问题。“中国制造”增加了我国的税收,有力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国制造”使得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也使国内外老百姓得以享受优质廉价的“中国制造”产品;“中国制造”扩大了我国的外贸出口,使我国外汇储备余额持续快速增长,极大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但在新的世纪,传统的“中国制造”模式中存在的局限和困难也日益凸显:传统的“中国制造”技术含量低,国内自主知名品牌缺失、质量有待提升,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位置;从资源和环境方面看,传统的“中国制造”对资源的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大量占用土地等生产资源,传统的“中国制造”模式已难以为继;传统的“中国制造”模式发挥了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但人力资源的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各种成本的提高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传统的“中国制造”模式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如何继续发挥“中国制造”的优势,同时扭转传统模式中不合理、不科学的成分,突破传统模式中存在的局限和制约因素,已成为摆在“中国制造”面前迫在眉睫的严峻任务。
为了实现“中国制造”向更高层次的阶段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两化(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发展思路,指出“需要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顺利转变。
如何积极、有效地推进“两化融合”深入发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顺利转变?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核心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采取了建立“两化融合”试验区等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本章,我们借鉴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经验,以及国内“两化融合”先进地区的相关举措,对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以促使我国逐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8.1 “两化融合”发展的实施体系、重点和难点
8.1.1 “两化融合”发展的维度
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需要纲举目张,理清“两化融合”实施体系。
由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和逐步渗透、深入发展的特点,且其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具有不同的发展维度。
1.时间维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技术、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两化融合”将被赋予不同的时代内涵。
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例,在早期,“两化融合”的主要使命是使企业制造技术从机械化制造过渡到自动化制造阶段,产生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一大批自动化生产制造工具,以自动化流水线方式进行生产,大大提高了制造业信息处理能力和自动化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绩效。随后,随着软件技术和集成电路等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开始拓展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催生了CAD/CAM、CAPP、ERP、MRP、VR等一系列新兴技术,制造业生产从自动化制造阶段进入以质量取胜的精益制造阶段。随着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使得制造业进一步转变为个性化、多样化、网络化的阶段,开始提供个性化定制,进行敏捷制造。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集成化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产生并兴起。在此之后,我们相信,随着云计算、泛在网络、服务计算等新概念的进一步兴起,必将影响信息化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使得制造业向更高级的形式发展变化。
2.“点”-“线”-“面”-“体”维度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体现在多个层面上,它们在不同层面上具有不同的表现。
(1)“两化融合”首先体现在微观的企业层面(“点”)上,信息化与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相融合,从而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收益的增加、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等。
(2)“两化融合”其次体现在中观的产业层面(“线”)上,当一个产业中大量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得到提高,“两化融合”在大批产业企业内部深入发展时,整个产业的“两化融合”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产业生产力水平得以提升,产业能耗和污染开始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一批融合型产业开始兴起和繁荣发展,原有的部分产业开始消亡或发生内涵迁移。
(3)“两化融合”在空间上体现在区域层面(“面”),通过示范试点、政策引导扶持、企业之间相互模仿学习等,使得一个区域内大量相关企业(或企业集群)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两化融合”,大量企业“两化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整个区域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从而得到大幅度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4)“两化融合”通过“点”、“线”、“面”的表现,最后体现在国家层面(“体”)上。通过实施“两化融合”,信息化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进一步增加,自然资源消耗得以降低,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从而赢得国际竞争的优势地位。
3.融合程度维度
“两化融合”在企业(“点”)、产业(“线”)、区域(“面”)、国家(“体”)四个层面上的发展都是逐步渗入的,在不同企业、不同产业和不同区域中,“两化融合”呈现出不同的程度和深度,融合产生的实际效果也会有所差异。从国家层面出发,金江军将国家“两化融合”划分为5个阶段,即初始级、基本级、适应级、成熟级、优化级(金江军,2009)。在第3章中,按融合程度,我们将“两化融合”划分为:信息技术的替代性融合、功能整合升级式融合、部分行业和区域集群中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两化融合”带来整个社会结构、生产与生活方式变迁四个层次。我们需要不断推动“两化融合”在不同层面上深入发展。
8.1.2 “两化融合”实施体系
由于“两化融合”是一个长时期、多层次的综合的复杂的自组织过程,体现在企业、产业、区域、国家四个层面及其互动过程中,并通过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制度和资金等要素发生作用,最终建立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代工业体系。
我们需要通过企业、产业、区域、国家(即“点”、“线”、“面”、“体”)四个层面,做好推进“两化融合”深入发展的实施工作。
1.“点”的视角
企业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施主体和基本单元。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的动力在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时代趋势的推动、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出于企业战略发展层面的考虑等。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要实施“两化融合”,最重要的问题是:“两化融合”能不能给企业带来生产力的提高,能不能带来企业经营绩效和竞争能力的提升?对于企业,如何实施“两化融合” ?
