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49439300000008

第8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概述(3)

我国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原先部分地方经济发展方式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而迅速扩张的外向型经济,带来了“高能耗、高污染”等一些弊端,因此,需要抓住时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由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逐步形成以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清洁、安全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2 “两化融合”战略的提出

当前,信息技术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创新和基于信息技术的商务运作创新不断涌现,信息化对信息技术落后国家产生倒逼机制;信息融合型产业逐步壮大,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我国面临着信息化、工业化挑战以及产业结构亟须优化升级的现状。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两化融合”)的战略决策。

2.2.1 “两化融合”战略的提出

我国对于信息化建设一直予以高度关注。我国在“邓小平时期”就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其后,江泽民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信息服务业被列为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的对象;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号召;1996年1月,国务院成立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副总理任组长,20个部委参加,统一领导组织我国的信息化建设;2000年,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明确了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同时指出“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2001年,为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的领导工作,中央重新组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朱镕基、温家宝先后出任组长。迄今为止,领导小组已举行了五次重要会议,在制订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电子政务实施意见、软件产业振兴等问题上作出了大量重要部署和决策。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同志也多次在讲话中提到,要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前述讨论的大背景之下,从我国信息化、工业化发展现状以及国家战略层面考虑,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必须“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同时首次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这是信息化首次列入“五化”之中,并位于“工业化”之后。至此,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正式提出,它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的高瞻远瞩,看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2008年,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与发改委工业管理部门整合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利于工业与信息产业的整体规划和协调管理,对于我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进“两化融合”,深刻阐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关系,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等重要论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工业化、信息化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必将对全国工业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以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2.2 “两化融合”的内涵、特点

1.“两化融合”的内涵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内生需求。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经济学家周叔莲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其内涵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在技术、产品、业务、市场等多个层次实行融合,是生产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全面剧烈转变的过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也发生在社会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生活领域。”(光明日报,2008)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杂志主编杨海成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指在一个工业化的进程中,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工业领域的相关要素中,这些要素包括工业技术、工业装备、工业环节、工业产品,使之能够形成支撑工业能力的新型工业装备,提升工业素质和工业能力的过程。”(杨海成,2009)

童有好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含义:“一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融合,即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工业化发展战略要协调一致,信息化发展模式与工业化发展模式要高度匹配,信息化规划与工业化发展规划、计划要密切配合;二是指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能极大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三是指虚拟经济与工业实体经济融合,孕育新一代经济的产生,极大促进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四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IT设备与工业设备的融合,产生新的科技成果,形成新的生产力。具体包括:软件与硬件的融合,如与硬件结合的嵌入式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汽车、医疗、机械、石油化工、钢铁、建材、发电等领域的大宗软硬融合产品;软件与信息服务的融合,如在软件外包的基础上发展国内信息服务外包业务;网络融合,通信、计算机、电视网络加快融合,带来技术与业务的创新发展,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成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与运营业的融合,电视、通信运营商不断介入制造领域,融合互动成为商业模式和业务创新的基点;信息化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通过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撑优势、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童有好,2008)

喻兵认为,“两化融合”涉及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内容,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两化融合是指工业生产和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的过程,即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对传统工业的改造,促进了工业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即工业信息化方向;工业发展反过来又给信息技术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平台,促进了计算机、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广义的概念是工业化的社会进程和信息化的社会进程相结合的过程,即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信息化的出现和发展,并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手段支撑;信息化的出现使社会由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时代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时代迈进,改变了人类物理现实和虚拟逻辑的距离。”(喻兵,2008)

邹生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其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加快工业化发展升级,促进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过程。既包括工业生产的信息化,也包括支撑工业生产的农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化。”(邹生,2008)

邹生同时给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要内容框架图。邹生认为“两化融合”包含五方面内容:“首先是产品构成层的融合,即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有多少,它反映的是产品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将这样的含义扩展到宏观层面上就是信息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其次是工业设计层的融合,即工业设计领域有多大程度使用了信息技术手段;第三是生产过程控制层的融合,即在生产过程控制中是否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第四是物流与供应链层的融合,即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化产生了多少作用;第五是经营管理与决策层的融合,包括财务、人力资源、生产计划与调度、市场推广、企业决策等是否应用了信息化。”

日本的植草益认为信息通信业的产业融合具体包括了电信(电话)和邮政的融合、电信及信息处理的融合、电信和广播等传媒的融合、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通信业的融合、全体信息通信业的融合及IT革命的影响。

我们认为“两化融合”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内容的综合过程,其内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上来进行区分。狭义地看,主要是在工业领域中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性影响;广义地看,既包括了工业领域的融合,也包含了在国民经济中其他领域与信息化的融合,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变迁。本书主要从狭义的观点来探讨。

从狭义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将“两化融合”归纳为四大方面和由此带来的三大影响。

(1)融合的四大方面:①产品层面的融合,工业产品既含有物质部分,又含有信息部分。信息成分使产品的附加值得以提升。②工业装备上的融合,信息化提升工业装备的技术水平。③工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融合,包括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与控制、产品销售、经营、管理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生产方式得以改变等。④在融合型产业上,两者的充分融合。

(2)由此带来的三大影响:①带来工业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转变。②产生一批新兴的融合型产业,而原有的部分产业开始消亡或转型。③其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信息化与工业化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从广义上看,“两化融合”除了狭义所包含的四大方面外,还应包含:服务业与信息化的融合,农业与信息化的融合。

2.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特点

(1)信息化与工业化密不可分。

信息化与工业化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中,工业化是母体、环境、源泉和基础,是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和重要载体,同时也为信息化发展提供物质、能源、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基础条件;信息化是工具和手段,是工业化的得力助手,是提升工业化的重要动力。

由于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推动力,工业化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这股强大的发展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化这个“助推器”、“倍增器”和“催化剂”,来实现工业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使现代工业朝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反过来,信息化本身需要利用工业化这个施展能力的大舞台,工业化的需求在不断推动信息化的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也对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者是相互需求、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并且相互趋近的螺旋式上升的关系。

此外,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还产生了新兴的融合型产业,这些产业本身就是融合发展的产物,自然不可区分究竟是信息化还是工业化。

从本质上来看,就工业领域而言,工业化往往含有信息化,信息化也往往应用在工业化上,两者在部分领域合二为一。例如,实施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本身属于工业化范畴,用于提升机械制造工业化水平;另一方面,CIMS中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保障,来有效实现其功能。在这些工业领域中,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机融合,密不可分。再如“神舟”系列飞船,或者磁悬浮列车、三峡电站大型水轮机等,本身是工业化的成果,但其中包含了大量信息技术的成果。在这些产品中,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我们很难将信息技术从工业化中剥离开来,离开了信息技术的工业化,那也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的工业化了,而是落伍于时代的工业化。离开了工业化的信息化,就好比鱼离开了水,植物失去了其生长、发展、繁殖的肥沃土地,其生存的空间大打折扣。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空间上,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且共生共长。

实际上,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很难区分哪个是信息化,哪个是工业化;也没有必要清晰地区分哪个是信息化,哪个是工业化。在新型工业化中,包含了工业领域信息化的要求;在信息化的时候,必然包含了在工业领域实现信息化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产生的新兴融合型产业,没有必要对其中哪些属于信息化,哪些属于工业化进行明确的区分。