“两化融合”给企业带来生产力提高、经营绩效和竞争能力的提升需要做到以下3点。①对企业加大“两化融合”宣传和培训;②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身边的成功实例,通过试点示范企业的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周围的企业、同行业的企业实施“两化融合”;③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协作。通过实施“两化融合”,能够实实在在给企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增加、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自然能够打消企业对于是否要实施“两化融合”的疑虑。
企业需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来实施“两化融合”。
(1)在管理层面上。
①企业领导要意识到实施“两化融合”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腾飞契机,在企业发展战略上要高度重视“两化融合”的实施,要将“两化融合”工程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工程来抓。
②企业领导自身需要不断学习“两化融合”知识,提高对“两化融合”的认识。
③要把自身企业“两化融合”提高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层面来实施,“两化融合”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提高企业员工对“两化融合”的重视,减少“两化融合”实施的阻力。
④通过“两化融合”,对企业工作流程、管理模式实施重组和优化,实现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跨越式发展。
⑤企业高层要为企业实施“两化融合”提供人、财、物方面的资源,以及企业政策上的支持。
⑥要加强与政府部门、同行、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⑦要积极鼓励员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在工作中改进技术,提高企业绩效。
(2)从技术层面上。
①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两化融合”技术、设备,并与本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本企业“两化融合”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施。
②企业要重视“两化融合”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增强企业人员的技术实力。
③要与提供“两化融合”服务的中介机构、技术公司、科研机构和高校紧密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减少实施风险,增大实施效果。
④要在“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中,提高水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⑤要与企业高层紧密合作,实现企业“两化融合”战略意图。
⑥要加强与相关企业技术人员、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合作解决技术难题。
“点”是“两化融合”实施主体,只有大量“点”的“两化融合”成功实施,才能使“线”、“面”、“体”的“两化融合”得以顺利推进。
2.“线”的视角
越来越多的企业成功实施“两化融合”,体现在中观层面上,表现在使行业内“两化融合”水平普遍提高,最终带动整个“线”(产业)层面的“两化融合”水平质的提升。当多个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后,最终将带动整个地区(“面”)、国家(“体”)的“两化融合”水平的飞跃,从而实现“两化融合”的战略目标。
各个产业需要根据自己产业的特色和实际情况,优先选择“两化融合”基础条件好,实施“两化融合”效果显着的环节实施,最终带动整个产业的“两化融合”深入发展。
在“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中,信息产业是“两化融合”实施的技术基础,对各行业“两化融合”的实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家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司长莫玮认为,集成电路、软件、元器件、电子专用材料和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等核心基础产业发展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快应用电子产业的发展是推进“两化融合”的着力点;构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是加快“两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是实现“两化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莫玮,2008)。
信息产业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以及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的形成,将有力推动整个国家各个行业“两化融合”的水平。
对于新兴的融合型产业来说,要借国家“两化融合”的东风,快速成长壮大,积极抢占国内外市场的制高点。同时要积极创造国内自主品牌,抢占国际国内市场份额,争取做大做强。
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为各个行业提供装备,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脊梁,是实施“两化融合”的重点所在。制造业实施信息化改造,从而生产出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技术装备,提供给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将促使其他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竞争能力的增强,以及产业的升级。
对于钢铁、石化、电力、纺织、化工、建材、冶金等传统行业,要重点实现行业能耗、资源消耗水平的降低,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减少。目前,我国传统行业的能耗、资源消耗水平、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等都比国际水平要高,节能减排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一项国家需要重点关注的任务。因此,通过这些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实现节能减排,减少污染具有重要的全局意义。
服务业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它连接着生产和消费,起到促进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服务业吸纳着大量劳动力的就业,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通过信息技术来提升服务业的品质,可以使服务更便捷、更高效、更到位、更温馨,更充分地体现服务业“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要充分提高服务业的“两化融合”水平,尤其是物流业、商贸、金融等生产型服务业的水平,开拓网上教育、网络咨询、网络服务等新的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